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上财高等研究院-2020.7-191页
- 格式:pdf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40
2020中国发展观察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显现出强大韧性和充沛的自我恢复能力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形成了严重冲击。
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3.2个百分点,为有季度GDP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和最大降幅。
名义GDP 较上年同期减少11558亿元;若无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GDP预计将增长6.1%,名义GDP增量为18863亿元(平减指数设定为2.5%),两者相加,一季度名义GDP总值较正常情况减少30421亿元。
名义GDP总值的减少,也表现为供给与需求方面多项指标的大幅度下滑。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8.4%,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1%,表明疫情对供给侧的冲击十分严重。
从需求侧看,疫情对消费、投资、出口等都有明显影响。
疫情使居民普遍采取宅家生活模式,除食品药品等必须消费品外,80%以上的消费品,特别是汽车、家电、家具等大额消费品,住宿餐饮等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影响。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9%,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7.3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降幅。
疫情严重冲击了房地产销售市场,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预期和信心;严重冲击了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加剧了制造业困难,使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等。
受疫情冲击,一季度全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启中国经济发展新局面张立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2.4个百分点。
疫情对出口产品的生产、运输等环节也产生严重影响,一季度我国出口(美元)同比下降13.3%,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4.6个百分点。
与名义GDP总量的缩减相联系,各方面收入也明显减少。
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1%,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2.3个百分点;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3%,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0.5个百分点。
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分析作者:张立群来源:《求知》 2020年第2期张立群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一方面2019年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所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趋势明显。
综合来看,2020年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要坚持稳字当头,着力在扩大内需上发力,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一、要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问题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呈现逐季下降态势。
1-4季度GDP增长率依次为6.4%、6.2%、6%和6%。
从年度内经济走势看,GDP增长率持续下降,这表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结束高增长之后,经济增速适度下降是合理和积极的表现;但绝不可持续不断地下降。
经济增速过高不好,过低同样不好。
因为当经济增速过低时,微观看就是企业的开工率过低,是销售回款大量减少,是财务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
这会导致工资发放、银行贷款归还等多方面的困难。
这些困难会通过就业压力加大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方式向基本民生传导;也会使银行因企业还贷能力不足而产生惜贷倾向,推动金融紧缩发展。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当经济增速较大地偏离均衡增长水平后,会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内生性下行压力,经济增长会进入加速下降的螺旋。
其简单逻辑关系是:经济增速下降—各个方面收入增长减缓、预期变差—需求增速放缓—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
2019年GDP增长率为6.1%左右,较上年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与之联系,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3.8%,增速较上年降低4.7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8%,增速较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 2019年1-11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2.7个百分点。
与各方面收入增速下降相联系,2019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较上年降低6.4个百分点(与工业企业收入增速放缓相联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相联系);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与上年持平。
2020年政府四大宏观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一)内在韧性支撑宏观经济较快修复1.宏观经济增速逐季转好。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GDP增速呈左偏V型态势。
一季度国内疫情集中暴发,宏观经济出现短暂的断崖式负增,GDP同比下降6.8%。
二季度,国内疫情形势稳定控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工业生产、投资率先修复,带动当季GDP同比增长3.2%。
三季度,消费和出口全面发力,经济延续向好,单季GDP同比增速加快至4.9%,累计增速转正至0.7%,较上半年加快2.3个百分点。
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全年GDP增速收于2.3%,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显示出我国经济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评价2020年我国经济,重点不在于全年增速,而在于经济运行能于年内迅速恢复至疫情前的合理增长区间。
这一点意义重大。
因为这意味着疫情冲击导致的临时性失业、市场微观主体生存压力、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现象、居民消费信心受创等风险大大降低。
换言之,我国宏观经济这艘航船捱过了巨浪、越过了险滩,经济运行未受到持久性创伤,增长结构未出现严重失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期完成。
这为“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2.工业率先复苏,第三产业基本恢复,第一产业总体平稳。
与疫情防控形势几乎同步,二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增速均明显反弹,并且复苏态势愈加明朗——其中工业最为亮眼,部分行业率先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提振工业生产增速二季度即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疫情对服务业打击最为明显,但受益于国内精准防疫措施带动生活秩序稳步恢复,以及线上服务爆发式增长、压抑需求释放等因素,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逐月回升,至年末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四季度第三产业GDP同比实现超预期增长,并成为当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农业同比增速总体稳定,其中生猪出栏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存栏呈恢复增长态势。
摘要■2020年初,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在抗击疫情中“先进先出”,为疫情防控及经济恢复给出了典范经验。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境内生产生活较快恢复,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率先复苏,也为保持全球供应链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注重供给优先恢复过程中,最终消费受疫情影响较明显,但在投资乘数效应逐步发挥和外贸出口增长较快情况下,最终消费增速呈逐季回升之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仍是疫情的蔓延状况,欧美等国第二波疫情暴发造成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远超2020年二季度,但其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明显减弱。
随着疫苗的大面积接种,全球经济有望在2021年二季度后迎来全面复苏。
随着经济复苏,全球产业链或出现再调整,疫情冲击导致的某些技术应用加速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引起产业和就业格局重塑。
各主要国家需加速启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以及金融结构性改革,资产负债表修复等多个方面都将面临考验。
■政策利率引导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是2021年关注的政策重点。
面对中美利差走阔,要重点关注“热钱”大量流入进行套息交易,在美国经济好转时又大量涌出,从而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冲击。
总体来看,2021年属于“疫苗复苏”过程中的恢复期,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着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较宽松的货币供给以利于经济实现充分的复苏。
