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术后并发症,探讨术中及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减少手术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
结果:62例均明显好转或痊愈;其中17例(27.4%)术后早期出现少量颅内积气(2.0 cm 者8例;积血量100 ml者9例。
1.2手术方法采用局麻或加基础麻醉,术中吸氧及心电监护,根据CT或MRI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处为钻颅点(多位于顶结节或附近),绕骨孔处设计弧形切口4 cm,切口与骨孔错开。
患侧肩下及髋部垫枕,躯体向健侧倾斜45°,使颅骨钻孔处位于最高点,减少颈部扭曲。
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剥离显露颅骨,乳突牵开器撑开,骨钻钻孔,骨板较厚者可适当咬除少许外板,方便置管冲洗。
双极电灼硬脑膜后,先切开2 mm微孔,缓慢放出不凝血,喷射现象停止后“十”字切开硬膜,并电凝皱缩到骨孔边沿。
继之用8~12号柔软导尿管放入血肿腔内,当导尿管到达血肿边沿时,能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此时稍微退后一点,以免捅破血肿包膜,从各个方向进行生理盐水冲洗,水清后换方向,最后于血肿腔内前下方(额部)留置12号导尿管,引流管前端剪侧孔2~3个,自然放入血肿腔2~4 cm,从切口后方另戳孔引出固定。
血肿腔内注水排气后,明胶海绵封闭骨孔,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引流管接无菌密闭引流袋。
1.3术后处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尽量偏患侧,也可取头低足高位。
每天静脉补充生理盐水1500 ml以上,以促进脑组织膨胀,但需注意心功能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不用脱水剂。
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个别积血仍较多者,可予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2~4万U灌注协助治疗。
待颅内中线移位恢复,血肿腔显示薄层低密度影,引流量不多,即可拔除引流管。
一般术后2~5 d拔管。
术后1~3个月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血肿复发。
2结果62例术后均明显好转或痊愈。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60例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肿大部分引流58例,23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必须重视其并发症,积极做好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指头部受到外伤超过3周后,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以老年患者居多[1]。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引流术[2]。
其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但是术后的一些并发症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所以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对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进行诊治的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2岁-92岁,平均70岁,有明确外伤史38例。
本组病例有头晕、头痛者42例,有一侧肢体麻木或偏瘫22例,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障碍、智力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15例。
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
单侧血肿52例,双侧血肿8例。
1.2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作CT或MRI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影,有占位效应,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血肿多位于额颞部及额颞顶部。
1.3 手术方法手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疼痛耐受能力采用局麻或全麻。
钻孔的位置一般在血肿最厚的平面,做一个长约3cm切口,全层切开头皮及皮下组织,用乳突撑开器牵开头皮及皮下组织,颅骨钻孔,骨蜡涂抹于骨缘止血,十字切开硬脑膜并电凝硬脑膜。
可见暗红色液体流出,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置管于血肿腔中,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并更换不同方向,直到冲洗的液体基本清亮为止。
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体会【关键词】引流术;血肿,硬膜外,颅内[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微创治疗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2例术后第一天血肿增大,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5例血肿大部分清除,21例血肿完全清除。
结论采用钻孔尿激酶冲洗引流选择性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经济、疗效佳、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硬膜外,颅内[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spreading micro-invasive treatment for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in basic hospital.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linic dates of 28 cases with underwent trephi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for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in our hospital.Results In 2 cases, the hematoma became larger in the first day postoperatively. After the craniotomy and evacuation of hematoma, they were cured. In 5 cases, most of the hematomas were cleared. And in 21 cases the hematomas were totally cleared.Conclusion The selective use of trephination and drainage treatment for acute epidural hematomapocesse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micro-invasion, easy operation,little expense, perfect efficacy,ready acceptance from patients and so on.[Key words] drainage;hematoma,epidural,cranial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传统的观念以骨瓣开颅血肿清除为主,我院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颅骨钻孔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要点及体会。
