中医内科病方剂歌诀修正版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55
目录
第一节感冒 (11)
1、风寒束表证
2、风热犯表证
3、暑湿伤表证
4、气虚感冒证
5、阴虚感冒
第二节咳嗽 (12)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2、风热犯肺证
3、风燥伤肺证
(二)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
5、痰热郁肺证
6、肝火犯肺证
7、肺阴亏虚证
第三节哮病 (13)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2、热哮证
3、寒包热哮证
4、风痰哮证
5、虚哮证
附:喘脱危证
(二)缓解期
6、肺脾气虚证
7、肺肾两虚证
第四节喘证 (14)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
2、表寒肺热证
3、痰热郁肺证
4、痰浊阻肺证
5、肺气郁闭证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
2、肾虚不纳证
3、正虚喘脱证
第五节肺痨 (15)
1、肺阴亏损证
2、虚火灼肺证
3、气阴耗伤证
4、阴阳虚损证
第六节心悸 (16)
1、心虚胆怯证
2、心血不足证
3、阴虚火旺证
4、心阳不振证
5、水饮凌心证
6、瘀阻心脉证
7、痰火扰心证
第七节胸痹 (17)
1、心血瘀阻证
2、气滞心胸证
3、痰郁闭阻证
4、寒凝心脉证
5、气阴两虚证
6、心肾阴虚证
7、心肾阳虚证
第八节不寐 (18)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第九节痫病 (19)
1、风痰闭阻证
2、痰火扰神证
3、瘀阻脑络证
4、心脾两虚证
5、心肾亏虚证
第十节胃痛 (20)
1、寒邪客胃证
2、饮食伤胃证
3、肝气犯胃证
4、湿热中阻证
5、瘀血停胃证
6、胃阴亏虚证
7、脾胃虚寒证
第十一节呕吐 (21)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2、食滞内停证
3、痰饮内阻证
4、肝气犯胃证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胃阳虚证
3、胃阴不足证
第十二节腹痛 (22)
1、寒邪内阻证
2、湿热壅滞证
3、饮食积滞证
4、肝郁气滞证
5、瘀血内停证
6、中虚脏寒证
第十三节泄泻 (23)
(一)暴泻
1、寒湿内盛证
2、湿热伤中证
3、食滞肠胃证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2、肾阳虚证
3、肝气乘脾证
第十四节痢疾 (23)
1、湿热证
2、疫毒痢
3、寒湿痢
4、阴虚痢
5、虚寒痢
6、休息痢
第十五节便秘 (25)
(一)实秘
1、热秘
2、气秘
3、冷秘
(二)虚秘
1、气虚秘
2、血虚秘
3、阴虚秘
4、阳虚秘
第十六节胁痛 (26)
1、肝郁气滞证
2、肝胆湿热证
3、瘀血阻络证
4、肝络失养
第十七节黄疸 (26)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2、湿重于热证
3、胆腑郁热证
4、疫毒炽盛证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
2、肝脾不调证
3、气滞血瘀证
第十八节头痛 (28)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
3、风湿头痛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2、血虚头痛
3、痰浊头痛
4、肾虚头痛
5、瘀血头痛
第十九节眩晕 (29)
1、肝阳上亢证
2、气血亏虚证
3、肾精不足证
4、痰湿中阻证
5、瘀血阻窍证
第二十节中风 (29)
一中经络
1、风痰中络证
2、风阳上扰证
3、阴虚风动证
二中脏腑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
2、痰火郁闭证
3、痰浊闭阻证
(一)脱证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阻证
2、气虚络瘀证
3、肝肾亏虚证
第二十一节水肿 (31)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
2、湿毒浸淫证
3、水湿浸渍证
4、湿热壅盛证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
2、肾阳衰微证
3、瘀水互结证
第二十二节淋证 (32)
1、热淋
2、石淋
3、血淋
4气淋
5、膏淋
6、劳淋
第二十三节癃闭 (32)
1、膀胱湿热证
2、肺热壅盛证
3、肝郁气滞证
4、浊瘀阻塞证
5、脾气不升证
6、肾阳衰惫证
第二十四节阳痿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