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不在月经行经期间,阴道不规则出血,又称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由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各种原因导致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而发生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或者青春期黄体不健或萎缩不全,导致有排卵型子宫出血。临床表现为阴道突然暴崩出血,来势急,血量多,或者阴道淋漓下血不止,其势缓,血量少。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交替出现,且因果相关,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成为妇科难治之症。临床上月经经期延长两周以上,也属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大下不止谓之“崩”,点滴而出谓之“漏”。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以肾虚失藏为主,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失固失其制约。或肾阴亏损,阴虚失守,虚火妄动而出血。其次是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精血失其制约。再次是血热内炽,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冲任失约。此外,瘀血阻于冲任,亦使血不归经而致崩漏。总之,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血非时而下,故常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中夹实,热多寒少,因果相干,其势反复,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亏虚,或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崩漏症状,不要怀侥幸心理,要抓紧时间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不至于累及它脏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对于崩漏的治疗,要灵活的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方法,或塞流与澄源同用,或澄源与复旧并举。不宜拘泥于古人初、中、末步骤的划分。塞流,既止血,虽然是“急则治其标”,但它是治疗崩漏的第一关。叶天士有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但止血并非一味固涩,需根据症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涩,并宜注意虚实之兼夹,寒热之错杂,而权衡治法方药。

(1)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

柏、栀子等宜慎用,以免苦寒伤阴。

(2)温而止之,用于崩漏属于虚寒者。症见出血量少,色淡,伴小腹冷痛。用药不宜辛滑燥热之品,而拟用鹿角胶、巴戟天、狗脊、菟丝子、以及参、芪等温阳益气、水中补火为当。若寒较甚者,可酌加吴茱萸、炮姜、乌药、香附等温经理气止血。

(3)补而止之,用于崩漏属肝肾脾胃三阴三阳气血失调,功能衰弱,冲任亏损的证候。临床表现为经血不时而下,淋漓不尽,伴乏力、多梦、纳差等症。一般以肝肾两虚或脾肾两虚为多见。肝肾两虚治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寄生、杜仲等。在脾肾两虚型中,不是确有中气下陷、清阳不举的证候,一般不宜用升麻、柴胡之类,以免摇其根株,动其浮阳,以速其祸。

(4)泻而止之,用于崩漏气滞血瘀者.临症见胸腹胀痛,血色深黑有血块.治宜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常用赤芍、茜草、乳没、三棱、莪术、三七等。

在其他症型的出血期,也应适当用些活血化瘀之品,以达化瘀生新之功。否则,补不兼行则滞,涩不兼通则瘀,清不兼行则凝。

对于崩漏的辩证,要注意审其有无腹胀、腹痛以及胀、痛的性状,还须观察血色的深浅、血质的稠稀及有无血块等。并参和舌脉和全身症状,以辨别寒热虚实。辩证分型主要是为了便于治疗,但不能为类型所限制,因为临床上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常兼而有之,交错出现,而且各型之间又可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的看待分型,要灵活的遣方用药。

诊断上,应该采取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崩漏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必须作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再辩证分型。例如,西医诊断为子宫肿瘤,中医辨证属气血虚弱,治疗上除了补养气血以固本,又当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消Y积,从而提高疗效。

崩漏的善后调理,应重视肝肾脾胃,特别是脾肾两脏的作用。因肾为先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为调解血流之动力,三脏功能调和,不仅气血充沛且运行调畅。所以,临床根据具体情况,或脾肾并补,或肝肾两滋。

平素在生活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理。做到饮食起居有规律,并保持心情舒畅。饮食上适量食用红豆、红枣、桂圆、花生、黑豆、黑米、黑芝麻等补血益肾的食物,以保证肾气肝血的充盈而不易引发崩漏。

崩漏中医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性子宫出血 【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 2011年) 1、血瘀型:经行时间延长,经色紫黯有块,经行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舌紫黯,有瘀点,脉沉弦涩。 2、阴虚血热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形体消瘦,颧红潮热,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3、湿热蕴结型:经行时间延长,量多,色深红,混杂黏液,阴中灼热,或伴有阴痒,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腰腹胀痛,四肢沉重,全身乏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4、气虚型:经行时间长,经量多,色淡红,至清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 功血的诊断需排除异常出血的器质性原因,如妊娠相关的出血,生殖器官肿瘤、内科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重要脏器疾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发育畸形,外源性激素及异物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等。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

