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行为不良的现象与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7
中小学教师有哪些不良教育行为中小学教师有哪些不良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不良行为后有什么反应?最近,河北大学发生的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起严重的事件,使大家不禁对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开始反思。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在我们的学校存在着不少的不良教育行为,严重的抹黑了我国的教育形象,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过程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交往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关乎教育的成败。
教师的不良行为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破坏了师生之间本应存在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师生关系和谐的情况下,容易保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实现心灵的交流及有效的合作,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反之,如果师生关系一旦受到伤害,则会出现师生心志不和,造成交流与合作的障碍。
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则会因此对老师心存戒虑,处处提防,时时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一旦有其他的外力作用,他们极易走向教育的反面,做出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事,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1. 吸烟酗酒,这点在本人的高中可谓深有体会,虽然吸烟喝酒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课堂课外吸烟酗酒就有点让人说不过去了。
吸烟酗酒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健康,众所周知,二手烟的危害是相当的大的,一般教室的学生已经很多了,在十几平米的空间容纳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空气本来就不是很流通,加上教师吸烟喝酒散发出的腐臭味道,更让人作呕。
而且很多教师容易把醉酒的情绪带到教室里面,造成不少的体罚恶性事件。
另外,很多学生会受到教师这种恶行的影响走上吸烟喝酒甚至吸毒的堕落之路。
2. 教师以分取人,根据入学成绩、社会经济背景、个性特征、相貌乃至姓名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类,为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进而建立起有差别的师生关系、配置教育资源。
由于教师对差生的低期望效应,产生消极的师生互动,使他们长期处于负螺旋状态。
“差生”常常是课堂上的看客,拉全班教学成绩的罪人,是与排斥、错误相联系的符号,是教师随意斥责和宣泄的出气筒,是教师“杀一儆百”的道具,是教学过程中的被遗忘者和受歧视者。
浅谈现代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和责任,严格要求自己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良的师德师风现象时有发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接下来,本文将就现代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展开浅谈。
一、对学生不负责任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而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教师明显违背了这个本质。
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缺席、上课迟到、内容草率、批改不认真、不作为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态和成绩,也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二、以权谋私在一些教育职业岗位中,权力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有一些教师过分强调权力,用权谋私,搞权力斗争,欺压同事,甚至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教育事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更让学生对师者、对教育失去信心,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浪费。
三、童言无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有时会因为脾气不好或情绪不稳定等原因,不经意间发表一些不当言论或做出不当举动,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用严厉的语言来训斥学生,无意间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了学生身上,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感情用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有一些教师由于过分关心、爱护学生,放任、纵容了学生的错误行为,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对学生的不当举动视而不见。
这种感情用事的行为导致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下滑等等,无益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反而会让他们认为教育工作者是不负责、不公正的。
五、讲课不入流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要在自己的行业里达到一定的资格认证。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任务,讲课不认真、思路不清、内容偏离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职学校教师不良教育行为问题分析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
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违纪行为。
有些学生根本就不把学习当做一回事,有的是想学学不懂等情况。
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师讽刺、挖苦、嘲笑、捉弄学生的行为,严重的还出现侮辱、体罚学生的行为。
这些不良教育行为的出现,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形象。
一、教师不良教育行为表现教师不良教育行为主要有:①对待学生的课堂敷衍了事。
因为教师觉得学生的学不懂,有的教师干脆就不给学生上课,让他们自己玩,或者和同学们摆龙门阵等等。
还有的教师去教室转转就走了,一个学期下来有些课程连书都没动过。
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每个人都好耍,所以学生们也不爱学习了,变得越来越懒了,从此也就挂上了坏学生的名称。
②对待学生要求苛刻,经常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训斥指责学生。
对于调皮的学生不是用正确的手段去教育,而是简单粗暴,以罚代严,这种专横型教育行为严重影响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师生之间造成心理隔阂和情感障碍。
③对待学生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对犯错的学生睁只眼闭只眼,任其放任自流。
这种纵容、放任的教育行为使教育管理失控,学生纪律散漫。
④对待学生有好恶之分,偏爱班干部和好学生,对于他们过分宠爱充分信任而且重用,关怀备至。
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过分指责、歧视,认为他们一切都差,毫无可取之处。
这种偏向型教育行为,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优越心理而放纵自己,他们一般会出现逆反心理,我行我素,对教师产生疏远感,也从而厌学和讨厌老师。
在学校出现了一种教师好的课,听讲的人多,教师不好的课,几乎没人听讲的情况。
⑤有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要求学生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
有时候说的很好听,譬如:“你们对于知识不懂的就问”,问的时候,他会说一句,“这么简单的都不会,我不知道你们一天在干嘛”等等事件。
严重的还袒护优秀学生的违纪行为。
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内容违反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旨在引导教师做好榜样,教书育人。
然而,在现实教育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有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违反十项准则的内容。
接下来就来详细分析这些违反行为。
一、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缺乏耐心和体谅,不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这可能导致学生成绩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心理上遭受到伤害。
