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风景名胜广告词

泉州风景名胜广告词

泉州风景名胜广告词
泉州风景名胜广告词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国务院令第474号

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国务院令第474号

风景名胜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474 号 《风景名胜区条例》已经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六年九月十九日 风景名胜区条例 编辑本段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 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编辑本段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 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 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湖南省韶山风景名胜区条例(2018修正)

湖南省韶山风景名胜区条例(2018修正) 【法规类别】旅游景点管理 【发文字号】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0号 【发布部门】湖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7.19 【实施日期】2012.12.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湖南省韶山风景名胜区条例 (2012年9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7月19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十一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韶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韶山风景名胜资源,发挥韶山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韶山风景名胜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韶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韶山风景名胜区范围,为国务院批准的韶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

第三条韶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应当突出韶山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内涵,突出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省、湘潭市、韶山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韶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投入,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严格保护韶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第五条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韶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领导。 韶山市人民政府负责韶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湘潭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韶山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湘潭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旅游、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韶山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湘潭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韶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情况。韶山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韶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情况。 第二章保护 第七条韶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应当严格遵循韶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韶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及报批,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湖南省风景名胜区条例 》的规定执行。 编制和实施韶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征求韶山革命纪念地管理单位的意见。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6c147599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c147599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c147599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c1475990.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大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版)

大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版)Regulations of Dalian on scenic spots (Revised Edition)

大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版) 前言: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第一条为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依法保护、利用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大连市辖区内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第三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做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及风景名胜区所在区(市)县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具体工作可以由其所属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实施。 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与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六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景名胜资源不受损害。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七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风景名胜区的土地。经批准使用风景名胜区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出租、转让其土地使用权或者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应当经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机构审核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手续。属于污染风景名胜区环境、破坏景观和自然风貌、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建筑和设施,由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组织改建或者拆迁。 第八条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损坏景物、设施,或者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乱扔垃圾;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风景名胜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474 号 《风景名胜区条例》已经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六年九月十九日 风景名胜区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 - 1 -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辬,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条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 2 -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 目录 前言 (1) 一、体系建设 (1) 二、法规和体制 (3) 三、资源保护 (4) 四、规划管理 (6)

五、能力建设 (7) 六、经济和社会贡献 (8) 七、国际交往 (9) 八、展望 (11) 结束语 (14)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综合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风景名胜区与

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此事业而立之年,为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情况,特进行全面介绍。 一、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后,统一改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等级。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面积约10.36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 天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 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 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辽宁:沈阳市植物园、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 吉林: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长白山景区。 黑龙江: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 上海: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 江苏: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苏州市拙政园、苏州市周庄古镇景区。 浙江: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安徽: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福建: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 山东:烟台市蓬莱阁旅游区、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泰安市泰山景区。 河南: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湖南:衡阳市南岳衡山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 湖北: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宜昌市三峡大坝旅游区。 广东: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广西:桂林市漓江景区、桂林市乐满地度假世界。 海南: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 重庆:重庆大足石刻景区、重庆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 四川: 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 贵州: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安顺市龙宫景区。 云南: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 陕西: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市华清池景区、延安市黄帝陵景区。 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宁夏: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区、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 新疆: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一、规划背景介绍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2002年5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5月,广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06年2月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2009年10

月获得国务院审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现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向社会公布。 规划文本有四大部分内容共19章,第一部分是规划景区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分区和结构布局、生态原则;第二部分是核心区保护和各个专项如培育、景观、游览规划;第三部分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市政设施、消防规划;第四部分是分期发展和外围保护地带控制规划。该规划为法定规划。市民可以上“规划在线”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c1475990.html,查询规划文本和图则。 二、风景名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即核心保护区)规划面积为533.7公顷。 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包括广州大道以西,白云大道以东,同泰路以南,广深铁路、恒福路以北,用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不含风景名胜区范围)。 (二)风景区定位: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是广州市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南亚热带植被景观、“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特征,以自然生态保护培育、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具有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风景区发展目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健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发展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二是社会作用目标――在规划期内,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休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游人容量 规划对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目标。(一)风景区瞬时容量为3.6 万人。(二)风景区日容量为5.3万人。(三)风景区年容量为1949万人。 四、规划功能结构 风景名胜区整体功能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北环高速公路以南为城市公园区,以北为森林公园区。 南部城市公园以麓湖公园、云台花园、雕塑公园为主体景观,形成麓湖、三台岭、飞鹅岭三个景区。北部森林公园以南亚热带植被、“山瞰城景、城观山色”为主体景观,以南北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最新国家风景名胜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第三条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章 设立 第七条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九条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有关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