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绪论:
一、名词: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
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
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
(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第二章:
1、先秦子学:先春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先春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论理、道理、人生等问题。可以说,先秦哲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烦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有: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本与末、有与无、却与静、一与多的关系;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3、隋唐佛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陏唐时期出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在陏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隋唐佛学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4、宋明理学:宋理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探试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境界论等。
5、乾嘉朴学: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人们不敢再谈论政治,因而转向训诂考据。朴学以孝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风扑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二、先秦哲学思想:
1、五行说:五行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2、《周易》的辩证法:《周易》又称《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又分为卦明和卦爻辞。在伏羲八卦图中,构成的基本元素是阳爻和阴爻,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八卦图反映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遵从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从空间角度讲,八卦代表八种事物,因为各卦之间互相储存,而不是彼此孤立,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性,不是怵乱无章的;从时间角度讲,八卦代表事物发展任一周期中的八个阶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而且这种发展有其内在的必须规律性,不是混乱无序。
3、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4、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礼”,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第二,“仁。”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中庸”,这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第四,“教”与“学”。“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孟子的儒家思想:第一,孟子主张政治上实行温和和改良,反对激进的改革。他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实行“托古改制”。第二,“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江薄脱。第三,推行“仁政”。他反对当政者对人民实行暴政,所谓“苛政猛于虎”。他认为要行“行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其目的就是要巩固耕识结合的个体小农经济。第四,提出“四端”、“四德”。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性天然就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他称为“四端”。
三、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天”的学说
2、天人感应说
3、人性论
4、伦理学说
5、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2、王允的哲学思想:第一、“天自然无为”王充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第二、“天不能故生人”王充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第三、神灭无鬼。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于他有精气血脉,他认为人死犹如火灭,火灭为何还能有光?他对于人的精神现象给予了唯物的解释,从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恶报应”的迷信。第四、今胜于古。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今人和古人相“齐”,今人与古人气禀相同,古今不异,没有根据说古人总是胜于今人,没有理由颂古非今。
3、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襟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理学实际是一种新形式的儒学,它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从世界观的,认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主流,其支流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因为理学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四、明末清初王夫子的哲学思想:第一,王夫之从气本体的唯物一元论出发,提出了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二、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第三、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驳斥了以往学者“泥古薄今”的历史观点。
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简答):中国传统思想方式大体分为“雅”和“俗”两种类型。一是雅型,以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为代表,主要特征表现为:反观内心的思维取向;辩证把握的底层模式;具体生动的表现方式;静心顿悟的生成方式;天人合一的极致思想。二是俗型,以平民百姓为代表,主特征表现为,尚古顺俗的思维取向;人情好恶的情感色彩;求实致用的经验思维;模糊肤浅的认识方式;鬼神信仰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牲,在具体上可以表述如下。第一,崇尚古典的保守主义。第二,表达的复杂多样性。第三,外表形式的齐合性。第四,现实主义的倾向性。第五,尊重身份的伦理性。第六,折中融合的包容性。
六、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简答)中国传统哲学观及其思想方式,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思想宝库,既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认同度,又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要在继承中变革,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