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
- 格式:doc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8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仪器分析是化学分析的重要分支,它利用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
以下是对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分析法(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被原子中的外层电子选择性地吸收,使透过原子蒸气的入射辐射强度减弱,其减弱程度与蒸气相中该元素的原子浓度成正比。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
优点: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范围广、精密度好。
局限性:多元素同时测定有困难、对复杂样品分析干扰较严重。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出特征光谱来进行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理是:当原子或离子受到热能或电能激发时,核外电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迅速返回基态,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产生发射光谱。
其仪器包括激发光源、分光系统和检测系统。
优点: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
缺点:精密度较差、检测限较高。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该方法是基于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的。
原理是:分子中的价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仪器主要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系统组成。
应用广泛,可用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化合物结构研究。
(四)红外吸收光谱法(IR)红外吸收光谱法是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区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理是: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红外吸收。
仪器包括红外光源、样品室、单色器、检测器和记录仪。
常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二、电化学分析法(一)电位分析法通过测量电极电位来确定物质浓度的方法。
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AES)一、原理1、发射的定义:基态微粒吸收能量到达激发态,不稳定,迅速跃基态激发:低能级→高能级激发态驰豫:高能级→低能级2、谱线强度:g,统计权重,正比A,跃迁几率,正比E,激发电位,负指数T,激发温度N,基态原子数,正比T↑,谱线强度↑,T过高,谱线强度↓二、应用1、定性(标准光谱图:在放大20倍的不同破断的Fe的光谱图上标出68种元素的主要谱线)2、半定量(大概)3、定量(准确)(自吸干扰的消除,自吸会使谱线强度↓)自蚀 b lgI=lga+blgc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一、原理1、吸收的定义:基态粒子选择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激发态。
2、谱线及其测定(1)宽度(多普勒宽度、碰撞宽度、场致宽度、自然宽度)(2)朗伯比尔定律二、应用1、标准曲线法ii i igI A h N egν=iEKT-*,*X E X X X hν+→→+I ac=}*X h Xν+=I Ie=KNb-lg 2.303IA KNbI==A KC=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UIS)以分子的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在分子的电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基础的分析方法。
(使用材料简单,仪器造价低,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定量分析)一、原理分子光谱简介: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能级差约为1-20eV。
振转光谱,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5-1eV。
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05-0.05eV。
紫外光谱吸收光线各类有机分子紫外光谱二、应用1.结构分析:分子骨架推断由于特征性差,UV-VIS应用于结构分析有局限性,仅用于两个方面:1.鉴定生色团种类2.辅助确定分子结构2.定量分析:多组分分析法测定色素、蛋白质、核酸、激素三、有机分子键、电子、轨道类型:键的类型:ζ键和π键电子的类型:ζ电子、π电子和n电子轨道类型:ζ成键轨道、π成键轨道、n非键轨道、π*反键轨道和ζ*反键轨道有机分子跃迁类型:ζ→ζ* 跃迁-单键,π→π*跃迁-双键、三键,n →ζ*跃迁-单键、杂原子,n→π*跃迁-双键、杂原子,电荷迁移跃迁-取代芳烃朗伯比尔定律基本式:A=abc 摩尔式:A=εbc,使用广泛质量式:A=Ebc 吸收曲线的绘制: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待测物质,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参数,称为扫描。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2.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3.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区别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第一节概述1. 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首次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
◆1817年,夫琅和费(Fraunhofer)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暗线产生的原因。
2/1363/1361825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哲学讲义中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1859年,本生、基尔霍夫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在光谱中位置相同。
发射线与暗线D◆太阳光谱暗线:太阳外围大气圈中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钠辐射特征波长光进行吸收的结果。
4/1365/136太阳中含有94种稳定和放射性元素:氢(71%)、氮(27%)、氧、碳、氖、硅、铁等。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沃尔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60年以后,原子吸收光谱法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微量、痕量金属元素的可靠分析方法。
6/136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检出限低:10-10~10-14g。
✓准确度高:1%~5%。
✓选择性好: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无干扰。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7/1363.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吸收的区别✓相同点: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
✗不同点:◆吸收机理不同:紫外可见为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宽带吸收,带宽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原子吸收为气态基态原子的窄带吸收,带宽仅为10-3nm。
