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主题)
- 格式:docx
- 大小:36.25 KB
- 文档页数:14
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景天魁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并针对吉登斯的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结构,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一、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时空特性?为什么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时要关注时空特性问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要想取得深入的认识,就有必要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例如,到底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个问题好像谁都可以脱口而出地回答:人口多,底子薄。
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无可争议,但这两个因素只是基本的制约性因素,在国情中,还有一些因素也是基本的,并且具有建构性。
特别是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
时空特性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向相对论时空观的转变,也就是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
时间与空间,在牛顿力学中只是物体运动的外部条件,它们本身是不变的尺度。
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要随物体运动发生变化。
在当代物理学对存在与演化的研究中,例如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时间与空间参与了“存在”的形成,它们是“塑造”现实存在的内在因素,而不只是外部条件。
而在哲学中,时空特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构成了存在的根本意义。
自然科学和哲学对时空特性的研究,鼓舞和启发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
但这种鼓舞作用,却因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复杂性而大打折扣,以致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往往抽离掉了它的时空特性。
而时空特性对于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的意义远甚于自然现象。
忽视了时空特性,必然导致只能运用比自然科学更简单、更粗疏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
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0 北京主办单位: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参会嘉宾名单1.参会领导名单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梦奎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伟志原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郭书田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刘应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局级)研究员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坚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强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岳金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曹贵根北京市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稽查办公室主任孙世芳经济日报农村部主任王东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刘礼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处长范忠敏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周志武成都市统筹委社会处工作人员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谷建英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军崇文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向东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2.参会学者名单郑杭生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邓伟志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宋林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思斌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卢汉龙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邴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宣朝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乐天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宋亚平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江波陕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钱宁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靖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罗教讲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雷洪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永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黄丽华广州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委原人大副主任刘友佺江苏省太仓市市委办公室主任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谢立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吕红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副处长陈光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石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李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高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处级调研员李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馆员刘仲翔《新华文摘》编辑、博士后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刘东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国家行政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教授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王延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校长王大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田国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静波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波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千江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孟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王湧春外交部亚洲司处长陈树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戴建中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市政府参事、研究员尹志刚北京行政学院教授袁吉富北京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游正林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包胜勇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颜烨华北科技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3.