二、不重视专业发展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专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影响教学效果。
三、玩忽职守一些教育工作者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备课,不及时批改作业和考试卷,致使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四、不尊重学生人格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羞辱,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尊严,从而破坏了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成长。
五、贪污腐化少数教育工作者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收受学生家长礼品钱财,甚至教唆学生非法谋利,严重玷污了师德师风。
六、暴力伤人极少数教师可能在处理纠纷或教学过程中使用暴力手段对待学生,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师德师风准则,不仅破坏了校园和谐,也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七、辅导无方有些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耐心沟通,没有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孤立和困扰。
八、徇私舞弊极个别教育工作者可能在考试、选拔等方面偏袒亲信或个别学生,徇私舞弊,这种行为会破坏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九、言行不一少数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不够一致,可能嘴上假正义,实际行动不符合师德师风准则,影响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十、自我放纵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自我放纵,行为不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成长,甚至对学生产生不良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的内容是教育工作者的底线,违反这些准则可能导致教育环境的恶化,损害学生的利益。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这些准则,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师蛮横自查自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会有一些教师出现蛮横行为,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困扰和不良影响。
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够主动进行自查自纠,认认真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那么学校的教育环境将会更加和谐,学生的成长也将更为健康。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教师蛮横行为的表现、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希望可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一、教师蛮横行为的表现教师蛮横行为指的是教师在与学生或家长交往中表现出的强势、跋扈、傲慢等不当态度和言行。
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感,也会破坏学校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
具体表现包括:1. 语言暴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使用恶言恶语,辱骂、讽刺、挖苦对方,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情感。
2. 强迫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强迫,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安排,剥夺学生的自主权利。
3. 批评放大:教师一味地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而忽视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造成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
4. 恃强凌弱: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压制学生,对学生采取各种惩罚手段,让学生感到畏惧和无力。
5. 莽撞行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冲动、草率,缺乏耐心和冷静,造成不良后果。
二、教师蛮横行为的原因教师蛮横行为的产生和存在,往往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个人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道德底线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是环境因素,即学校文化、教学氛围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
1. 个人因素:有些教师天生性格强势,自尊心过高,缺乏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容易产生蛮横行为。
另外,一些教师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波动大,经常在情绪激动时做出冲动行为。
2. 环境因素:学校文化和教学氛围对教师的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的管理监督不力,容易导致教师形成“为所欲为”的态度。
另外,教师之间的激励机制不足,也会使教师缺乏动力和责任感。
三、解决教师蛮横行为的方法解决教师蛮横行为,需要全社会、全系统的共同努力。
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教师师德师风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它涵盖了教师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以及职业形象等方面。
然而,当前教师师德师风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教师师德师风问题之一是滋长了教育中的“权威主义”。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学生过于严厉评判,甚至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等羞辱行为。
这种“权威主义”倾向让学生感到威胁,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其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上。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但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例如,在评价学生时,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才能和潜能,这样的评价标准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感到困惑和沮丧。
另外,教师之间的互相竞争也是师德师风存在突出问题之一。
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一种合作与协作的过程,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打压、攀比成绩等行为,这样的竞争导致了教师之间的紧张氛围,也不利于学校整体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与此同时,教师师德师风问题还表现为对家长和社会的不恰当态度。
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然而,一些教师对家长过于冷漠,对家校沟通缺乏情感投入,甚至出现与家长产生矛盾的情况。
同时,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影响,例如一些教师追求物质利益、利用职务权力谋取私利等行为,严重侵蚀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社会信任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和改进。
首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明确师德要求和责任。
其次,教育界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
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教师师德师风一直被视为教育事业的灵魂,直接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师德师风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社会对教师的认可度。
本文将探讨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具体列举其表现。
一、教师个人行为不当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个人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
然而,一些教师却在个人行为上存在不当现象,如:1.示范不良行为: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责任感,经常迟到早退,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甚至有些教师在校内校外展示出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误导。
