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

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

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环境监测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监测的程序则是实施环境监测的关键。本文将以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为主题,介绍环境监测程序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程序概述

环境监测的程序是指根据环境监测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程序的基本流程

1. 确定监测目标和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如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声等。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指标。

2.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考虑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等环节。

3. 数据采集:按照事先确定的监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根据监测

项目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采集的数据需要记录并进行标定,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整理。包括数据的计算、转换、校正和质控等步骤。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图表绘制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

5. 数据分析:经过数据处理后,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空间分布等,得出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同时,还可以与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比对,评估环境的合规性。

6. 结果报告: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提出环境问题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程序的相关技术

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环境监测的基础技术之一。通过测量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浓度等,传感器可以将环境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给监测设备。

2. 远程监测技术:远程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监测数据,提高监测效率和便利性。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环境监测的关键。包括数据的存储、整理、质控和分析等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统计学和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

4.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对环境问题的空间分析和管理。通过GIS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四、总结

环境监测的程序是实施环境监测的关键。通过确定监测目标和要求、设计监测方案、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监测结果并编制监测报告。同时,环境监测程序还依赖于传感器技术、远程监测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GIS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支持。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才能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环境监测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管理程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了高效、准确地进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管理程序应运而生。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管理程序的作用、流程和优势,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维护。 二、作用与流程 1. 作用 环境监测管理程序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程序,可以使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环境保护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流程 (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内容。 (2)采样与分析:按照监测计划进行采样和分析,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处理与评估:对采样和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评估,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及结果的解读和评价。

(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对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5)报告编制与发布: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三、管理与维护 1. 管理 (1)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文件和工作指导,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培训与考核:对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对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奖惩,激励其积极性和责任心。 (3)设备和仪器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定期对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2. 维护 (1)校准与验证: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样品,对监测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

浅谈环保验收现场监测工作流程

浅谈环保验收现场监测工作流程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保验收监测的主要工作程序为:业务委托、现场勘查、方案编写及审核、签订合同、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报告编写审核及报出。其中现场监测部分是确保整个验收监测数据准确、可信的重要环节,为此规范和完善现场监测工作流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落实监测条件,布设点位,核实工况,采集样品,采样后的检查,保存、运输、交接样品及仪器入库等方面探讨现场监测工作流程。 1 落实监测条件 现场监测小组到达委托单位后,确认安全及工况条件是否满足监测要求;现场监测负责人将工作计划及监测人员的具体分工告知委托单位,逐项落实需要配合和支持的工作;检查各测点是否满足监测要求。 2 布设监测点位 无组织排放废气监控点位要考虑排放源和建筑物位置、单位周界围墙的高度和性质、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和气象条件,具体点位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等规范相关要求布设。 有组织排放废气要合理选择采样位置和采样点,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具体点位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等规范相关要求布设。 废水采样点位的布设需特别注意: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或专门处理此类污染物设施的排口;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外排口;进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污水采样点位应根据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具体点位布设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规范相关要求布设。 噪声、振动根据工业企业声源、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布局以及毗邻的区域类别,在工业企业厂界布设多个测点,其中包括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以及受被测声源影响大的位置布设点位。具体点位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规范相关要求布设。

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

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环境监测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监测的程序则是实施环境监测的关键。本文将以简述环境监测的程序为主题,介绍环境监测程序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程序概述 环境监测的程序是指根据环境监测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环境的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程序的基本流程 1. 确定监测目标和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如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噪声等。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指标。 2. 设计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要求,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频次、监测点位、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考虑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等环节。 3. 数据采集:按照事先确定的监测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根据监测

项目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如空气质量监测仪、水质监测仪等。采集的数据需要记录并进行标定,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整理。包括数据的计算、转换、校正和质控等步骤。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图表绘制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 5. 数据分析:经过数据处理后,可以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比较、趋势分析、空间分布等,得出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同时,还可以与相关标准和法规进行比对,评估环境的合规性。 6. 结果报告: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监测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提出环境问题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程序的相关技术 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环境监测的基础技术之一。通过测量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浓度等,传感器可以将环境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给监测设备。 2. 远程监测技术:远程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通过网络和通信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监测数据,提高监测效率和便利性。