北工大参会领导名单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王守法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革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蒋毅坚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李四平北京工业大学两办主任王大勇北京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吴斌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石照耀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郭福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乔俊飞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4.北工大人文学院参会学者名单杨茹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系主任、教授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魏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学科部副主任、教授王国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教授吴宝晶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杨荣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吴力子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君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主任、副教授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卫华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胡建国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婷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杨桂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副教授赵丽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副教授鞠春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朱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曹飞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系讲师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曹晓鸥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蔡扬眉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刘蔚玮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鲁杰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崔芳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教研室讲师5.参会出版社、杂志社专家名单谢寿光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邓泳红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张宛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刘亚秋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室副编审王珀辉《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刘秀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编辑6.参会媒体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时报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新浪网网易千龙网京华时报日程安排日期时间地点活动内容2010年12月24日全天09:00-1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京外嘉宾报到2010年12月24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4日晚上18:00-20: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5日上午07:00-08:3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大厅嘉宾签到09:00-10: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开幕式10:00-10:30 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00 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旨演讲2010年12月25日中午12:1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2010年12月25日下午13:30-15:3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一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茶歇15:45-18:05 北工大人文楼1001 主题演讲二2010年12月25日晚上19:05-21:0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晚餐2010年12月26日上午07:00-08:00 工大建国饭店一层餐厅自助早餐08:30-09:4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一单元09:40-09:5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 茶歇09:50-11:0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二单元11:00-11:30 北工大人文楼710和806专题研讨第三单元11:30-12:00 北工大人文楼1001 闭幕式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 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2010年12月26日下午14:00-16:00 北工大人文楼806专题活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会议议程12月25日上午9:00-10:00开幕式(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开幕辞:郭广生北京工业大学校长致辞:王伟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致辞:宋贵伦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致辞:李建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宣读郑必坚贺信:李惠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致辞:李培林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10:00-10:30南门、工大建国饭店集体合影、茶歇10:30-12:10主旨演讲(工大建国饭店三层大宴会厅)主持人:唐军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演讲嘉宾:陆学艺(10:30-10:50)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演讲嘉宾:邓伟志(10:50-11:10)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转变社会建设的理解点评嘉宾:李强(11:10-11:20)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孙立平(11:20-11:4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演讲嘉宾:俞可平(11:40-12:00)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景天魁(12:00-12:10)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2月25日中午12:1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自助午餐12月25日下午13:30-15:30主题演讲一(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演讲嘉宾:郑杭生(13:30-13:45)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题目待定点评嘉宾:关信平(13:45-13:50)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李培林(13:50-14:05)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组织载体点评嘉宾:沈原(14:05-14:10)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演讲嘉宾:卢迈(14:10-14:2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社会建设与社会实验点评嘉宾:王延中(14:25-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察局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卢汉龙(14:30-14:4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公民社会及非政府组织发展和意识形态挑战点评嘉宾:刘世定(14:45-14:5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思斌(14:50-15:05)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走向社会建设的基础结构点评嘉宾:刘敏(15:05-15:10)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邴正(15:10-15:25)吉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点评嘉宾:刘少杰(15:25-15: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15:30-17:45 