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电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形成时期(1895—1927),从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在美国和法国同时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辑,形成视觉语言。
第二时期:成熟时期(1927——1945),在这短短的二十年当中,电影获得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表现要素。
第三时期发展时期(1945—)电影技术不断完善,技术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影响,进入了精益求精的阶段。
在这百年电影史中有这么几个人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电影的先驱: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大卫.格里菲斯等等。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
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对于”放映术”的发明、对于电影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时空观念的差别,根本的美学差异上。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曾为电影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他对于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而他更大的荣耀,则是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富有诗意、富有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
然而,爱迪生对待电影、这门新艺术的观念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
首先,爱迪生提供给他的”电影视镜”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设置的一个被称作”黑囚车”的装置中拍摄出来的。
而事实上,他的创造本身并没有脱离”照相馆”的原有模式。
在那个只能供一个人观赏的”窥视镜”前面,观赏者的”窥视”不过是一次次地重复着摄影师的”窥视”。
其次,由狄克逊最先完成的50部左右的作品:《酒吧阎景象》、《安娜贝拉的舞蹈》、《拔牙》、《理发师》、《布发罗•皮尔》等等,其内容大都是简单地表现跳舞、拳击、变戏法、作游戏等等娱乐性场景。
影片中的人物则是由爱迪生请来的演员为摄影机表演的,如同一张张”活动的照片”。
题目:卓别林《淘金记》摘要:戴一顶圆顶帽,蓄一小撮牙刷小胡子,打一条长领带,上穿一件又短又小的上衣,下穿又肥又大的裤子,双脚穿一双大皮鞋,手握一根小手杖,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英国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形象。
关键字:卓别林无声喜剧悲喜交加淘金梦《淘金记》是卓别林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本人最重要的一部电影。
《淘金记》讲述了在美国淘金最热的时期,小个子流浪汉查理不畏艰险,留在了阿拉斯加,并且遇上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
最后,他幸运地成为了百万富翁,并且抱得美人归。
整部影片通过对滑稽,夸张与幽默细节的描写与刻画,深刻表达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于生活在底层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一、微笑后的眼泪——笑容后的考量与反思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扮演主要角色查理,在影片中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显露出了他那惊人的想象天赋和丰富的创造力,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等等,都成为传诵后世且争相参考模仿的对象。
影片中的查理也是一名淘金狂,为了生存他饱受磨难却最终幸运地实现自己的淘金梦,这些都是通过喜剧的手法用那些貌似滑稽实则隐喻的场景和形象表现出来的。
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作品中更上一层楼的成熟期代表作。
滑稽的表演,悲喜交加的故事主线,浓厚的抒情意味使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和惊险的色彩。
观者在笑的同时,又在为剧中人物紧张着。
从影片的情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卓别林的良苦用心,他丰富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想象力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在影片中的许多场景中表现了出来。
“煮食皮靴”,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经典场景的表达更是入木三分,在幽默中又含有让人心生悲凉的感觉。
他运用快速的剪辑方式组合每个场景,加快了影片节奏,而这些节奏刚好与夸张的情节相结合,大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喜剧效果。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引论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一、关注老电影(一)原因电影是百余年来最具影响的媒介之一。
人们蜂拥观看最新的热门大片或从音像店租借所热爱的影片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我们同样应该关心老电影。
1.电影观赏老电影提供了与我们观看当代电影所获得的同样的洞见。
(1)一些老电影提供了非常强烈的艺术体验或其他时代和地域的穿透人心的人类生存景象。
(2)一些老电影是对继续影响当前时代的日常生存或超常历史事件的记录。
(3)一些老电影是全然陌生的。