2.言行不一致:一些教师在校内以权威的形象出现,但在校外却疏于照料学生,甚至对学生漠不关心。
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二、师生关系失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当前存在师生关系失调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沟通不畅: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缺乏耐心和理解,对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抗拒情绪,认为教师不关心他们的成长与需求。
2.权力过大:个别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威地位,允许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压抑和认知习惯的单一。
学生变成了被动的听众,无法展现自身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育教学方式陈旧教育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存在的教学方式陈旧的问题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形成阻碍,具体表现如下:1.死记硬背:一些教师注重灌输式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缺乏互动。
2.过分关注应试教育: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只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培养。
结语:教师师德师风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例如加强教师师德的培养与引导,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
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内容违反了什么中小学是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老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健康和品德养成。
为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
然而,在日常实践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与这些准则相悖的行为,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小学师德师风十项准则内容违反了什么。
1. 尊重学生人格,不侮辱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一些教师可能存在以下行为: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言语侮辱;对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置之不理,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等。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2. 热爱岗位,努力工作,不懈怠、不敷衍有些教师可能表现出教学懒散、敷衍塞责、工作不尽责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责任,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爱学生成长,不怠于教书育人一些教师可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
他们可能将学生视为考试机器,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成长。
4. 严肃工作纪律,不懈怠、不滥用职权在职务分配、资源使用等方面可能存在滥用职权的情况,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教育机构的正常秩序,也损害了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质量。
5. 公平公正,不任性、不偏私一些教师可能存在偏袒班上某些学生,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这种偏私行为损害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和公正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6. 合理批评,不伤害学生自尊在批评学生时,一些教师可能表现出不当的批评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和措辞,避免过度伤害学生情感。
7. 尊敬学生家长,不推诿扯皮在与家长沟通时,一些教师可能推诿责任,扯皮推卸责任,损害了与家长的良好关系。
应该尊重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8. 遵守学校纪律,不乱作为一些教师可能违规违纪,不按规定行事,干扰学校正常秩序。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秩序,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安全。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及问题1.评教者过于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教师过分追求“形似”,从而使教学的本质被异化、扭曲。
“评价新课堂,要有新理念”,是现如今许多中小学评教人员不成文的评教信条。
与之相适应,“教授新课程,要有新理念”也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育信条。
然而,许多人对“新理念”的理解浅尝辄止。
许多中小学校领导当谈到评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课堂上有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有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是否“动”起来了。
有些领导甚至规定教师讲授时间不要超过多少分钟,如此等等。
如若没有或不照此去做,那就是“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这似乎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评课标准!为了迎合领导及其他评课者的“口味”,在许多观摩课、公开课乃至日常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
如,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讲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有的则提前布置课堂上要提的问题,或将问题与学生“一一对应”;更有甚者只让部分“好学生”进入课堂;为了追求“先进的教法”,竟然抛弃了讲授法,似乎谁“讲”谁落后……如此等等。
诚然,新课程确实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绝不意味着没有具体情景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没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也绝不意味着创造情景成为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上述不合理的做法将内容与形式本末倒置,无疑是对教学本质的扭曲和异化。
2.“学生评教”在有些中小学被滥用,甚至被誉为创新之举。
学生评教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中国,学生评教“下移”到中小学,并被许多学校以为是教育的创新之举用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炒作”。
有报载,沈阳市某中学规定,如果一个教学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合格,那么该老师会在三天之内被调换。
中小学教师不良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危害1、无故迁怒,恶语漫骂教师心理不健康,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中小学校里,很多教师因为心理承受水平差,遇到难解的问题,缺乏自我疏导,存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找不到发泄的办法,往往就把学生当成渲泄的对象,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同时教师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此获取内心满足和平衡。
有的教师的教育观点未能真正转变,他们错误地认为,学生不打不骂不成器,所以,对学生出现的过失,往往恶语相对,大骂一通来泄气。
什么“傻瓜”、“猪脑”、脱口而出。
而学生面对爆跳的老师,则整日提心吊胆,处于极度恐慌之中,身心严重受损。
有心理专家曾以“是否以前被老师骂过”对学生实行过专项调查。
结果被骂者占调查总数的59%,数字是惊人的。
如在一个小学中一位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正在暗自垂泪的班主任面前,关切地问:“老师,您怎么哭啦?”结果这位老师猛地站起来,吼道:“滚一边去!”小女孩被老师的恶语吓呆了。
她哪里知道老师正在为职称没评上而伤心。
教师工作辛苦、劳累,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大,但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不但自己的问题不能解决,心理障碍不能消除,而且还会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2、以罚代过,侮辱人格受学校教育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不惜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
