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9。
2.2 溶解度
(续表)
(续表)
拓展讨论如何增加氧鱼池水中的含氧
量?
小组讨论并交流
讨论结果。
通过生活中的现
象,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热情。
归纳小结
学生回答总结学到什么.
比较饱和溶液和固体溶解度的
区别。
回答、思考、记忆。
起复习巩固,加深
印象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溶解度的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2.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步骤二:概念讲解1.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2.通过实例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溶质在20℃下,每100g水溶解30g,那么其溶解度为:溶解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溶解度 = 30g / 100g × 100% = 30%3.通过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是用质量比例表示的,并可用百分数表示。
步骤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并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
可以通过分子动力理论解释,温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溶解度增大。
步骤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溶质质量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
可以选取相同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溶质与相同质量的溶剂进行实验,并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溶质质量的增加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机会,从而溶解度增大。
第九单元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涵义2、知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4、知道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课前预习知识回顾:1、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在一定下,在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溶质、()温度或()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剂或()温度预习检查4、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5、以横坐标表示以纵坐标表示画出物质的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6、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一定时溶解在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7、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20 。
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9、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1)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如课内探究学习任务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自主学习: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合作探究:1、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各是多少?2、请你根据P36表1中KNO3的溶解度,绘制出KNO3的溶解度曲线:精讲点拨: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能和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溶解度变化。
3.学会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能够进行溶解度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3.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4.溶解度方程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溶解度知识。
3.利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表格,方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
3.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4.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解释溶解度的单位和范围。
通过PPT 和教学课件,展示溶解度的图像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重点和难点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结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板书设计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的概念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的条件3、确定某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4、结晶结晶的概念结晶的方法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同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现有下列方法: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水⑥蒸发水。
能用来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①③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可以证实某种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不再溶解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一、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温度对溶液中有关变量的影响专题教案1. 引言本专题教案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课题2“溶解度——温度对溶液中有关变量的影响”而设计的。
本专题教案旨在通过实例和实验,向学生们介绍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对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影响。
通过本专题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学习目标•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掌握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测量和分析溶解度的变化。
3. 学习内容1.溶解度的定义;2.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3.温度对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如饱和溶液的浓度、溶度曲线等)的影响。
4. 学习活动活动1:导入•给出问题:溶解度是什么?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度?•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活动2:概念讲解与实例分析•通过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向学生介绍溶解度与溶液中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
•举例说明溶解度与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种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活动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让学生提出猜想:温度对溶解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取几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测量其溶解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活动4:温度对饱和溶液的浓度的影响•让学生猜想温度对饱和溶液的浓度是否有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制备饱和溶液,并测量其浓度。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饱和溶液浓度的影响规律。
活动5:溶度曲线•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律?•向学生介绍溶度曲线的概念和形状。
•让学生通过实验制备饱和溶液,并绘制出溶度曲线。
5.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专题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对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掌握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规律,理解了溶解度与其他有关变量的关系。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课题二溶解度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共划分为三个课题。
本课属于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知道结晶现象,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基础上的再学习。
溶解度的概念的学习将使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分析,并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分析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运用定量数据分析指导定性化学实验的观念。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通过课题1和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的,都有一个最大值,最终会达到饱和状态。
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当温度一定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是一定的;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比较不同物质溶解性的差异,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也很少思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列表法、作图法等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2、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难点:认识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及运用教法学法教法:情景设疑、体验探究、问题启导、知识建构。
学法:小组合作、共享交流、自主探究、反思悟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二溶解度(2)固体的溶解度一、定义要素1、一定温度2、100g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质量二、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种类2、外因:温度三、数据处理1、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方案设计关键词:xx℃等量的水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等通过描绘的溶解度曲线读出85℃硝酸钾溶解度2、溶解度数据表。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
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
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板书]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D.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指明错误原因。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