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风湿性多肌痛诊疗指南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 PMR)多发于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带肌、骨盆带肌)和颈肌疼痛和僵硬为主要特征,伴血沉显著增快和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本病病因不明。一般为良性过程,,且与增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50岁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发病现象。我国PMR并不少见。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一般症状发病前一般状况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间醒来出现肩背或全身酸痛、不适、低热、乏力等症;亦可隐袭起病,历时数周或数月,且多伴有体重减轻等。

(2)典型症状颈肌、肩肌及髋部肌肉僵痛,可单侧或双侧,亦可局限于某一肌群。严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举受限,下肢不能抬举,不能下蹲,上下楼梯困难等。但这些症状与多发性肌炎不同,活动困难并非真正肌肉无力,而是肌肉酸痛所致。有些病变也可累及肢带肌肌腱附着部,有些也可出现腕及指间关节疼痛和水肿,甚致出现胸锁、肩、膝或髋关节的一过性滑膜炎。

2辅助检查:

(1)可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血沉显著增快( >50mm/hr魏氏法);C-反应蛋白增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一致。(3)肝酶可轻度升高,但反映横纹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限内。

(4)肌电图和肌活检无炎性肌病的依据。

(5)抗核抗体和其它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通常均为阴性。

(6)肩、膝或髋关节可有少量滑膜腔积液,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

【诊断要点】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发热,血沉增忆和不能解释的中度贫血,并伴举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难以在排除肿瘤等其他疾病后要考虑风湿性多肌痛。

1 诊断标准:

可根据下述6条临床特征作出诊断:

(1)发病年龄≥50岁。

(2)颈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两处,并伴晨僵,持续四周或以上(3)血沉≥50mm/hr(魏氏法)。

(4)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阴性。

(5)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15mg/日)治疗反应甚佳。

(6)须除外继发性多肌痛症。

2 鉴别诊断:

(1)巨细胞动脉炎(GCA):风湿性多肌痛与巨细胞动脉炎关系密切,在风湿性多肌痛中对出现下列情况应注意除外合并巨细胞动脉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颞动脉暴张、波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伴有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进一步作颞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

(2)类风湿关节炎:持续性对称性小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阳性。而风湿性多肌痛虽可有关节肿胀,但无持续性小关节滑膜炎,无关节破坏性病变和无类风湿结节,通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3)多发性肌炎:该病肌无力更为突出,伴肌萎缩、血清肌酶活性升高、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肌炎表现者。而风湿性多肌痛肌酶、肌电图和肌活检正常,肌痛甚于肌无力。

(4)纤维织炎综合征(fibrositis syndrome):该综合征躯体疼痛有固定的敏感压痛点,如颈肌枕部附着点,斜方上缘肌中部,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肱骨外上髁下2cm处,臀部外上象限臀肌皱褶处,大转子后2cm处,膝关节内侧鹅状滑囊区等9处;并伴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疼;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

(5)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等感染性疾病;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并注意同其他风湿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血管炎相区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一般治疗:作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遵循医嘱,合理用药,防止病情复燃。进行适当的肢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2 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对初发或较轻病例可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消炎痛;双氯芬酸等。约10-20%风湿性多肌痛患者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控制症状。但难以防止并发症发生。用药注意常规见类风湿关节炎。

(2)糖皮质激素一般病例首选泼尼松 10-15mg /日口服。若诊断无误,一周内症状应明显改善而血沉及C-反应蛋白恢复较慢。对病情较重,发热,肌痛,活动明显受限者,可以泼尼松15-30mg/日,随着症状好转,血沉接近正常,即应开始逐渐减量。维持量5-10mg日,维持时间应持续6-12月。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可导致病情复燃或复发,大多数患者在2年内可停用激素,少数患者需小量维持多年。

必须指出,对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特别注意防止其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及时给以必要的辅助治疗甚为重要。

(3)免疫抑制剂对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不能维持疗效或减量困难者、或有禁忌

症、或毒副反应严重者,可考虑联合使用甲氨蝶呤7.5-15mg/周。对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亦可使用。

