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他汀钙片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他汀钙片?他汀钙片是一种常用的降脂药物,它属于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的生成。
同时,他汀钙片还可以增加 LDL 受体的表达,促进LDL 的清除,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2. 他汀钙片的作用机制他汀钙片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抑制胆固醇合成:他汀钙片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 HMG-CoA 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效果。
•增加 LDL 受体表达:他汀钙片可以增加 LDL 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液中 LDL 的清除。
这样一来,血液中的 LDL 水平会降低,减少了血管堆积的风险。
•抗炎作用:他汀钙片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 他汀钙片的主要功能和主治他汀钙片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3.1 降低血脂他汀钙片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
这对于高脂血症等与血脂异常相关的疾病的患者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他汀钙片还可以减少动脉壁上的沉积物,防止动脉硬化。
3.2 预防心血管疾病他汀钙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内脂肪斑块形成引起的,而他汀钙片的作用可以减少脂肪斑块的生成和堆积,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3 预防脑卒中由于他汀钙片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且具有抗炎作用,所以在预防脑卒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他汀钙片可以减少脑血栓的发生,从而降低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
3.4 控制冠心病进展他汀钙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而他汀钙片可以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成的风险,从而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3.5 预防高血压他汀钙片还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血管内的斑块形成,从而改善血管的弹性,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医学论文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杨清玲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预防中的应用,为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和该类药物相关临床实验治疗结果,阐述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的作用。
结果他汀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血脂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而且此类药物对治疗预防缺血型脑血管疾病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预防脑卒中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相关临床试验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3(c)-0064-02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该药自问世以来品种就不断发展,在临床上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减缓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阻碍动脉斑块硬化进程。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来减少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进而使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此外该类药物还能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有助于机体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快速清除。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确切疗效,能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预防中也有明显作用,本文就主要阐述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1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1.1 减缓血管斑块硬化,有效调节血脂机体血脂浓度升高在脑血管疾病的是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 1- 2 ],且该因素在众多危险因素中是独立存在的。
机体血清血脂浓度升高,沉积在血管内皮细胞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造成炎症反应,从而形成动脉斑块,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硬化。
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探讨引言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随着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其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院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一、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分析1. 肌肉损伤他汀类药物与肌肉损伤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可能出现骨骼肌痛、无力、妊娠酮水平升高等症状,甚至发展为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肌肉损伤,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 肝功能受损部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
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评估肝功能情况,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4. 骨骼肌病变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骨骼肌病变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加骨骼肌病变的风险,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骨骼肌情况,及时评估相关风险。
5. 其他不良反应除了上述常见的不良反应外,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他汀类药物的合理性分析1. 选择合适的剂量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基线胆固醇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定,然后根据治疗效果逐步调整剂量。
2.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时需要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其他降脂药物,例如贝特类药物。
在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长期用药的评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长期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评估,包括肌酸激酶、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药物的选择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的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治疗,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而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备受关注。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有效的降脂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除了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有多项研究进行了探讨。
一项名为MIRACLE-PCI的研究对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了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常规治疗+80mg辛伐他汀/日),另一组接受了常规治疗,结果显示高剂量他汀类药物组患者的术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心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这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术前应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
除了以上两项研究外,还有多项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也证实了类似的结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
而且目前的研究还表明,他汀类药物的效果与剂量无关,即使是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手术后的患者病情。
尽管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证实,但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
一些患者可能对他汀类药物存在耐药性,此时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案;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肌痛、肌无力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肌酐激酶等指标。
在具体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术前应用具有积极的效果。
可以降低手术后的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为一大类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大量的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及对冠心病的预防作用。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畅销的形形色色的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居于领先地位,成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最成功的医药产品之一。
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pitavastatin)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除了在治疗高血脂症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