方法:选取本院两年来的40例患者,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前、中以及术后进行加强支持治疗,并针对并发症对症处理。
结果:40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严重硬膜下血肿并伴有重度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
结论:术前正确评估以及术后的正确护理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痊愈起着关键作用,在临床中对于患者早日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护理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由外伤为主引起的出血积聚于硬膜外腔内,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之一,约占颅内血肿的40%,其机制多为蛛网膜破裂脑挫裂伤灶出血,其中以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出血者最多见,此外还可由以下原因引起:矢状窦损伤、板障静脉出血、脑膜前动脉损伤、横窦损伤等。
本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效果满意,现将护理要点及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40~75岁;摔倒史12例,头部外伤史25例,其他原因引起的3例;以肢体偏瘫为主者8例,精神意识障碍为主者9例,间歇性头痛发作为主者10例,恶心、呕吐为主者8例,以昏迷为主者1例(多脏器衰竭),其他表现为主者4例。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以确诊,血肿量为30~150 ml,单侧21例,双侧5例,中线结构14例。
1.2手术方法40例患者均在血肿最大层面作切口行钻孔引流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是:在CT引导下,行局部麻醉,头皮切开3 cm,然后在颅骨钻一直径1.5 cm的小孔。
硬脑膜缝合1针,切开一小口,以脑压板辅助置入一次性使用硅胶防倒流引流管,连接侧管,收紧缝合线,自然引流将血肿内血液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用大量生理盐水缓慢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为止,然后置14号硅胶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持续引流3 d。
2结果在40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因严重硬膜下血肿并伴有重度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39例全部治愈,其中5例出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预后良好。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治疗体会10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手术特点和预后。
方法:对进行手术治疗10例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例患儿均存活。
结论:小儿硬膜外血肿常规手术较易形成颅骨缺损,钻孔引流可清除大部分血肿,达到减压目的,不遗留颅骨缺损。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小儿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后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情变化快,血肿吸收较慢,手术干预可缩短病程。
2008年1月~2011年10月钻孔引流治疗小儿单纯硬膜外血肿患儿10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儿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8岁,平均4.5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2~40小时。
血肿按照多田氏公式计算20~45ml,平均33ml。
合并颅骨骨折3例,均为线形骨折,迟发型颅骨血肿1例,进展性血肿1例。
手术前神志清醒8例,嗜睡2例,昏迷患者未纳入。
GCS评分9~15分,平均12.67分。
一侧瞳孔散大1例。
方法:所有患者都进行了钻孔血肿部分清除术,手术中将硬膜呈“+”字状切开,探查未发现硬模下血肿。
手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止血,补液,尿激酶冲洗治療。
结果本组10例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经尿激酶冲洗后均7~9天拔出引流管。
讨论婴幼儿颅骨骨板较薄,骨质中胶原较高,质地软,弹性好,在遭受外力作用时,不易发生颅骨骨折,由于婴幼儿硬膜血管未在颅骨上形成明显压迹,故外力作用是不易伤及硬膜血管,且板障发育不完善,也不易因板障静脉出血导致硬膜外血肿,故婴幼儿硬膜外血肿发生率低于成人[1]。
由于婴幼儿解剖特点,故症状出现较为缓慢,其颅内占位耐受性较好,同时,婴幼儿脑组织顺应性较好,颅内压上升缓慢,这也是易于发生大血肿的原因之一[2]。
但是正因如此,部分清除血肿后,使其占位效应减轻,分次注入尿激酶后,液化血块分次顺引流管流出,避免因开颅术而导致患儿颅骨缺损,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留下难以磨灭的不良记忆,减轻患者医疗费用。
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单孔引流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3月用钻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生颅内积气13例,脑脊液漏1例,继发性颅内血肿1例。
结论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标签:钻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自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们采用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86例,多为中老年患者。