1、病史:详细了解异常子宫出血的表现、发病时间、病程经过、目前出血情况、发病前有无停经史、以往治疗经过。应询问患者年龄、月经史,婚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及全身与生殖系统有无相关疾病如肝病、血液病、高血压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或垂体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排除全身性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3、辅助检查: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主要了解卵巢是否有排卵功能和黄体是否健全。 (1)、诊断学刮宫:目的包括止血和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为确定排卵和黄体功能,应在经前期或月经来潮后6小时内刮宫。(2)、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3)、宫腔镜检查:在宫腔镜下选病变区进行活检,较盲目取内膜的诊断价值高,尤其可排除早期宫腔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 (4)、卵巢功能测定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有参考意义。【治疗】 1、一般治疗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c和蛋白质,严重贫血需输血。流血时间长者给以抗生素预防感染。 2、止血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首选性激素:对于绝经过渡期及病程长的育龄期妇女应首先考虑使用刮宫术。

崩漏的诊疗方案

崩漏的诊疗方案 崩漏的诊疗方案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崩漏 西医病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是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失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诊疗方案》及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临床诊疗指南一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深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注意患者年龄,无排卵性功血常发生于青春期或围绝经期,排卵性功血常生于生殖期妇女。既往月经可有改变,以往有崩漏病史,或口服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史。 (2)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已有 停经数月后有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不孕、白带增多。 (3妇科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4)辅助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有贫血,可行B超检查,或行诊剖术以止血,送病检了解内膜情况。性激素检查可有改变或无改变。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证: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红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2、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饭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3、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 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二、治疗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证 (1)肾阴虚证: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推荐方药:左归丸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中成药:六位地黄丸 (2)肾阳虚证: 治法:湿肾助阳、固冲止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中医治疗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不在月经行经期间,阴道不规则出血,又称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由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各种原因导致雌激素水平发生较大波动,而发生无排卵型子宫出血;或者青春期黄体不健或萎缩不全,导致有排卵型子宫出血。临床表现为阴道突然暴崩出血,来势急,血量多,或者阴道淋漓下血不止,其势缓,血量少。这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交替出现,且因果相关,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成为妇科难治之症。临床上月经经期延长两周以上,也属功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大下不止谓之“崩”,点滴而出谓之“漏”。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以肾虚失藏为主,肾气不足,封藏失司,冲任失固失其制约。或肾阴亏损,阴虚失守,虚火妄动而出血。其次是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精血失其制约。再次是血热内炽,扰动血海,迫血妄行,冲任失约。此外,瘀血阻于冲任,亦使血不归经而致崩漏。总之,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血非时而下,故常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中夹实,热多寒少,因果相干,其势反复,日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亏虚,或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所以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崩漏症状,不要怀侥幸心理,要抓紧时间到医院检查治疗,这样才能缩短疗程,不至于累及它脏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对于崩漏的治疗,要灵活的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方法,或塞流与澄源同用,或澄源与复旧并举。不宜拘泥于古人初、中、末步骤的划分。塞流,既止血,虽然是“急则治其标”,但它是治疗崩漏的第一关。叶天士有云:“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但止血并非一味固涩,需根据症情的寒热虚实,或温或清,或补或涩,并宜注意虚实之兼夹,寒热之错杂,而权衡治法方药。 (1)清而止之,用于崩漏的热证。症见出血量多,血色鲜红。崩漏的热症常与肝肾阴虚,相火偏亢,扰动血海有关。治宜用清滋之品,如牡丹皮、生地、白薇、地榆、之类。至于苦寒降泻之品如黄连、黄

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为例,说说出血的5种证型和治法

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为例,说说 出血的5种证型和治法 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血症》 人体非正常出血,包括外伤出血,咳血、吐血、衄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女子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失血,以及紫癜等皮肤下出现的瘀点瘀斑。 出血,血溢出脉外 出血的原因,常常由于虚、瘀、热、寒四个方面,或者兼有其中的几个方面。治血五法,也是与这几个原因相对应。 ?补法,最要用于气虚证,血失统摄,则溢于脉外,可以用补气养血的方法。 ?下法,主要用于瘀热互结证,血热则妄行,溢于脉外。 通过泻下的方法,泻热逐瘀,可使血归于经,收于脉中。 ?破法,主要用于以血瘀为主,瘀血阻络后,血不往该去的地方去,就不循正常之路,而溢于脉外。破血法就是活血化瘀法。