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一、概述 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旨在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扩散和影响范围,为应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工作的具体程序。 二、预警与动员 1. 预警:环境监测中心接收到相关部门或监测站点的预警信息后,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判与评估。如果确认为突发环境事件,将进入应急监测程序。 2. 动员:环境监测中心将通知相关监测站点启动应急监测,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以便协助调动其他资源。 三、应急监测工作流程 1. 应急调度:环境监测中心将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地点,指派专业监测人员进行应急调度。此外,还需要确定应急监测班组的具体组成,确保人员充足、技术能力强。 2. 现场勘察: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周边环境勘察,了解周边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在现场勘察中,要注意安全问题,穿戴好各种防护装备。 3. 监测方案制定:根据事件类型和现场情况,制定监测方案。主要包括监测点的确定、监测参数的选择、监测仪器的配置和监测频次的确定等。要确保方案严密科学,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实施。

4. 样品采集和分析:根据监测方案,采集监测样品,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应急监测中,常采用快速监测方法,以便尽快提供监测结果。同时,要确保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符合标准,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5. 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监测数据返回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生成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预警建议等内容,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 6. 信息发布与传播:对于突发事件,公众和媒体关注度较高,因此,环境监测中心要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数据和结果,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 四、人员培训与演练 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与高效性,环境监测中心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应急监测的理论知识、常见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现场勘察技巧、快速监测方法等。演练内容则涉及到与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指挥协调、应急措施的实施等。 五、技术支持与资源保障 环境监测中心要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保持密切合作,寻求专业技术支持。在应急监测工作中,如遇到仪器设备故障或分析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可以委托实验室进行复核分析,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与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保障应急资源的充足性,如人员调配、仪器设备的使用等。 六、工作评估与总结 应急监测工作完成后,环境监测中心要及时开展工作评估与总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程序及要点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程序及要点 【摘要】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控制也迫在眉睫,给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对生态环境监测程序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为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监测程序;技术要点 前言 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特定监测区域内的生态的系统组合、类型、结构及功能要素等进行分析,采用可比的方法对人类活动行为可能给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对其不利的影响进行规避[1]。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海洋、森林、农田、森林、气象及物候等,可为人们的经济、生产、生活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关注,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也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议话题。 1.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1.1现场调查并收集资料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内容多、过程繁琐、涉及专业广的工作,再加上时间跨度通常较长,因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一定的开展难度。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监测流程来进行。生态环境监测是建立在安全、全面、准确的资料基础上的,因此收集材料是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性一步。生态环境污染会随着时间、气象、季节及地形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需要对现场进行动态的实地调查,从而获取客观、真实的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特定区域内的污染源、自然环境特征及污染程度等,而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相对较多,可利用GRS技术、GIS技术及RS技术。此外,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也有不同的调查方法,如海洋污染问题,可利用传感器、生物芯片、生物免疫法等方式收集数据。 1.2确定环境监测的项目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而环境监测项目则给监测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方面,保障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项目的确定方式通常需要结合现行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及经济项目发展需求进行判断。通过判断该区域内污染源及主要排放物对环境、项目发展的影响,根据判断结果将会对环境、项目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项目作为监测的对象,而监测的项目可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做出选择,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如可将水文、气象、污染源及主要排放物等作为监测的项目。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之前,需要根据已知的相关信息制

