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47.9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始歌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1)祭祀歌《蜡辞》;劳动歌《弹歌》;情歌《候人歌》(2)特点及影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诗歌、舞曲、音乐三位一体;尝试用韵。

二、上古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三、《诗经》解读:

1、《诗经》常识:第一部诗歌总集、抒情诗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其中,风诗160篇,雅诗105篇(小雅74,大雅31),颂诗40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分类:《诗经》按“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指地域,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正,指王畿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3、《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②、赋、比、兴手法的开创性使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③、重章叠句。《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④、探索了用韵的规律。有的一章一个韵部,如《蒹葭》;有的隔句用韵,韵脚置于偶句,如《采薇》;有的换韵,如《溱洧》《七月》;还有的用“腰韵”(在句子中间用韵),如《芣苢》。

⑤、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诗经》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用字仅单字就3000多个,并在描情造境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奠定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传统。②、风雅传统成为文学复古和革新的旗帜。③、比兴手法垂范后人。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5、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四、先秦:

1、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散文的萌芽,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尚书》:中国最早的记言散文集,记言叙事散文之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总结,都是官方文献,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3、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

《春秋》:16500余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

史散文。《国语》:中国第一部记言详细的国别体历史散文。《战国策》:先秦最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4、《左传》艺术成就:

(1)、《左传》的记事成就:A、《左传》叙事的完整性:完整的叙事散文、叙事散文的成熟。B、情节结构的主要特点:作为编年史,其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C、《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D、《左传》叙事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左传》叙事的戏剧性。

(2)、《左传》的记人特点:A、《左传》人物的编年体特征:人物置放对应年代,事迹不十分集中。B、《左传》人物描写达到了个性化、复杂化水平。《左传》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C、《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的普遍特征。

D、《左传》的细事写人为后代的史传散文提供了案例。

(3)、《左传》的记言特点:A、行人辞令之美。《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B、《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记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题目虽是燕太子丹,但整篇作品写刺秦王事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4)、《战国策》的“文辞之胜”。《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获得了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他们或游说君王,或互相辩难,无不变本加奇,极尽铺排和夸饰,形成文字,令人拍案叫绝。A、善于揣摩被游说者的心理,把握被游说者的感情脉络,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他们往往在被游说者趾高气昂时以一席辞令让对方垂头丧气、斗志全无;也能在被游说者情绪低落时以一席辞令让被游说者信心百倍、乐观自信。B、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5)、大量寓言故事。增强辩词的说服力。

五、诸子散文:

1、《孟子》的艺术成就:

A、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篇幅加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