◆光源不同。
◆试样处理、实验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不同。
8/13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一、光谱分析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金属元素的特征吸收线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样品的预处理和稀释方法。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成分和结构。
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3.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在进行红外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色谱分析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气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液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三、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用于确定样品中有机分子和核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离子的质荷比,可以获得样品的质谱图,从而确认样品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在进行质谱分析实验时,需要掌握质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离子化和碎裂方法,以及质谱图的解释和质谱定性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用于测定物质中特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现象,通过测量所吸收的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GF-AAS)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AAS)。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源和样品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在GF-AAS中,样品首先转化为气态原子,并通过石墨炉中的加热将其浓缩。
然后,通过光源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在特定波长的光作用下,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吸收特定的能量。
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在FAAS中,样品通过喷射到火焰中所产生的高温环境下转化为气态原子。
然后,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吸收特定能量,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同样,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测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以下优点:1. 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其灵敏度在ppb(亿分之一)到ppm(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上。
2.选择性好:由于每种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因此不同金属元素之间相互干扰较小。
通过选择不同的光源波长,可以测定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
3.准确性高:原子吸收光谱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得到大幅提高。
同时,该方法具有较低的标准偏差和高的精密度。
4.快速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快速分析的特点,一个样品一般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分析,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
除了优点之外1.需要样品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
例如,在GF-AAS中,样品需要进行湿氧化处理,其中可能会引入外源性污染物。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
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t =Ie-Kvb透射光强度I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
以Kv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中心频率v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半宽度:△v0B4.吸收峰变宽原因(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L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基本原理1.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利用电热能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能够进行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2.光线范围:紫外光和可见光3.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4.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5.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6.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1、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红移;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紫移。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2、碰撞变宽。
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
赫鲁兹马克变宽: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洛伦茨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
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基本原理1.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利用电热能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能够进行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2.光线范围:紫外光和可见光3.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4.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5.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6.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1、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红移;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紫移。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2、碰撞变宽。
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
赫鲁兹马克变宽: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洛伦茨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