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

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根据监测目的,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水文、气候、地质、地貌、气象、地形、污染源排放情况,城市人口分布等)→根据监测技术路线,设计并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网点、监测时间、监测方法等)→实施方案(布点采样、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等)→制定质量保证体系→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并提交报告。 环境监测四大分析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色谱分析法(色质联用),电化学分析法、 选择分析方法的原则:①选用标准分析方法或统一分析方法。②选用标准分析方法时,应本着企业标准服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服从国家标准,旧标准服从新标准,各标准尽量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若采用非标准分析方法时,也应当用标准方法进行比对,保证结果的可靠性。③含量高的污染物,一般选用准确度高的化学分析法(避免高倍数稀释或高倍数富集引起的大误差);对含量低的污染物,宜选用仪器分析法;定性分析尽量选用简易法或生物监测法。④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选用单项专用测定仪,简化分析操作过程。⑤多组分测定时,尽可能选用分离和测定同进兼备的方法,以避免因样品预处理带来的操作误差。⑥尽可能选用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⑦应急监测和野外现场监测时,尽可能选用便携式快速测定仪或现场简易快速分析法。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化学需氧量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化学需氧量反应了水中受还原性污染的程度。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环境监测程序文件

环境监测程序文件 监测程序 1.目的 对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各要素实施控制,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有效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站所开展的各类监测(包括政府指令性监测)及复测工作。 3.职责 3.1 监测人员依据国家标准或监测技术规范实施监测检验及复 检工作,并使用授权范围内的仪器设备;做好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及校对。 3.2 监测室主任根据本室的人员、仪器设备状况,组织安排监测工作,并保持本程序的有效运行;必要时参与监测和复测工作。 3.3 监测室质控员负责对监测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并记录。 3.4 站质量管理员定期检查和督促监测室质控员工作并记录。 4. 监测业务受理(开展)基本要求 4.1 监测检验样品应有相应标准规定试验方法和监测规范;无试验方法时,征得客户(委托方)同意(政府指令性监测需征得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可采用有关科学文献或杂志公布的方法。当客户(委托方或主管局)推荐监测方法时,若站的监测条件具备,也可采用。

使用科学文献或杂志公布的方法或客户(委托方或主管局)推荐的监测方法时,应在“监测委托书”和监测报告中给予说明。 4.2 对站暂时不能监测项目,可由站的分包实验室进行监测,分包工作按《分包评定控制程序》进行。 5. 监测业务的接待与受理 5.1 上级部门下达监测任务(包括政府指令性监测任务)。 5.1.1 上级部门下达监测任务,由副站长或站长助理按上级部门的要求编制站监测任务书,下达至各监测室执行。上级部门下达的临时监测任务(包括政府指令性监测任务),由副站长或站长助理按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达“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通知单”到各监测室。 5.1.2 各监测室根据本监测室人员、设备等的情况,合理安排,保证站下达监测任务书和工作任务通知单的监测任务按质按量的完成。 5.2 客户送样 5.2.1 由客户填写“监测委托书”,监测室接待人员应予以指导和帮助,单位名称应写明全称,客户签名不造成误认。有分包检验项目时,应向客户作必要的说明。 5.2.2 接待人员按《样品管理程序》对样品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后交本室样品管理员。样品数量应能满足监测和复测的需要。当样品数量不足时,应在“委托书”上注明。 5.3 需要外出监测的业务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实现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与测量,其中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以及监测设备的校正和维护。 3. 职责: 3.1行政部负责: a)对运行控制程序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b)定期监控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c)监测设备的委外校准。 3.2行政部联系外部环保监测机构进行例行环境监测; 3.3各部门负责监控相关的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及监督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控制情况。 4. 内容: 4.1 监测的内容 4.1.1环境例行监测的内容:废水、废气、噪音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能源、资源消耗统计。 4.1.2监控的内容: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

4.1.3监督的内容包括:环境体系文件特别是运行控制/应急相关文件执行情况。 4.2 环境例行监测 4.2.1行政部联系法定监测部门每年年底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如下: 当检测结果超过标准值时,应报告管理者代表,并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2.2行政部每月对水、电进行监测,出现不符合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3 监控 4.3.1 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 行政部每季组织人员对各部门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执行情况检查表》,出现不符合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应提交管理评审。 4.4 监督 4.4.1各部门对本部门各项运行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不符合时及