在贬低学生和惩罚学生中,求得快慰和平衡,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失衡。
以“高压”和“家长式”的粗暴方法来“镇压”学生的“不良行为”。
他们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罚抄课文、罚扫地、罚站、罚冲厕所、罚钱等各种手段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浅谈现代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近年来,教育界不断传出师德师风不良的消息。
教师涉嫌性侵学生、虐待学生、偷懒、缺乏职业素养等问题频频出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不良现象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和社会稳定。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不良师德师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
然而,有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意识,忽视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甚至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例如,在近几年发生的性侵学生案件中,部分教师没有守护好自己的“红线”,在教育工作中与学生建立了过于亲密的关系,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扰乱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身心健康。
其次,缺乏师德师风规范与监督也是不良师德师风的原因。
在很多高校、中小学中,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导致不少教师敷衍其职,懒于尽职尽责。
例如,教学内容虚假夸大,不认真备课和授课,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影响教育质量。
同时,对于不良师德师风的违规行为,往往缺乏严格的惩戒,导致不良行为频繁发生。
因此,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发展,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教育制度的问题也是不良师德师风存在的原因。
现代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教育资源的短缺、应试教育的模式等制度性问题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师德师风。
例如,在高考制度下,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成绩,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灌输作为主要工作。
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效果,一些教师会放弃个人职业操守,采取不择手段的方法来获取成果。
因此,完善教育制度、优化考试制度、改进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改善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师德师风。
综上所述,不良师德师风行为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困扰,寻找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教育职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和民族进步的事业。
年终学校老师个人不作为乱作为自查报告一、问题概况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学校发现了一些教师存在个人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们缺乏教学热情、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滞后、缺乏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也损害了学校声誉。
二、问题分析1.教师缺乏教学热情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导致课堂上缺乏活力和互动。
教师缺乏激情、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厌烦情绪。
2.教师不认真备课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准备不充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他们在备课时常常仅仅依赖于课本,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实的知识和实践案例,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内容滞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滞后于时代潮流,没有及时更新教材。
这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新的学科领域与要求下无法有力展示。
4.教师缺乏课堂纪律管理部分教师在课堂纪律管理上存在问题,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加以科学和有效的管理。
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不受到限制,不尊重教师权威,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促使教师调整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和专业精神。
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责任心。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学校将建立完善的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规范和指导。
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增加互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优化教学资源学校将加大对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更新力度,提供更加丰富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加强对学科前沿和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
4.加强教师评价和考核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日常评价和考核,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表现进行全面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督导和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主要探讨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教师个人品德问题1.不尊重学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尊重学生的意识,对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耐烦,甚至存在不公平对待的情况。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不严谨敷衍:一些教师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研究,敷衍塞责,缺乏责任心和教学热情。
这种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给学生树立错误的学习榜样。
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1.利用职权谋私利:一些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如违规收费、违规办班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还损害了学校声誉,给学生家庭经济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2.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一些教师认为在岗多年经验丰富,不再积极学习更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这样的教师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三、教师与学生关系问题1.失去亲近感: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程度不够,缺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教师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存在腐化行为:少数教师存在与学生发生腐化关系的问题,这种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学校和教师的形象。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一、加强师德教育培训。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力度,提高其师德意识和道德品质。
通过系统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增强责任感、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
