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6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属性。
(4)劳动关系既具有平等性,又具有隶属性。
(5)劳动关系以劳动给付为主要内容(6)劳动关系是国家公权力干预下的私法关系。
(7)兼具对抗性与非对抗性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对象(1)各类企业的劳动关系和个体经济组织中形成的劳动关系(2)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3)将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对象:(4)将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基本上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5)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6)将劳动力派遣、非全日制用工形成的部分类型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7)用人单位不合格的劳动关系、劳动者不合格的劳动关系(8)将退休人员重新受聘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9)将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劳动关系有条件的纳入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劳动法未纳入调整的劳动关系(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2)自然人用工(3)现役军人(4)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劳动行政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团体关系4、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劳务关系是指单位之间、自然人之间、以及单位与自然人之间就一方向对方提供活劳动服务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当事人不同: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2)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劳动关系中双方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成员而与用人单位有组织的从属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一、劳动法的概念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某些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依照宪法规定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②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原则;③建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自由与政府适度的干预相结合原则。
④保护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权益相结合原则。
劳动就业的特征是:①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的,还要求劳动者具有劳动的实际行为能力。
②劳动就业的主体有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的愿望。
③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各项劳动权利的内容二、劳动者的义务第三章促进就业一、劳动就业的特征劳动就业的特征是:①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从年满16周岁开始的,还要求劳动者具有劳动的实际行为能力。
②劳动就业的主体有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的愿望。
③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二、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是:①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②竞争就业原则;③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原则。
④特殊就业群体就业保障原则。
⑤禁止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业原则。
第四章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一、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为:①劳动合同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②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③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
④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关系,使劳动过程得以实现。
二、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表现在:1、两者的性质不同。
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存在着特殊的从属关系;民事合同的当事人双方不存在从属关系。
2、合同的主体不同。
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
3、法律救济的方式不同。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一、劳动法知识要点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劳动法的知识要点: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争议解决等主要内容。
2. 工资待遇:工资待遇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 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权益的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和条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四小时。
劳动者享有带薪年休假和法定节假日的休假权益。
5.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议的解决方式。
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仲裁进行解决,也可以通过法院起诉解决。
二、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社会保障法是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而制定的法律体系。
以下是社会保障法的知识要点:1.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或社会团体按照一定的规定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保障的制度。
2.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指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工作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
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为失业人员提供经济补偿和就业援助的制度。
参保人在失业的情况下可以领取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
4.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的劳动者提供医疗、康复和经济补偿的制度。
5.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指为女性劳动者提供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的保障的制度。
参保人在生育期间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工资待遇。
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要点与社会保障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劳动保护的要点。
同时,社会保障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全面的保障。
本文将从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要点以及社会保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法中的劳动保护要点1. 工时制度工时制度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不得超过法定工时。
同时,加班工资也是劳动法中的保护措施之一,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加班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2. 工资保障工资保障是劳动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支付给劳动者,并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拖欠或者少发工资。
3.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劳动合同还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内容,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4. 劳动保险劳动保险是劳动法中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
劳动者在工作中发生工伤时,可以获得相应的医疗和经济补偿。
二、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一项广泛的制度,旨在为劳动者提供全面的保障。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1. 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者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养老金,用于维持生活。
养老保险的缴纳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既保障了劳动者的退休生活,也分担了用人单位的责任。
2.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劳动者提供医疗费用保障的制度。
劳动者在生病或者受伤时,可以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减轻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医疗保险的缴纳也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的。
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的制度。
劳动者在失业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帮助其渡过难关。
劳动*保障*法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指人们享有的从事社会劳动及其劳动保障,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5、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亢形式。
6、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7、失业预警制度: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8、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10、安全技术规程:是指以防止和消除劳动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技术规则为基本内容,旨在保护劳动者安全的法律规范。
11、违反劳动法法律责任:指用人单位等行为人违反劳动法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2、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13、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4、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基准、劳动保护基准,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准制度。
15、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制度。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