环境检测全流程概述

环境检测全流程概述 环境检测的基本流程如下(以地表水为例): (一)采祥方案(计划)的内容 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采样频次、样品数量、保存方式、质控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现场监测项目、安全防护等。 (二)采样断面选择 1、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对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面(对水系源头)或入境断面(对过境河流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至少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 2、入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某行政区域时的水质状况,应设置在水系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 3、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控制断面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入河排污口的位置确定,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

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 4、出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应设置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已基本混匀井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处。 5、游面下场区地河流对污染物的限释净化情况.应设置在控制断面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 (三)采样点位布设 1、河流采样垂线: 2、河流每个垂线上的采样点数: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引言 环境监测和测量是工业生产、大型设施建设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对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监视和测量,并且根据实时数据控制不良因素,保持环境的稳定和安全,是许多公司和政府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许多公司都采用了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定义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是一种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测量设备的软件系统,主要用于实时监视和测量环境的各种条件,并根据数据自动控制环境因素,以保持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一般而言,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组成部分组成: 1.传感器网络:应用传感器测量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 气压、噪声等。 2.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传感器所测量的实时数据,并将数据 保存在数据库中。 3.数据处理系统:对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 数据报告。 4.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数据报告进行智能控制,控制环境因 素达到稳定状态。 5.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时监视和控制环境。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优点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时监视和控制: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为用户提供了 实时监视和控制环境的能力,用户可以随时在用户界面上查看环境数据,并进行控制操作。 2.自动化控制: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采用自动化技术, 智能控制环境因素,避免了手动干预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3.数据分析: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可以对采集的实时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数据报告,为用户提供数据分析的支持。 4.提高生产效率: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可以应用于工业 生产环境中,有效地控制环境因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5.保障安全: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可以监视环境因素是 否达到安全标准,如燃气浓度、温度等是否超过极限值,保障生产和生活的安全。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应用 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 1.工业生产: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常被用于工厂环境中, 如煤矿、化工厂等,以保证环境的稳定,提高生产效率。 2.建筑工程: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可用于建筑工程现场 环境的监测,如温度、湿度等,以保证施工质量。

环境监测控制程序

环境监测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环境管理体系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关键特性进行可靠、准确的监视与测量;判定体系的运行是否符合所制定的方针、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以使本公司环境行为满足规定的要求。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状态和噪声排放及污染物排放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方针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2安检部是公司环境管理运行绩效监视与测量的主管部门,负责环保指标的检查与考核, 负责与本单位外的监测单位联系,委托其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3.3财务部负责资源、能源管理的监视与考核。 3.4安检部负责本公司环境管理的日常监视。 4工作程序 4.1环境管理监测、测量的策划 4.1.1环境管理监测、测量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安检部编制公司年度环境管理监测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批。确定监测项目、监测内容、频率、进度确定时要考虑到以下方面: a)与本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过程控制情况; b)需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4.1.2监测、测量的范围和分类 a)监测、测量的范围:对本公司体系内环境管理绩效进行监测、测量。 b)监测包括预防性绩效测量和事后绩效测量。 4.1.3监测、测量的内容 a)环境管理绩效 b)环境管理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c)需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 d)环境管理防治设备的检修维护情况。 e)有关环境管理培训教育的情况。 f)不符合项的处理情况。 4.1.4监测工具的配置 由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配置环境管理方面监视测量设备。需要监视和测量时,由公司安检部联系有资格出具报告的单位进行监视和测量。公司安检部保存相应记录。 4.2环境管理监测、测量方法与实施

