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408.17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案主备人:闫冬艳一、教学目标: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赏析示例,是自读课,是一篇写景诗歌,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单元诗歌的基础上,学会鉴赏写景诗歌,把握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同时学会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二、预习导学(一)知识梳理1.作者及背景张若虚,唐代(朝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诗歌体裁)。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二)读准下列字音滟滟(yàn)芳甸(diàn)皆似霰(xiàn)纤尘(xiān)扁舟(piān)捣衣砧(dǎo)(zhēn)西斜(xiá)碣石(jié)(三)本文以月为线索,“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四句诗精心选取的月升、月悬、月斜、月落四个位置。
高三语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评课稿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
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
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
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
然后用20xx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
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
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xx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
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
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
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
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
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最后说一点,朱乐懿老师作为本学期课改展示课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可以说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也确定了一个标高。
我认为朱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以下为小编收集到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借鉴里面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哦!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
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歌的意象。
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
我将诗中的“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
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秦龙)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意象、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古典文学修养。
教学方法:举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蕴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简介诗歌术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代诗歌了,那么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什么叫意象?意境又是什么呢?(请学生说说对此的理解,然后教师举例总结)1、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咏雪唐•张打油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问:这首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带有作者的感情吗?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
“江山”、“井”、“黄狗”、“白狗”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2、意象:①什么是意象?先看一首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分析:首先想到的是:⏹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风雨:昨晚风雨交加……⏹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其次想到的是:⏹啼鸟:欢快的气氛⏹风雨:无情的风雨⏹落花:实让人惋惜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 诗歌的起源2. 诗歌的发展历程3.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诗歌的阅读方法1. 诗歌的阅读技巧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诗歌中的自然描写1. 自然景物的描绘方法2. 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 欣赏自然景观的诗歌第四章:诗歌中的人物描写1.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 人物情感的表达技巧3. 欣赏人物描写的诗歌第五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1. 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2. 诗歌中的情感类型3. 欣赏情感表达的诗歌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欣赏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精选2. 参考书目:诗歌鉴赏教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网络资源:诗歌网站、相关博客和论坛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置身诗境的学习氛围。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课堂讲授:每个章节安排2-3课时进行讲授。
2. 课堂讨论: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课后作业:每个章节安排1-2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 诗歌创作:每个章节安排1课时,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八、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检查预习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明确: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教师引导鉴赏实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首先描述画面。
其次把握意境。
明确: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三、方法总结:吟诵感悟—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四、自主赏析合作发言(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
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
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
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需要改进的几处: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
夜归鹿门歌教学反思(2)夜归鹿门歌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曲,歌曲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可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还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习能力。
有些学生可能对古代音乐并不了解,或者没有太多的音乐基础,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歌》章节中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详细内容包括欣赏和分析古代诗人在特定自然景色中寄托情感的写作特色,通过诗歌的形式,理解并感受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环境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的诗歌创作手法,能够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内化与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诗歌实例分析,理解诗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有机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描述其感受,自然引出情感与景色交融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a. 例诗分析:选取《静夜思》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体会诗人在特定情景下的情感表达。
例题讲解:分析《静夜思》中月色、思乡之情的关系。