它们抗拒着与我们当前思维习惯的同化,迫使我们承认电影可以完全不同于我们所习惯的那个样子,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视野,去容纳被另外一些人认为理所当然却令我们惊异的电影样式。
2.电影研究电影的历史不只包括电影。
研究老电影和制作它们的时代从根本上讲是非常有意思的。
简言之,由于老电影的数量远多于新电影,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令人陶醉的观影经验。
(二)定位不存在任何关于电影历史的宏大叙事可以解释所有事件、原因和结果,电影史更适合被看做各种电影历史的集合,因为研究电影的历史包括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寻找证据,以便在论证的过程中回答这些问题。
二、电影史学家的任务(一)提出问题,寻求解答1.设定研究项目电影史学家们设定研究项目,系统地探寻往昔之事。
研究项目是围绕需要回答的各种问题而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是由各种假设和背景知识组成的。
2.提出问题资料管理员的研究项目广义上就是做出鉴别。
这部影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它是什么时间制作或发行的?它是在哪个国家制作的?谁制作的?演员是谁?3.进行鉴别如仅有片名的神秘影片《间谍旺达》)。
它很可能是进口影片,而不是在发现拷贝的国家里摄制的。
幸好拷贝中还是有一些线索,可供知识渊博的史学家进行认定。
(1)根据演员坐在前景处的女主角是一位明星,名叫弗朗切斯卡·贝尔蒂尼。
认出她,几乎可以肯定这部影片属于意大利,制作于1910年代——她的职业生涯巅峰时期。
电影----一面镶金的镜子——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序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电影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战争严重影响了欧洲几乎所有的电影工业。
战时许多演员和导演都相继到好莱坞发展,这对于欧洲电影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其在创作上也进入了低谷。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战争结束后许多的演员与导演回到故土,大量的人才也相继出现。
欧洲的电影业有向荣之势。
意大利与法国正是如此,他们与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处于战后重建的时期,不满于旧的制度与旧的事物,在电影创作上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思维。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使人们为之一振,同时也影响了法国的新浪潮电影。
但是两场具有影响力的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结局其实在运动的开端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们把电影看得太简单了。
电影除了需要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独特的艺术性。
而他们却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电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一面简单的镜子的话,人们又何必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呢?看看周围的街道与人就足够了。
因此电影应当是一面镶金的镜子,一面值得人们去细细观赏的镜子。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辉煌与无奈发展背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战后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的政权日益衰落,政治、军事和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贫困艰难,饥饿与事业笼罩着人民。
同时政府为了维持残存的统治而筹建了“电影城”与“电影实验中心”,将电影变成政府统治人民的工具。
此事的意大利出现了三种形式的电影:法西斯的狂热宣传片、在臆造与虚构基础之上的表现资产阶级饮食男女、爱情纠葛的“白色电话片”。
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
这种局面引发了以罗西里尼为代表的进步或正直的电影工作者的激烈反对。
他们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优良传统,开始了反抗,并提出了“意大利电影必须面向现实生活”、“还我普通人”等的口号,主张创建现实主义的电影。
运动阶段:该运动分为3个时期。
世界电影史031B09234陈栋杰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末的人来说,电影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要看无数的影片:有时候是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有时候是通过别的渠道观看。
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愿意,基本可以不受什么约束的看到电影。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电影相比于十九世纪初而言无论在画面、音质方面也都要逼真和精美很多。
然而,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并不相同。
有的人把它把它看作神圣的艺术,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娱乐,更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商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电影的概念呢?据《电影艺术辞典》的解释,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象(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象(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这是从技术角度对电影作出的解释。
