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6、三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

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

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多媒体显示: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泳品味文章的语言;拓展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1.个体抽查。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多媒体显示下列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见板书设计)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提示:①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板书: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 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1.默写《承天寺夜游》。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8、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见书上重点词语和老师认为难理解的词语)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见后面的板书设计)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五、课堂小结

投影显示:把下面这一首宋词《酒泉子——潘阆》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师指导: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

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一、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

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二、问题研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杜诗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

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之处在于:《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于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的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但不是决意归隐。因为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之念,而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七、布置作业: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王维、李白的诗作《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二、师生共同赏读《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结合注释)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

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学生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3)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问题如下: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明确:(1)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学生齐背《渡荆门送别》。

四、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诗是一种极好的人生体验,让我们在高声吟诵中,悉心品味那丰厚的精神乳汁吧。

六、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Unit6-8

Units 6-8综合检测题 第一节: A.听下面五段对话,根据其内容选择最佳答案。每段对话读两遍。 1. What does Jack want to be? A. A teacher. B. A doctor. C. An engineer. 2. How long did Mary live in Beijing? A. For about three months. B. For about four months. C. For about five months. 3. Where is Mr. Smith going? A. To China. B. To England. C. To Japan. 4. What is the girl going to do tonight? A. To see a film. B. To have an exam. C. To study. 5. When will the boy have dinner? A. At 5:30. B. At about 6:00. C. After 6:30. B. 听对话,选择最佳答案。每段对话读两遍。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6至7小题。 6. Where is John going? A. To the library. B. To the shop. C. To the gym. 7. How many DVDs about football does John have? A. 100. B. 200. C. 300. 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第8至第10小题。 8. Where did Lucy go yesterday? A. To the zoo. B. To the farm. C. To the park. 9. What did Lucy do there? A. She took some photos. B. She flew a kite. C. She picked some apples. 10. When did Lucy and Linda go home? A. At 5:00 pm. B. At 5:30 pm. C. At 6:00 pm. 第二节:听短文,选择最佳答案。短文读两遍。 11. What day is it today? A. It’s Friday. B. It’s Saturday. C. It’s Sunday. 12. Where does the speaker’s grandmother live? A. In the countryside. B. In a town. C. In a city. 13. How much sugar did the speaker need? A. One spoon. B. Two spoons. C. Three spoons. 14. Where did the speaker find the apples? A. In the box. B. In the table. C. On the table. 15. How long did the speaker cook the apple cakes? A. For about three hours. B. For about four hours. C. For about five hours.

