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副词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

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最高度

大——十分

太(泰)——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

1、良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江水)

2、甚:

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夫人。”(《战国策·赵策四》)

苛政暴吏,甚于虎也。(《论衡·遭虎》)

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重”,一般可译为“很”。

①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先秦一般用“少”

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唐宋以后用“稍”

例如: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方勺《泊宅编》)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

⑤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汉书·王莽传》)

讨论:

1、少——稍

上古汉语的“稍”是情态副词,“逐渐”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2、颇:两个意思

第一,程度偏高,很,甚。

时间颇长;颇感兴趣

第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史记·三代世表序》: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一般说来,多做第二种意思。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

常见的有“愈”、“益”、“加”、“弥”、“兹”等,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这类词一般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前面起修饰作用。

例如: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④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这是古今不同之处。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一)表总括

常见的有“毕”、“举”、“悉”、“咸”、“率”、“尽”、“俱”、“并”、“皆”等,一般可译为“全”、“都”等。

另外,表示总共的还有“共”、“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总共”。例如:

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君举不信群臣乎?(《左传·哀公六年》)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同上)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

讨论:

1、“举”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时,是形容词而非副词,如“举家庆贺”;

2、“悉”也可用在名词之前,但“悉”仍是副词,那是因为“悉”后面的动词省略了,或“悉”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旧唐书·太宗纪》)

3、“凡”的意义有二:

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则表示“凡是、大凡”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报任安书》

(二)表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常见的有“但(亶)”、“第”、“特”、“徒”、“直”、“唯”、“止”、“独”、“仅”等,一般可译为“只”、“仅仅”、“不过”等。例如: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例如: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列传》)

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⑤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⑦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⑧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⑨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

讨论:

1、但:

“但”字古今用法差异较大:

现代汉语中,“但”主要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而古汉语中,“但”则主要是表示限制范围的副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只”相当。

“但愿如此”、“但求无过”中“但”字的意义是古汉语“但”字意义的继承。2、“独”字作范围副词,有时可以表示单独一人。如:“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3、“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作“仅仅”讲。

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张中丞传后序》)

三、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副词。

1、表现在时或进行时:常用的有“方”、“适”、“会”等,一般可译为“正在”、“正当”、“恰好”、“刚好”等。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②荆王适兴兵而攻宋。(《汉书·贾谊传》)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