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他所关心的恐怕更多的不是电影的技术,而是由这种技术所提供给他的电影作品。
因此,技术之外的另一种界定方式就是必要的。
同一本辞典还有“电影艺术”这一条目是这样解释的:“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这两个解释概括了电影两个方面的内涵。
为使我们能更好的欣赏电影,我们更多的是从艺术这一角度来解释电影,把它看作一门艺术。
“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时间的艺术。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厅里,两个姓卢米埃尔的年青人当众展示了他们发明的电影放映机,并向大家放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短片《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
可以想象,当人们从眼前的银幕上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会走会动时,他们的惊异程度。
卢米埃尔兄弟因此名声大噪。
从这一天起,电影,这门年青的艺术形式就正式宣告诞生了。
从最初的纪录手段到成为一门全方位的反映生活的艺术,电影在百多年的进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
电影史方面的论文电影史既是对过往经验的集成和总结,又是对电影知识的系统化整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史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史方面的论文范文一:背景音乐电影艺术论文一、《钢琴家》中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作用1、渲染氛围———《C小调夜曲》电影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表现在钢琴音乐对故事整体氛围的渲染,如电影中《C小调夜曲》的运用。
导演把1939记录的真实的黑白纪录片作为电影的开头,镜头记录了无辜百姓在战争前平静恬淡的生活。
这时响起了肖邦的《C小调夜曲》,平静悠闲的生活景象加上《C小调夜曲》的优美旋律,共同营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场面,《C小调夜曲》创作于1841年,乐曲规模宏大,充满英雄主义色彩,还有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乐曲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平静,中间部分积聚力量,第三部分极具动力性。
这种三部曲式在各个部分中也十分常见。
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A、B、A三个乐段,是一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旋律听起来像低沉的叹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匀、平稳而沉重的。
整个乐曲音色庄重严肃,营造出一种忧郁、悲伤的氛围,悲伤之中还有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这些都缘于A段乐句中使用的深沉浑厚的八度低音声部和显得凝重的和弦。
随着琴声的奏响,黑白画面随着钢琴曲调的变化逐渐转变,变为彩色的图像,镜头也由远景回到了室内。
一架纯黑色的钢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来来回回在琴键上流转,娴熟地弹奏出背景音乐,眼前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画面中弹奏钢琴的男主人公,有着清秀俊美的脸庞,有着忧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着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娴熟,这一切都让他透露出高贵的气质。
音乐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弹奏的优美的乐曲让周围的人都为之陶醉,这时德国的炮弹从天而降,将这种宁静之美破坏殆尽。
钢琴家被迫停止演奏,与其他市民一样开始四处逃散,寻找可以躲避战火的地方。
这时出现的背景音乐《C小调夜曲》有三个层次的形式结构。
第一层次弹奏的是平静而又哀伤的优美旋律,接着出现了一个大跨度的转变,使得平静渐渐消失,哀伤越来越浓。
新青年世界电影史1995年电影面世的百年诞辰。
在这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世界电影经历了形成,成熟和发展三个时期。
正如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学名著的历史,世界电影发展史,从人文和艺术的角度来看,也不妨说是世界电影名著的历史,这些名著在电影的百年历程中,起着里程碑的作用。
它们在艺术上的独具一格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故而,纵观第七艺术的成长道路,人们不难发现其中充满了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景观,而美国好莱坞电影,苏联蒙太奇美学流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运动和德国新电影,法国新流潮运动和德国电影等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折射了流派产生国的文化特点,而且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时代风貌。
近10年来,第三世界电影的崛起,更为这门艺术增色生辉。
第一章世界电影艺术的形成和成熟时期(1895-1945)一、世界电影艺术的形成期1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的贡献在电影初创时期不国电影工作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894年,爱迪生与助手狄克逊合作创制“电影视镜”并公开出售。
这一外形笨拙,仅供一个观赏的电影放映机的问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有志于此道者的发明角逐,法国里昂照相材制造商。
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和同时代人,尤其是爱迪生研制的基础上,制成了活动电影机,该机集摄影,放映,洗印于一体。