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

八年级英语(仁爱版)下册语言知识点归纳 Unit 6 Enjoying Riding Topic 1 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 一、重点词组 1.go on a spring field trip 去春游 2.a two-day visit to Mount Tai为期两天的泰山游 3.make a decision 做出决定 4.find out 查找;弄清 5. bring back 带回 6.decide on sth.对某事做出决定 7.book some tickets/rooms 预定车票/房间 8.the hard/soft sleeper硬卧/软卧 9.pay for 付款10.make hotel reservation 预定酒店房间11.many kinds of rooms 许多类型的房间 12.the best time to do sth.做某事的最佳时间13.work out the cost估算/算出费用 14.do/go fund raising = raise money/ funds 筹集资金https://www.doczj.com/doc/692802547.html,e up with 产生;想出;赶上 16.get to (call home) 达到(打电话回家)的程度17.sell newspapers/ old books/ flowers 卖报/旧书/花18.not…any longer = no longer 不再19.enjoy a good trip 享受愉快的旅行20.at the foot of…在…的脚下 二.重点句型及重点语言点 1. … , we will go on a two-day visit to Mount Tai, …我们将去泰山进行为期两天的旅行。 two-day “两天的” , 这是带有数字的复合形容词,复合形容词用连字符号连接时,名词要用单 数。如:a 14-year-old boy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 a 100-meter race 一百米赛跑 a two-day visit 为期两天的旅行 2. We will make the decision together. 我们将一起作出决定make a decision = decide 做决定 decide (not) to do sth. 决定(不)做某事 decide on sth. 对某事做出决定 3. Going by train doesn’t cost as much as by plane, and going by bus is not as comfortable as by train. 搭火车的费用没有搭飞机的高,搭公车不如搭火车舒适。“going by train”动名词短语在句中做主语。 cost 表“花费(金钱/时间)”时,主语必须是事物。常用句型“ sth. costs (sb.) some money/time”如:This bike cost me 300 yuan. 这本书花了我三百元钱。 Finishing the homework costs me two hours a day. 通常,每天做完作业花了我两个小时。 4. We’ve got tickets at ¥ 120 for the hard sleeper and ¥ 180 for the soft sleeper.我们的的票价是硬卧票120元,软卧票180元。at 在句中表“以……的价格”. 如: We’ve got tickets at ¥80 for The Sound of Music.我们有80元一张的《音乐之声》门票。 5.I want to book 10 rooms with two single beds …我想订10间有两张单人床的房间… with 结构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前面的名词,表特征。如:a girl with light hair 一个金发女郎 a boy with big eyes 一个大眼睛男孩 6 My school in America raised a lot of money for our band trip last year. 去年, 我在美国的学校为我们的团队筹集了很多钱。raise 及物动词,表示“筹集”外,还表“举起;使升高”,一般指把某物从低处抬高到高处。如:She raised her hand. 她举起了她的手。He raised his glass to Mr. Li.他举杯向李先生祝贺。 rise 不及物动词,表示“上升;升起;上涨”一般指事物本身由低处移到高处。如: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边升起。The river/ price rose. 河水上涨了。 7. Some schools come up with great fund raisers , …一些学校产生出伟大的集资者,…… come up with 表示“想出;产生;赶上”如:Suddenly he came up with a strange idea. 突然间他想出了一个奇怪的主意。 We came up with the train in time. 我们及时赶上了火车。 8. It takes students one yuan each to buy tickets for a draw to become king or queen for a day. 学生要想成为“一日国王”或“一日王后”, 就要花一元钱买票才可以参加抽奖。 此句型为“It takes sb. some money/ time to do sth.”花了某人多少钱/时间做某事。 三. 重点语法 (一) 结果状语从句 1) … , so …“因此”, 常与because 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转换. 如: We don’t have much money, so we should go fund raising. = Because we don’t have much money, we should go fund raising. Helen is worried about her trip cost, so she is sad.海伦担心她的旅行费用,因此她很难过。 = Helen is sad because she is about her trip cost. 海伦很难过是因为她担心旅行的费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孟子》二章 ,、”、.、、/?.八、I~f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 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 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並圣”;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文章思想内容 《富贵不能淫》针对景春说的大丈夫形象;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历史上有名的六个人物从卑微中崛起的事例;通 过个人正面的角度;国家反面的角度;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 点。 重点字词 衍(y fin)冠(gu m)淫(y m)吠(qu dn)亩傅说(yu e )曾 (z e ng)益胶鬲(g e)拂(b》士拂(f (i)乱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古义:真正。今意:诚实)父命之(命:古义:教导;训诲。今意:性命;命令。)丈夫之冠也(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意:女子的配偶。)富 贵不能淫(淫:古义:使?…迷惑;惑乱。今意:淫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筑:古义:捣 土用的杵。今意:建筑;修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古义:这;今意:判断动 词。)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意:军人。)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至IJ);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此之 谓大丈夫(结构助词) 发:舜发于吠亩之中;(发:被启用);征于色发于生而后喻(发:显露) 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1