二、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考核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晋升、奖惩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评估,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中小学教师违背依法执教的行为及原因分析作者:庞小芳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1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进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形势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党中央及时地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正式载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
于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依法执教”就以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摆在了全体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前。
在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的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依法执教”将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新的课程改革能否全面、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行。
因此,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哪些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执教就成为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明白的问题,同时也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违法行为及现象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是相对于学生的施教者、管理者,又是相对于学校和教育行政机关的被管理者,因而既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中小学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超越了法定的权利或没有履行既定的义务,往往酿成违法。
如:(一)教学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教师不按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超标准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身心造成损害;教师不遵守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擅离课堂,随意停课,不认真教学,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个别教师不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务,又想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于是出现了有意给学生泄露考试内容及考题的现象,在阅卷过程中不能按相关要求公平公正的判卷评分,却故意给自己任课的班级及学生降低评分标准,随意提高试卷分数。
(二)教育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罚学生的行为由于法制观念的深入已逐渐减少,但变相体罚现象还是存在如:罚站、罚跑、罚做作业、罚款、罚劳动等;教师出自好意私藏、私拆学生信件,甚至揭露学生隐私,误以为这些行为合情合理,故时有使用;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时有不尊重学生合法权益、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发生。
浅谈现代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教育师德师风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它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教育师德师风的不良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教师自身形象和信誉,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教育师德师风不良现象进行浅谈。
一、懒散教书态度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只是机械地讲授教材内容,不耐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他们教书不讲究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以教给学生知识为唯一目的,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缺乏尊重。
这种懒散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丧失职业道德在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品质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些教师以类似抱怨生活的倾向,不负责任地对待教师这一神圣职业。
他们经常迟到早退,工作不尽职,懒散敷衍,缺乏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追求。
同时,也有一些教师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如贪污、受贿、嫖娼等,这不仅败坏了教师的形象,也给学生的心灵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三、权力滥用现象一些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权力滥用的不良现象。
他们常常利用自身在学校中的地位和权威,对学生进行欺压、打击或者体罚。
这种权力滥用不仅严重侵犯了学生合法权益,也使学生对教师失去了信任,产生了对学校和教育的抵触情绪。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分班、评优等方面存在私心和偏见,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导致学生之间出现纷争和不和谐。
四、过度关注应试教育现代教育中,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些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将教育目标过分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康发展。
他们不断给学生灌输应试技巧和死记硬背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过度强调应试教育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也让他们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导致教育效果的降低。
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一、想信念方面(一)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有的教师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方针学习不够,不讲政治、不讲原则,热衷于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和小道消息,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二)理想信念不坚定。
有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满腔热情,但时间长了,就感到工作枯燥单一,讲攀比,工作热情大打折扣,职业幸福感缺失,对工作没有信心,精神上得“软骨病”,随大流思想严重,信念不坚定,理想淡化,甚至有跳槽、辞职现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有偏差。
(三)意志消沉,敬业精神缺失。
有的教师工作懒散、目标定位不准、态度消极、得过且过,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效果差;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职称已达顶峰,该歇口气了,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进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甘居后位。
(四)工作热情减退,责任心不强。
有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搞经营或“第二职业”;有的教师认为如今这年代,教与不教无所谓,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什么事也懒得干、什么人也看不惯,钱想要多拿、事要少干,有利益就往前冲;有的教师认为把自己的课上好就行,学校的发展有领导,班级管理有班主任,自己何苦操那份闲心,对与自身利益不密切的事漠然处之,对学校发展漠不关心。
(五)缺乏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
有的教师干工作以经济挂钩,有钱就做事、无钱靠边站、一切向钱看,多加工作量就怨声载道,多上段晚辅,张嘴就谈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对领导安排的工作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缺乏奉献精神;有的教师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在物质诱惑面前失去了信念,注重个人与社会、义务与利益、奉献与索取并重的价值取向。