?凉法,主要用于血热证,因有邪热,或阴虚火旺,导致热灼伤脉络,使血液妄行,也会溢于脉外。治法用清热 凉血法。 ?温法,主要用于寒证,阳气虚寒导致血液没有温煦、推动作用,从而不往该去的地方去,也会离经妄行,溢出 脉外。治法用温经止血法。 以女子崩漏、月经过多为例: 1、补法——气虚 补法多用于脾虚、气虚、冲任不固证,症状多见经血淋漓不断,色淡质稀,同时伴有面色白,乏力疲倦,气短,少言懒语,食欲减少。 治法以健脾益气,固冲止血为主。代表方《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炮姜、当归,补气益血。 2、破法——血瘀 破法则多用于血瘀证,症状多见经血不按时来,伴有腹痛,淋漓不断,血色紫暗有块,舌紫暗色。 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代表方《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生地、当归、桃仁、红花、枳壳、赤芍等。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秘方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秘方 1清宫阿胶膏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阿胶、牛肝、红枣肉、三七粉等 【用法】①出血期一次服用15到20粒,一日三次,非出血期服用的话一次服用10粒,一天3次。注意事项:注意在饭中或饭后服用;服用清宫阿胶膏时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不要饮酒,注意多喝开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还要注意在出血期间不要过性生活;感冒期间停止服用 【功用】补肝肾,健脾,补气清热,化瘀止血。 【方解】阿胶——归肺肾两经,集补肾、补血,补气于一身。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咳血,便血崩漏,妊娠漏胎。牛肝提取物——养血补肝。治血虚萎黄,虚痨赢瘦,妇人产后出血。红枣肉——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益气养肾、补血养颜、健脾益胃、养血安神、补肝降压、治虚劳损。 【主治】崩漏(血热型)。症见阴道骤然下血甚多,血色鲜红,烦热口渴,睡眠欠佳,面色潮红,腰酸,心慌气短,倦怠乏力,舌红苔黄,脉象数大。 【疗效】一般一个疗程可见显效,四至五个疗程可治愈。 2祛瘀止崩汤 【来源】周鸣岐,《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柴胡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红花、桔梗各10克,牛膝、香附各12克,阿胶10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甘草8克,鲜藕节3块为引。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饭前、晚饭后各温服1次。其中阿胶烊化兑入。 【功用】活血逐瘀,凉血止崩。 【方解】崩漏即崩中漏下,指在非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崩漏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不外乎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肾虚亏损,冲任失调等。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此病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一是血热:热入冲任,迫血妄行。《付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女科证论》引王海藏云:“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机理。血热亦有虚热实热之分,治当有别;一是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慎房事或兼外感,内伤,瘀阻冲任,瘀血不行,新血不得归经,此即《血证论》中所云:“凡系离经之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此皆为实证。又脾虚不统,肾虚失固等,此系虚证。本症多因血瘀、气滞、血热所致之崩漏,治宜活血逐瘀,凉血止崩。故方中用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畅顺气血,并升达清阳,以利降浊;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相得益彰;桔梗开

中医治疗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 中医治疗崩漏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并发症 (1)贫血 崩漏失血过多,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等一系列贫血征象。 (2)虚脱 崩漏病起,如来势猛,出血量多,崩下不止,常可引起虚脱,出现神昏面白、四肢冰冷、汗出淋漓、气短喘促、脉浮大无根或沉伏不见的危重证候,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 (3)邪毒感染 表现为下腹疼痛拒按,腰痛,带下稠粘,色黄气秽或五色并见,伴有烦躁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脉象细滑等。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病因病机 由情志抑郁、操劳过度、产后或流产后起居饮食不慎、房事不节等引起冲任二脉功能失调而致。1.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导致脏腑气血虚脱。2.气血两虚崩漏反复发作,气随血去,导致气血两虚。3.脾肾两虚素体脾虚或多产房劳伤肾,同时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脾肾两虚,统摄无力而致崩漏。4.肝肾阴虚素体阴虚或大病失血,精血两亏,冲任失养而致。5血热妄行素体阳盛或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及冲任。6.气滞血瘀肝郁气滞,

久滞血瘀,瘀阻胞宫,新血不得归经,离经之血妄行而致。 诊断检查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3。常规妇科。产科检查,应作为必备诊断。4.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必要时可作脊髓液、细胞培养等检查。5.腹部X线摄片、B超、CT扫描等,能帮助确定病位和明确诊断。 辩证论治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乃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与漏的不同点。治崩宜固摄升提,不宜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云南白药、紫地宁血散等。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化瘀等法,使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塞流、澄源两法常常是同步进行的。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