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35~95岁,平均65.5岁;双侧21例。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血肿量约60~150ml不等。
1.2临床体征头痛、呕吐54例,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26例,意识障碍3例,无明显症状3例。
1.3方法本组86例均选择在局麻下手术。
根据CT确定钻孔位置,一般选择在顶结节处,切开头皮约3.0~4.0cm,撑开器撑开,暴露颅骨后钻孔,悬吊硬脑膜,电凝后十字切开硬脑膜,切开尽量小,以引流管能置入为宜(我们选用8F硅胶管作为引流管);切开见有陈旧性血性液体流出,立即插入引流管,以湿的明胶海绵围在引流管周围,填塞骨窗,尽量不冲洗,有血凝块者适当冲洗,固定引流管,缝合头皮。
双侧硬膜下血肿者先做血肿较多一侧。
引流管均在2d后拔除。
2 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生颅内积气13例,脑脊液漏1例,继发性颅内血肿1例。
除发生继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因家属要求而转院以次日死亡外,全部治愈。
3 讨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外伤超过3w的颅内血肿。
血肿位于硬膜下间隙,多由于轻微外伤作用,使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引起桥静脉撕裂而出血,出血后不能自行停止,形成血肿。
随着CT机的普及,诊断率明显提高。
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首選是钻孔引流,疗效满意[1]。
钻孔引流术治疗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体会目的:总结钻孔引流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对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护理经验进行。
结果: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护理。
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引流管护理。
结论:做好围术期护理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标签: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具体是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的血肿。
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和小儿,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由轻微头部创伤引起[1]。
我科近年来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38例,经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26例,女12例。
年龄53岁—85岁,平均年龄69岁。
30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3例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另5例无外伤史,35例为单侧血肿,3例为双侧血肿。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偏瘫、失语、视物模糊、肢体无力、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同向性偏盲及视乳头水肿等。
其中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19例,冠心病5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扫描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T显示呈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影,血肿量最少68ml,最多182ml。
治疗方法:38例患者均行钻孔引流术,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随防3个月均未出现血肿复发。
1.2护理方法术前护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护理。
术后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做好引流管护理。
2讨论2.1术前护理2.1.1术前准备:部分患者入院时伴有呕吐、剧烈头痛等颅内压升高的征象,容易发生神志不清、脱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且入院后因不熟悉医院环境,容易发生跌倒或摔伤,容易发生意外。
因此,护士应嘱咐患者术前应尽量卧床休息、禁止随处走动。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各项生命体征,并做全面、详细的记录。
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70.2岁。
其中4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
58例均为幕上大脑凸面血肿。
其中有外伤史52例。
血肿量80-140 ml,平均90 ml,均为单侧血肿。
临床症状头晕及精神萎靡40例,轻偏瘫50例。
CT显示混杂密度40例,低密度12例,略高密度6例。
2 治疗与效果病人意识状态好,能配合手术者均采用局麻,否则采用全麻。
2000年前,血肿在120 ml以上者采用两处钻孔对口引流,2000年后均采用钻1个孔,血肿大者向不同方向放置两枚引流管,其中有6例术后血肿引流不畅曾用尿激酶注入血肿残腔。
58例均康复出院。
3 治疗体会3.1 血肿形成机理:慢性硬膜下血肿多为老年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病,轻微的头部外伤即可导致桥静脉小血管的破裂出血。
由于老年人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大,小量出血不易停止,反而易形成较大血肿。
多数研究证明,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1]。
血肿内侧膜为胶原纤维,没有血管,外侧膜含有大量毛细管网,其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较大,基膜结构不清,具有异常的通透性,在内皮细胞间隙处,尚可见到红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和血小板,说明有漏血现象。
Yamashima等(1985)研究发现,血肿外膜中除红细胞外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这些颗粒基质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具有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凝集,故而诱发慢性出血。
3.2 根据血肿形成的机理,治疗上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系统治疗,争取维持理想血压,防止血肿再发。
