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尾模式
- 格式:dps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3
•二、议论文结尾模式
•1.首尾呼应,总结扣题
•这是结尾段的基本要求,也是常见的结尾方式
•(开头)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
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彩翼,美得让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点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结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
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2013年江苏卷《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这个结尾意蕴十分丰厚,也尤见作者功力。首先,呼应标题开头,扣住材料(明扣式),如“吹灭石壁上的烛火
只需一口气”“愿……惊扰”。其次,总结上文,“面对……勇气和决心”“褪色……痛”。最后,深化主题,如“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躲进……可能”。
•议论文结尾,尤其是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结尾,一般都要明扣材料,点明中心。不过,这时明扣材料、点明中心,应与开头“相映而不相犯”。也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富有变化、极为灵活的重复。如在句式上相对灵活,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界增添了善
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你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2013年广东卷优秀作文《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结尾)
•三个排比句,分别扣住了材料中的三种态度,又回扣了观点。
•还可以变换手法来明扣材料,强化中心,如借助修辞手法等。如:
•201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为“以‘___而知
之’(填入一个字,学字除外)为题,写一篇文章”。•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2013年天津卷优秀作文《思而知之》结尾)
•引用名句,使用比喻。尤其是以“一座‘知’的高山”的精妙联喻,可谓神来之笔,不仅强化了中心,而且令人回味。
•2.表达愿望,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例如:
•(1)希望深山的蜡烛可以熄灭,更希望如今打在文人学
者身上的光可以关掉,让美好的生命不再受这“光”的威胁!(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生命不能承受之光》
结尾)
•(2)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
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之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结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尾方式还是要紧扣材料与中心,只不过换一种语气而已;要感情真挚,免得沦为苍白无力的口号式。
•3.巧妙发问,余味无穷
•一篇好文章要有理趣,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同欣赏美妙的乐曲,曲虽终而余音缭绕。结尾巧妙发问,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不失为一种绝妙的方略。例如:
•材料:
•一个人在他3岁的时候想吃糖罐里全部的糖,结果手卡在糖罐里拿不出来,他哭了。
•他20多岁的时候工作的农场分水果,他拿了最小的水果,但是他很满意。
•他58岁的时候,他的公司说谁去要回30万英镑欠款,就给他10万。其他同事都没要回欠款唯独他要回了,因为他只向债务人要21万英镑,自己只留下1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0辽宁
•人生匆匆一瞬,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人们都在得失之间游弋,寻求两个极端之间的支点。应知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得到固然值得高兴,但要看得到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仅是身外之物,这样的得到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失去纵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失去的是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去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2010年辽宁卷优秀作文《得失之间》结尾)
•结尾两个整齐的问句委婉发问,让人深思“得失”之间的深刻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 4.拓展文意,深化升华
•这种结尾,不是总结上文,也不单是回扣论点,而是在上文的基础上,文意有所拓宽、加深,或提出方法,或指向未来等等。这种结尾,体现了一个“深”字,能启人心智,令人回味。不过用起来难度较大。
•2013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
样?”--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从萧伯纳的“我”是对未知事物的思考来立意,就比较容易在大脑中搜寻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材料进行说理。普通人看到的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萧伯纳却把思考、思路放在梦想上,放在对没有出现过的事物的遐想上,放在为什么不去追求与现实不一样的梦境和理想上。年青人不要只盯着眼前的现实,要敢于做梦、追梦、圆梦;当然这需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