益气聪明汤为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益气聪明汤为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范积尧李荣峰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症,不伴有全身及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正常月经周期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机体内外任何因素如果影响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任何环节的调节功能,均可诱发月经失调导致功血。中医属“崩漏”范畴,多与肝,脾,肾相关。有人认为“崩漏证在冲任,而病在脾、肾、肝三脏,虚为其本。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肾气不足,阴阳失调,冲任受损不能制约经血,正如《血证论》中说:‘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则因气虚也―宜服补气之药,以升其水,水升则血升矣。’或有肾阴亏虚,水不制火,水亏血旺之崩漏;或有肝伤则木动火生,疏泄失常,血海不宁之崩漏”[1]。既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造成的后果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在月经方面造成的后果一致,选择肝脾肾兼顾的有效方剂应该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有调节作用。我过去治疗本病,常遵教科书之常法,除了血热,血瘀直接针对“病因”“塞流”外,常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治脾;左归右归治肾等;塞流,澄源,复旧分期辨证,但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虽然也意识到以脾为中心,升清为一法,但从来没有有意识地选择过以补气升清为主,肝脾肾三脏共调之方。在这一思路启发下,我试用益气聪明汤于临床,结果每每效如桴鼓,在本方的基础上一方为主辨证加减则成为我近几年来治疗本病有效方法。 具体方法是:塞流,澄源同治;虚中夹实者,补虚升清的同时

泻浊,如:本方合化瘀止血药,本方合除湿化痰清障止血药等;虚中夹热者,补虚升清的同时滋阴清热止血。如:本方合犀角地黄汤;本方合清经汤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药。 一,脾虚兼有痰湿者,直止血反碍气机升降,单补虚又难免补而无功.在补中升清,平肝滋肾的同时燥湿化痰降浊,则清阳升,脑海充,浊阴降,气升水升血亦升.气机畅则血自止矣. 例如:杨XX,女,30岁,2005年7月28日 连续几个月月经过多,经来如注,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求为诊之。 行经量多如注,经期延长,伴有头晕、恶心欲吐,行经已十几天及出血不止。脉沉细弱。 诊断:崩漏.脾胃虚痰湿内仃 处方:党参10g、黄耆10g、升麻10g、葛根10g、京子10g、黄柏10g、白芍10 g、甘草5g、苍术10g、陈皮6g、半夏10g。水煎服一剂血止。 二,脾虚兼有血热者,出血且心慌心跳,貌似归脾汤证,而归脾汤是针对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证候而设,心神症状是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本证为血热妄行,热扰心神之心神症状. 例如:李XX,女,47岁,2005年7月26日 三个月来行经量多,淋漓不断,以为更年期出血,未加理采,而引起心慌心跳,心率加快;自以为得了心脏病,求为诊之。 素有高血压,长服降压药。

中医妇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妇女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的量和性质改变,经检查无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统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在妇科疾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病症。中医学称为“崩漏”。其出血多、势急的称“崩”;出血少、势缓的称“漏工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崩漏”并称。本病发于青春期多因肾气未充;发于围绝经期则因肾气渐衰,以致冲任不固,气血失调;育龄期多由七情内伤,感受热邪,或忧思过劳,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诸种因素,导致肾、肝、脾功能失调,冲任不固而发病。 【诊断】 1.详询病史包括年龄、初潮及月经情况、婚产史、避孕方式、发病诱因、既往病史。 2.体格检查注意发育、营养状况,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瘢,血压脉搏。 3.妇科检查出血期间消毒后检查,除外与妊娠、炎症、肿瘤有关的出血。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网织细胞计数,肝功能;血中E2、P、FSH、LH、PRL、T、TSH、T3、T4等。 5.超声检查观察卵泡发育、排卵、黄体情况,排除肿瘤等因素。 6.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月经前1〜2天或行经头6小时内行诊刮术,监测有无排卵;行经第5天诊刮,根据病理可分清类型,具有诊断、治疗双重意义。围绝经期应分段诊刮为宜。 7.自测基础体温,分析其波动情况。 【治疗】 一、辨证论治 崩漏有虚实之分。虚证以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热、瘀滞为多见。治疗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采用止血清热、益气化瘀、调理脾胃等方法。总之,治崩宜固涩升提,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调气,不可偏于固摄。血止后,应以补肾调周为主,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1.血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黏,或夹血块,伴烦热、口渴、大便艰、小便黄,舌质红,苔色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中医治崩漏的4则极效方,疗效又好又简单 【病症】崩漏是以妇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突然大下谓之崩,淋漓不尽谓之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炎、宫内肿瘤,均属崩漏的范畴。 【辨证分型】 1.脾气虚型:症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色淡质稀,气短神疲,面色皖白,肢冷少食。 2.实火血热型:症见月经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尽,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3.肾阴虚型:症见经乱无期,出血淋沥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痛酸软。 4.肾阳虚型:症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 5.气滞血瘀型:症见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色紫黑块,小腹疼痛、腰痛。 1.二至龙牡汤(盛玉凤) 【组成】早莲草15g女贞子15g生地黄30g生白芍20g生龙骨30g生 蜘30g 山茉萸12g 仙鹤草15g 冬桑叶20g 马齿苑15g 炒党参12g 【功效】滋阴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者。症见崩漏,及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经期延长,经色鲜红,舌红苔薄,脉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白芍为主药滋阴凉血和营;配合旱莲草、女贞子(二至丸)、山茱萸滋养肝肾以固冲任;复入龙骨、牡蛎镇潜固涩;仙鹤草、冬桑叶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党参益气摄血,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用马齿览者,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