北工大人文楼1001茶歇15:45-18:05 主题演讲二(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刘敏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社会学会长、研究员演讲嘉宾:李路路(15:45-16:0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矛盾与社会建设点评嘉宾:戴建中(16:00-16:05)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演讲嘉宾:丁元竹(16:05-16:20)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理解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点评嘉宾:龚维斌(16:20-16:25)国家行政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宋亚平(16:25-16:40)湖北省社科院院长、教授——统筹城乡发展的另一个视角点评嘉宾:谢立中(16:40-16:4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吴忠民(16:45-17:00)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社会建设内容分类点评嘉宾:尹志刚(17:00-17:05)北京行政学院教授演讲嘉宾:曹锦清(17:05-17:20)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化私为公:关于“公民社会”的若干思考——从孙中山的“社会建设”说起点评嘉宾:张乐天(17:20-17:25)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演讲嘉宾:刘欣(17:25-17:40)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点评嘉宾:谢俊贵(17:40-17:45)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党委书记、教授演讲嘉宾:张静(17:45-18: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点评嘉宾:田国秀(18:00-18:05)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12月26日上午8:30-11:3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一单元主持人:雷洪(8:30-9:40)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演讲嘉宾:王小章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社会建设为重心”演讲嘉宾:孙秋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当前乡村建设的当务演讲嘉宾:田毅鹏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城市化与“村落终结”演讲嘉宾:王处辉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社会建设的核心演讲嘉宾:李友梅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题目待定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一组(北工大人文楼710)第二单元主持人:王春光(09:50-11:0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演讲嘉宾: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论人水和谐演讲嘉宾: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题目待定演讲嘉宾:王永平广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演讲嘉宾:周长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生活质量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教授——社会建设视域下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分析演讲嘉宾: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北京社会建设演讲嘉宾:周伟文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建设中政府的角色转变与权力让渡专题研讨第一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8:30-11:3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主持人:罗教讲(8:30-9:40)武汉大学社会学所所长、教授文楼806)第一单元演讲嘉宾:石英陕西社科院副院长、陕西省社会学会会长、研究员——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演讲嘉宾:朱汝鹏江苏省太仓市原人大副主任——真心实意抓好社会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演讲嘉宾:陈文江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扈海鹂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部教授——“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预期与社会建设的趋向演讲嘉宾:邹农俭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运用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演讲嘉宾:良警宇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茶歇(09:40-09:50)专题研讨第二组(北工大人文楼806)第二单元主持人:谢寿光(09:50-11:00)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演讲嘉宾:钱宁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风险社会中的家庭与社区:社会建设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演讲嘉宾:王大为中国公安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荆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科部副主任、教授——加强社会建设缓解基层矛盾演讲嘉宾:韩贵海北京市延庆县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题目待定演讲嘉宾: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副研究员——社会建设应当再走一步演讲嘉宾:专题研讨第二组第三单元讨论(11:00-11:30)11:30-12:00闭幕式(北工大人文楼1001多功能厅)主持人: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题研讨组交流与会议总结2010年12月26日中午12:00-13:30工大建国饭店餐厅午餐12月26日下午14:00-16:00专题活动(北工大人文楼806)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
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主题)《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7页、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主题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
从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发展,始终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白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和重建以来。
一些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等是我国社会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
从即将跨入2l世纪之际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新研究课题如社会保障、城乡关系、阶级阶层、pJ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来看,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说,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