一、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的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二、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工资制度
工资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确定劳动者工资的制度。
工资制度应当合理、公正、透明,反映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用人单位的经济实力。
工资制度应当包括工资计算方法、工资结构、工资调整机制等内容。
四、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而建立的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
五、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为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劳动保护包括职业卫生、安全生产、劳动环境等方面的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制度,加强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以上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一些基本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1一、多选题1.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除了()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A. 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B.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C.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2.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情形的,劳动合同终止。
A. 劳动合同期满B. 劳动者死亡C.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3.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只能在()岗位上实施。
A. 临时性B. 辅助性C. 替代性4.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类型有()。
A.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C.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5.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B. 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C. 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二判断题1. 劳动法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为维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秩序。
()2.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时制或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度。
()3. 中班津贴不能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
()4.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5. 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一般是权利争议;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一般是利益争议。
()三、名词解释1、工作时间2、最低工资标准3、劳务派遣4、竞业限制5、劳动争议仲裁6、社会保险7、职业病四、简答题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简要叙述哪些情形职工可以认定为工伤?2、什么是经济补偿?其标准如何?3、劳动者在什么情形下可以即时辞职?4、简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5、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区别以及优缺点有哪些?答案一、1. B,C 2. A,B,C 3. A,B,C 4 A,B,C 5 A,C二、TTTTF三、名词解释1、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和一周内从事劳动的时间。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重要法律领域。
它们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首先,我们来聊聊劳动法。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单来说,就是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当我们找工作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是劳动法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劳动合同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地点等关键要素。
比如,工作时间方面,法律规定了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如果用人单位要求加班,那也得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再比如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能随意克扣或者拖欠。
如果遇到了这些问题,劳动者就可以依据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劳动安全卫生。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如果在工作中发生了工伤事故,劳动法也有相应的规定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工伤认定、工伤待遇等。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险”。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当我们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累计缴费满一定年限,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医疗保险则帮助我们在生病就医时减轻经济负担。
失业保险在我们失业时提供一定期限的生活保障,并促进再就业。
工伤保险如前面所说,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生育保险则保障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
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在人们面临各种风险和困难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帮助,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保障。
1、某公司欲与李某签订一份为期2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2.0)A、 1个月B、 6个月C、 3个月D、 2个月正确答案: D2、以下劳动关系中,哪个不适用劳动法的规定()(2.0)A、乡镇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B、某家庭与其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C、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D、国家机关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 B3、某区法院安排下列人员在某派出法庭工作,与法院构成劳动关系的是(2.0)A、该庭庭长B、员额制法官C、工勤人员D、某高效大二实习生正确答案: A4、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企业职工所享有的医疗保障是()(2.0)A、公费医疗B、劳保医疗C、社会保险D、国家保险正确答案: B5、用人单位已缴纳生育保险费的,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待遇是()(2.0)A、生育保险待遇B、生育医疗费用C、生育津贴D、产假津贴正确答案: B6、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不包括()(2.0)A、公共福利制度B、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灾害救助制度D、城市流浪人员救助制度正确答案: A7、乡政府现要对申请低保的村民张三进行资格调查,按照法律规定,不属于调查范围的是()(2.0)A、家庭人口状况B、家庭政治面貌状况C、家庭收入状况D、家庭财产状况正确答案: B8、杨某是甲企业负责开发某项新产品的总工程师,不辞而别到乙企业工作,造成甲企业开发计划延迟,损失惨重。
甲企业与乙企业、杨某多次交涉无果,遂向二者索赔。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A、这属于正常市场风险,无需赔偿B、杨某应承担赔偿责任,乙企业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C、该损失系杨某所致,应由杨某赔偿,乙企业不应承担赔偿责任D、杨某是劳动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只能向乙企业索赔正确答案: B9、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水平最高的类型是()(2.0)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优抚D、社会救助正确答案: B10、张某去一家企业应聘,称自己原是杂志社高级翻译,精通英、日两门外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一、名词解释1、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2、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3、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取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4、就业: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5、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并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6、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人单位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务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
(实质:民事关系)7、集体合同:用人单位与职工方就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关系的某项内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是企业与工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为中心内容的书面集体协议。
(适用于企业行政和全体工人、职员,也有适用于企业行政和参加签订集体合同的公会成员。
)8、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人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适用对象: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代替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9、非全日制用工:以小计酬为主,劳动者在某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10、劳动安全卫生: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各种措施(包括物质技术措施和法律措施)。
11、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法规。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法的重要知识点: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依据,用于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明确记载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假等内容。
2.用工形式:用工形式包括劳务派遣、劳务协议、返聘、临时工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工形式,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明确约定。