环境安全监测与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安全监测与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对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环境影响的生产与活动,进行例行监控与控制。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需监测和测量事项的控制。 3.定义:无。 4.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绩效监测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 4.2 人力资源部: 负责组织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污染进行例行监测、测量。 负责联系法定监测部门,对公司的环境污染源排放进行定期监测与测量; 负责定期组织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目标、指标、方案进行检查评估。 负责对绩效监测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绩效监测控制的指导、监督。 负责统计能源的使用情况。 4.3 品管部负责监测设备的校准或送校。 4.4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作业范围内的监测控制工作,并填写相关记录。 5.作业内容: 5.1 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检测项目及要求 5.1.1 污水的检测:按《污水控制程序》执行,每年一次; 5.1.2 废气的检测:按《废气控制程序》执行,每年一次; 5.1.3 噪音的检测:按《噪音控制程序》执行,每年一次; 5.1.4 能源消耗的统计:按《资源能源控制程序》执行;包括水、电、气、油、办公纸张等,进行消耗统计,合理控制用量。 5.1.5 员工体检:按照员工体检相关制度执行;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5.1.6 合规性评价:按照《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5.1.7 人力资源部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5.2 体系运行绩效的监测 5.2.1 完善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计划,监测内容包括:环保防护设施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法规执行情况、体系运行情况、个人环境和安全行为等。检查各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及其记录、台帐的建立健全与执行情况等。 5.2.2 实施监测

环境监测记录控制程序

规范各类记录管理,保证各类记录能为质量体系运行和监测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监测活动中质量管理记录和监测原始记录的填写、更改、收集和归档等环节的控制。 3.职责 3.1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记录表格有效性控制,负责相关质量管理记录整理归档。 3.2相关部门负责记录表格的填写、使用、整理和归档。 4.工作程序 4.1 记录分类 4.5.1质量管理活动中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为质量管理记录,主要包括: (1)人员培训记录 (2)内部质量监督记录 (3)仪器设备管理记录 (4)合同评审记录 (5)分包记录 (6)服务和供应商评价记录 (7)监测方法确认记录 (8)内部质量控制记录 (9)不符合工作处理记录 (10)申诉和投诉处理记录 (11)内部审核记录 (12)管理评审记录 (13)文件控制管理记录《记录表格》—质量管理记录表格中,部分表格带“*”号,为监测活动中