部编人教版册语文 六年级 上册语文第8单元精品教案

第八单元走近鲁迅 鲁迅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民主战士,也是一个真诚、善良的普通人。他对朋友情真意切,对孩子亲切和蔼,对穷苦人民关心惦念,对自己却苛刻严谨,践行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信条。“鲁迅”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让我们走近鲁迅,去看一看碧绿的西瓜地里闪现的闰土形象,去听一听好的故事,体会一代文豪朴实的文笔;分别认识亲人和诗人笔下的鲁迅形象,感悟革命斗士炽热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鲁迅先生挥着如椽大笔,毕其一生,不断地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先生。 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让我们透过本单元的课文,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24 少年闰土 文本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珍贵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其中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一般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是较为深奥的,这不仅是由于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离他们较为久远,而且还因为鲁迅先生文中的某些词语、语言习惯与今天学生掌握的略有差别。一些事物的名称,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必深究;一些半文半白的词语,给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教师应在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少年闰土的形象的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设计) 王建升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介绍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知识,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高新科技作一些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未知领域,必须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教学,以补充课本内容并提供形象的音像资料。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好实践活动,可以使这些知识更生动活泼,从而让学生更有兴趣了解和探究。 与其他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也不要拘泥于课本的编排顺序,还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同类文章进行阅读。但自由读写并非是放任学生无组织无计划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在开始学习本单元之前,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阅读方法和水平,再进行一定的指导。

阅读后,写一篇自由作文。即写作的主题、内容、范围、文体等都可以不受限制,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单元写作”是自由作文。不限体裁,选材自由,立意多向发散。 “语文实践活动”可就高科技方面自行设计。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了解高科技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 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开展了解、学习、展望高新科技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三、单元总课时:12课时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而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全套教案

数学广角——算术与图形的转化 1.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3.在研究例题的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1.介绍有关数学史。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二是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老师不要加以限制。 1课时 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11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1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实物投影。 投影出示。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 (2)老师: 1=(1)21+3=(2)21+3+5=(4)2 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2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unit6 1.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Sam. 他的头发比萨姆的短。 than 比……(用于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之后) 2.He’s calmer than Sam. 他比萨姆更冷静。 1)calm adj.镇静的,沉着的。2)n. 平静3)v. (使某人)镇静,安静。 【辨析】:calm still quiet 与silent calm:意为:镇静的,平静的,指不受干扰时的宁静,平静,如海洋的平静; 用于人时,指沉着,镇定,安定。When we face danger, we should keep calm. still:意为不动的,静止的,寂静的,仅仅指物理上的安静状态。 The baby kept still when she was taking photos. quiet:意为安静的静止的,指寂静的状态,没有吵闹或指人的,文静,也可指活动的信息。 Be quiet,everyone.The teacher is coming. silent:意为沉默的,无言的,主要用于人,指不发出声音或不说话,强调无声的状态。 We shouldn’t keep silent when the teather asks us some questions. 3. wild adj. 轻率的,鲁莽的。 相关词组:be wild with joy欣喜若狂/be wild to do sth.渴望做某事/be wild about sb./sth. 4. smart adj.聪明的,伶俐的在句中作表语。 【辨析】:clever/smart clever:多指聪明伶俐的,侧重于才思敏捷的也可以用于指主意,办法之妙。 smart:侧重指领悟力强的,含精明,不会被人蒙骗之意。 5.Here are photos of me and my twin sisiter Liu Ying. 这是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姐刘英的照片。 1)photos 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有生命的+es/无生命的+s 例:potatoes,tomatoes,zoos,radios 2)表示“某人的照片” 用‘s和of的区别。 This Liu Ying’s photo.这是刘英的照片。(指照片是属于刘英的,但照片的人不一定是刘英本人) This is a photo of Liu Ying’s.这是刘英的一张照片。(表示的是照片是刘英所拥有的照片中的一张。 This is a photo of Liu Ying.这是一张刘英的照片。(表示的是照片上的人是刘英,而照片属于谁不知道)。3)take photos 照相,拍照。 6.As you can see,in some ways we look the same,and in some ways we look different。正如你所看见的,在一些方面我们看起来一样,而在一些方面我们看上去不同。 1)as: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像……一样,正如……”引导状语从句。 注意:as在不同的语境中,有许多不同的含义。(阅读理解出现频率较高) ◆prep.作为;以……为职业。He finds a job as an editor. ◆adv. 像……一样;如同。I can run quickly.My sister can run as quickly. ◆conj. 和……一样;像:It isn’t so easy as you think. 这不像你想的那么容易。 当……时候:As I was coming here.I met your brother. 按照:Do as you are told. 因为,由于:As it was raining,I stayed at home. 关于as的词组: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地/ as if 好像/ such as比如/ as for 关于。至于