3.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法规定了正常工作时间、加班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
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加班工资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计算。
4.工资和福利待遇:劳动者的工资应当按时支付,并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还应享受法定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5.劳动保护:劳动者有权享受劳动保护,包括安全保护、健康保护、劳动条件保护等。
雇主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劳动保护设备。
6.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争议协商或劳动争议仲裁进行。
劳动者有权寻求合法权益的救济。
二、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是指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向参保人提供社会保险待遇。
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2.参保和缴费: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缴纳保险费。
参保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3.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生育津贴等。
社会保险待遇应当及时发放,确保参保人的生活安全。
4.社会保险享受条件:社会保险的享受条件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有所不同。
例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必须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
5.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从缴费人员和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中所积累的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应当妥善管理和使用,确保保险待遇的支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参考资料(论述题)1、简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关系的参加者依照法律规范的要求缔结劳动关系,所缔结的劳动关系便具备了法律关系的形式,而法律关系则以劳动关系为实际内容。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后者是前者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两者区别: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屈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思想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
劳动关系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共同劳动存在就会有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则是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所以它的形成必须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
3、两者的内容不同。
劳动关系以劳动为内容,劳动法律关系以法定的权利义务为内容。
2、试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幣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在劳动法律关系建立之前,即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主体,双方是否建立劳动法律关系及建立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由其按照平等白愿、协衙一致的原则依法确定。
2、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按照劳动法律规范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形成的,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双方的当事人的共同的意/Q S O3、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屮形成和实现的。
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
3、试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基本原则主要有:1. 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IR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
劳动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明确规定劳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可以分为固定期限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合同。
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且需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二、劳动报酬: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取得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并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的工资应当及时支付,不得拖欠。
三、劳动时间和休假:劳动时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
劳动者每工作满1年,享受带薪年休假。
劳动者还享有婚假、病假、生育假等特殊休假。
四、劳动保护:雇主有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劳动者有权拒绝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劳动指令,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举报违反劳动法的行为。
五、社会保险:劳动者应当参加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雇主有义务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待遇。
劳动者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参加社会保险。
六、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应当首先通过协商解决,如果无法协商解决,可以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者提起劳动争议诉讼来解决。
上述是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的主要要点。
劳动及社会保障法的实施能够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增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促进和谐稳定的劳
动关系。
同时,劳动及社会保障法也对雇主提出了一系列的义务和责任,推动企业规范经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五、简答题、论述题1、简述劳动法的劳动特征。
答:(1)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雇佣关系(或者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2、简述初期劳动法的特点答:(1)初期的劳动立法,多数是从改善女工和童工的立法开始。
(2)初期的劳动立法,使用范围很小。
(3)初期的劳动立法,虽然法律规范了对某些劳动条件的改善,但一般缺少监督条款、责任条款;规定了限制工时等条件,但是无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对违法者也缺乏责任的具体规定。
初期的劳动法很难真正得到实施。
3、简述劳动关系的特征答:(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3)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4)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4、简述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联系。
答:(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一般开始于16周岁;(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只能够由劳动者本人亲自实现;(4)某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5、试着论述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答:(1)两者所属的范畴不同;(2)两者产生的前提不同;(3)两者的内容不同;6、试着论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3)是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
7、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答:(1)有特定的调整对象;(2)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3)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8、简述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答:(1)调整对象不同;(2)主体不同。
(3)两者的调整原则不同。
9、简述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答:主要是调整对象不同。
劳动与社会保障知识梳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关乎每个人的重要议题。
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预防劳动纠纷等。
本文将就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梳理,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理解。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书。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
一份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应包含以下要素: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和休假、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和职业安全等内容。
在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劳动者应当注意保护自身权益,如签订明确的合同条款、遵守工作时间规定、享受合理的工作休假等。
二、劳动保护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都设立了劳动保护机构和相关法规。
劳动保护的核心是确保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安全、健康。
劳动保护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防护:工作场所应提供相应的安全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等,确保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2. 职业病防护:特定行业或工种存在一些特殊的工作危害,劳动者需要接受相应的职业病防护,如进行职业病体检、佩戴呼吸防护器等。
3. 工时管理:各国都有规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应遵守工作时间规定,保证自身的休息和调整。
4. 工资保障: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获得工资,并确保工资支付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5. 年休假和带薪休假: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享受年休假和带薪休假,以提供合理的工作休息。