b. 学生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其他诗歌,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手法。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知识巩固: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诗人的同类型作品,探讨各自的表达特色。
4. 创作实践: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小诗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中心主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 诗歌的情感与景色2. 情景交融的案例分析3. 学生创作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秋日”为题,写一首至少四句的诗歌,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情景交融手法。
答案示例:清溪流过碧山头,石上松根洗作流。
何人倚剑白云里,笑傲风月无尽头。
2. 作业要求:下节课前提交,字迹清楚,表达情感真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推荐相关诗歌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
课外实践: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以自然为师,以情感为魂,进行个性化创作。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才能身诗境缘景明情,这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喜欢大家喜欢。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是选读课。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
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4.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诗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既可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又可以概括社会状况,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领域,选修模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涵盖了诗歌鉴赏、写作技巧等若干方面,有着多层次的教学意义。
因此,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一套完整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教学设计,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这一模块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对唐宋诗词的研究,启发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之美,并理解诗歌意境。
2、通过学习诗歌鉴赏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成长。
3、通过诗歌的鉴赏与写作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增强其自身文化底蕴,加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的内在精神。
二、课程设计1、引入环节本课程的引入环节,可以通过介绍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诗歌表现形式以及相关文学载体等方式,为学生打开感知唐宋古典诗歌的大门。
同时也可以采用歌词、广告的手段,吸引学生眼球,引导学生深入课题。
2、阅读鉴赏环节本课程的阅读鉴赏环节,主要是对唐宋诗词的结构形式、语言表达、意境描绘进行分析和解读,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阅读,了解和领悟不同文学时期和流派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同时,通过学习诗词的用典、修辞等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美学情感。
此项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现场阅读、分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及思维深度。
3、写作训练环节本课程的写作训练环节,是对鉴赏环节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对经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诗歌鉴赏教学心得体会在诗的象与意中徜徉——诗歌鉴赏之“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需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查来意会作者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诗歌是由意象、意脉和意境构成的。
意象是蕴含有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一般来说,进入到诗歌中的物象都是经过诗人情感过滤的,都是为诗人抒发情感服务的,都可以称为意象。
意脉是诗歌中由物象组成的或隐或显的写景或抒情的脉络,有时脉络有清晰的层次,有时脉络是跳跃的画面,有时脉络会含蓄而深婉。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境界)。
“置身诗境”就是要让自己徜徉于诗的画面和意境中,这是鉴赏诗歌的总体原则。
“缘景明情”,缘,即根据;明,即辨明。
就是要通过辨景想象、联想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具体方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诗歌因为用了不同的情景结合方式,就需要运用不同鉴赏方法。
下面我们具体说明几种“缘景明情”的情况。
1.情景会意。
诗中的形象最难把握的是自然景物形象,自然景物构成诗中的环境。
诗歌把自然的物象组织起来,营造环境出一种环境的氛围。
读者通过置身于这种环境氛围——诗境,很自然地就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或情绪。
例如: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连景成画: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无论从视觉还是嗅觉角度感受,这都是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联想类比:景美往往人美,优美的环境自然让人认同石湖主人归隐江湖、怡然自乐的品格、胸襟、情趣。
2.辨象会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青海湟川中学第一分校张巍峨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备课中,我反复研读“课标”及“考纲”,对本单元的编选目的进行了认真的揣摩分析,认为选修教材尤其古代诗文的教学必须要对必修课的内容有所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不能只选不修,在教学中要以赏析方法指导为主,而不是把知识讲授作为重点,要真正落实“延伸、补充、拓展或提高”的新课程理念。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本单元教学目标也就很明确,本节赏析指导课的任务也很清楚,比起以往的教学,这节课乃至这个单元的备课比以往更充分,不仅考虑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同时更考虑了学情,尤其是学生在诗歌赏析中的困惑。
因此教学方法的确定比较切合学生需要,也与新课程要求相契合。
在本单元的诗歌赏析教学中我通过“诵读”来实现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而且达到了使学生以读带理解,从而完成赏析任务的目的。
当天的作业未要求学生背诵,可通过第二天的早读反馈发现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三首诗(《夜归鹿门歌》《登岳阳楼》《积雨辋川庄作》),可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教师只重视诗歌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而忽略学生诵读感知,那么一首优美的诗歌就会被教师分析的支离破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一鳞半爪,在完成背诵任务时就感觉异常艰难,学生背了上句忘下句,经常丢三落四,默写也时常错字满篇,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因此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诵读”,从而培养学生语感,积淀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的教学理念更加坚定。
在2000年,我曾写过一篇《授之以鱼比授之以渔更重要》的论文,所以在教学中突出方法指导是我一贯的教学思想,只不过在有些体裁的教学中学法指导比较有效,而在诗歌赏析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运用技巧比较多的文体中方法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
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花了几年时间总结诗歌赏析方法、诗歌答题技巧或步骤,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基本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如通过“三读”了解题目内涵、知人论世、理顺文句;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或联想以“什么景(意象)、什么境、什么情”的基本格式去初步感知诗歌等。
积雨辋川庄作1、学情分析诗歌鉴赏是高度凝练的文言文,学生虽然接触过诗歌和文言文,能基本读懂诗歌意思,但真正地深入鉴赏诗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相对其他的边塞诗和怀古诗而言,王维的具有佛性空灵的诗歌比较容易理解,能很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内容分析《积雨辋川庄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集的一首诗,它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节课要让学生基本理解《积雨辋川庄作》的思想内容,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诗歌意境的方法。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王维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②看视频,欣赏富于文采的诗歌。