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Chapter Fiv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For Short:AAS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原子吸收光谱的起源18世纪初,人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子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开始应用。
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化合物在高温下能够解离成原子蒸气,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子蒸气时,原子中的外层电子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比耳定律,进行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原子与分子一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生基态→激发态跃迁;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子由基态→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生。
❖每种原子的核外电子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生由基态→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二、共振线: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子从第一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子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所以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成第一激发态(或由第一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又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这种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生,因此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子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
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含量一、实验原理在使用锐线光源条件下,基态原子蒸汽对共振线的吸收,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即:A=lg(I0/I)=KLN0在试样原子化时,火焰温度低于3000 K时,对大多数元素来讲,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的数目实际上十分接近原子总数。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待测元素的原子总数目与该元素在试样中的浓度呈正比。
则:A= c用A-c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可以求算出元素的含量。
二、仪器与试剂1.仪器(1)TA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钙空心阴极灯。
(2)10mL移液管一支(3)100 mL容量瓶六个(4)2mL移液管一支2.试剂(1)1.0g.L-1钙标准储备液(2)50 mg.L-1钙标准使用液(老师完成)配制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1. 配制钙系列标准溶液:2.0,4.0,6.0,8.0,10.0 mg.L-1。
(老师完成)2. 工作条件的设置(老师完成,具体实验过程中可能有变动,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记录。
)(1)吸收线波长Ca 422.7 nm(2)空心阴极灯电流 4 mA(3)狭缝宽度0.1 mm(4)原子化器高度 6 mm(5)空气流量 4 L.min-1,乙炔气流量1.2 L.min-13. 钙的测定(1)样品:移10.00 mL自来水于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学生在C209食品分析实验室完成,韶关地处石灰岩地区,水的硬度比较高。
如果稀释5倍钙离子浓度仍然在检测线性范围之外,则需要继续稀释。
)(2)加标样品:移10.00 mL自来水样和2.50 mL50 mg.L-1钙标准使用液于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学生在C209食品分析实验室完成。
请大家查阅资料,学习加标回收率的概念。
)(3)在最佳工作条件下,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钙系列标准溶液和自来水样、加标的自来水样吸光度A。
(老师和学生在B102共同完成)4. 实验结束后,用蒸馏水喷洗原子化系统2 min,按关机程序关机。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概述概述 1、定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
检出限可达 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 ) 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0q E q q KTN g eN g -=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值q N N 随T ↗而↗。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1%q N N =。
也就是说,q N 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0N 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
另试样处理简单。
RSD 1~2%,相对误差~%。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
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特征谱线;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成气态基态原子。
特征谱线穿过气态基态原子,被吸收而减弱,经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与浓度间线性关系,定量分析。
5、与发射光谱异同点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②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③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都好。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对辐射能的吸收过程——共振线与吸收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通过测定基态原子对各元素共振线(一般为主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共枕线与吸收线a、共振发射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b、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c、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最灵敏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1、谱线轮廓从能级跃迁的观点看,吸收线与发射线应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但实际上有一定宽度的,其原因将在“谱线变宽”这个标题下讨论。
以~VK 作图,得原子吸收线轮廓。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K;中心波长:λ(nm);半宽度:ΔO。
中心频率(峰值频率):曲线峰顶所对应的频率0ν,其数值决定于原子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即0=E h ν∆;峰值吸收(中心吸收):峰顶所对应的吸收值; 中心吸收系数:峰顶所对应的吸收系数0K ;谱线的半宽度:12峰高处的频率范围0ν∆。