能促使子宫收缩,有缩短经期并减少出血量的作用。诸药相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共奏滋阴清热,固涩止血之效,故宜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所引起的上述诸证。 【加减】若下腹隐痛,加金银花炭15g,蒲公英12g;头晕,夜寐不安,加白藥9g,合欢皮10g。 【点评】本方既遵循中医传统的处方法度,又结合盛氏的临证用药经验,更融以现代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冬桑叶一药,乃其师袭笑梅主任医师治疗血热崩漏、月经过多和胎漏的经验良药,盛氏亦屡试不爽。 2.调气止漏方(吴照) 【组成】陈皮10g,乌药10g,白芍15g,甘草6g,香附10g,蒲黄15g,苏叶6g,包姜3g 【功效】行气活血,养血止血。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气滞兼血瘀之漏下证者。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小腹疼痛,舌紫黯,脉微涩或弦涩。 【方解】方中香附取其疏利全身气机;陈皮、苏叶理脾胃之气以调冲任;乌药理气调血;蒲黄活血化瘀止血;白芍敛阴养血;炮姜温养气血,且与白芍相配,“入气而生血”;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共奏调畅气机,养血活血止血功效。 【加减】气滞明显者,加重香附、乌药、苏叶用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阿胶;阴虚,加龟板、黑豆、地骨皮;血多色黑有块,加三七、茜草炭;腰痛,加苑丝子、续断;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大便秘结,加瓜萎仁;带下多,加惹该仁。 【点评】吴氏认为,《景岳全书》关于漏下症“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以及冲任而然者”的论述,与临证多合。此证病理关键在于气血为病。治漏之法,总应调理气血,但二者之中又当调气为先,血海宁静,周身之血以随之而安。本症多见淋漓日久,气血皆耗,故方药贵在平和,只可舒气而勿过用破气,并兼顾血分,乃取《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之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情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的中医辩证论治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 关键词:中医、崩漏、治疗 一、崩漏的辨证要点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三、辩证施治: 1.血热 (1)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证。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上下相资汤。 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车前子、牛膝。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肾养阴为君,人参、沙参益气润肺为臣,玄参、麦冬、玉竹增液滋水降火,车前子养肺强阴益精,牛膝补肝肾,方内含增液汤滋水更有生脉散益气养阴止血,清心除烦安神,全方滋肾为主,佐以润肺之药,上润肺肾,下润肾水,子母相资,山下兼润,蔗使精生液长,血生津还,共凑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之功。 (2)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弗益,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精汤。 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方中黄芩、山栀子清热泻火,生地、地榆、藕节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地骨皮、龟甲、牡蛎育阴潜阳,龟甲又能补任脉之虚,化瘀生新,阿胶补血止血,陈棕炭收涩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各司其职,集清热凉血,泻火、育阴、祛瘀,胶固,炭涩,镇潜,补任,固冲多种止血法于一方之中,能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功。 2.肾虚型(分为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证) (1)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证候分析:青年肾气未盛,更年期肾气渐虚,或中年房劳胎产数伤肾气,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故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腰脊酸软,舌淡黯、脉沉弱均为肾气虚之象。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方中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温补肾气,菟丝子补阳益阴,阴阳双补,熟地滋肾益阴,使肾气充盛,封藏密固以止崩,黄芪、党参补气摄血,阿胶、艾叶补血、固冲、摄血,枸杞子,桑寄生不肝肾,当归补血活血,引血归经。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之功。如嫌当归辛温助动,走而不守,亦可去当归。 (2)肾阳虚证