③品味《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己诵读、比较,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主要内容、特点。
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的诗歌意境,教师作点拨、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热爱山水田园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掌握《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意境鉴赏的方法。
教学的难点:品味《积雨辋川庄作》等山水田园诗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教学流程图6、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登临泰山方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访过西湖才晓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走过塞北就会明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
我心中有一个世界,我笔底有一个乾坤。
是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今天就让我们回溯时光,一起去那织锦温柔的大唐,领略王维笔下的辋川山水。
(2)知人论世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作品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音乐、书法、绘画等,尤以绘画见长,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晚年无心仕途,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专诚奉佛,晚年诗歌以禅入诗,世称“诗佛”。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在具体的“写景抒情”诗歌教学过程中中,我们应该坚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借助想象,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十分简洁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的瞬间画面。
在欣赏时,读者要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意象再现。
第二,缘景明情
境的设置概括两个信息,意象和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具体的赏析中做到: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
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2.意象跳跃性大,要根据诗中的关键点,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
在具体的鉴赏中,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
1、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饰语。
3、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或写了什么。
4、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最后小结,诗歌本就是诗人的心声之作,不一样的境遇不一样的感受,所以就会有不一样的手法和感情,因此,在具体的鉴赏中,“知人论世”很重要,但也得学会变通,以便更好的理解诗歌。
课后反思
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将昨日扬州与今日扬州对比,今昔变化中,如今的“空城”扬州给了作者内心以“空寂”之感,激活了作者无限的情愫。
第三部分我回到课程设计中“缘景明情”的落点,在“胡马窥江”一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悲不是一种个人之悲,而是带了家国情怀的悲,从而回到文章小序之中的“黍离之悲”一词中。
通过讲述黍离之悲的缘起和内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州慢》一词的情感。
最后,出于指导学生单元学习方法的目的,我带领学生总结本文分析的思路和过程,从“空城之景”到“今昔之叹”而感“黍离之悲”,收束于本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目标中,再课外迁移,以杜甫的《哀江头》一诗作为了拓展的案例。
从课堂的完整来说,设计基本完成,学生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出简要评析,课堂中学生有互动有自主学习和生成,更多的我只是通过提问和追问引导学生,或在一些难点和补充点的地方进行讲解。
学生在总结全诗的时候,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有了认识,在《哀江头》的案例迁移中也能运用。
作为解读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这方面做的还存有缺陷,今后在这方面应多做思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being in the poe tic state, enjoying the scenery and feeling"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以下为小泰收集到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反思,大家可以借鉴里面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哦!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
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
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
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
读精思子自知。
”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
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
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
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
歌的意象。
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
我将诗中的“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
这一问题
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
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
‘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
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
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三、是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
本课的多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复习旧知,传授方法,解读意象,缘景明情,再现画面,感悟诗境,深入探究,欣
赏品味。
多媒体课件恰当合理地运用,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更加直观有效,不可或缺。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诵读诗歌,学生找出意象,通过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借助联想想象,把
握意象特征,进入诗歌意境,从而体会诗歌感情。
步骤清晰连贯,环节过渡自然,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对于学生日后自主鉴赏学习有一个引路的作用。
五、注重师生情感的互动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的,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
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
当一
首诗在学生的视野中打开时,它便不再只是文字的排列,而是一
个有待理解和对话的心灵。
对读者来说,诗句以其独特的言语形
式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与其展开积极的对话。
语文学科人文性体现的基点就在于情感,这堂课自始至终充
溢着情感。
教师深情地投入,促使学生置身诗境,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触发学生的思维点,师生情感互动,才能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诗
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尚待改进之处
首先感觉自己上课的语言仍然要锤炼。
课后看录像,我感到
了好几处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晰流畅,如何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还需要自己刻意努力。
努力方向:向百家讲坛里面的专家学习。
二是课堂上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激励和思维的点拨,还需要进
一步积累经验,积极研究,本次课,课堂气氛没有平时活跃。
三是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
围绕这一
两个问题可以挖掘得比较深,还可以运用比较进行延伸。
这节课,拓展延伸我做得不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得到同组老师的指点,听了同组的两
位老师讲课,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
是王冬升老师的课,能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
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方法,给我启发帮助很大。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
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反思状态,也才能使自己不断进取创新。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