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908.18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需求:是指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2、需求法则:就一般商品来说,需求和价格呈现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量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

●吉芬商品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3、需求量:是指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相应变动。

●与需求量不同,需求并非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特定需求量的集合。

5、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需求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6

●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如果某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减少)。如果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则该种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互补品价格的

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Q)对它本身价格(P)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ΔQ ÷Q)/(ΔP÷P)。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奢侈品);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8、供给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

●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正。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s=(ΔQ÷Q)/(ΔP÷P)。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

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9、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自身的变动所引起的出售量的相应变动。

10、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变化的全部情况。

11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不愿意生产,进而减少供给量;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产量。

12、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第二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1

2、达到帕累托最优会同时满足的条件:

①交换最优;②生产最优;③交换和生产最优

3

4、正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即其他成员从中获得好处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低于社会收益。

5、负外部性:当市场主体的活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为负面影响,即其他成员因此而受到损失时,这种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特征是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而其收益高于社会收益。

无论是哪种外部性,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6

1、宏观经济运行涉及的四个市场:

①要素市场;②产品市场;③金融市场(也称货币市场);④国际市场

●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品市场中的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2、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在短期中,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消费叫引致消费。

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

5、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1)当可支配收入为零时,储蓄小于零,为自发储蓄。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储蓄也增加。

(3)储蓄的增加量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

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量。

●边际储蓄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边际储蓄倾向具有递增的趋势。

●由于国民收入恒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所以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8、乘数:是指一定时期中,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数倍国民收入的变动。

9、乘数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当投资或政府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反之,当投资或政府开支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0、主要的乘数有:

①投资乘数②政府购买乘数③转移支付乘数④税收乘数⑤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一般小于1。

11、货币的四种功能:①交易媒介;②财富储藏;③核算单位;④延期支付

12、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②谨慎动机③投机动机

13、货币的三种需求:①交易性需求②预防性需求③投机性需求

●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认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已无力再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