通常以ν∆特征地表示谱线的宽度。
ν∆与谱线自然宽度N ν∆、多普勒变宽D ν∆、洛仑兹变宽L ν∆及共振变宽R ν∆的关系:()1222=DN L R ννννν⎡⎤∆∆+∆+∆+∆⎣⎦2、谱线变宽(1)谱线的自然宽度N ν∆自然宽度(无外界影响时),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越长,宽度越小。
以波长表示自然宽度N ν∆:22=2NN c c νλλνπτ∆∆= 式中——τ: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
(2)多普勒变宽D ν∆多普勒变宽的起因是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故又称热变宽。
当火焰中基态原子向光源方向运动时,由于 Doppler 效应而使光源辐射的波长增大,基态原子将吸收较长的波长;反之亦然。
因此,原子的无规则运动 就使该吸收谱线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 变宽可用下式表示:70D 02=1.67=7.16210RT Tc A Mννν-∆⨯⋅式中——D ν∆:以频率表示的多普勒变宽;0ν:谱线的中心频率; R :气体常数; T :绝对温度;c :光速;A :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上式可知,D ν∆是决定谱线变宽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2000~3000K 范围内,其值一般在~之间。
吸收线的热变宽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是Lambert —Beer 定律,而此定律要求入射光为单色光,即要求吸收线半宽度abs λ∆大于发射线半宽度em λ∆至少在5倍以上。
在原子化器内温度高,约3000℃左右,吸收线的D ν∆大;在空心阴极灯内,温度低,约为几百度,发射线的D ν∆小。
由于热变宽会使2~3abs em λλ∆≥∆,使发射线相对于吸收线更接近单色光,有利于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相反,发射线的热变宽,会使单色性降低,分析的准确度降低,应设法防止。
(3)压力变宽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根据与之碰撞的粒子不同,可分为两类:①因和其它粒子(如待测元素的原子与火焰气体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洛伦兹变宽,以L ν∆表示。
L ν∆与气体压力、温度、被测元素及外来气体的种类有关。
在1500~3000K 时,在谱线中心,D ν∆占优势,在谱线的两侧,L ν∆占优势。
②因和同种原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共振变宽(或赫鲁兹马克变宽)。
共振变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
在通常的条件下,压力变宽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洛伦兹变宽R ν∆。
(4)自吸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
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
(5)场致变宽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影响较小。
发射线所有变宽的结果,都使单色性变差,分析的准确度下降,变宽后发射线提供0ν处的光强度下降,使灵敏度降低。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在分光光度法中,测量的是分子吸收,属于宽带吸收,其峰值宽度达几十个纳米。
若由单色器得到的入射光范围在1个纳米左右,那么,它相对宽带吸收,就近似于单色的了。
在原子吸收中,吸收线的宽度很窄,要求入射光的宽度在纳米以内,上述朗伯-比尔定律才能适用。
为此,解决的途径:①建立新的吸收理论——积分吸收原理 ②得到准单色光源——锐线光源1、积分吸收积分吸收是指吸收线轮廓下所包围的面积d V K ν⎰。
根据经典色散理论可得:2200d =2.6510Vz KfN fN mcπν-=⨯⎰式中——z 、m :电子的电荷及质量;c :光速;f :振子强度;0N :基态原子浓度,个数/cm 3。
由上式可知,若能求得积分吸收,则可求得原子浓度。
积分吸收虽然从理论上建立了原子吸收与浓度之间的正确关系,但要实现积分吸收的测量,在目前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要测量一条0.001~0.005nm λ∆≈的谱线轮廓,以求得它的积分吸收,就要用分光装置将它分离出来,这要求单色器的分辨率应高达5×105级(现约为104级),目前还难以做到。
2、Walsh 测定原子吸收的方法——采用锐线光源测定峰值吸收 锐线光源:①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0ν一致; ②发射线的1/2ν∆小于吸收线的1/2ν∆。
空心阴极灯:可发射锐线光源(主共振线)。
图4-2-3 峰值吸收测量示意图若将锐线光源发射的不同频率的光通过原子蒸气,其入射光强度为0I ,当通过长度为L 自由原子蒸气后,其透过光强度为I ,则根据Lambert —Beer 定律有:0V K L I I e -= (a ) 式中——V K :原子蒸气对频率为ν的光吸收系数;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条件下,若吸收线的轮廓仅取决于多普勒变宽,则:02ln 2d V DK K ννπ=∆⎰ (b )对于中心吸收,有: 0lg IA I = (c )因此lg 0.4343V K L V A e K L -== (d )式中——A :吸收度;V K c ∝。
结合上述(a )~(d )得:2000.8686ln 22.6510'D A fN L K N L νπ-=⨯=∆式中——N 0:待测元素的浓度;该式表明,当使用很窄的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测量时,测得的吸光度与原子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呈线性关系,因此,适当增加火焰的宽度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3、原子吸收的测量:吸光度与试液中待测元素的c 也成正比: A Kc =K 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称为Beer 定律,他指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呈正比的关系。
通过测定吸光度就可以求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这就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基础。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电学系统(检测系统)图4-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示意图(1)、(2)如果将原子化器看作是分光光度计中的比色皿,则其仪器的构造原理与一般的分光光度计是相类似的。
区别如下:1、应用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的光源;2、分光系统安排在火焰及检测器之间。
避免来自火焰的辐射直接照射在光电检测器上,影响检测器的正常运转或使准确度降低;3、为了区分光源(经原子吸收减弱后的光源辐射)和发射背景(火焰发射的辐射),应采用调制方式进行工作。
光源1、光源应满足的条件:①能辐射出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还窄的谱线(即锐线光源),并且发射线的中心频率应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同;②辐射的强度应足够大;③辐射光的强度要稳定,且背景小。
2、作用: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线。
3、类型:蒸汽放电灯、无极放电灯、空心阴极灯。
(一)空心阴极灯1、构造:硬质玻璃管、石英窗口(波长小于350nm)或光学玻璃窗口(波长大于350nm)。
阴极:钨棒作成圆筒形,筒内熔入被测元素;阳极:钨棒,装有钛、锆等金属作成的阳极;管内充气:氩或氖,称载气。
2、工作原理①当在正负电极上施加适当电压(一般为200~500V)时,在正负电极之间便开始放电,这时,电子从阴极内壁射出,经电场加速后向阳极运动;②运动的电子与载气(惰性气体)原子碰撞使惰性气体电离成为阳离子,阳离子在电场加速下,以很快的速度轰击阴极表面,使阴极内壁待测元素的原子溅射出来,在阴极腔内形成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云;③蒸气云中的原子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离子发生碰撞而被激发,从而发射出所需频率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