而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研究,更加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诸多维度综合地看问题,这一特性正适合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浪潮和发展研究的兴起社会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公认的事实是,它最先是从西欧开始的。
白肩蒙运动以来,从西欧社会中产生出一些新的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开始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8页.48.中国社合发展与发展社会学全球性进程。
这一过程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变化浪潮。
最初,它导致了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创造了全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全面、深刻的社会质变,实际上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
这场变动,其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猪人向新石器时代的务农人的转变,工业化(尤其是蒸汽机)的贡献是用非生物能源取代生物能源,利用机器将热转为动能,因而人类能利用大量新的能源。
"'从这场变功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区别于发展极为缓慢的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现代杜会具有动态性,它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看,这场变动是由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共同推动的。
它迅猛地将原先散布在地球各地的人类群体联成一体,共同卷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变化浪潮。
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综述房莉杰【摘要】本文结合2015-2016年间中国社会政策的一些主要变化情况,回顾了这两年间中国社会政策的前沿研究。
这些前沿议题主要包括托底型社会政策、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计生政策改革后的家庭政策、长期照护、新医改以及精准扶贫等。
通过这些回顾发现,中国社会政策前沿研究正在从具体政策领域的介绍转向对政策过程、政策治理等的分析,开始出现探索中国社会政策范式的学术意识。
但是主流研究仍是对显现的简单描述,也存在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脱节的情况。
因此,未来对社会政策方法论的研究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名称】《社会政策研究》【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1页(P45-55)【关键词】托底型社会政策;创新社会治理;精准扶贫;购买服务【作者】房莉杰【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社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干预(尽管它并不完全是政府行为),更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对于收入再分配的干预,以实现某些福利目标。
而作为学科的社会政策,就是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收入再分配、它们是怎样进行再分配的,以及其福利目标实现到了什么程度。
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社会政策研究跟现实密切相关,在某一特定时期,它总是聚焦于该时期突出的福利需求,以及主要的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
具体到中国而言,在过去的两年,“二孩”生育政策、“托底”型社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精准扶贫、长期照护保险试点等政策陆续提出。
因此,过去两年社会政策的前沿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跟这些政策的互动。
尤其是处于“十二五”和“十三五”之交,2015-2016年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前沿,很大程度上是对“十二五”的总结,且是理解“十三五”社会政策新进展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回顾2015-2016年社会学领域对于这些社会政策的前沿热点研究,以期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同时兼顾其他社会政策研究议题。
作者: 景天魁[1,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62-6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8期
主题词: 活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策略创新;政策创新;更高阶段的文明社会
摘要:老龄化社会是否必然失去活力?是否必然因老龄化而陷入养老危机乃至社会危机?老龄化不一定是危机,应对得不好,才会成为危机;应对得好,则会成为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所谓“应对得不好”,指的是“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只重视物质保障,忽视服务保障;只重视政府力量,忽视社会力量”,这是最差的应对策略。
要“应对得好”,确实很不容易,需要创新思路,不要总在人口结构上打主意,不要总在经济上打主意,要着力搞好社会建设;需要创新策略,抓住时间性机遇,制定非常规的积极策略,留住、找回并发扬传统;需要创新政策,解决老龄化本身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老龄化具有的潜能。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陆学艺/景天魁2012-7-20 14:55: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1997年06期第87-98页本文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取得的成绩,指出社会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任务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并且面临着一些特殊任务,因此,为适应改革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进一步肩负起参与、研究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有必要把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作为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
一、中国社会学重建后的工作和成就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是从1978年开始的,由于它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进展顺利、发展很快。
首先,在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上,截止到1996年,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35个社会学研究所,17个省市、25所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或社会学专业。
全国现有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业工作者队伍约3000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约160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约500人。
中国社会学会现有会员5000多人。
另一方面,报考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全国约有近2000名本科生、300名硕士研究生、50 名博士研究生,80年代初期举办的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已先后培养了约4 万名学生。
同时,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也在日趋完善。
在恢复重建之初,由于学科发展中断了27年,连一本社会学教材也没有。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1980年由费孝通教授亲自主持,组织力量编写了第一本《社会学概论》。
以后,各校各所又先后编写了《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概论》、《中国社会学史》、《西方社会学史》、《中国农村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城乡社区发展》、《社会行政和社会管理》、《社会政策》、《社会现代化》、《社会指标体系》及分支社会学等教材,已能初步满足社会学教学的需要。