二、道德情操方面(一)觉悟不高。
有的教师受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不正之风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德性讲个性,不讲原则讲交情,不讲正气讲义气,不讲真话讲假话,不讲团结讲利益,不讲业绩讲待遇,喜欢计较个人得失;有的甚至为了一己之私,不惜违反法律法规,不惜丢掉人格尊严,不惜损害学校、群众、师生利益。
师德伤风自查自纠一、师德伤风现象的根源师德伤风现象的产生,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师德意识有些教师对自己的师德修养并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在教学和生活中出现一些行为不端,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
2. 环境因素有些教师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压力,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心态不稳定,容易在工作中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3. 个人素质不够有些教师对自身的素质要求不够严格,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从而导致在教学和生活中出现不符合师德标准的行为。
4. 社会风气不佳当前社会风气不佳,道德观念淡化,一些不良行为在教师中也容易出现,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
二、师德伤风自查自纠的重要性由于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警醒自己,加强对师德的自查自纠,做到身正为范,言行一致。
1. 保护学生权益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保护学生的权益是我们的责任,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心私欲而损害学生的利益,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为学生着想。
2. 强化教学自律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得当,不给学生留下负面印象,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中获益。
3. 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做到平等相待,真诚沟通。
4. 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教师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行为不端,损害整个教育行业的形象,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三、师德伤风自查自纠的具体措施为了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减少师德伤风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查自纠:1. 加强自律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制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2. 提高师德意识教师要加强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时刻牢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用心教育学生,言行一致。
中小学教师行为不良的现象与本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科技革命一日千里,来自各方面的新鲜事物也在强有力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学生开始受社会多元化影响,思维方式日趋活跃,个性发展日趋多样,价值体系日趋多元,这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种把传统经验视为法宝百试百灵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抱残守缺势必事倍功半,造成教育教学的不良行为,伤害甚至危害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发展。
这理应受到重视。
一、教师行为不良现象探究认真审视中小学教育教学,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教育行为不良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有的还相当严重。
从群体的角度分析来看,其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念的滞后——“经验”往往替代了“理念”当今世界瞬息万千、日新月异,“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
因此,“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人一旦放弃了继续学习、继续更新理念都将落后于时代,被激进之潮所淘汰。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学生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发育特点的优势,在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了高于他们前代人、甚至前几代人的综合能力。
同时,他们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和途径也在多元化和多渠道化,他们的成长过程、学习过程以及社会化过程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倾向。
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把尺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他们内在的要求,他们要求多感官、多视域、多方位、多层次共同参与感受知识、经验知识、体验知识、应用知识,他们不满意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他们希望有不同的理解和思维模式,他们反对一成不变,认为意义和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迁而改变……这一切都在提醒着广大一线教师,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改变,凭经验吃饭只能把我们带进死胡同和历史失落的深渊。
但是,目前情况下,由于“素质教育”尚在口号和理论层面徘徊,“应试教育”仍有欲罢不能的较为顽固的市场,因此,仍有不少教师,尤其是一些学校里的资格较老、在应试教育中受益匪浅,且用自己的老一套经验屡试不爽的那部分教师,他们成为了“搞题海战”、“成绩是考出来的”、“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等传统教育的坚决守卫者和新理念畅通推广的强大阻碍者,他们不仅自己抱残守缺,还对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并在诸多考试中“用事实说话”。
结果,“经验”往往替代了“理念”,新的具有时代和未来战略意义的教学理念便在传统体制、尤其是传统评价体制的“不支持”下,备受冷落,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价值观、学习观、师生观等依然在教育教学中大行其道,与世界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进化背道而驰地“有力前进着”。
(二)教法的滞后——“独白与传递”往往替代了“对话与交往”受传统教育经验的支持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在延续着传统的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在中考和高考中占据比重较高的学科,即使在某门学科内部也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那些在中考和高考中占据分值不高或不占据分值的学科便被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了,比如体音美等陶冶情操、健美体魄、增强审美的学科在初中还可能凤毛麟角的出现,到了高中就基本“绝迹”了。
在教学方法上更是如此,尽管大家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比欣赏,但是一节课满堂灌的现象却依然普遍,“教师讲的汗流浃背,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考过以后啥都不会”成了某些课堂的真实写照。
教师是整节课的主宰者、独白者、霸权者和指挥者,学生在教师追求控制和效率的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受支配地位,没有发言权,没有创造权,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权。
教师和教材变得异常神圣。
师生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和交往,本应基于对话和交往的教学模式却被教师——这一单极主体给“辛勤”且“无情”地抹杀了,传递模式就这样显示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独白与等传递”代替了“对话和交往”,让教师更拥有了“独自的话语权”和“核心的课堂地位”,为教师理应受到的法理、伦理等约束打了红灯,让失去应有约束的教师更容易做出“不良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伤害。
同时,在教学评价体制上,教师也是单一评价主体,教师往往根据考试结果的优劣对学生进行褒奖或批评,并让家长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
注重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注重分数而不关注能力,注重评价而不关注反馈反思,这些弊端表现得十分明显。