【配套K12】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6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6知识点 归纳 Unit6I’oreoutgoingthanysister. 【复习目标】 ●谈论个性特征 ●学会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比较人的个性特征 ●学会比较身边的事物并选择最佳方案 【语言目标】 ●IsthatSa?No,that’sTo, HehasshorterhairthanSa.He’scalerthanSa. 【语言结构】 ●比较级-er,-ier,ore的使用●both的用法 【重点词汇】 ●ore,than,/oreathletic,orepopular,/tin,both,begoodat ●taller,shorter,thinner,longer,heavier,caler,ilder,q uieter,funnier,sarter 【应掌握的词组】 longhair长头发 Hoareyou?你身体好吗?

Hoold多大年纪 hotall多高 holongago多久前 oreoutgoing比较外向 ant/plantodosth.意欲,企图 herearephotosofe这是我的照片 asyoucansee正如你所看到的 0.insoeays在某些地方 1.eloothesae我们看起来一样,Theyloodifferent他们看起来不同 thesaeto……多……是一样的 3.quitethesae完全一样 allthesae还是,同样应…… loolie看起来像….一样,而loothesae看起来很像 gotolotsofparties经常参加聚会=oftengotothepart alittletaller高一点 taesth.frosth.从某处拿/取出某物 putsth.insth.将某物放入某物中 0.aealistof列出清单 1.hascoolclothes有漂亮的衣服 2.ispopularinschool在学校受欢迎 3.isgoodatsports擅长体育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单元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2月10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24少年润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郑重、供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重点 1.关注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学会仿写。 难点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小小少年》,请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少年。 2.今天,我们也将认识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纪相仿,不仅健康、 天真、活泼,而且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他就是——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 3.读了课文,少年闰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自读要求: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思考: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请再次默读课文,用“_________”画出体现少年闰土性格特点的 相关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再读课文,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与闰土初次见面时,闰土的模样如何? 2.思考:1.文中对闰土的性格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2.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并归纳其特点。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仿写练笔 1.认清生字的形,描红、临写生字,互相提醒易错的部位。 2.仿照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或老师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少年闰土》,大家还记得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2.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再识闰土 1.学习第l自然段。 小练笔:照片定格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吧。 2.学生品读第6~17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思考: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事? (2)结合相关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讲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时,你能想象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 三、深读悟情,长忆闰土 夏日,海边拾贝的乐趣,令人陶醉;冬季,雪地捕鸟的情趣,令人向往。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拿起手中的书本,再次跟随闰土一起去感受自由自在的海边生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第6~19自然段,勾画出你认为有趣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Unit6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教案 光华二中卫芳霞 teaching content: section a(初二英语上册第十单元) aims and demands: (1)four skilled words and phrases grow;grow up; programmer;computer science;engineer;pilot;professional;act. (2)learn to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目标) focal & difficult points: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 below: (1)—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成为) a/an … (2)—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ng to … (3)代用动词短语do that 的使用。 teaching tools: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teaching methods: lead-in method;listen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 revision get two ss to greet the class as usual,and then give a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重要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重要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重要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短语: gr up ever da be sure abut ae sure send…t… be able t the eaning f different inds f the eaning f in n at the beginning f rite dn have t d ith tae up hardl ever t…t… 短语用法: ant t d sth be ging t + 动词原形 pratie ding sth eep n ding sth learn t d sth finish ding sth prise t d sth help sb t d sth reeber t d sth agree t d sth lve t d sth be ging t 的用法 1) be ging t + 动词原形——表示将的打算、计划或安排。常与表示将的trr, next ear等时间状语或hen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连用。各种句式变换都借助be 动词完成,be随主语有a, is, are 的变换,ging t 后接动词原形。 肯定句:主语+ be ging t + 动词原形+ 其他。He is ging t tae the bus there