在科研方面,广大社会学工作者发挥社会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长,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很多好的研究报告、优秀论文和著作,或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和资料,或是澄清了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从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重视,社会学也终于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
作者: 景天魁[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
出版物刊名: 社会治理
页码: 27-2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学科边界;学术视野;百花齐放;社会学;学科优势;开放性;唯一标准;单一化;
摘要:社会学是"多重范式"的学科,这是一大学科优势。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这是其一大特征。
在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世界,社会学增强开放性是必然趋势。
"多重"就不是"单一";"综合"必以承认多样、多元为前提;开放就要突破狭隘的学术视野、封闭的学科边界,不以某一国家的"规范"为唯一标准或"正规",不以必须与之"接轨"为导向。
社会学的发展历史证明,单一化倾向、一国学术的强势扩张,不利于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论中国社会政策成长的阶段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提出,观察中国社会政策的成长,不能依据它的某些外在条件,而要看它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形成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政策是依附于经济政策的。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得到落实以来,社会政策才逐步处于与经济政策相互并立、协调发展的地位。
在经过一个较长的并立阶段以后,社会政策有望处于主导地位,那将是社会政策成长的更高阶段。
关键词:社会政策;依附性;主导地位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4-0005-06在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学术界对于社会政策所涉及到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制度和事业的发展历程,做了许多回顾性的研究和总结,其中,很自然地就包括对于30年和60年发展阶段的划分。
这些研究和总结,不仅为认识中国社会政策成长的阶段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研究社会政策的成长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对于本文的写作也多有启发。
其中,启发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什么作为划分社会政策成长阶段的依据。
一、怎样划分社会政策成长的阶段对于自建国以来如此长期而又如此剧烈变化的社会政策发展过程,划分阶段的标准应该不是唯一的。
不同的划分,可能都会有所发现,因而都有价值。
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叙述的方便,那就更加不必拘泥于划分标准了,反正不管怎么划分,每个时间段中总会发生一些不同的事情。
但是,如果是为了研究社会政策的成长,那不同的划分所得到的结果就可能差别很大。
因此,我们就需要辨析不同划分标准的合理性。
划分社会政策成长阶段的根据是什么?有的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进行划分,但对社会政策来说,这是它成长的背景,能否作为划分阶段的根据?有的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进行划分,这是社会政策成长的经济条件和基础,能否等同于社会政策自身成长的阶段性?如果可以,那就意味着社会政策本身并没有自己成长阶段的标志,只有用外在的参照物(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作为划分阶段的根据,而要这样做,就必须事先证明经济制度和政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和政策,可是我们并没有见到这样的理论证明,即使有,它能不能站得住脚也还是个问题。
景天魁学术介绍
佚名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景天魁,山东蓬莱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
【总页数】1页(P封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景天魁:建设人才高地要先行
2.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访谈
3.时空社会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以景天魁的时空社会学研究为例
4.听景天魁谈和谐社会
5.从哲学到社会学——景天魁的学术探索历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访谈景天魁;王君柏【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9页(P5-13)【作者】景天魁;王君柏【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9【访谈】王君柏(1972-),男,湖南石门人,社会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
编者按:2015年10月中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先生在无锡进行苏南社会建设课题的调研活动。
在其调研间隙,本刊约请王君柏老师对景天魁先生做了专题访谈。
这次专访的背景是景天魁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二期发表了《中国社会学源流辨》一文,提出中国社会学并不是从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社会学才开始的,而是有自己的起源,这"源"就是"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传统资源"。
鉴于这一论断关涉到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本刊试图通过访谈梳理出清晰的脉络。
在访谈中,景天魁先生又提出了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主轴应该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史的重要观点。
现发表这次访谈的整理稿,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王君柏(以下简称王):景老师,您好!据我所知,您一直以来都关注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从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次年会开始,一直到去年的广州会议,您常常出现在会议上,并且每次都有精辟的大会发言。
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请您谈谈您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认识,以及与中国社会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景天魁(以下简称景):我先简单说一下我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这个学科的理解吧,或者说我的一些思考。
我有一个很长的思考过程,谈不上研究,反正这问题我觉得是很值得思考的。
多年来,对所谓中国社会思想史,还有中国社会学史,它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一向采取的是从众的态度。
群学的创立及其对中国社会学实现崛起的意义◎景天魁 魏厚宾内容提要 战国末期由荀子创立的群学,是百家争鸣的硕果,是中国社会学名副其实的“开端”。
不论从客观还是主观方面来看,群学的创立条件都是得天独厚的。
群学具有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和命题体系,这既是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确凿根据,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走向崛起的宝贵历史资源。
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而言,群学基本概念和命题提供了直接可用的珍贵资源,作为群学精义的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奠定了贯通古今的思想基础,群学元典的形成提供了中西社会学会通的宝贵启示。
荀子群学适逢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难得历史机遇,必能在当代中国社会学崛起过程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 群学概念体系 群学命题体系 中国社会学 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C0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9-0001-14 我们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①的首要目的,是证明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
达到了这个目的,才可能讨论清楚荀子群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学实现崛起的意义。
为此,就必须对一百多年来,所谓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中国本无社会学”的旧说予以辩驳。