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情可迅速控制、缓解或痊愈;亦可迁延不愈或发发停停;疾病后期也可出现肌肉废用性萎缩或肩囊挛缩等严重情况。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docx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4 月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 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 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 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 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 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55.9%。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 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 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 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

36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 1个大关节(0分) -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滑膜炎持续时间 - <6周(0分) -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4.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1)推荐方药:风湿偏盛者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寒湿偏盛者可选用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或选用具有同等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防止烫伤皮肤。 (3)穴位贴敷:选用具有祛风散寒,祛湿通络药物,并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6h取下,注意预防皮肤过敏反应。 (4)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使用中药全身浸浴:适用于四肢多关节疼痛、怕风、怕凉者。具体操作: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特点,选择川乌、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祛湿通络药物,煎煮成1000ml,然后使用专门全身浸浴桶,然以泡洗下肢,若无心慌胸闷或其他不良反应,可保持颈部以下部位泡洗于药液中,一般保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_好大夫在线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全网发布:2011-06-23 04:27 发表者:杜明瑞 (访问人次:6094) 来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 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 X线检查 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 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 I期(早期) 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 2 可见骨质疏松 II期(中期) 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 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 3 邻近肌肉萎缩 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栗占国 前任主任委员:张奉春 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黄烽、孙凌云、邹和建、鲍春德 秘书长:王国春 副秘书长:苏茵 学术秘书:穆荣、张学武 委员名单: 学会职务姓名单位 常务委员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 常务委员赵岩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张烜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 常务委员肖卫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毕黎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常务委员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徐沪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常务委员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常务委员李兴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常务委员左晓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常务委员古洁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务委员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 常务委员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常务委员朱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常务委员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委员(兼秘书长)王国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委员(兼副秘书长)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委员伍沪生北京积水潭医院 委员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 委员郑毅北京朝阳医院 委员李晓霞北京宣武医院 委员齐文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委员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委员李振彬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委员李洪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委员王晓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委员李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委员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委员赵东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委员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委员姜林娣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委员张缪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委员王美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委员林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委员徐建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委员厉小梅安徽省立医院 委员林玲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委员李忆农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委员王友莲江西省人民医院 委员王吉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4-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栗占国 前任主任委员:张奉春 候任主任委员:曾小峰 副主任委员:黄烽、孙凌云、邹和建、鲍春德 秘书长:王国春 副秘书长:苏茵 学术秘书:穆荣、张学武 委员名单: 学会职务姓名单位 常务委员黄慈波卫生部北京医院 常务委员赵岩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张烜北京协和医院 常务委员李小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 常务委员肖卫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毕黎琦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 常务委员张志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常务委员徐沪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常务委员吴华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常务委员李兴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常务委员左晓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常务委员古洁若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常务委员张晓广东省人民医院 常务委员刘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常务委员朱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常务委员武丽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委员(兼秘书 王国春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长) 委员(兼副秘书 苏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长) 委员伍沪生北京积水潭医院 委员李彩凤北京儿童医院 委员郑毅北京朝阳医院 委员李晓霞北京宣武医院 委员齐文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委员巩路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委员李振彬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委员李洪斌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 委员王晓菲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委员李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委员杨程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委员赵东宝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委员何东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ACR 2002)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指南(2002年版) 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对称性、侵蚀性滑膜炎为特征,有些患者还有关节外受累的表现。RA的治疗指南和药物治疗监测始于1996年。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遵循循证医学,结合RA治疗的进展,对1996版的RA治疗指南作了更新。2002版的RA治疗指南包括治疗目标、起始评估、疾病活动评估、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各级医师在RA治疗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费用考虑等多方面内容,现摘译如下。 RA的治疗目标 图1.RA治疗示意图。粗线框代表治疗过程的关键点。MTX反应欠佳指MTX不能耐受,剂量加大至25mg/周仍疗效不满意,或者有药物禁忌证。DMARDs:缓解病情抗风湿药,NSAIDs: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RA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防止和控制关节破坏,阻止功能丧失及减少疼痛。图1总结了RA治疗的途径。治疗开始时要向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的教育,为控制症状,可适当选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NSAIDs 、关节注射糖皮质激素、并用或单用小剂量泼尼松。大多数新近诊断为RA的病人应该在明确诊断3个月内开始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 DMARDs治疗。RA常用的DMARDs见表2。