手术钻孔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尽量清除血肿及血肿外侧壁碎片,消除凝血不利因素。
2000年以前对于血肿大者采用对口引流,2000年后以血肿最厚处钻孔,血肿较大者将钻孔稍扩大成槽形。
术中向血肿腔各方向冲洗干净后,经钻孔处前后分别放置引流管。
3.3 本组6例CT显示有稍高密度血肿,术后血肿有残留,予以尿激酶经引流口注入后,血肿均能从引流口引出。
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标签: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继发性病变,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若能及时正确地治疗,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对于急性大量的血肿应急诊行开颅手术,但对于部分病例采用创伤较小的钻孔引流的方法也能获得好的疗效。
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科采用此法治疗了30例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0~68岁,平均45.7岁。
交通事故伤16例,砸伤7例,坠落伤3例,跌伤4例。
手术距受伤时间均为5 d~1周。
1.2临床表现轻度意识障碍12例,表现为嗜睡;成人病例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夜间难以睡眠;早期视乳头水肿10例,表现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理反射阳性6例;术前GCS评分:13~15分19例,9~12分9例,6~8分2例。
1.3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经头颅CT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血肿部位:额部7例,颞部8例,顶部6例,顶枕部3例,骑跨横窦3例,后颅凹3例。
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幕上血肿量20~40 ml,幕下血肿量10~15 ml。
部分病例有线形骨折,18例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但未消失,中线结构稍移位,移位程度在5~8 mm之间,环池及四叠体池表现为缩小,但未消失。
1.4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以脱水治疗为基础,手术于入院后5~7 d,依CT 定位,以血肿中心为钻孔点,局麻+基础麻醉后做一直切口,长约2.5~3 cm,用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钻颅,根据需要可扩大骨孔直径至2.5 cm,吸除部分血肿减压,血肿液化较好者自动流出一部分,另行头皮切口将剪有侧孔的引流管经皮下潜行后置入血肿腔,关闭切口。
引流管外接引流袋引流,术后以无菌生理盐水4 ml+尿激酶2 万U溶解后经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2~4 h后放开,1次/d,为避免灌注液经头皮切口缘溢出,影响冲洗溶解效果,须紧密缝合切口。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后护理体会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0月,某医院神经外科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施行钻孔冲洗引流术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护理患者:正确放置引流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早发现再出血;保持穿刺点敷料干燥无污染,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或脱落。
结果56例患者,除2例后遗症、1例死亡外,其53余例均恢复良好,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结论术后观察病情,引流管的正确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experience of post-operation of 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Methods 56 patients’ case data who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were treated by 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 one neurosurgery from Jan 2013 to Oct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Patients were cared by following methods:dwelling drainage tube in right way,observing the quantity and colour of drainage so as to find the phenomena of rehaemorrhagia as soon as possible;keeping surgical dressing on puncture point dry and clean,sterile operation so as to prevent intracranial infection;keeping drain tube circulation and preventing drain tube tortuous,pressed and fallen. Results 2 gained sequelae,1 died and 53 had a good recovery in the 56 patients;there was no one suffering from intracranial infection. Conclusion Observing pathogenic conditions after operation,nursing drain tube in correct metho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nursing complication are the key points of increasing operation success rate and improving life quality.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Burr hol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Nursing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占颅内血肿的10%左右,由于血肿的体积多逐渐增大,并多能经钻孔冲洗引流的简单手术方法治愈,故确诊后有症状者都应手术治疗[1]。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对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4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死亡病例,但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消除大部分血肿,不遗留颅骨缺损。