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刘师培等前辈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②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也指出“中国早在战国末期已由荀子创立了(社会学)这个学科”。
③可惜在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
以这种所谓“定论”作为先入之见,就只能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反而对我们证明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感到难以理解。
那么,有些人到底为什么难以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
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丧失殆尽,觉得欧洲那么先进,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创立这个学科?在今天,则主要是认识问题———不了解群学的创立条件和具体内涵,就难免对战国末期中国就能创立自己的①②③近十年来,景天魁组织课题组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现已完成第1~3卷,即将完成全部6卷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院系(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503社会学系(9)030301社会学(9)01中国社会思想史景天魁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87中国社会思想史02企业组织与社会发展李培林①1001英语、1005法语选一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88企业组织与社会发展03社会结构与变迁陈光金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89社会结构与变迁04家庭社会学张翼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0家庭社会学05社会人类学罗红光①1001英语、1002日语选一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1社会人类学06社会心理学杨宜音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2社会心理学07农村社会学王春光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3农村社会学08社会分层与流动李春玲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4社会分层与流动09组织社会学夏传玲①1001英语、1004德语选一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③3095组织社会学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10性别与家庭吴小英与方法③3097性别与家庭①1001英语②2015社会理论、历史11发展社会学赵一红与方法③3096发展社会学二、导师介绍景天魁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代表作有:《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专著)、论文《论社会科学基础》,出版合著专著7部、论文15篇,以及词条等共计约96万字,另外还审编《社会科学新方法大系》20万字。
《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5种书》点击下载电子图书前辈们中的首选学习对象就是作为"中国智囊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机构,拥有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中的顶尖级专家和学者。
这些专家学者的生活也就为外界所好奇。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李朱等同学自发成立了三思工作室,于2003年进行了“哪些书影响了我院的百名博导”问卷调查工作,该书即此次调查活动的全面总结分析。
该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师访谈”,收入了对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的访谈录;第二部分是“博导荐书”,收入中国社科院“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的总分析报告和120余名博导推荐的曾对他们的为人师表、学术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5本书及其理由。
目前,由120位博士生导师配合而完成的调查结果,经编辑成的图书《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5种书》,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
以下为该书的部分内容:白钢荐书白钢,男,1940年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无党派人士。
196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64年8月来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7年5月,转到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9月任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政治学系主任;1990年9月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1月开始担任研究生院任法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10月任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月,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为政治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白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于1992年10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9月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论社会科学基础景天魁本文分三个层次对社会科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是从“基础”概念谈起, 在与数学墓础研究的比较中引申出社会科学基础的根本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三个墓本特点。
二是通过分析社会科学墓袖研究中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而引起的一系列悖论, 讨论了“社会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提出了以“层次论”取代“二元对立”。
三是讨论了现代社会科学之所以可能形成独立墓础的理由和条件, 提出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 定性与定长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 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
本文认为, 以这三大方法为“支柱”有可能建立“现代社会科学基础学”。
作者萦天魁, 1 94 3年生, 哲学博士, 中国杜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川研究员。
发展社会科学, 可以并且应该从许多方面着手, 例如, 引进新的方法, 注重社会调查, 制定科研规划, 等等。
但是, 如果社会科学的基础问题不解决, 上述努力将何以为据?现代社会科学正在发生深刻的方法论变革, 这种变革将何以定向?当前,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是一个热门话题, 似乎实现这种结合( 或统一)仅仅是具体方法的问题。
然而, 如果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个别的, 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社会科学是靠体验和理解, 不靠实证的描述和说明, 那末, 何以能够证明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将有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世界”是“人的世界” , 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否就是“人文研究”如果社会科学的任务只在于对主观意义作价值判断, 它的职能只是提供“意见” , 制造舆论, 而不是得出可以检验的科学结论; 关于社会的研究只能见仁见智, 不可能有共同的规范,那末社会科学将何以名之为“科学” ?“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将试图对诸如此类的涉及社会科学的本性和根基的问题作出回答。
为此, 本文拟讨论几个基本概念。
一、关于“基础”一门科学的基础, 也就是这门科学立身的根据。
作者: 景天魁[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20-3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社会学中国化;中西古今问题;自主创新;学术复兴
摘要:中国社会学有一个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就是中西古今问题。
这个问题是它与生俱来的。