【杨家林:生脉二至坤茜汤-功能失调性宫血】

【杨家林:生脉二至坤茜汤-功能失调性宫血】 【经验处方】生脉二至坤茜汤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枸杞子10克、地骨皮15克、茜草10克、益母草15克、炒地榆15克、炒蒲黄10克【功效】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 【主治】气阴两虚、血热所致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症见】经色鲜红质稠,热感,心烦口干,手足心热,气短心慌或肢软乏力,舌质红,脉细弱无力。 【用法】经期或出血期服用,水煎服,日5-6次,日1剂。【方解】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合用益气养阴;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补肾育阴;生地黄、白芍、地骨皮清热凉血、养血调经;茜草、炒地榆、炒蒲黄、益母草合用以凉血止血,活血调经;全方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止血之功效。【加减应用】热甚可加黄芩10克,或制大黄10克凉血化瘀止血;出血量多可加仙鹤草30克收敛止血。【验案】刘某,女,16岁。1998年8月13日初诊。月经紊乱1年,阴道持续出血25天,量多3天。患者12岁初潮,既往月经基本正常。近1年出现月经紊乱,周期15-23天,经期10~15天,经量偏多,色红夹块。25天前月经提前10天来潮,开始阴道出血量中,如正常月经,色红无块,经行第5天因剧烈活动后阴道出血突然增多,色红,夹块,服中成药后出血减少,但继后出血仍时多时少,近3天阴道出血又增多,色红,夹血块。患者诉倦怠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腰酸不适,舌质红,少苔,脉细数。B超:子宫附件(-)。中医诊断:崩漏。辨证:肾虚血热,冲任失固,气阴亏虚。治法:益气养阴,补肾固冲止血。方药:生脉二至合寿胎丸加减。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续断18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阿胶12克(烊化兑服)、益母草15克、茜草12克、炒槐花12克、炒地榆15克。4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4剂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时有时无,色红无块,精神好转,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腰酸不适等症明显减轻,舌脉同前。中药继服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 出血 区永光,主治中医师(香港九龙上海街16号阁楼)。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处方:党参、煅龙骨、云茯苓、黄芪、煅牡蛎各30克,白芍、炒白术、山萸肉、茜草根、阿胶(烊化)各15克,当归炭20克。 日1剂,渣再煎,早晚各服1次。 属脾虚气弱型者,若出血量多加服云南白药,每日1~2次,每次0.5克,党参改用高丽参; 脾肾两虚型者,加巴戟、杜仲、仙灵脾、川续断; 脾虚夹热型者,去当归炭、山萸肉,加炒山栀子、地骨皮、白薇,炒白术改为生白术,党参改为西洋参; 脾虚加瘀型者,加田三七、失笑散。 52例中,治愈(治疗5天内干净追踪3个月,无异常阴道出血或月经复常者)35例;显效(治疗5天内出血基本停止,或间隔有少许未净者)13例;无效(治疗5天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加重而转其它方法者)4例。 ①脾肾亏虚是内因“功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与性腺内分泌失调直接有关。多发生于20岁前少女及40~50岁更年期妇女。属中医“崩漏”范畴。是由于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所致。《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生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20岁前少女,“二七”前后,天癸刚至,肾气盛而未充;40~50岁妇女,“七七”