因为DMARDs作用主要是改善病情,而并非治愈RA,所以RA的治疗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患者应该定期随诊,评估疾病活动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在使用DMARDs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反复发作、不可接受的疾病活动 如在接受最大强度的治疗方案3个月后病情仍进行性发展 、或关节进行性的破坏,则须考虑对原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病情活动仅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须尽早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可在短期内加大剂量。终末期关节破坏导致的难以忍受的关节疼痛或由于关节解剖结构显著改变而导致的功能受限,可行外科整形手术治疗。 经过足疗程单独或联合使用DMARDs治疗后病情仍在进展,提示病情顽固。RA最终治疗目标是达到病情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的定义如下:①炎症性关节痛消失 并非机械性关节痛 ;②无晨僵;③无疲劳;④关节检查中未发现滑膜炎;⑤影像学资料不提示骨关节进行性破坏;⑥血沉 ESR 及C-反应蛋白 CRP 水平正常。如病情不能完全缓解,则应控制疾病的活动性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维持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的治疗中要避免麻醉性止痛药物的依赖。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完整版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 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 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达 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 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 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 (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 使用率仅为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 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 锚定药[51]。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 达到治疗目标[21,51]。 推荐意见7: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 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 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 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1A) 推荐意见9: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 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 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风湿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会史 一、学科发展和建设 1.现代风湿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风湿病学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级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并在国内其他著名医学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醒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黄铭新教授等的支持下,终于在1979年正式在国内几家医院率先建立了风湿病学临床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并招收了第一批风湿病学研究生。以后在国外进修归来的董怡教授、陈顺乐教授和施桂英教授分别积极参与了各个单位的风湿病学建设,并后续在他们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风湿病学的建设。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迅速得到了发展。 2.学会成立及参加国际组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她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中的风湿病学学组。学会成立以后在全国积极开展风湿病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有风湿病专科的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医院发展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都有风湿病专科的局面。到2004年止,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或学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的普及和发展。学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的联系,于1988年与台湾分别加入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和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使中国的风湿病学走向世界。台湾学会命名为中国台湾风湿病学学会(Rheumatology Associ- ation of Taiwan,China)。张乃峥教授1988~1996年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 董怡教授1996~2000年任第七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 陈顺乐教授2000~2002年任第九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主席。 二、学会委员会名单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组成名单主任委员:曾小峰 前任主任委员:栗占国 副主任委员:张志毅,赵岩,古洁若,朱平,徐沪济 秘书长:黄慈波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探究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0-29T14:24:57.4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关云萍 [导读] 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云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骨伤医院 154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其中28例为治疗组,27例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和中药口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等)治疗。结果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的有效率高。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治疗给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词】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Chinese medicine.