在清末,第一代在中国传播社会学的先贤们,开创了融通与担当的两大传统,铸就了中国社会学的性格、特质和基因。
民国时期“社会学中国化”的践行,对清末阶段的融通、担当两大传统均有继承和深化,并且推进到新的阶段。
“中国化”不是“地域化”,不是“国别化”,而指的是一种文化基因、民族特性、一种历史逻辑。
中西古今问题为什么不可回避?回避就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遵从,就是对民族虚无主义的默认;就是用生搬硬套代替消化、批判和融合,用照抄照搬代替自主创新。
为什么是根本问题?如果回避了中西古今问题,那么所谓中国社会学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回答中国问题的社会学。
社科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参考书目01农村社会学《多维视角下的农民问题》王颉、樊平、陈光金、王晓毅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农业社会学》朱启臻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美]雷迅马著,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黄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02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韩明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社会学》郑也夫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0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杨宜音、张曙光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美]威廉·S.萨哈金著,周晓虹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04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胡格韦尔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国家的视角》斯科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发展社会学(增订版),张琢、马福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景天魁,《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学习出版社,2000年。
05社会保障《福利国家经济学》[英]巴尔著,郑秉文、穆怀中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福利概论》孙炳耀、常宗虎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06 家庭社会学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家庭与性别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07社会调查方法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杨国枢等编著,《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08 社会组织《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朱国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王名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09社会理论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7页、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主题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
从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意义上理解的社会发展,始终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白70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和重建以来。
一些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型等是我国社会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
从即将跨入2l世纪之际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新研究课题如社会保障、城乡关系、阶级阶层、pJ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来看,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可以说,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的主题。
而社会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的研究,更加重视从经济、政治、文化诸多维度综合地看问题,这一特性正适合研究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浪潮和发展研究的兴起社会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公认的事实是,它最先是从西欧开始的。
白肩蒙运动以来,从西欧社会中产生出一些新的因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开始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8页.48.中国社合发展与发展社会学全球性进程。
这一过程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变化浪潮。
最初,它导致了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创造了全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全面、深刻的社会质变,实际上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
这场变动,其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猪人向新石器时代的务农人的转变,工业化(尤其是蒸汽机)的贡献是用非生物能源取代生物能源,利用机器将热转为动能,因而人类能利用大量新的能源。
"'从这场变功中产生的现代社会区别于发展极为缓慢的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现代杜会具有动态性,它们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看,这场变动是由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变革共同推动的。
它迅猛地将原先散布在地球各地的人类群体联成一体,共同卷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变化浪潮。
迄今为止.这场世界性变动呈波浪性前进,它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经历厂三次高潮:(])在欧美兴起时期(18世纪下半D1);(2)在欧美继续快速推进时期(]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3)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扩展和加速推进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70年代初)。
8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人认为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已经达到.后现代因素已经出现,后现代时期即将到来。
但也有人认为,作为向某种"文明的形式"的转变,现代化过程现在并没有终结。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类目前正处在"高度现代性"阶段,是现代性的各种后果变得更加极端化和更加严重的时期。
不管人们对现代性是否终结有何不同看法,现代化如今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热切盼望和追求。
从世界范围看,追求并完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49页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尽管西方发达社会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即出现了对现代化和现代化所蕴含的现代性负面价值的反省,但决不应当夸大这种思潮的影响面,因为其根本目的是完善现代化而不是抛弃现代化。
所以,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实现并完善现代化乃是当今一股根本性的历史潮流。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社会学产生以来杜会学家一直关泞的问题。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以及现代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现代化问题,是社会学这个学科须灾不可离开的活力源泉。
""现代化推进的波浪型特征,xif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而且往往决定一个时期社会历史观的主流。
从19世纪中u1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巾化和1:业化等过程及其引发的冲突和危机,促使一些思想家试图运用"社会组织规律"重新安排社会生活的秩序,以顺应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闹导致厂社会学的诞生。