劳动保护是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劳动者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自身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提供的一种兜底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旨在提供基本保障,确保公民在遭受意外、疾病、失业等不利情况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具体的社会保障内容和安排因国家的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养老保险:提供给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名词解释: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
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风险承担不同:用人单位承担/ 劳务风险自行承担17、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劳动者集体/ 单个的劳动者目的不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待遇和劳动标准/ 建立劳动关系内容不同:劳动条件、劳动标准、劳动待遇/ 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形式不同:必须是书面形式/ 对不是书面形式的也加以保护生效方式不同: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签字盖章18、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合法原则、公正原则、及时处理原则、调解原则、三方原则19、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即未履行法定义务。
简答:20、劳动法的作用:A、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B、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C、规范劳动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D、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2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主体的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点劳动法律关系是围绕劳动者的保护和劳动力的使用展开的22、劳动合同A、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B、特征:劳动合同在主体上具有是固定的。
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合同主体在双方地位上具有从属性劳动合同时间上具有继续性23、劳动合同的主体:必须是法律认可的用人单位;只有年满十六岁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具有完全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对外国劳动者加以限制,仅能建立一个全日制的劳动关系24、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义务: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劳动者的如实告知义务、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的禁止。
合同的形式:必须为书面形式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如已建立劳动关系,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应该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合同。
25、劳动合同的效力:合意则合同成立并生效。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而签订的合同无效。
26、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程序以及后合同义务:出具证明,并在15日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
后合同义务:不再存在劳动关系,但仍可能存在权利义务关系。
27、我国现行工作时间立法内容(举例说明):A、标准工时: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B、特殊工时:包括缩短工作日、不定时工作时间、计件工作时间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28、休息时间的种类:A、休息时间: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用膳和工间休息)、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B、休假:法定节假日,不补假;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父母或配偶分居两地的职工);婚丧假、产假。
29、工资形式及构成:A、工资形式:计时:按照单位时间工资率(即计时工资标准)和工作时间支付劳动者个人工资的一种形式。
计件:按照劳动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计算工资的形式。
年薪: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实行以一个账务年度为核算工资依据计发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B、工资构成: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30、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协调原则:与相关的因素综合考虑,相互协调基本生活保障原则:保障劳动者个人和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分级管理原则:不同行政区域有不同的最低工资标准31、最低工资标准的构成:维持劳动者本人最低生活的费用劳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其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32、最低工资的确定程序: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各级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拟订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方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确定方案报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收到方案后,同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意见。
14日内,如无异议,视为同意同意后,各级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方案报至各级政府批准批准后7日内在公报上发布在发布后10日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标准报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用人单位在发布后10日内,将标准公示33、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34、劳动争议处理机构:A、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必经程序C、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不服的,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适用《民诉法》D、劳动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仲裁委员会35、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条件:行为人具有法律责任能力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存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行为人的违法行为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行为人主观方面有过错36、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形式:行政法律责任,予以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民事法律责任,赔偿损失、经济补偿、强制履行合同、补发工资、补缴保险费等刑事法律责任,重大安全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强迫劳动罪、滥用职权罪等论述:37、劳动合同的内容:试用期条款: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期限条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合同终止时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无终止期限)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以某项工作的完成时间作为合同的终止期限)劳动报酬条款:明确的,经协商一致的违约金条款:除法律有规定外,不得由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竞业禁止条款:法定的:受到法定的限制,不得从事和其所服务的用人单位相竞争的业务(不补偿)约定的:不受法定约束的劳动者约定在合同内的(不补偿);合同期满后,限制其择业的(补偿)保守商业秘密条款: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用人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用人单位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不得出卖。
38、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工作平等权:平等就业和平等待遇劳动安全权: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参与用人单位安全卫生决策权、知情权、拒绝危险工作、安全卫生代表的处置权)劳动报酬权:获得最低工资标准权休息权:年休假不少于3个工作周、8小时工作制、享受带薪休假职业培训权: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权利(劳动者有权要求也是用人单位的义务)社会保险与福利权:(人文关怀:年老、急病、失业、伤残)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争议处理方式选择权、请求依法受理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B、义务:积极完成劳动任务:应当亲自完成劳动任务不断提高劳动技能:积极学习,努力专研认真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39、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与经济赔偿支付条件:(P 150)协议解除;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预告解除,提前通知3日;即时解除;);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即时解除;预告解除,提前30日或付一个月工资;经济性裁员)40、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A、劳动安全卫生行政部门:建章立制、监督检查、组织科研活动、制定工作规划并实施、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B、用人单位:权利:依法制定内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求劳动者全面遵守、对本单位规章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对违反的情况予以纪律处分。
义务: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设施、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未成年工和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C、D、劳动者:权利:知情权、建议权、拒绝权、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权和撤离权、监督权、工伤保险权、获得民事赔偿权义务: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接受劳动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报告、履行安全生产义务E、工会:监督检查,提出意见等41、42、特殊劳动保护制度:P 242A、女职工: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矿山井下作业;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森林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连续负重20公斤、间断负重25公斤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