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from 2015 to 2016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28 cases of treatment group, 2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aspirin, diclofenac, etc.). Results after 5-7 weeks of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52%,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0%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word] rheumatoid arthriti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风湿热的表现。[1]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其发病的位置多数在肩膀、膝盖、手肘等关节部位,病发时部位会出现红肿和疼痛的现状。下面本文对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概括介绍:第一,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关节出现红肿和疼痛现象,严重者更不能进行活动。第二,关节炎的疼痛位置不定,有时候会是手肘位置疼痛,有时候会是脚踝位置疼痛,一般疼痛的时间不长,有部分患者患病会后发生心脏病变。我院抽取2015年至2016年55例风湿性关节炎分成两组进行调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 本院抽取55例观察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其中治疗组人数为28人,对照组人数为27人,年龄分别为17-70岁,且两组的一般治疗经过统计学进行处理,无差异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服药和针灸。本院主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1.1 中药汤剂服用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因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的,因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首先就要进行“祛风”。[2]在选择祛风药物的时候,可以选择忍冬藤、络石藤、海桐皮、防风、天仙藤、丝瓜络等中和性药物。这些中和性药物具有以下几种优点,分别是: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化痰散结,祛瘀通络;补益肝肾,健脾化湿等。通过祛风散寒等这些疗效,可以有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缓解疼痛。 2.1.2 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在进行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疗法时,要注意给患者取穴。针灸的穴位包括:外观、血海、气海、足三里、膝眼、昆仑等穴位。针灸的时候要注意,采用20寸毫的针进行针灸。在进行针灸的时候,要将阻燃物套在针柄下,防止火灰的掉落而弄伤皮肤,采取2cm左右的药条插在针尾部并且点燃,等药条燃尽之后取出药针。这样的疗程大概每天治疗一到两次。 2.2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的是西医治疗。主要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如下:阿司匹林剂量09-13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疗程大概为5-7周时间。如不能服用阿司匹林,则可以选用扶他林。扶他林的剂量为24-29毫克/次,一日三次,在饭后时间内进行服用。 3 治疗结果 经过5-7周的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80%(P>005)。 4 结论 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关节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男女均和发病,发病的位置主要是以肩、肘、膝、踝等基本身体部位为主。最常见的是该疾病会从一个疼痛点专项另外一个疼痛点,也有的病人会同时发病。风湿性关节炎一般会在四到六周之后消退,且会反复发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到心脏,但也有的患者会伴随心肌炎等心脏疾病发生。[3] 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本病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根据该病临床症状和性质,以及多关节损害、交替发作的特点,属于《灵枢》所描述的“周痹”。《剂生方》明确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道出了正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素问·评热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则道出了本病的外因[7]。所以本病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风寒湿邪侵入机体,注入经脉,留于关节、肌肉、筋骨,日久则生热及化为瘀血。本方中熟地、山药、鹿角霜、白芍、杜仲、牛膝调补肝肾,防风、川乌、羌活、独活、乌蛇祛风散寒通络,鸡血藤、乳香、没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合诸药。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总体上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减少西药毒副作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本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不通、人体内正气不足、邪气侵入,受风寒湿等外邪入侵,导致经络堵塞、气血运行不顺畅所产生的。其治疗方法应该以祛寒活络、补充人体正气、缓解关节疼痛为主要的治疗原则。另外,也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利用针灸刺激穴位经络,更好地进行祛风驱寒和除湿,以达到致病的目的。利用针灸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障碍,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院采取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的疗效,且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费用低和不良反应率第优点。因此值得推广和使用。参考文献 [1] 包力,陈志婵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0,(06):21-22 [2] 关春芳,赵泽英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33):3-4 [3] 关春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23-24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 。 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ZY/)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风 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 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的患者。 2. 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X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l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