评价的选拔功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其发展功能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就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不良行为表现。
(三)教育法制观念的滞后——“恨铁不成钢”往往替代了“理解、尊重与多元”在传统上看来,教师是一个国家或社会赋予了一定职责和特权的对学生的塑造者和管理者。
正如洛克所说的那样,学生起初就像是一块“白板”,教师对他进行有目的的素描和涂绘,学生才成为了各种各样的人。
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才助长了部分教师法制观念淡薄,对学生进行以自己设计为标准和目的的任意塑造,对违背自己意愿的学生的“异端”倾向的发展进行口口声声是为学生好的无情甚至残酷的批判——有的是肉体上的伤害,有的却是久久不能愈合的心灵和精神上的伤害(一些教师不经意的某种伤害性语言给部分学生造成心理封闭甚至畸形发展)。
其实,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从内心对学生的不够尊重,包括对学生主体人格的不够尊重和对学生应当拥有权力的不够尊重。
近二十年,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规范教师教育行为,预防教育失误,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当师生双方各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履行义务,行使正当的权利时,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
但法律的不完善以及“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严重,教育法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运作还很欠缺,法律价值还有待进一步体现。
2004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正是对这些法律法规的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才造成了一部分教师随意伤害学生、体罚学生、停学生的课以及恶言中伤学生等现象屡屡出现。
实际上,教师首先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和遵守法律,学生才能自觉学习和遵守法律,一个不懂法律或不按法律办事的教师,又如何让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做“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合格接班人呢?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守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避免因自己的不冷静造成行为不良,给一个或多个幼稚的心灵带来深深的伤害、刻上痛苦的烙印。
二、教师行为不良之分类把教师的不良行为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剖析教师在哪些方面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而造成教育行为不良,从而让广大教师更能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并为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做条理上的准备。
研究认为,可以把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良分为以下几类:(一)教师的侵权行为如上所述,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教师往往有粗暴的侵权行为。
教师侵权行为比较普遍的表现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有时也会发生在好学生身上。
但是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多么不理想,他们都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行使权利的主体,依法享受各种权利。
教师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1、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调查案例中,教师因学生迟到和作业没完成等理由禁止学生进教室听课、借故将有缺点的学生劝退或轰出班级和学校、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统考等行为较为普遍,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影响力的失衡,增大了教育内耗,让学生受到不应有的折腾和伤害。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这样的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互不猜忌嫉妒,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
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
”(三)教师的价值追求失衡行为教师所致力追求的价值理念常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甚至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熟和完善。
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相对合理和完善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形成有意义的价值观。
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表现出一种功利化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1、分数至上,升学第一教师往往把追求考试分数当作教育目的,没有树立和把握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升学谋职”的手段。
社会以学校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以学生的统考成绩评价教师,导致了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差异,紧盯着学生的分数,人为地制造了一批学业的失败者,使他们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了社会和生活。
2、控制为主,追求效率为了加强控制,教师往往不惜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和压服的方法管理学生。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不喜欢学习的,不逼不行;学生天生顽劣,必须“修理”才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时违背教育规律,方法简单粗暴,例如,经常性的使用惩罚,以停课、“叫家长”等相威胁,以期用简单省事的强制和压服的方法达到控制其行为,获得其效率的目的。
3、片面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选拔而轻发展教育评价既是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又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对学生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对学生消极的评价,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且会导致同伴的消极评价,这极大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影响学生的班级融入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业兴趣。
从而对学生造成伤害,尤其对性情敏感的学生伤害更大。
表现有两种:一是教师否定地概括评价学生。
有些教师仅用分数一把尺子量学生,往往忽略成绩偏差的学生的优点,把成绩差泛化为“没出息”、“双差生”。
例如,当学生做错题或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耐烦的甩一句:“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还能干点什么!” “你无可救药了!”类似的评价直接针对学生本人,就好比医生宣布病人患了绝症一样,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造成了学生持续的自卑。
二是教师对学生否定性提起,公开地评判或诋毁学生。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例如,老师公开地告诫学生,“不要和某某同学在一起”等,这些不理智的评价毫无疑问地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引起学生反感、敌对甚至仇视学校和社会。
这种语言类、数字化类评价往往过于片面,流于形式,不能切中要害,反而产生负面效应。
(四)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健全行为教育心理学是每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
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要把习得心理学知识、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必备的个人修养之一。
当前,社会压力大,教师群体也将是心理疾病的多发人群和易发人群。
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教学实际、处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往往有些教师忽视或违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过于粗暴简单的方法行为,激化某种本可以避免激化的矛盾,造成不良教育行为,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