前后,天癸竭,肾气渐衰。冲脉,是全身气血运行之要冲,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故受先天肾气之资助。肾气亏虚,冲脉失资而虚损。此外,冲脉与足阳明胃经会于气街,受后天水谷精微之供养,故前人有“冲脉丽于阳明”之说。而脾胃互为表里,同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衰弱,冲任失养而虚损。从而导致冲任不固,经血失约。因此,平素脾肾亏虚是导致本病的潜在因素。 ②“塞流”以健脾益气为主,“复旧”以脾肾双补为要,出血原因虽有寒、热、虚、实之异,但“功血”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病史,久病必虚。或偶然大出血者,亦易致气血亏虚。因此,“补虚”是“塞流”的重要措施。这里之“虚”者,主要表现是脾肾气血亏虚。脾为后天之本,有统摄血液之轼。脾气亏虚,气不摄血,重者血流如注而为崩,轻者淋沥不绝而成漏。故健脾益气实为“塞流”之重要方法。方中重用黄芪、炒白术、云茯苓、人参,以益气健脾、固脱止血;配伍山萸肉补益肝肾、敛气涩精;煅龙骨、煅牡蛎、当归炭,收涩止血;白芍敛阴补血;阿胶滋阴补血止血;止血又需防瘀,止血太过则恐留瘀为患,故又用一味茜草根,以凉血止血,同大量补气收涩药为伍,使血止而不留瘀。血止后,则应调理善后。用基本方去龙骨、牡蛎、当归炭,加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鹿角胶之类。此即固本复旧。脾肾双补是复旧的重要措施,脾气旺盛则肾气充盈,所谓“后天以养先天”;肾气充盈,则脾阳得运,所谓“补先天以助后天”。今脾肾双补,更使本固血充,经血自调。 ③关于辨证分型: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把本组病例分为四型:脾虚气弱型、脾肾两虚型、脾虚夹热型、脾虚夹瘀型。其中脾虚气弱型及脾肾两虚型为主,占本组病例73%,且均能在服药五天内治愈或显效,疗效最佳。脾虚夹热型6例,治愈3例,显效2例,无效1例,疗效次之。脾虚夹瘀型8例,治愈2例,显效3例,无效3例,疗效再次之。如出血量多而持久者,气血亏损严重,有可能由于其它病变引起,不属“功血”范畴。此时应中西医结合,协同处理,待血止后,再针对病因作系统治疗。 ④关于当归炭的使用:当归性温味甘辛,入心、肝、脾经,功能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月经失调,淋漓不尽,7个中医经典方来支招,卓有成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常简称“功血”,是指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月经紊乱和出血异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主要属于崩漏的范围。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病因多端,归纳起来主要有虚、热、瘀三类。 1、肾虚其原因主要有:少女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盛;更年之期肾气渐衰;房劳或者久病体虚伤肾。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肾阴虚,阴虚火旺动血,则导致崩漏或经期紊乱。 2、脾虚其原因有:素体中气不足;忧虑过度,饮食不节伤脾;脾虚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月经量大,或提前,重则引起崩漏。 3、血瘀其原因主要有:七情算伤,冲任瘀滞;经期、产后淤血未尽又外感寒热之邪;气血虚弱,血流无力,经血迟滞而淤。瘀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或净量增大。 4、血热热证分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素体阳盛,肝火妄动;或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食辛辣。虚热者多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火旺。不论实热、虚热均损伤冲任,迫血忘行,以致月经异常。 辩证和治疗 1、肾阳虚多表现为经期不调,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主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常用方剂如右归丸随症加减。 2、肾阴虚症状多经期不调,出血淋漓不尽或量多,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治疗当滋水益肾,止血固经。主方左归丸加减。 3、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月经量大,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色晄白,或肢体浮肿,手足不温,纳少便溏;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主要病机在于肾的阴阳失调,但在出血阶段,因病因、体质、年龄、病程等不同因素,往往出现瘀滞、血热、脾虚等不同见证,有的占次要地位,有的还占主要地位。不过,这种表现仅仅在出血阶段,随着血止就让位于肾的调治。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针对上述见证灵活运用,以及时达到治标止血的目的。究其病因,临床运用上一般分以下几个证型。 (一)血热型 临床症状:临床常见月经过多如崩,血色深粘,面赤口干,心多烦梦,鼻干气热或齿鼻常有出血,四肢发热,便秘尿赤,口渴饮冷,舌质红,苔黄或少,脉洪大或弦数力。 此型乃素体阳盛,似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而致内分泌失调而发生的崩漏;亦可见于少数血小板减少而致崩漏,表现为血热者。 治法:治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1.二地骨皮汤:生地15克、地骨皮18克、玄参18克、白芍12克、麦冬12克、阿胶(化服)9克,水煎服,1日1剂,可连服3~7日。 方用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火,是血得寒则凝之意。白芍、阿胶柔肝养阴,止血益血;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合为清热泻火,养血凉血、柔肝止血之剂。 2.清热固血汤:地骨皮15克、生地15克、炙龟板24克、阿胶(化服)9克、煅牡蛎24克、炒栀子9克、炒地榆30克、黄芩9克、棕榈炭15克、藕节9克、甘草3克,水煎服,1日1剂,可连服3~7日。 方中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炒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是血得寒则凝之意。龟板、牡蛎滋阴潜阳固涩;地榆、棕榈炭、藕节、阿胶止血益阴以养血,甘草清血热以调和诸药。 (二)血瘀型 临床症状:临床常见崩漏日久不正,淋漓不断,血色紫黑有块状,少腹疼痛拒按,服用益气、止血、养阴药效差,舌紫黯或舌尖、舌边

中医医案——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崩漏 病案:林某,女,17岁,1989年5月4日。 主诉:经水淋漓不尽40余日。 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既往月经周期规律,量、色正常。近半年,经期延长至半月余,始服止血药可获效,后效果不佳。 初诊:现经水淋漓不尽40余日,量少,色黯,伴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唇色淡,五心烦热,活动后感心慌气短,夜寐欠安,舌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审机:肝肾阴虚,热伏冲任,虚火内炽,迫血妄行。 治法:滋补肾阴,益气固冲。 方药:育阴止崩汤加减 生地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续断20克桑寄生20克白芍20克炒杜仲20克海螵蛸20克煅牡蛎25克炒地榆50克棕榈炭20克酸枣仁20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炙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