否定句:主语+ be nt ging t + 动词原形+ 其他I’nt ging t see friends this eeend 一般疑问句:Be + 主语+ ging t + 动词原形+ 其他 肯定回答:es, 主语+ be 否定回答:N, 主语+ be nt Are u ging t see ur friends this eeend? es ,I a / N, I’nt 特殊疑问句:疑问词+ be + 主语+ ging t + 动词原形+ 其他? hat is he ging t d this eeend? hen are u ging t see ur friends? 2) 如果表示计划去某地,可直接用be ging t + 地点 e are ging t Beiing fr a hlida 3) 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如g , e, leave 等常用进行时表示将。 The bus is ing aunt is leaving fr Beiing next ee 4) be ging t 与ill 的区别: ①对未事情的预测用“ ill + 动词原形”表达,ill 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变否定句要在ill 后面加nt, 也可用ill 后面加nt,或者缩略式n’t, 变一般疑问句将ill 提至句首。 ill planes be large in the future? es, the ill / N, the n’t ②ill 常表示说话人相信或希望要发生的事情,而be ging t 指某事肯定发生,常表示事情很快就要发生。I believe Lu ill be a great dtr ③陈述将的某个事实用ill I ill ten ears ld next ear ④表示现在巨大将要做的事情用ill I’tired I ill g t bed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与形教案

【教后反思】 课题数与形 单元第八单元课型练习课时第2课时总第课 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能力。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3.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昨天我们在探究规律时,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谁来说 说,你对“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有哪些认识? 预设学生的认识:“数形结合”就是将“数”和“形”结合起来思考问 题;“数形结合”就是从图形中发现数字里面蕴含的规律;“数形结合”就 是要通过画图来分析问题…… 2.导入练习。 看来同学们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 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思想来分析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这道题是将平方米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结合。32对应边长是 3的正方形的面积,12对应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面积,以此类推。第5个 图形最外圈的小正方形个数就是112-92=40。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1)投影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圆点排列的规律。 (2)按照发现的规律在教材上画一画。

(3)汇报交流。 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这道题是通过观察大三角形中包含的小三角形个数的变化情况,以及大三角形周长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大三角形包含的小三角形的个数与大三角形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图形数的平方;大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图形数乘3;大三角形包含的小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大三角形周长的三分之一的平方。 4.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4题。 这道题是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行程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最后组织交流汇报。 5.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5题。 这道题是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题目中的具体信息,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选择。 6.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6题。 这道题是用连线的方法来分析组合问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连线,再结合连线的情况进行判断。 7.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7题。 这道题是介绍“杨辉三角”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对应的数字三角形表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书写。 8.教材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8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完全平方的公式。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第26课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坻.屿. 嵁.佁.然翕.忽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斗:象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6)不可久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随从。 (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第27课岳阳楼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滕.谪.守浩浩汤.汤淫.雨霏霏 樯.催.岸芷.汀兰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增其旧制.制:规模。 (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状:胜景,好景色。 (3)横.无际涯横:广远。 (4)南极.潇湘极:尽。 (5)连月不开.开:放晴。 6)浊浪排.空排:冲向。 (7)薄.暮冥冥薄:迫近。 (8)春和景.明景:日光。 (9)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0)把.酒临风把:持、执。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12)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为:(以上)两种心情。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具通俱解释为全,皆 (2)属于作文以记之属通嘱解释为嘱咐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表格式教案(何玉岗)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 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 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 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 得到鼓舞和力量。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 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 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 各种艺术。 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

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 感受,在课文教学中做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 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迅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提纲 挈领地牵动全文的学习。 2.有关艺术方面的题材,学生可能不是很了解,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 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 3.本单元有一篇文言文,一定要充分诵读,让学生熟读成诵,培养语感,激发兴趣。 4.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神奇魅力。 5.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宜引导学生通过充分 地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 出来。 课时安排: 伯牙绝弦 2课时 月光曲2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1课时 我的舞台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 课文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 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 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3.愚公移山 2 24.周亚夫军细柳 2 25.诗词五首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