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便携式摄影机,在室内和户外摄制影片。
他们的作品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售票公映(每张门票1个法郎)并获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于是,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创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实录,诸如《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帆船离港》、《婴儿的早餐》都属此类录片机式的作品。
《工厂的大门》把工人班离厂的全过程巨细无遗地呈现在银幕上,给予观众真实、亲切之感。
这种记录风格是卢米埃尔影片的一大特色。
卢米埃尔也偶尔摄制少量剧短片,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水浇园丁》:一位高傲的胖园丁正在浇水,顽皮的小男孩用脚踩住水管,待等园丁细察水管出水口时,孩童提脚,于是“水浇园丁。
《《电影史》的史前史》篇一电影史:史前史的探索与演变一、引言电影,作为现代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早期电影实验。
这一演变过程中充满了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艺术的追求,构建了现今电影工业的坚实基础。
本篇论文旨在梳理电影史前史的发展脉络,探究电影艺术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二、早期电影实验(19世纪末)在电影的发展史上,早期电影实验可追溯至19世纪末。
那时,人们开始尝试用各种方式记录和展示动态影像。
在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Lumière brothers)和美国的爱迪生(Edison)等人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摄影和放映技术实验,最终实现了将连续的静态图像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些早期的电影作品大多为短片,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场景,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先驱。
三、电影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
欧洲、美国和苏联等地的电影制片公司纷纷成立,制作了大量的故事片、纪录片和短片。
在这一时期,电影艺术开始形成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同时,电影也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过渡(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中叶,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从无声时代过渡到有声时代。
这一时期,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声音的加入使得电影的表达更加生动和真实,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的情感和主题。
同时,彩色技术的出现也使得电影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电影的全球化发展(20世纪后期至今)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电影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电影的题材、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
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文化开始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
同时,电影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结论回顾电影史前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从早期的实验阶段到现在的全球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简述美国英雄主义电影学生:程一鸣学号:17820112200734摘要:美国电影向来以其巨大的投资和高超的拍摄技术以及流畅的画面效果,汇集了天下影视巨星,引领着当代电影潮流。
特别是美国电影中脱颖而出的英雄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代名词。
表面上看这些电影更像是一种娱乐的商业化形式,但究其实质,这些电影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一种美国文化,一种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
本文就将针对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起源、类型以及模型浅析这种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效果的电影同时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潮流。
关键字:美国电影英雄主义类型价值观美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国,在电影文化的推广上不遗余力。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梦工厂,近百年来制作了一部又一部惊世巨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
美国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即是英雄主义。
美国的英雄主义情结源于其先祖乘着五月花号乘风破浪而来的无所畏惧,源于美国人对于自由与人权的执着坚持,源于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无限渴望,更是源于对于自身的强大自信。