关键词: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疗效急性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后发生率较高的继发性损伤,以额颞部与颞顶部居多[1]。
该症病情发展快,血肿吸收较慢,手术干预可有效缩短病程。
对于本次收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我院对其进行了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详情作如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
46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7岁,平均年龄4.2±0.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30h;术前,32例神志清醒,14例嗜睡;GCS评分:9~15分。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行骨瓣开颅术治疗,治疗组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根据入院时头颅CT明确血肿最厚层,并贴上心电导联电极片作为标记点,复查头颅CT,确认标记点位置,保证手术切口在血肿最厚层。
局部浸润麻醉,情况需要时可加用基础麻醉。
于血肿最厚中心位置取一手术切口,长度约为3至4cm。
将头皮全层切开,取一枚颅骨钻孔针,在硬膜外血肿边缘钻孔,保证引流管侧孔在血肿中心。
在血肿腔内置入一根16号带侧孔引流管,在皮下另取戳口引出、固定,并将切口严密缝合。
术毕,取2~4万U尿激酶针,稀释2ml生理盐水后经引流管注入到血肿腔内,夹管保留4小时,然后开放引流管,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形状与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肿完全引流130例,39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方法简单、安全和疗效可靠的优点,如果血肿腔少量出血或引流管栓塞时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溶栓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多见于老年人。
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132例采用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2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38~84岁,平均56岁。
其中30~60岁41例,60~84岁9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36例,96例病因不详。
全部病例入院前经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32例,呕吐99例,智力迟钝65例,复视22例,失语31例,一侧肢体无力45例,视力减退29例,偏瘫38例,精神障碍6例。
1.3 手术方法126例局麻,6例因精神障碍不合作行全麻。
根据影像学表现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作头皮直切口,长约3cm,颅骨钻孔,硬脑膜悬吊电凝后十字切开,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将14号导尿管软柔置入血肿腔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
检查无活动出血后,将前端剪有2~3个侧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硅胶管末端在头皮下潜行2~3cm另口出头皮,将颅骨孔置于最高位,用适量生理盐水填充血肿腔,无气体溢出后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1术后当天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补液量3000~3500ml,生理盐水2000~2500ml;2术后第1天后尽量下床活动;3引流管放置3~4天,一般不超过7天。
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体会刘巨;张延夫【摘要】@@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颅盖部,特别是颞区,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 %,绝大部分是急性血肿,传统以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为主[1].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对26例小量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引流并用尿激酶冲洗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1页(P75)【作者】刘巨;张延夫【作者单位】锡林郭勒盟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锡林郭勒盟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正文语种】中文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颅盖部,特别是颞区,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绝大部分是急性血肿,传统以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为主[1]。
我院 2007年 6月至 2009年10月对26例小量硬膜外血肿采用钻孔引流并用尿激酶冲洗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18~67岁。
车祸致伤15例,摔伤4例,打击伤4例,坠落伤3例。
1.2 临床表现及CT检查 26例均属急性硬膜外血肿,伤后至 CT检查最短2 h,最长28 h,其中清醒19例,嗜睡7例。
均有头痛、呕吐,一侧肢体无力7例,失语1例,GCS评10~15分。
头颅CT检查示右颞侧血肿17例,左颞侧血肿9例,伴有骨折16例,脑挫裂伤6例,中线移位均小于0.5 cm。
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约在20~40 mL。
1.3 手术时间与方法1.3.1 手术时间 26例均保守治疗至少48 h,复查CT血肿量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
对临床症状较轻的可观察至伤后1周血肿液化后再行手术。
本组病例伤后3 d手术4例,5 d手术7例,7 d手术15例。
1.3.2 手术方法局麻下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部直切口3~4 cm,切开头皮全层,上乳突牵开器,颅骨钻孔,咬骨钳扩大至直径约3 cm,用小号脑压板切碎血肿后予以清除,不要求彻底清除,以免损伤硬脑膜引起二次出血,见脑膨复好,硬脑膜贴近颅骨,将14#硅胶引流管置于血肿腔即可。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临床探讨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3月 第9卷 第7期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102.