本文就其在治疗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1 他汀类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近些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3],内皮衍生的NO除了调节血压、增加局部血流外,还能减轻白细胞的激活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而他汀类则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不依赖于血浆胆固醉水平。
Pedrono E等[4]报道,阿托伐他汀治疗14d后急性脑梗死小鼠的PF4和β2TG的水平显著下降,但是停药2d后两者的水平分别上调2.9和3.1倍,同时阿伐他汀治疗使主动脉和脑血管的eNOS上调2.3和1.7倍,但同样仅在停约2d以后,上述二处的eNOS分别下调严重,由此说明急性撤退他汀类药物,2d后即丧失对小鼠脑缺血和血栓形成的保护功能。
他汀类除了抗血小板的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疑血系统发挥着抗血栓形成的功能。
2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粥样硬化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的基础原因,是一种可隐匿进展许多年的慢性疾病[5]。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患者预后[6]。
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作者:孙显云刘兵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前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地应用他汀类药物来治疗高血脂症,有很多临床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仅可以降低患者体内血脂水平,还具有抑制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调节血管平滑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等一系列非降脂类的药物治疗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就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还原酶抑制剂,最早在临床上是作为降脂药物使用,但是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胆固醇水平以外还能够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稳定动脉粥样斑块、调节血管平滑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等一系列非降脂类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1.1、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心脑血管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呈现上升趋势,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同时高血压也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在20%以上。
陈文兰等[1]根据高血压水平将83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以及瑞舒伐他汀组,每个月随访一次,发现瑞舒伐他汀组经过治疗后血压下降比常规治疗组更加的显著(P < 0.05),这样便可以认为在改善患者血压和患者左心室肥厚方面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加的显著。
还有学者[2]采用辛伐他汀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患者,并且对比采用贝那普利治疗组的疗效,发现在治疗6个月以后,联合用药组患者血脂有所下降,血压稳定,总的有效率为98.5%,而贝那普利组总的有效率仅仅是83.33%,结果可以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效果更加的显著。
药理学视角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要累及器官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
这些疾病给全球人口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药理学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视角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机制。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和机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生与心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药理学通过研究不同药物对血压调节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1. 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来减少体液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利尿剂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襻利尿剂等。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减少心肌细胞的收缩力和心脏的兴奋-收缩耦联,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二、降血脂药物的作用和应用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血管损伤、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药理学在降血脂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治疗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和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通过与胆酸结合形成不可吸收的复合物,阻断胆酸在小肠内的再循环,促进胆酸排泄和胆固醇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胆酸凝胶、胆酸型胆酸螯合剂等。
3. 脂肪酸合成抑制剂脂肪酸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脂肪酸合成抑制剂有苯甲酰胺等。
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有关,因此,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探究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摘要】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内容包括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评估、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价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结论部分讨论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未来研究展望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参考,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冠心病、疗效、副作用、安全性评估、作用机制、治疗方法比较、潜在作用、临床实践、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进而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他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关于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还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而另一些研究却认为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并不明显。
有必要对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深入探究,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评估、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价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揭示其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途径对冠心病的治疗机制。
2. 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不同种类、剂量和疗程的应用方式,以及对冠心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3. 评估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疗效,包括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等方面的疗效评价。
4.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分析其对患者健康的风险和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作用,促进未来研究的发展,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误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血脂异常的人群趋势呈上升的状态,有非常严峻的挑战。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危险因素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血脂异常是诱发此疾病病发的重要因素。
而根据大量临床证明,他汀类药物是最常用且疗效最有效的一种调脂药物,目前也是唯一一种可以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降低的调脂类药物。
尽管它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其在临床应用误区仍很明显,对于其的合理利用有很大的干扰性。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标签: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使用误区随着医疗水平以及技术的不管提高和应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采用了血管的重建治疗方法,使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其的应用在临床上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必要以血管新生为出发点寻求更实用、方便且有效的药物来代替生长,而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疗效果,明显的可以使疾病的发生几率及死亡率降低。
1 他汀类药物适用对象误区根据有关的研究提出他汀类药物会提升患者空腹其血糖的水平,所以,有些人会觉得他汀类药物并不适用于糖尿病类患者,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目前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并不会提高患者的血糖,反而对于空腹血糖非正常、糖耐量降低以及糖尿病类患者的预后有较明显的改善,使这类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在其患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发挥积极效果。
所以,他汀类药物影响血糖正常代谢水平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试验证实。
2 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的误用相关的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药物被大量的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
专业性不太强的一些医师,在对患者调脂药物的应用所参考标准为血脂的化验,如果血脂表现为正常,则会认为调脂药物的不适用。
但是血脂所检查的指标对于不同患者而言,水平也是有差的。