强调个人权力和价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相结合,就产生了美国电影里饱受欢迎的个人英雄。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不仅体现了其特有艺术魅力,更代表了最具美国特色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形态。
其塑造的英雄形象总是给人以震撼,不同的英雄人物也反映出了美国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一、美国电影英雄主义情结缘起及发展概述所谓英雄主义情结即是个人在为实现民族事业和个人理想,而克服期间发生的矛盾和障碍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时所表现出的顽强不屈和自我奉献的精神。
个人的英雄主义情结往往会使个人行为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而这一精神通常被人们奉为英雄主义精神,具有尤为重要的榜样意义。
西方的英雄主义情结由来已久。
作为西方文学鼻祖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就有很多英雄主义作品。
希腊神话诸神传说主要反映的是遥远的古代社会生活以及人对自然的斗争,个人的力量有限,因而作品中的英雄主要还是集体的劳动英雄,如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带领众人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等。
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电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视听文化载体,电影具有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功能。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电影歌剧的创作及风格一、引言卡洛梅诺蒂于1911年7月7日在卡代格利亚诺出生,2007年2月1日去世,享年96岁。
梅诺蒂是美国史上第一个创造电影歌剧和电视歌剧的人,他曾与另一位歌剧家布里顿一起被人们称为“现代歌剧界里的双绝”。
他为电影歌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诺蒂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电影歌剧作品,也因其新型的电影歌剧创作风格而被人们所熟知。
梅蒂诺在音乐的制作上非常巧妙地将意大利的经典作曲特点与伟大的作曲家G?威尔迪和G?普契尼的创作风情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梅诺蒂的电影歌剧事业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创作的开始、中期的发展到后期的成熟。
二、电影歌剧创作的开始梅诺蒂歌剧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在1933年到1950年。
1933年梅诺蒂在美国的费城柯蒂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毕业2年的梅诺蒂依靠自己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来的知识和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写出了一部不朽的电影歌剧作品――《阿梅利亚赴舞会》,他也因此而被人们熟知。
可能因为这部作品是梅诺蒂前期的创作,尽管他在创作时运用了很多夸张的写作方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意大利的传统歌剧的影响,例如里面融入了许多普契尼式的、表现力极强的韵律,并以管弦乐为辅助,所以很多人把这部作品称为意大利式的电影歌剧。
在1937年,《阿梅利亚赴舞会》这部作品在费利茨?莱纳的指挥下,于美国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第一次上演,几天后,在美国的首都纽约的新阿姆斯特丹再次由费利茨?莱纳指挥演出。
1954年在米兰斯卡拉剧院由尼诺?圣佐指挥上演。
接下来在许多国家陆续上演。
自此开始,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开始熟知这个伟大的歌剧家梅诺蒂。
世界电影史第一篇:世界电影史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发展概述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
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并创立了“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使其成为经典的叙事模式。
第二章:法国电影1法国电影的先驱者: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后者采用了深焦点镜头,产生了今天常见的长镜头内部场面调度的效果。
梅里埃有“银幕魔术师”之称,作品《月球旅行记》。
他的“乐队指挥视点”使电影与自然界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银幕等同于舞台。
法国拉菲特兄弟组建的“艺术影片公司”在1908年拍摄了《吉斯公爵遇刺》2印象派和先锋派:印象派以德吕克《流浪女》为中心,包括阿贝尔·冈斯《车轮》,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迭夫人》,让·爱浦斯坦《忠实的心》,马塞尔·莱皮埃《黄金国》等。
另外,导演路易斯·布鲁艾尔与萨尔瓦多·达利拍摄了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主要导演有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
让·雷诺阿拍摄了《母狗》《幻灭》《游戏规则》4新浪潮电影产生的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很快沦陷,德国控制法国电影,德国影片开始进入法国市场;2)二次大战后,法国的电影企业完全陷入瓦解和衰败之中,美国影片再次席卷法国市场;3)“优质电影”引起了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的不满,他们先是以批评者的身份出现但很快闯入编导和制片领域,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音给法国影坛巨大的震动。
电影主张:1)电影的本提——记录本性;2)场面调度理论;3)作者电影观念。