第一章类风湿关节炎 【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 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

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X线检查 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RA的X线片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继之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根据关节破坏程度将X线改变分为Ⅳ期(表1)。 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 I期(早期) 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 2 可见骨质疏松 II期(中期) 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 质破坏 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 3 邻近肌肉萎缩 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 III期(严重期) 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 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3 广泛的肌萎缩 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 IV期(末期) 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2 III期标准内各条 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 【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典型的病例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分类标准(表2)诊断并不困难,但以单关节炎为首发症

41 风湿病科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相关标准。 相继或同时出现下述4项以上,即可诊断。 (1)蝶形红斑:颧部隆起的或平的固定红斑。鼻唇沟部位无皮损。 (2)盘状红斑:红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粘着性、角化性鳞屑及毛囊栓,陈旧损害可见萎缩性瘢痕。 (3)有光敏史或检查发现对光异常反应所致皮疹。 (4)口腔或鼻咽部有渍疡,常无痛感。 (5)可有累及两个或更多的周围关节触痛、肿胀或积液。 (6)有确切胸痛史或体检发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或心脏听诊有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有心包积液。 (7)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大于0.5克并可见有尿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状等。 (8)排除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出现抽搐或精神症状者。 (9)血液检查: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少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或淋巴细胞少于15%(1.5×109/升);或血小板少于10万/立方毫米(100×109/升)。 (10)免疫学检查:红斑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滴度异常或有SM抗体或梅毒血清学反应假阳性。 (11)荧光抗核抗体阳性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SLE分类标准,中华医学会2010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二)证候诊断 1.轻型 (1)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四肢肌肉酸痛或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阴虚内热证:持续低热,盗汗,面颧潮红,局部斑疹暗褐,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脱发,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 (3)气血亏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重型 (1)热毒炽盛证:高热,斑疹鲜红,面赤,烦躁,甚或谵语神昏,关节肌肉酸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洪数。 (2)饮邪凌心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心烦神疲,面晦唇紫,肢端怕凉隐痛,重者喘促不宁,下垂性凹限性水肿,舌质暗红,苔灰腻,脉细数或细涩结代。 (3)痰瘀郁肺证:胸闷,咳嗽气喘,咯痰粘稠,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郁血瘀证:胁肋胀痛或刺痛;胸膈痞满、腹胀、纳差;或胁下有癥块、黄疸,或伴泛恶、嗳气,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5)脾肾阳虚证:面目四肢浮肿,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腹满,纳呆,腰酸,尿浊,尿少或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或舌体嫩胖,苔薄白,脉沉细。 (6)风痰内动证:眩晕头痛,目糊体倦,面部麻木,重者突然昏扑,抽搐吐涎,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轻型 (1)风湿热痹证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通络 ①推荐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石膏、桂枝、炒白芍、知母、生薏苡仁、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木瓜,细辛,豨莶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熏洗技术:选用清热祛湿活血中药,煎煮后,先熏后泡(或选用中药熏蒸仪熏蒸)洗患处关节,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治疗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③超声中药透入:选用清热祛湿活血中药,使用超声药物导入设备治疗患处关节,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2)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祛瘀

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中医药疗法都是什么

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中医药疗法都是什么 由于目前还没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出现,许多患者只能依靠长年累月的吃药来缓解疼痛,可是病情往往不如人意,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让患者陷入到迷茫的困境当中,然而而中医一般采用针灸、推拿、药浴等方法调整患者脏腑气血功能,增加人体抵抗力,还是比较有效的,让患者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 1、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的选择和针灸取穴相同。可取肩髃;曲池;臀中、合谷、环跳、足三里等为主穴。根据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再取配穴。如指关节肿痛可选用八邪;腕关节肿痛,选用阳溪、大陵;肘关节痛取曲泽;肩关节痛取肩髎,髋关节痛取风市;膝关节痛取膝眼;脊柱痛取华佗夹脊(华佗夹脊穴在第1胸椎棘突下至第5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开5分处.计17对,共34穴)。哪几个脊椎痛,就在哪几个脊椎旁注射药液。一般每次取2-8穴,隔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进行几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该间歇1—2周,这样疗效会更好些。每个疗程最好固定注射几个穴位。 2、针灸疗法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针灸治疗风湿性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我们国家最古老的医书中就有针灸治痹的记载。一直到《内经》成书,才有关于关针灸治痹的具体方法。取穴处方及治疗原则均已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备的理论。针灸治疗痹病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针具、艾灸和现代的光、电、磁、药物等刺激源对一定脑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输传导作用,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3、推拿疗法 按摩的作用,首先是通经络,畅气血,而具有消癖、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萎缩废用、促进疤痕变软和修复损伤的作用;其次,推拿疗法还可调补气血,固本复元。推拿疗法即按摩疗法,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因此,本疗法的适应范围相对广泛,既可外用于肌肉、筋骨、关节之损伤和痹、痞、瘫、痉、痛、麻木诸证,又可内调脏腑、气血、阴阳之虚实,进而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各种病证。 4、拔罐疗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