4.1.2监测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记录为监测原始记录。主要包括: (1)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记录 (2)样品采集、交换和流转等样品管理记录 (3)样品测试过程到结果报告形成的记录,包括观测、导出和校正等记录《记录表格》一监测原始记录表格,为监测活动中必须使用的记录表格。监测机构可根据自身需求自行编制其他监测原始记录表格。 4.2记录要求 记录应编制合理,填写真实,更改规范,标识清晰,收集及时,检索方便,存取有序,归档分类,贮存防损,维护得力,清理合理。 4.2.1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监测原始记录中应完整地记录监测方法中规定的信息,确保监测过程的可复现性,包括监测条件、监测过程、计算公式、数据处理、监测结果和质量控制记录等;记录中还应包括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 4.2.2记录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晰。 4.2.3应及时、真实填写记录,不得事后补填或抄填。 4.2.4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应以杠改方式进行修改,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上方。对所有的改动应有更改人签名或签名缩写:杠改、签名或签名缩写不能影响记录中的信息识别. 4.2.5记录表格中无内容可填的空白栏,应用“/”或“以下空白”标记。 4.2.6对于监测过程中的特异情况和有必要说明的问题,应记录在备注栏中。 4.2.7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存和保密,执行《保密程序》。 4.3 监测原始记录 4.3.1记录监测数据时,应按照监测方法的要求保留有效位数,若监测方法中没有具体要求,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监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和误差表达方式应符合有关误差理论的规定。 4.3.2数值修约按《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进行。 4.3.3应根据监测方法对原始记录作必要的数据处理。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盖章验收和环境监 测工作的监督,确保项目落地后的环境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下面将介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的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项目及范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定需要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的项目及范围。 2.拟定监测方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监测方案,明确监测内容、监测指标、 监测方法及频次。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核:对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需审核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验收监测的内容。 4.组织监测:结合监测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监测工作,包括现场采样、监测设备 操作、数据采集和记录等工作。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监测结果。 6.编制监测报告: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编制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应包括项目背 景介绍、监测方法和过程、监测结果及评价、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7.报送和审批:按照相关要求,将监测报告报送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二、应注意的问题 1.监测方案要合理:监测方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指标要能真实反映环境保护的情况,监测方法要科学可行。 2.监测设备要准确:进行监测工作时,要使用准确、可靠的监测设备,确保监测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数据采集要规范:在现场采样和监测数据的采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4.监测结果要客观:在编制监测报告时,要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不得夸大或篡改数据,确保监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问题及建议要明确:监测报告中应对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的描述,并提出相 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环境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 1.目的:对公司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测量、检查和监督,并定期评价法律、法规遵守情况,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持续有效性。 2.范围:适用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所有监测和测量活动。 3.职责: 3.1质量保证部对本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管理者代表汇报; 3.2质量保证部负责对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进行监控; 3.3人力资源部负责对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监控和监督; 3.4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目标和指标方案完成情况,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进行日常自检; 3.5工程部负责委托环保部门对厂界噪声、废水、外排粉尘等进行监测; 3.6工程部负责监测设备的校准、保养和维护。 4.程序: 4.1对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监视和测量: 4.1.1人力资源部每季度对公司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细化分解以及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保留相关记录; 4.1.2质量保证部对公司环境管理方案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1.3检查的内容是各责任部门对达到目标、指标的具体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以及目标、指标量化参数的达标情况; 4.1.4如发现偏离或与目标、指标不符合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 4.2对环境运行控制程序执行情况的监视和测量: 4.2.1制造部、药物研究院定期对“粉尘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保留有关记录; 4.2.2工程部定期对“废水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保留有关记录; 4.2.3公司办公室、工程部、安全保障部、定期对“废弃物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保留有关记录; 4.2.4制造部、工程部、药物研究院定期对“噪声控制程序”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保留有关记录; 4.2.5物流部、安全保障部等部门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管理规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保持有关记录; 4.2.6监测和测量结果与运行控制程序不符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 4.3对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视和测量: 4.3.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初期,工程部委托环保部门对我公司厂界噪声、废水、外排粉尘等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良好,只有当有可能造成更大污染的情况发生时,再由工

环境检测全流程概述

环境检测全流程概述 环境检测全流程概述 环境检测的基本流程如下(以地表水为例): (一)采祥方案(计划)的内容 采样垂线和采样点位、监测项目、采样频次、样品数量、保存方式、质控措施、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现场监测项目、安全防护等。 (二)采样断面选择 1、背景断面(指为评价某一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未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能够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能够提供这一区域水环境本底值的断面)、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降解,其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对行政区域可设背景断面(对水系源头)或入境断面(对过境河流或对照断面、控制断面(若干)和入海河口断面或出境断面。在各控制断面下游,如果河段有足够长度(至少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 2、入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某行政区域时的水质状况,应设置在水系进入本区域且尚未受到本区域污染源影响处。 3、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控制断面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入河排污口的位置确定,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 4、出境断面用来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应设置在本区域最后的污水排放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已基本混匀井尽可能靠近水系出境处。 5、游面下场区地河流对污染物的限释净化情况.应设置在控制断面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