代表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枪击钢琴师》,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
基度,男,居于意大利的――犹太人。
个子不高,身高不壮,无钱,无势,长得也不帅。
胆子很大,机灵聪明,意志坚定,幽默的行动中,不差浪漫。
这是二战时期发生在意大利与德国之间的故事,他的故事,一个家庭英雄的故事,是悲剧,却美丽。
“我的公主!你没事吧?”在草堆中相撞,他遇到了这个陪伴自己一生的女人,他的公主――朵拉。
几次的巧遇让基度与朵拉相识,而基度勇敢地付出和表白,让他们相爱。
“带我离开。
”放弃富贵,放弃权威,朵拉上了基度那匹特别的马,不理会世人的目光,来到了自己的幸福世界。
有了家庭,还有了他们的孩子――约舒亚。
这是二战,他是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与狗并称,当成奴隶的――犹太人。
那天是基度的儿子约舒亚的生日,不幸的父子进了德国人的车,可怜的约舒亚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阴暗的车厢内,沮丧、失落。
“好孩子,你不是一直想去长途旅行吗?现在爸爸不正带你去了!非常好玩!”基度笑着,笑得如此勉强。
他是个好父亲,有基度这样的一个父亲,约舒亚是幸运的。
父亲引导着他,过了数年快乐的牢狱生活。
不管多苦多累,基度总是笑着对自己的儿子,“我们在做游戏,积满1000分,就会有一辆真正的坦克车当做奖励,送给我们。
”心是酸的,如此的环境,随时都可能滴血丧生,他只求能给儿子带来欢乐。
朵拉是个好妻子,她自愿去受奴隶般的苦只是为了与她的丈夫和孩子近一点。
而即使这样,却依旧分离。
怀旧的乐曲在空中响起,是爱的呼唤。
基度对妻子的爱,全在乐声中释放出来,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朵拉。
心依旧酸,爱情,夫妻,还能有什么比他们真诚。
在艰难的日子中,幸福一直都是隐隐约约地存在着。
一个男人,他的举动并不是那么优雅,并不像一个英雄人物那么伟大,而他的死也并不是那么的悲裂,甚至他的死让人觉得……伪装成一个女人,被枪杀在阴暗的角落,那么的丑陋。
但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会在乎这些?为爱,为家,付出全部,乃至生命。
法西斯的残酷抹灭不了爱,阻挡不了爱情,爱情的蔓延。
再艰难,有爱在,还怕什么?《美丽人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快乐、幸福、充实的一生,毕竟,这样的一生才算美丽。
课程:影视欣赏\从电影的发明、发展、到现状分析之我的感想1895年12月28日,一个伟大的日子,一个举世瞩目的日子——电影诞生日。
电影之父卢米埃兄弟将《工厂大门》搬上屏幕。
第一部电影就此诞生了。
虽然他只有短短几十秒的时间,甚至于连声音都没有,音乐制作都是后期加上去的,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这便是最早的默片。
之后卢米诶兄弟陆续还拍了很多,比如《婴儿与我》。
我竟然看到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看到了我爷爷的爷爷时代的片子,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动。
此后,电影一直在不断进步,从几十秒到几分钟,时间越来越长。
很多人认为默片时代的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没有声音,完全凭借动作来表现,肯定是单一无趣的。
其实不然,在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多片种了,喜剧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
1925年,由哈罗德·劳埃德主演的美国喜剧片《大学新生》影响甚广。
该片讲了一个贫穷的大学生想要参加舞会,想要交女朋友,但是又没有钱,在舞会上衣服老是坏,裁缝跟着后面修补,大学生却没有钱给裁缝。
短短片段,虽然没有说话,但是笑料不断。
毫不夸张的说,我有不停的拍桌子,眼泪水都出来了,观看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被这名可笑的大学新生逗乐了。
课堂氛围很高涨,这大概就是影视欣赏的独特魅力吧。
除了《大学新生》,于老师还给我们放了卓别林的《狗的生涯》。
说到默片时代的喜剧片,卓别林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尽管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电影不是很了解,但卓别林,我相信只要是稍微对电影有所涉及的人都是绝对知道他的。
《狗的生涯》就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
片段中,卓别林偷吃小吃店的糕点,诬陷给小狗,虽然只有这一个情节,但卓别林精湛的演技实在令人折服,每一次偷吃的动作都不相同,丰富的肢体动作,店老板怀疑时淡定无害的表情。
每一项都令人捧腹大笑。
真不愧是一代喜剧之王。
从默片时代进入到有声片时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终归是到来了。
1927年,《爵士歌王》的问世让我们正式进入了有声片时代。
之后《歌舞大王齐格飞》更是将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电影艺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响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17世纪,牛顿首次发现了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即消失的这一重要现象。
1824年,英国的比的马克罗格在伦敦公布了“视觉暂留”理论,指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影像时,每个影像都在消失后仍在视网膜上滞留不到一秒的时间,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人眼才能在视网膜上组合成影像运动。
1822年法国的约瑟夫-尼埃浦斯拍摄出了人类第一张原始照片,曝光时间长达14小时。
此后,照相术发展迅速。
1888年,美国乔治-伊士曼发明了胶卷,并于1894年与爱迪生合作制成“活动电影视镜”1895年,法国鲁米埃尔兄弟制造出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后,真正的电影终告问世。
在电影发明之初,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新奇的技术用来向人们展示游艺场的新奇节目。
例如:鲁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放工、街头即景、婴儿午餐等等;爱迪生则拍摄了动物表演、歌舞演出、拳击比赛等,并为这类拍摄建立了专门的摄影棚。