一、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回顾二、2021年中国经济展望(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二)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前瞻三、宏观杠杆率提高与市场利率上升(一)宏观杠杆率迅速上升,资产负债表需修复(二)政策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上升,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分歧加大四、宏观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一)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着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二)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定,重点改革利率传导机制一、2020年中国经济运行回顾2020年初,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充分发挥了体制优势,在武汉等地实行限制人员流动等严格防控措施6周后,就将境内日新增确诊病例降到三位数以下。
2020-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复产顺利推进,2020年二季度GDP 增速恢复至3.2%。
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的条件下,2020年三季度经济增速恢复至5%以上、四季度经济恢复到6%左右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意味着2020年末中国经济将大体上回归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上来。
按照这一增速水平来进行估算,中国全年增速将达到2%左右。
根据IMF 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20年全球增速为-4.4%,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为-3.3%,发达国家为-5.8%。
根据OECD 在9月给出的预测,中国将成为G20集团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总体上,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
图1 中国经济增速:GDP 季度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正方形数据来源为市场预测值,来自Wind数据终端,2020。
中国经济从整体上将在2020年末回到原有增长轨道上来,但是在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的供给、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本研究将揭示,在后疫情时期,供给端将表现为:工业强于服务业,需求端则将表现为:投资强于消费、有形的物质消费强于无形的服务消费,并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工业或将迎来第三次工业“小时代”。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在2020年一季度增速陡然降至-6.8%。
不过之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处于零星偶发状态。
在此条件下,中国的复工一 什么是中国工业的“小时代”?观察工业、服务业的GDP增速对比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半个世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及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工业增速都快于服务业增速,结果是工业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直到2013年的这一时期,工业增速与服务业增速大体一致。
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业在总体GDP中的占比较为稳定。
第三阶段,2014年进入新常态之后,工业增速显著、持续低于服务业增速,工业占GDP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中国进入了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时期。
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独家观察2020年第28卷第1期182020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预判赵小辉,李 霞,傅培瑜,任佳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9)摘 要:2020年,预计全球贸易进展局势出现缓和,世界经济增长小幅回升至2.6%左右,主要经济体面临的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地缘政治局势等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仍较大。
2019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GDP 增长6.1%。
20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稳健、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发展态势,预计将实现6.0%的增长。
关键词:2020年 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政策收稿日期:2020–01–07。
作者简介:赵小辉,1998年6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工作。
1 世界经济出现改善,仍有下行风险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预计为2010年以来最低。
由于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国“脱欧”悬而未决,严重削弱了企业和金融市场信心,按市场汇率法估计,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5%左右,明显低于2018年的3.1%,增速连续第二年放缓。
主要经济体增速同步放缓。
美国企业投资明显下滑、私人消费支出减弱,增速由连续两年回升转为放缓,欧元区和英国受“脱欧”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增速继续放缓;日本出口和内需增长受到阻碍,增长仍乏力,与2018年大体持平,新兴经济体因部分南美和亚洲经济体仍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增速较预期和2018年继续减弱。
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出现缓和,主要经济体央行将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改善。
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6%左右,较2019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2018年的3.1%,总体仍疲软。
预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增长保持基本稳定,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可能回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摘要■2020年受疫情冲击,在各项积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渐好转,但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需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金融部门年内信用快速扩张。
2020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1显著回升,M1上涨可能会推动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扩张到2021年4季度,信用扩张增速呈现上半年快速攀升、下半年逐渐放缓的特点。
同时,资产价格呈现债熊股强房热的结构性特征,利率债价格疲弱,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达到全球危机以来最高水平,信用债风险暴露,而股票市场走强,一线房市的资产泡沫有所抬升。
另外,全年资金面由松渐紧,年末波动尚存不稳定、不平衡特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分层现象凸显,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压力明显抬升。
■实体部门复苏进展分化。
第一,产业方面,随着疫情受控、价格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供需冲击逐渐缓解,但是第二产业的需求冲击仍然明显,需求依然处于不足的状态,投资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严重拖累经济增长,1至3季度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低于货物消费。
第二,物价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脱钩、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长、中、短期因素影响,年内核心CPI和PPI延续通缩格局。
第三,部门方面,企业部门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但年内存在明显的货币窖藏现象,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经营较为稳定,小微企业经营仍较困难;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恢复较慢,消费需求仍显疲软,就业虽有所好转但依旧不容乐观。
■财政货币政策重点正在由“稳增长”开始转向“防风险”。
从财政层面来看,2020年“积极有为”财政政策重在稳增长,但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需要警惕不断膨胀的财政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过快,多地偿债压力较大,财政的央地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因此2021年“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应重在防风险。
从货币层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稳中偏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MLF的利差保持历史高位,实体经济真实的借贷成本明显上行,信用风险已先行在债券市场暴露,因此需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政策转弯的时点与力度,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