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
- 格式:pptx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45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草原》课文原文①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通用16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教具:录音机VCD学具:留言卡课前准备: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课堂流程:一、诱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二课上求知:(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1、指名读段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三触景体验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草原》是由著名作家老舍第一次去内蒙古后写下的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改写而来。
原游记发表于1961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还包括了一段引语和“林海”“草原”“渔场”“农产”“风景区”“呼和浩特”“工业基地”七个片段。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1.从课文内容看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第一段是从总体上写草原,之后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
2.从课文语言看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3.从单元整合看把《草原》和《丁香结》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草原》记述了老舍先生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激动、新鲜的心情难以抑制,所以在写作中,特别突出真切的即时性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草原生字注音组词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陈chn(陈旧、陈列、陈述)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虹hng(霓虹、彩虹、长虹)蹄t(牛蹄、马蹄、蹄子)腐fǔ(豆腐、腐败、腐烂)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本文通过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趣的对话呈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蜗牛在妈妈的提示下去小树林玩,由于爬得慢,总是错过原来的季节,看到了下一个季节的景色,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
du 对(对面)(对立)(对白)(对方)mā 妈(妈妈)(大妈)(奶妈)hu 回(回去)(回家)(回来)(回头)nǚ 女(女儿)(母女)()(女人)kāi 开(开门)(开水)(开心)(开口)(开车)4、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秋天生字词语理解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秋天生字词语理解本文抓住时间特点,选取初秋季节典型景物的变化,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凉:温度低;冷(指天气时,比冷的程度浅)。
大雁:一种大型候鸟。
天气: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本文通过介绍葡萄沟盛产的葡萄的颜色、味道及制作葡萄干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份 fn 一份月份股份等份份额年份省份坡pō 山坡上坡高坡坡度坡田土坡下坡枝zhī 枝叶一枝树枝枝条分枝柳枝枝丫起qǐ 起床起来一起起立起床起风起跑客 k 客人请客客户做客会客请客客车客机收shōu 收走丰收回收收入收益收拾收费收成城 chng 进城城市城墙城外城门南城长城边城市 sh 城市市长上市夜市市区市民都市市里市尺利 l 利用水利有利利益利害锋利失利不利词语表:水果月份山坡梯田枝叶展开绿色五光十色好客老乡城市利用流动空气水分非常本文是一篇童话,讲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跟着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
单元导读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编排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这四篇课文。
《草原》主要讲了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时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抒发感受,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蒙汉同胞的友好情谊。
《丁香结》中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感叹。
《古诗词三首》分别描写了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西湖夏季雨中之景、夏夜乡村之景。
《花之歌》则从花的视角描画了四节更迭、花开花谢的想象。
阅读本单元的文章,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从课文内容联想开去,又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毯、玻、璃”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柔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美景。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草原的图片;作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卡,整体感知课文;查阅相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等资料。
第1课时感受草原景色美◆课时目标1.会写“毯、玻、璃”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柔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
背诵第1自然段。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板书课题1.出示草原图片师: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草原)写草原,肯定离不开富有草原特色的词语,如果是你,你会使用哪些词语来写草原呢?预设:一碧千里无边无际万马奔腾空气清新师: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又写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词语呢?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先生的视角去欣赏《草原》。
2.走进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1.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课文原文篇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草原》是由著名作家老舍第一次去内蒙古后写下的游记中的一个片段改写而来。
原游记发表于1961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还包括了一段引语和“林海”“草原”“渔场”“农产”“风景区”“呼和浩特”“工业基地”七个片段。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1.从课文内容看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所构成的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第二部分为第2、3自然段,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男女老少”“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到达目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
文章第一段是从总体上写草原,之后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写作。
2.从课文语言看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
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进而产生“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感受,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进而产生“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受,并且想“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
如,把绿色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骏马大牛也“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丰富的想象使景物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3.从单元整合看把《草原》和《丁香结》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草原》记述了老舍先生作为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激动、新鲜的心情难以抑制,所以在写作中,特别突出真切的即时性感受。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一课草原的笔记一、课文背景《草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
这篇文章以作者亲自体验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草原人民的生活。
二、重点词汇和句子1. 重点词汇:* 草原:大片未被耕作的土地,主要生长着草本植物,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 风光:景色,风景。
* 骏马:健壮快速的马。
* 羊群:许多羊聚集在一起。
* 蒙古包:蒙古族人居住的圆形帐篷。
2. 重点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的广阔无垠,以及草原的生机勃勃,不让人感到空旷和迷茫。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草原丘陵的美丽和草原的绿色延伸到天际的情景。
*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赞叹之情。
三、主题思想《草原》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赞美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四、感悟与思考学习《草原》这篇课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和快乐。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草原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勇敢的品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五、个人收获与行动计划通过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我不仅了解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将积极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环境,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和和谐。
具体行动计划如下:1. 参与环保活动:我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做出贡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