直到后来,才成为一种文艺现象,并且出现了故事片、新闻片、教课片、美术片四种基本类别的电影。
早期电影比较简单,只有视觉运动的组合,只有黑白色,而没有其他颜色。
银幕中的景象同现实相距甚远。
给电影增加声音和色彩的尝试几乎在无声黑白电影问世后就立即开始了。
在1928年第一部有声电影问世。
给电影配声的方法大致有三类:音乐伴奏、音响效果、真人配音。
初期有声电影的问世之被看做一种新技术的发明,只有到了爱森斯坦、克莱尔等一些艺术家发展了音画关系,声音才成为电影的一个艺术元素,电影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无声电影时期,很多故事片采用给某一场景涂上单色的方式来加强情绪效果,如把夜景涂成蓝色,恐怖场面涂成红色。
也有过逐格涂染多种颜色的艰苦尝试,如1913年拍摄的意大利影片《庞贝末日记》,其中的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场景就出现了红色与黄色的大火焰以及深蓝色的天空,1925年拍摄的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起义后的战舰上升起了红旗。
作为一位电影发烧友来说最大的享受便是欣赏到世界上各个类型的优秀电影了。
我之前经常看美国好莱坞和日韩的电影,对于俄罗斯电影的了解甚少,不过我想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文化艺术大国来说自然不缺乏好的电影,列夫托尔斯泰,尼采,柴可夫斯基等大家享誉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芭蕾舞剧《天鹅湖》举世闻名,还有很多精神励志电影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俄国伟大文学作品拍成的电影,通过这次公选课学习我对俄罗斯电影有了基本了解,欣赏到了很多俄国历史上涌现的经典电影。
了解一个国家的电影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发展背景。
1896年圣彼得堡放映了俄国历史上第一场电影,1908年出现了第一部俄国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民》。
俄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起源时间是差不多的。
历史上重要的十月革命事件深深影响了俄国电影的发展,这是一个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的时代,这一时代的许多像列宁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在俄国电影中,艺术家们的激情与世纪初形式多样的艺术探索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崭新的英雄形象。
俄罗斯电影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电影,它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作为苏联的邻国老一辈人几乎没人没看过几部苏联电影。
苏联时代的电影已成为俄罗斯不可分割的文化遗产。
今日的俄罗斯电影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苏联电影的艺术传统,由苏联电影开创的俄罗斯电影艺术是当今世界影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苏联时期,俄罗斯很快成为世界电影业强国,这都归功于一批具有传奇色彩的导演,诸如普多夫金,塔尔科夫斯基等。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俄罗斯电影很多都是以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背景。
俄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诞生了像马克思,列宁等世界历史伟人。
通过电影学习历史是非常有趣并且记忆深刻,而且最令人敬佩的一点是俄国电影与我们现在电影中的过分扭曲夸张历史不同,俄国电影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
电影不过分夸大哪一方面,不人为的加上对某个人物的评价,不过多的引导,只是客观的反映历史事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关于电影论文参考范文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有很多种电影的分类方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电影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新时代国产微电影的“青年之歌”利用微电影能够塑造国民认同度高的国家形象,同时又能够实现东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为此中国正不断创新文化的叙事策略,因为“现在世界上不仅有一个西方的美国梦,也有一个东方的中国梦”。
一、“自律”或“他滤”目前中国的商业大片以及大部分电影都选择自律式的影像叙事作为电影的思维定式,这部分电影和大部分好莱坞大片十分相似,套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模式讲述中国故事,这样的组合导致电影的经济价值很小,文化价值也尚不明确。
还有一部分电影的类型就是中国独有的武侠电影,它们十分迷恋于将中国功夫和美轮美奂的古代服装结合在一起呈现给电影观众。
实事求是地讲,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是“中国式大片”的开端,从那以后的10年时间里,中国第五代导演一直致力于“大片”的拍摄,在各种各样的“大片”的轮番轰炸后,中国观众已经对这些所谓的“大片”产生审美疲劳了,对它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同时这些“大片”创造的利润价值也一直在下滑。
不仅如此,国际电影节上出现了一小部分小众电影,这些电影在以自己的形式逐渐占领国际电影节,其表现出的影像叙事呈“他滤”式。
中国有一部分导演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打造的中国奇观总结起来就是“老少边穷”,乐此不疲,从未改变。
中国电影现状及发展
从1905年到现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色彩,从实景到特效,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