环境监测程序

1 目的 明确并规定管理体系中环境监测活动和要求,确保管理体系中环境管理运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以持续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公司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有关活动,包括现有的重要环境因素的运行控制、环境现状、环境目标和指针的达成。 3 术语和定义(无) 4 职责 4.1 总务部负责建立并改进本程序。 4.2 总务部负责公司及相关部门能源及设施运行的监测。 4.3 总务部负责公司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监测。 4.4 总务部负责对环境目标、指标符合情况与环境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测。 5 控制程序 5.1 环境表现的监测 5.1.1 能源使用情况的监测 设备总务部门按月检查公司水表与电表,对公司及相关部门水、电的 使用量记录于“水/电使用登记表”;总务部每月对公司纸张和燃料的 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于“纸张/燃料使用登记表”中。 5.1.2 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监测 总务部根据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情况,制定“固体废弃物排放监登记表”。 5.1.3 废气、废水、噪声的监测 公司排放气的废气、废水、噪声监测由总务部联络并委托具有相应废 气监测法律资质的第三方每一年监测一次,监测结果记录于第三方开 具的监测报告中。 5.2 运行控制的监测 5.2.1 总务部对公司各部门环境管理要求的运行情况每星期检查一次,检查 结果记录“环境巡检记录表”中。 5.2.2 管理者代表对公司各部门环境管理要求的运行情况进行不定期地检 查,检查结果记录于“环境巡检记录表”中。 5.3 目标与指标符合情况的监测 总务部对公司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监测,监测记录于“目标与指 标达成监测记录表”中。 5.4 监测装置的控制 公司内部如有环境监测装置在使用的,则环境监测装置应按公司质量管理体 系中的相关文件进行定期地校准和检定,以确保监测结果的有效性。 5.5 监测的结果的处理 对公司所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结果中(潜在)偏离相关目标、指标、标准或其它 文件要求,相关责任部门需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 或纠正措施。 5.6 总务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相关部门对公司适用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进行综 合评价,违法时应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纠正 措施,且保持评价记录。

环境监测报告管理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

1.目的 为规范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发送、更改和保存,确保监测报告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应对监测报告的内容和形成过程实施有效管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监测报告的编制、审核、签发、发送、更改和保存等环节的控制。3.职责 3.1 授权签字人负责监测报告的签发和更改要求的审批。 3.2 监测报告编制人负责编制监测报告,审核人负责审核监测报告。 3.3 相关部门负责监测报告加盖 CMA 章(必要时)和检验检测专用章、以及监测报告的发送和归档。 4.工作程序 4.1 报告编制 4.1.1 监测报告格式应设计合理,表达方式(尤其是监测数据)应易于理解,报告名称(标题)确切,文字简洁,字迹清晰,信息全面,数据准确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结论客观明确。监测报告应明确标明分包方的监测结果和方法偏离情况(若有)。 4.1.2 监测报告应包含为说明监测结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以及采用监测方法所要求的全部信息。报告内容和信息量应符合委托的类型和要求,根据需要可增加和减少。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标题。 (2)监测机构的全称、地址和通讯方式,监测地点(在监测机构以外的地点时)。(3)监测报告唯一性标识和从正文开始每一页页眉上的唯一性标识,以及用终止线表示的报告结束标识;报告每页页码和总页数。终止线应排在报告的最后一个要素之后,不能另起一页编排。 (4)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5)所采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名称和代号。 (6)监测样品的说明、性状描述和明确标识。 (7)采样日期、接收样品和测试日期,必要时包括制样日期和前处理日期。(8)涉及的布点和采样方法(若适用)说明及采样地点和位置,必要时包括采样地点和位置的示意图或照片。 (9)对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任何偏离,分包信息,其他其他任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解释的信息。 (10)制样和前处理方法等。 (11)监测和导出的结果及其计量单位。 (12)报告编制、审核和签发人的签字和签发日期。 (13)未经监测机构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监测报告的声明。 4.2 报告审核 4.2.1监测报告编制完成后,交监测报告审核人审核,监测报告审核应有记录。审核人员若发现报告存在问题,应责成报告编制人进行修改。 4.2.2监测报告审核内容包括: (1)编制报告所依据的各种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2)报告与原始记录的一致性,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3)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依据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4)所用仪器设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数据统计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若有)的适用性。 (6)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数据准确性。 (7)结论内容与监测数据的符合性、逻辑性和正确性(若有)。 4.3 报告签发 4.3.1授权签字人签发监测报告。 4.3.2签发报告时应检查的内容包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