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在今天的物理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电荷。
通过这个主题,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课程时,我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的分类,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概念,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能够区分和识别正电荷和负电荷。
3. 学会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电荷的存在。
我会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然后让学生们观察气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理论知识:讲解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解释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用丝绸和毛皮摩擦气球,观察和记录气球带的电荷性质。
4. 讨论交流: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讨论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难点: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电荷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电荷的知识,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个课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对物理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引入环节的实验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手段。
教案: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第15章《电与磁》的15.1节《两种电荷》。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两种电荷的定义: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性质,知道电荷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掌握两种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定义和电荷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纸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会吸引纸屑?它们带有哪种电荷?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例题,如:两个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 知识巩固: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的性质和两种电荷的定义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性质2. 两种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并解释原因。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新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人教版)全国教案: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电荷的性质,从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2. 教学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理论讲解:讲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强调它们的区别。
3. 实验观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物体,用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观察电荷的性质。
5.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难点:理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和区别。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两种电荷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电荷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是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是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内容。
一、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的结合我选择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电荷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15.1 两种电荷(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同步备课(人教版)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荷的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种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分。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电荷相关的现象,如静电吸附、电火花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种类。
2. 理论讲解:讲解两种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以及它们的性质。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巩固对两种电荷的理解。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电荷现象,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两种电荷的概念,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分。
2.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两种电荷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与电荷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观察与课堂讨论在我的课堂上,实践观察和课堂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观察,学生们能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室用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室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实验,观察电荷的排斥和吸引现象,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电荷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即时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电荷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带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是因为梳子和头发之间产生了静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头发随梳子飘起。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三)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两种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