二诊:1989年5月14日。服药一周后血止,夜寐安,仍感倦怠乏力,气力不接,舌红少苔脉细数。守上法,去掉塞流之品,加健脾养血之药以固本复旧。 方药:生地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续断20克桑寄生20克白芍20克生杜仲20克海螵蛸20克煅牡蛎25克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当归20克炙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 三诊:1989年5月23日。症情日趋改善,面色、唇色渐转红润,舌脉如前,仍守上法,令其连续服药月余后,将此药配成丸剂久服。 随访得知患者服药1年余,月经复常。 按语青春期女子患崩漏者,大多以肾虚为主,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阴虚阳搏谓之崩”,所含之意,即是指阴精不足,虚火内生,热扰血海,经血沸溢,血失固摄,离经而下。该患先天发育不足,故久漏不止,导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水淋漓不断。在治疗上韩百灵教授遵循张寿颐之说:“不知血之妄行,多是龙雷相火,疏泄无度,惟介类有情,能吸纳肝肾泛滥之虚阳,安其窿宅,正本清源,不治血而血自止”的原则,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了“育阴止崩汤”以滋补肾阴、固冲止血,全方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所固在肾,所摄在血,有固本塞流之妙用,待血止之后,当去塞流之品,治以补肾健脾澄源复旧,急固塞流,缓图澄源二法兼施,终获全效。

升陷汤加减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升陷汤加减治疗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某女,23岁,公务员。2009年6月12日初诊。因工作劳累过度而致月经淋漓不尽近2个月,经我院妇科检查,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止血类西药治疗无效。故转我院内科门诊。中医四诊:面色淡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月经量少色淡无血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纳差,二便尚可。中医诊断:崩漏(气虚下陷,气不摄血)。治以升阳举陷。处方:生黄芪30g,红参10g,柴胡10g,升麻8g,桔梗10g,党参15g,白术12g,杜仲15g,煅牡蛎30g,藕节30g,阿胶10g(烊化),焦三仙各30g。服上方5剂后血量较前减少,继服7剂而愈。 按患者经期延长,致气血虚弱。大气生养不足反下陷致气不摄血,冲任不固。此患者面色淡白,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为气虚下陷之证,故采用升补大气,固摄冲任之法而获捷效。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或子宫异常出血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而非直接由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引起。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如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临床上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无排卵功血占80%以上,其中90%见于青春期和绝经期妇女。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体格检查、排卵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生殖道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生殖道出血,尤其是青春期女孩阴道或宫颈部恶性肿瘤,育龄妇女粘膜下肌瘤和滋养细胞肿瘤,以及更年期、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易误诊为功血,应注意鉴别。 功血属于中医"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范

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

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 文章目录*一、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二、子宫出血的西医治疗*三、子宫出血的食疗方 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1、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之紫草青蒿药方为:紫草、乌贼骨、棕榈炭、阿胶(烊化)、生地、青蒿、地骨皮,各适量,一天一剂,加水煎服,可治血热崩漏,血色鲜红,量多无块功血者,有收涩止血为主,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注意对于体虚有瘀者不悬空用,以防收涩反而造成瘀血内停。 2、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之阿胶当归汤 药方为:阿胶、当归、红花、冬瓜子、仙鹤草,各适量,一天一剂,加水煎后分两次服,可治子宫出血,服至痊愈为止。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症一般服3剂则血止。 3、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之椿皮白术散 药方为:椿皮、白术、炒山桅、棕炭、地榆炭、侧柏叶,各适量,一天一剂,加水煎后分三次服,可随着加减药物,如气虚不摄者,可加人参、黄芪。血热妄行者则可加黄芩、地骨皮。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肾虚不固可加杜仲、枸杞子。有凉血活血,补气健脾的作用,可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4、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之清宫阿胶膏 组成药物主要包括了阿胶、红枣肉、牛肝、三七粉等,功效和作用是化瘀止血、补气清热、健脾、补肝肾,主要用于治疗女

性血热型子宫出血。患者在出血期和非出血期服用药物的剂量是不同的,因此在用药前要咨询医生,同时还要注意感冒期间要停止服用。一般患者连续使用一个疗程可见显效,多数患者在坚持服用四至五个疗程后症状可治愈。 5、治疗子宫出血的中药之祛瘀止崩汤 组方成分主要包括了柴胡、赤芍、当归、生地、红花、桔梗、牛膝、香附、阿胶、栀子、丹皮、黄芩、甘草、鲜藕节为引。此方的主要作用是凉血止崩、活血化瘀,可用来治疗血热型、气滞型、血瘀型的子宫出血,也可用于治疗月经失调导致的崩漏。患者每天可用1剂,水煎服,每天早晚各温服1次即可。 子宫出血的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 解除病人思想顾虑,注意营养,纠正贫血。出血期间应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防止感染。 2、止血 2.1、刮宫术为已婚妇女最好的止血法,刮宫后可流血减少或停止,刮宫力求彻底干净。刮宫后第一欠月经可能增加,应予以注意。 2.2、性激素止血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为无排卵型,以雌激素止血为主,如应用已烯雌酚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