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四课故都的秋
中国古代有很多写秋的诗文,也留下了许多有关秋的名言佳句,如汉代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果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水,文辞优美,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故都北平的秋味。
文章题目就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开头就以一句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然而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感觉往下写,而是宕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
那么,到哪里去导觅故都最有代表性的秋景呢?文章的3-11段就是对故都的秋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情趣的地方。他不写故都的皇家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顶多就是一笔带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寺的钟声。”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他关注的,更多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景致:
“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静静地开着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地上扫帚扫后的印迹,“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骨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秋雨“息列索落”,“一层秋雨一层凉”;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的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
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
从以上的事物可以看出,作者所描绘的都是故都普通人家日常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高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这些景物的选取,多半是冷色调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不写长在树上的生气勃勃的槐花,而是已经落到地上,快要干枯的“落蕊”,以及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扫帚的痕迹……这些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的“清”“静”“悲凉”,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可以说,从寻常景象甚至破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正是达夫所独有的审美体验。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困淡面略显忧郁的情调,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位传统且对故都怀有真挚眷恋的读书人能体验得到,也才能表现得这样细腻而深挚。
最后三段是议论和抒情。文章指出,无论是传统的文人学士,还是外国的诗人,都有很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写秋的名篇特别多,因此得出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最能代表秋的深味的就是这“北国的秋天”了。文章最后再次将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作比较,进一
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
在结构上,本文也非常精巧。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在写景状物方面,本文极其精彩,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情与景完美交融,值得仔细体会、描摩。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意的感觉。
又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仿佛能拨动读者最微妙的感觉,给读者以通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静静享受与自然交融的情趣。描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适的,又是寂寞的。
本文在语言上也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一些并稍作品味。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先用两个单音节词,又以一个双音节词结尾,语势舒缓,为文章整体抒情氛围奠定基础。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遐想。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家常事物来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