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期末复习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派”

现代派的共同特点:

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的美在于空间的容量、体量在形体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现。

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建造手段和建造过程一致。

一、新传统派:政治美学感甚强,手法上又相当保守,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形式上:具有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

二、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美):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又称:功能主义。)(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西柏林国际住宅展)

1.强调现代设计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

2.把建造过程视为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

3.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

4.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简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

5.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三、粗野主义(野性主义)倾向: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以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

四、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美):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密斯风格。“全面空间,纯净形式,模数构图”,(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五、典雅主义倾向(美):形式美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大使馆P.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以第二代机器美学——高技术美学为基础,不仅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同时也在美学上极力鼓吹新技术。将高科技的结构、材料、设备转化为建筑表现其自身的手法,并在造型风格上注重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这类建筑流派。(玻璃幕墙,蓬皮杜,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七、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二战后,芬兰现代派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自成一格的设计风格,既讲求技术,又讲求形式,在形式上强调自己特点。

九、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要使房屋与场所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其标准是要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怀。(贝律铭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小沙里宁的纽约肯尼迪航空港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乌特松的悉尼歌剧院)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一、后现代主义(美)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重新确立了历史传统价值(采用古典建筑元素),恢复了装饰在建筑中的合理地位,树立了兼容并蓄的多远文化价值。采用装饰、追求隐喻与象征,走向多元、大众与通俗文化。“文脉主义”、“引喻主义”、“装饰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文丘里圣·约瑟夫喷泉广场:C·摩尔)

二、“新理性主义”(意):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对正统现代主义思想的反抗,对商业化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拼贴游戏的一种批判。(圣·卡塔多公墓A·罗西、圣·维塔莱河旁的住宅博塔)核心是抵抗功能主义和技术至上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及其建筑,试图将建筑重新返回到城市历史文脉中,并以类型学的方式建立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建筑形式原则,以保持城市历史与建筑艺术的延续性。

三、新地域主义: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作为一种富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或流派,来源于传统地方主义或乡土主义,是建筑中的一种方言或民间风俗。(莫奈奥、A·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皮亚诺)

四、解构主义(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20ST60年代后期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想,影响主要在哲学和文学批评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先锋派建筑师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解构主义建筑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验。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彼德·埃森曼lla号住宅,D.李伯斯金:柏林犹太人博物馆,F.盖里布拉格尼德兰大厦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五、新现代主义(纽约5人):坚持现代主义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又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坚持现代主义核心的前提下,吸收类型学、构成主义,甚至环境心理学、行为空间以及生态理论、资源理论等多方面思想。(约翰·海杜克住宅10 彼得·埃森曼住宅I,住宅Ⅱ理查德·迈耶贝聿铭卢浮宫扩建桢文彦、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

六、高技派的新发展: 60年代,积极开创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建筑甚至城市问题;建筑形式上新技术带来的新美学语言的热情表达。70年代之后特点:(1)以新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解决建筑问题以及表现独特建筑美学的尝试。

(2)不再坚持技术的主导作用,而是更加关注如何拓展建构语言,如何使建造方式更加精良。

(3)在人文关怀建筑思潮的影响下表现出对环境、生态、文化历史的思考。(4)复杂的外形下,具有高度完整性和灵活性的内部空间。

(5)注重建筑部件的高度工业化、工艺化,从而显示建筑的工业技术含量。(6)热衷于结构的外露,热衷于插入式舱体的使用。

(罗杰斯:伦敦劳伊德大厦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新楼让·努维尔: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七、简约的设计倾向:对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又称“新简约”、“极少主义”、“极简主义”。都是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以最有限的手段创造最强劲的视觉冲击。(J.鲍森,纽约麦迪逊大街CK分店。彼得·马里诺,纽约阿玛尼时装店)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一、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1、英国:现代建筑派、提前着手城市规划(伦敦、考文垂)、旧城中心改建、高技派

2、法国:现代建筑派取代学院派、6.24米模数预制构件、巴黎改建、马赛公寓、朗乡教堂、蓬皮杜。

3、前西德:修复历史建筑

4、意:新现实主义

(二)北欧: 1、瑞典、丹麦与芬兰”人情化”与”地方性” 2、荷兰基本单元

(三)美国:高层建筑,现代建筑50年代,典雅主义;60年代,后现代主义

巴西(严谨中求奇特、巴西利亚日本前苏联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旧城规划重建、发展新城(疏散人口)、解决房荒(建筑工业大发展)。

1、英国:大伦敦规划、建设小新城、首创步行商业街。

2、法国:大量应用预制构件,迅速解决房荒,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

3、波兰、前苏联的战后重建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在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指引下进行了旧大城市外围建小新城和新建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各国为解决房荒,采用了建筑工业化方法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的居住区规划建设。

1、瑞典新城魏林比与英国新城坎伯诺尔德

2、朝鲜平壤的重建

3、新建的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4、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5、意大利罗马的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6、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