《黄土地》走出国门,《卧虎藏龙》勇夺四项奥斯卡大奖,从别具一格的武侠片到独有的中国贺岁电影,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展现出勃勃生机,用这一方式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
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
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
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
但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影片的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为此我们简要归纳了近年来中式大片的成功经验: 从创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经摸索出一条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型互渗的电影美学道路,特别是在主旋律应当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
了共识。
从在观众中的社会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蕴藉民族主流或核心价值理念的美学传统。
从资金投入方式看,中式大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独资、中外合资、民间融资、大陆香港合拍等多重电影投资渠道,并初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重要的进步。
从电影管理机制看,我国电影管理部门已经在电影指导、审查及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国产大片的持续发展是必要的。
但是好的发展势头并挡不住存在的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渐渐的没有心思看所谓的国产大片了,除了大量钱财,明星堆砌在一起打造的华丽场面,很难看到实质性内容。
就像一些专家所说,现在是电影市场最好的时代,却也是创造力最为匮乏的时代。
我认为商业化趋势的疯涨是目前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
电影本是一门艺术,是导演通过镜头表达情感,思想,哲理的途径。
而在这个信息快餐的时代,金钱利益至上的时代,人们难以静心思考艺术的内涵文化。
自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中国商业电影的先河后,商业化一发不可收拾。
以堆砌大明星与宏达场面为卖点,以票房为第一目的,电影所能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却越来越少。
虽然商业片也不乏《非诚勿扰》等这样口碑票房俱佳的佳作,但不耐看的花瓶制作依然不可忽视。
印象中有《黄金甲》、《夜宴》这样的巨作,画面确实震撼人心,内容却乏善可陈,到最后竟是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这样的电影就像一个倾国美女,却长着草包脑袋。
或许能吸引人们去围观,却留不住任何人的心,还给人留下满心失望。
华丽的外套盖不住苍白的内里。
我想,忠于艺术还是忠于金钱,是值得现代中国电影人深思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盲目跟风,各种翻拍,撞车等。
一个贾樟柯火了,于是大批电影里必然出现三陪女、一定有极端的生存处境,有对现实的关心,但对中国社会新问题的探讨很少。
还有各项题材撞衫,今天鸿门宴,明天王又办一次盛宴,战国走了又迎来了关云长。
什么热拍什么,搞得观众面对这么多同样的菜不知所措,直到倒胃口,干脆全部弃掉。
造成风格单一的原因并不只是电影人的问题,中国的所谓审查制度也造成了电影创作的束手
束脚。
贾樟柯透露,他在拍完《世界》之后曾想拍《踏雪寻梅》,讲述一个男人的性旅程。
但送审时电影局领导说:“你这个不是审查问题,是制黄,触犯刑法。
”后来准备拍《双雄会》,因为讲的是国共两党之间的间谍故事,政治敏感,也不能拍。
贾樟柯透露他正在筹备武侠片,觉得还是武侠片有发展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
我想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灿烂的华夏五千年文明,这是任何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可以说我们值得拍,值得深究的题材内容有很多。
可是我们的很多导演只是套了个历史的壳子,甚至将文化当做宣传的噱头,却取不到其精华,不禁令人唏嘘。
回顾今年来的几个好片,如《梅兰芳》、《叶问》、《赤壁》等,均是口碑票房俱佳。
不难看出观众对我们传统历史文化艺术的偏爱。
虽然问题很多,但解决起来并不难。
我觉得首先是电影人的价值观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电影人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要为电影艺术奉献热情,还是被金钱名利奴役。
如果导演们能冷静的找到方向,不盲目利用明星效应,甘于找回自己的风格,找适合影片的好演员,适合自己的题材,拍出最能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片子,这样便是对自己,对观众,更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了。
我想,这样才是质量的保证。
第二个我认为目前的电影急需好的剧本。
我们有挖掘不完的素材,却缺乏好的剧作家。
这就加大了导演们的考验。
我觉得艺术是容不得讲究的,导演们必须选择令自己满意的剧本,精益求精不会错。
第三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只有我们自己接受了,才能让世界认可。
五千年的历史里不只有爱情和战争,值得我们发掘深思的东西有很多。
西方一直想揭开东方神秘的面纱,我们怎能不借此向他们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呢?另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甚至中国人都不甚了解的风土人情,历史趣像。
我想,这些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可小觑。
既能保证内涵,又有票房保障,何乐而不为。
任何事物都是在去曲折中求发展。
我相信,只要这些问题有所改善,中国电影必能更上一层楼。
中国电影人必能向世界展现完美的东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