被认为是古典社会学的三位大师的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都对这一过程作了深刻的论述,围绕他们的理论形成了古典计会学的三大传统--唯物史观、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
无论是马克思、杜尔凯姆,还是韦伯,都充分肯定了现代化对人类解放的进步意义。
但勺此同时,他们都敏锐地洞察到现代化毫无节制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古典大师的远见卓识。
在上述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时期,即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化浪潮在世界上迅速扩展。
这一时朗,由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引46:期:x、5X9l 61BaRAMMQ自,Q(1g6WQ uM'《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0页发了世界性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口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引起了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经济相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殖民主义体系瓦解,新兴的第二世界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的社会体系,两者互相斗争和渗透。
在这种背景下,第三世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文化变迁等问题,引起T人们的普退注意、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在自t9世纪中叶社会科学形成以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的社会发展观的一大特点是进化、进步.而在从第二次g1界大战以后,"发展"成了使用最普遍的术语,而且围绕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引起了西方社会科学的重大变化。
经济学家研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发展经济学;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发展、并着重从比较的角度研究第三世界的政治现代化过程;社会学家研究现代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
尽管我们根据这些学者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把他们的学说归入不同学科,但实际上多数人的理论观点往往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因此,一些人把这种研究称为"发展研究"(或"发展学")。
发展研究从50年代外始.到70年代俨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西方国家不少大学开设广名为"发展研究"的课程和专业。
但是,人们对这一领域涉及的范围,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甚至对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学木科白,也仑不同看法。
但不管怎样,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30年的时间里,围绕发展问题的研究确实足流派纷呈,新说选出。
特别是在60年代,形成过一种"发展热"或者说"现代化热"。
在最近十几年里,国外有人认为发展研究已陷入严重"危《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1页机",因为该领域的主流理沦未能对发展中国家转型和停滞的不同类型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
学者们对发展研究应当涵盖的地区也存在不同意见。
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分化,一些人认力谈论"第三世界"或者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国家归类法并作为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的做法已经说不通。
但也有人认为,在发展和现代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只占极少数,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更小,因此第三世界仍是一种客现存在,以第三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研究仍应作为-个独特的研究领域。
总的来说,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热"、"现代化热"和发展研究的影响有所消退。
在凶方,"后现代"和"全球化"取代"发展",成为时笔的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发展研究影响下降的同时,这种研究亦中国却迅速兴盛起来。
这种状况与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世纪之变相当有利的世界形势,仿佛是历史赐予我们一种也许是最后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激励小国人不顾种种乐力士奋力一争,也吸引学者们纷纷总结国外发展和现代化方面的经验教训,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同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和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产生了大量的问题,一方向促使人们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又为学者们研究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素材。
可以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取得新进展提供厂一次难得的机遇。
西方发展理论在中国面临的挑战在战后发展研究30多年的兴盛期里,从事发展研究的学《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2页者大都来自西方国家。
即便百些第三世界的学者,也是西方训练出来的。
在这一时期,该领域出现了许多理论流派。
对于这些发展理论,人们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战后发展理论先后出现了三个理论派别一-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我国已故著名研究现代化的学者罗荣渠教授从学术源流上将战后西方发展理论归纳为五大流派:(1)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的各种现代化理论;(2)从西方经济学中衍生出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3)从西方政治学衍生出的各种政治发展理论,(4)从激进发展主义引出的各种依附理论;(5)从西方新4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有关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i义的理论。
"应当说、各种发展理论一般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探讨的问题众多,被列入同一流派的学者之间的观点往往有很大差异,甚至截然对立,因此很难对其作出完全合理的分类。
但是、它们探讨的核心问题有两个:(1)为什么四方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而不发达国家仍处十落后的不发达状态?(2)不发达国家能否和怎样发展为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解释前一个问题是一种诊断,回答后一个问题则是'种处方。
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如:社会发展是一种线性过程还是非线性过程?不发达国家是否将走与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首要影响是进步、社会发展还是发展的障碍或低度发展?不发达国家是否从自由贸易中获益?与世界市场形成密切联系是否促进发展?国家在发展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政权:嚣罗念满默蝴留品始晶X黑急*"n19呢牛版.第4L 6A。
《中国社会发展与发展社会学》, 第53页形式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最适宜,是西力式民主还是威权主义? 经济、技术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是经济、技术变革决定社会转型的其他方面还是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哪一个经济部门最具动态性,是工业部门还是农业部门,等等。
下面,我们围绕上述两个核心问题,从学术源流上就各流派的一些主要理论作一简单对比。
对不发达地区发展的研究,最先是从经济学开始的。
早期研究发展的经济学家单纯从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不发达地区落后的原因。
刘易斯(w.八就hur Lew止)和后来的罗斯托(w.w.Rostow)将经济发展视为现代化过程,并以人均收入作为增长的主要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