患者不同疾病其是否伴有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其血脂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比如LDL-C举例,正常人应在4.6mmol/L 之下,而若患有高血压患者则应低于 3.38mmol/L,冠心病患者或心肌梗死病患则应低于2.6mmol/L。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曹洪兵【期刊名称】《系统医学》【年(卷),期】2017(002)015【摘要】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4月—2016年12月为时间段,将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给予参照组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用辛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TG、TC、LDL-C、HDL-C等指标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指标[TG(1.49±0.83)mmol/L;TC(4.21±1.01)mmol/L;LDL-C(2.46±0.71)mmol/L;HDL-C(1.51±0.52)mmol/L]与对照组[TG(1.77±0.91)mmol/L;TC(4.89±1.08)mmol/L;LDL-C(3.00±0.79)mmol/L;HDL-C(1.34±0.33)]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43/45)明显高于参照组88.89%(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情况(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疗效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总页数】3页(P47-49)【作者】曹洪兵【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内科,江苏镇江 2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J], 罗荣2.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曹洪兵;3.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曹洪兵;4.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个体化用药中的作用 [J], 童明宏;丁慧;蒋银婷;孙寒晓;宣彬彬;盛慧明5.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证据不断增加 [J], 吴平生;李明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类药物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一类能够降低胆固醇水平的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治疗高胆固醇等相关疾病。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从而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首先,他汀类药物对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道具有显著作用。
由于LDL-C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因此降低LDL-C水平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还原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速度。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增加肝脏上清LDL受体的表达,促进LDL-C的清除,进一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其次,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活性,可以减轻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防止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改善内皮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舒张血管、抗炎和抗氧化等重要功能。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增强一氧化氮合成,促进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够减少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自由基产生,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比如,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他汀类药物还能够促进冠状动脉的新生和再生,提高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症状;他汀类药物还能够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和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炎症状态。
总之,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降解,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和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药理作用,综合起来,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他汀类药物的功效与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用于降低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的药物。
他们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
这类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蛋白血症,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他汀类药物的发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他汀类药物是美国药物公司默沙东公司研发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
随后的几十年里,他汀类药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证据支持他们的功效。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1. 抑制HMG-CoA还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合成的关键步骤。
这使得肝脏减少胆固醇合成,迫使肝脏从血液中摄取胆固醇,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2. 促进LDL受体表达:他汀类药物可增加肝细胞上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
LDL受体是细胞内摄取胆固醇的主要通道。
通过增加LDL受体的数量,他汀类药物可促使肝脏摄取更多的LDL胆固醇,从而降低血液中的LDL胆固醇水平。
3. 减少TC和TG的合成: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的能力。
这能进一步降低血液中的TC和TG水平。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不仅涉及胆固醇的降低,还包括改善脂蛋白谱和血脂代谢的多种方式。
同时,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持久性。
他们最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脂蛋白血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具体来说,他们可将总胆固醇下降20% - 55%,LDL-C下降30% - 60%,TG下降10% - 45%,HDL-C上升5% - 15%(视剂量和个体差异而定)。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病人的意义作者:王方璇来源:《健康管理》2016年第05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且逐年上升。
可出现胸闷、气促、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引发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
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等。
本文仅针对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做详细阐述。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统称,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药物之一。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血小板聚集、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重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明显改善冠心病预后,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及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有文献表明服用他汀类药物3-5年后,冠心病患者(包括心肌梗死、心绞痛、支架植入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可使心肌梗死再发的风险减少30%-40%。
他汀类药物在胆固醇合成的早期阶段竞争性抑制HMC-CoA还原酶活性,使甲羟戊酸形成障碍,阻碍肝脏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也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可以使斑块的脂质核心面积缩小,加固斑块纤维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使斑块趋于稳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可能降低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性。
冠心病治疗指南指出所有冠心病患者(如无禁忌)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即使血脂已经正常也应坚持他汀治疗。
按照《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全文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8):633],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LDL-C目标值应为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主要是使用的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
服用他汀类药物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和肌肉不良反应,尤其对肝肾功能不全、高龄、体重低、合并用药较多的患者,谨慎使用以达到安全用药、最大获益的目标。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和意义再评价郑刚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
【年(卷),期】2022(27)3
【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CVD风险,临床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预防CVD的一线治疗。
然而,临床使用中报告了各种不良事件,包括肌肉问题、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眼部疾病。
以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维持性较差,因此,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可能会错过挽救生命的治疗。
这种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足的部分原因是担心潜在的不良反应。
【总页数】4页(P215-218)
【作者】郑刚
【作者单位】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地位