【收稿日期】 2011-01-24
(本文编辑:郎威)
鼻吸“三奇散”治咳嗽
李赤坤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湖南 安化413522)
【关键词】 三奇散; 咳嗽
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又可单独论述为一种疾病。
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
笔者咳嗽日久,迁延难愈,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根据痰的性质及临床附随症状,将其分为“热痰嗽,寒痰嗽”。
笔者运用祖传“三奇散”及独特的用药方法,治疗咳嗽病例,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及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0岁,最大者15岁,最小者5岁,病程长的达2个月,短的达2周。
1.2 药物组成 1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虎耳草50g;2号方:款冬花100g,熟地黄50g,鼠曲草50g。
1.3 方法 将药焙细为粉末,于无风处,置于无明火炉中烧,以筒吸烟且咽下,有痰出为佳,每次10~15min,每日2~3次。
1.4 辩证 根据临床痰的颜色、质、味及附随症状,可将痰总分为热痰、寒痰。
如患者咳逆上气连连不绝,痰黄而稠,咯吐不爽,干而粘,欲饮水,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此乃热痰嗽。
其病因乃先感受风热之邪,邪热犯肺、肺火清肃,或用药不当,闭门留寇延误病情,及风寒外邪入里郁而发热,热蒸津液,灼津为痰。
痰热壅阻肺气,肺失清肃,用“三奇散”2号方疗效可。
若见患者单声咳嗽,咳声重浊、痰液清稀,而夹有泡沫,口不干,苔白腻,脉濡缓等症,此乃寒痰嗽。
其病因乃外感风寒之邪,肺为华盖,寒邪客肺,肺火宣降,或平时素体阳虚,或脾失健运,聚液成痰,痰雍遏阻肺气,治节无权,而成寒痰嗽,运用“三奇散”1号方效佳。
2 结果
本组20例中热痰嗽15例,寒痰嗽5例。
显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
显效占80%,好转占15%。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0岁,咳嗽,咳白痰月余,口不渴,喉中有痰,漉漉有声,易咳出,痰白清稀,透明量多,苔白腻,脉濡缓,虽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当地多次就诊,肌注及口服抗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近来因天气变凉,吹冷风后,咳嗽加重,痰量增加,故就
诊。
结合症舌脉诊断为“寒痰嗽”。
运用“三奇散”1号方5d,每次流涎近30ml,痰涎出,病渐愈。
例2:患者,女,6岁,咳嗽、咳黄痰8d,伴口渴,就诊时可见患者咳逆上气,咳声粗重,连连不绝,痰黄粘稠,难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滑,结合症舌脉诊断为“热痰咳”,运用“三奇散”2号方用药3d即愈。
4 分析小结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咳为无痰有声,嗽为有痰无声,从咳与嗽的分别而言,皆与痰密切有关。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因。
根据咳嗽病程中的性质及附随症状,可将痰概分为“寒痰;热痰”,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此类迁延咳嗽的原则:从痰论治。
运用“三奇散”加鼻疗的独特疗法,在临床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
“三奇散”运用中药“冬花”为主要药物:冬花其味辛微苦温,独归肺经,能止咳化痰、润肺下气,可用于肺寒、肺热等多种咳嗽。
近年从中药提炼款冬花二醇物质,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肌挛,促进支气管黏膜上的纤毛向上有节律摆动,使痰液分泌物顺畅地排除体外,尤其对释放组织胺引起的过敏性咳嗽尤为有效,起到明显镇咳化痰作用。
其次所运用的“熟地黄”能养血滋阴,针对肺病久咳必虚的特点,加用“地黄”能治本,从西医学解释,熟地黄能对呼吸道的炎性组织有抗渗出、抗增生的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炎性分泌物渗山而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有良好抑制作用。
虎耳草性温,鼠曲草性寒,二者均有明显止咳化痰平喘之功,结合前面二味主药,标本皆治,相辅相成。
在运用“三奇散”过程中,采用祖传独特的“鼻吸疗法”,将药烧成烟,存性,用筒将烟吸入咽下与现代雾化相似,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快速有效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稿日期】 2010-12-06
(本文编辑:陈春梅)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