2.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应用指征
3.从JUPITER研究看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应用
4.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证据不断增加
5.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论文摘要汇编——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基于爱尔兰队列的指南和患者偏好建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最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从多个方面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还以其生物多效性,巳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即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己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它的治疗作用,更要注意它的安全性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高,高血脂症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而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其中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等问题已经成为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血脂异常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时间就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因此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是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调节血脂药的临床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临床常用降脂药物[1],仍然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2],在临床上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医生对他汀类药物认识普遍不足,所以要加强医生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它的治疗作用,更要注意它的安全性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适当对患者和家属讲解该类药物的作用,使患者能够获益。
自从霉菌中提取洛伐他汀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以来品种就不断发展,此类药物在降胆固醇、降血脂方面疗效非常显著,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经甲戊酸代謝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 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
脑出血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因其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逆转动脉中膜厚度,从而降低卒中风险。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还有独立于调脂作用外的多重作用:①抗炎症反应,减少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促进卒中神经功能的恢复;②能刺激血管内皮组细胞增殖,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增强内皮型的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产生,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进而不断增强缺血半暗带血流灌注;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③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从而降低血流的粘滞度抑制血栓形成;④能刺激血管内皮组细胞增殖,可通过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抑制基
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阻断或消退,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甚至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实现逆转,从而降低脑动脉再次栓塞的几率;⑤增强内皮细胞对纤维蛋白溶解的能力;⑥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⑦对血管重建的影响等。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利于脑卒中再发的预防,并且有很好的安全性,对脑出血伴高脂血症患者治疗过程,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会增加再次脑出血的风险。
但多数老年患者脑动脉硬化,血管均有明显的淀粉样变性,而已经发生淀粉样变性的血管则对他汀类药物非常敏感,一些细小动脉容易发生渗漏出血,进而发展成大的脑出血,特别是增加大脑半球区域脑出血的风险,因此若患者血管未发生明显的淀粉样变性,则可适当的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而若患者血管已经发生淀粉样变性,则应综合考虑患者受益和风险来决定是否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特别是已经有过脑出血病史的患者,其血管发生淀粉样变性的可能性非常大,更应慎重考虑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因此对于高危患者应该适当地避免应用他汀类药物,或在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干预治疗的同时,应该谨慎观察可能发生的脑出血征兆,定期行MR 检测微小出血灶的出现,以决定是否继续应用他汀治疗。
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最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3]而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为脂纹改变,逐渐发展为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表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和粥样斑块形成,后期表现为颈动脉狭窄,血流减少” 若在此基础上出现斑块内出血、破裂脱落等,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栓塞、动脉夹层等后果,引起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随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而上升,且与斑块的稳定性相关,因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早期干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甚至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于减低急性心脑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给予他汀类药物干预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具有明显的降脂减少脑梗死复发的作用,患者高血脂及胆固醇含量降低,随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会极大降低,且预后良好。
脑梗塞发生后即使针对原发性神经系统给予医学干预,局限性脑缺血症状仍可继续进展,呈阶梯式加重。
因此,积极提高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许多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慢动脉粥样发展,甚至使斑块消退,从而打破了冠心病不可逆转的传统,尤其是同时患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者。
大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安全有效。
在临床上碰到的冠心病患者,只要有危险因素,即使血脂正常,也要求他们服用他汀类药物。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治疗高脂血症的特效药物,具有降低血脂,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作用;是目前降低胆固醇及治疗高血脂最多的药物。
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他汀类使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药物。
一般都建议患者
长期服用。
然而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和依从性相对较差,应引起有关工作者的重视,可鼓励适应症患者积极应用,但不同的个体对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性和耐受性也不同。
鉴于高血脂患者多为老年群体,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充分考虑降脂治疗的利弊,合理用药,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过敏反应,眼外肌麻痹,关节痛,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性功能障碍,多尿,以及腹痛、腹泻、急性胃绞痛、恶心、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表现,多数情况下是受到用药剂量的影响,在停药后可自行恢。
不良反应中最严重的为横纹肌溶解症,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在体内难以消除,致使血浆药物浓度升高有关;剂量增加和联合用药是他汀类药物发生相关性肌病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推荐的治疗剂量,从小剂量开始,无不适症状后逐步加量;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有药物性肌病史或肌病家族史等肌病高危人群,要根据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况更换药物或者调整药物剂量。
单纯肝脏转氨酶升高并不表明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但如果脏脏转氨酶升高的同时,伴肝肿大、黄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则应考虑是否为他汀类药物的肝脏毒性。
常规来说,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少发生肝损害,但在大剂量强化降脂治疗的情况下,可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的3倍的情况下,采取停药、减量或换用其他他汀类药物即可恢复正常。
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不会引起外周神经损害,少数女性患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症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给予患者停药及陪护等措施,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晓辉,黄可青,佘白容,等. 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脂的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17(23):14-15.
[2]宋义.调脂方法的探讨(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8(4):25-28.
[3]任乃勇.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抵抗素!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凝难病杂志,2013,12(8):59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