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4
方剂学教学大纲方剂学教学大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教学中,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方剂学教学大纲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方剂学教学的基础,它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教学目标应明确学生在学完方剂学课程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例如,学生应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正确辨析方剂的组成和配伍,掌握方剂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其次,教学内容应涵盖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经典方剂、现代方剂以及方剂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剂学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
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定义、分类、命名规则等,学生应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来掌握这些知识。
其次,要注重经典方剂的学习。
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宝贵遗产,学生应通过学习经典方剂,了解方剂的起源、演变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要注重现代方剂的学习。
现代方剂是指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研制的新型方剂。
学生应通过学习现代方剂,了解方剂的研发过程和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首先,要注重理论讲授。
方剂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应通过理论讲授来了解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要注重案例分析。
方剂学的学习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实践操作。
方剂学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方剂的配伍方法和应用技巧,学生应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方剂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章绪言(1/2学时)【掌握】方剂学、方剂的概念。
【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了解】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1/2学时)【掌握】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了解】治法与病证、治法与中药的关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2学时)【熟悉】“七方”、“十剂”的涵义。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掌握】组成方剂的目的;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基本理论。
【熟悉】配伍的概念、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了解】常见药物配伍形式。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1/2学时)【熟悉】剂型的概念;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汤剂的常规煎法和特殊煎法;药剂的服用时间和服药方法。
第六章解表剂(6学时)【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1. 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桑菊饮。
【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第七章泻下剂(4学时)【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熟悉】1. 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济川煎、黄龙汤。
【了解】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第八章和解剂(4学时)【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1. 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2. 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当归芍药散。
第九章清热剂(6学时)【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方剂学》(105040004)供中药学专业使用一、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是研究方剂基本理论和功效应用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介绍200多首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和临床应用。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方剂配伍规律及60余首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应用。
课堂教学突出重点、难点,部分内容留作自学。
3、学时安排34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教材选用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1学时)[基本内容]方剂的形成与方剂学的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方剂学发展历史和几部代表性著作。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学时)[基本内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了解常用治法的含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 [基本内容]1、方剂的分类。
2、组方原则。
3、组成变化。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的分类方法。
2、重点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
3、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
第四章剂型第五章方剂的服法(1学时) [基本内容]方剂的剂型和煎药、服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常用剂型和煎服法。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学时) [基本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解表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解表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第二章泻下剂(2学时) [基本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泻下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泻下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组成、功用和主治。
第三章和解剂(1学时) [基本内容]1、和解剂的概念、分类的使用注意。
引言: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中医方剂学教学的大纲,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概述: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专业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中药的组方、方剂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21世纪的中医方剂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
正文内容:一、中医方剂学基本概念1.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中医方剂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二、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体系2.中医药的药性与药理3.方剂的组成原则和经验总结4.方剂的性味归经与应用原则5.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与结合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方剂的制备技术1.中药材的挑选、鉴定和质量控制2.方剂制备的常用技术和方法3.方剂制备的标准化与规范化4.现代技术在方剂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四、方剂应用与临床研究1.方剂的应用范围与临床疗效评价2.方剂的临床研究方法与实践3.方剂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应用4.方剂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五、中医方剂学教学与实践1.中医方剂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2.中医方剂学教材与教具的选择与编写3.中医方剂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4.中医方剂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5.中医方剂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同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中医方剂学,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方剂学》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内容绪言【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方法和要求。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治法【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内容】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内容】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求】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内容】1.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要求】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2.掌握汤剂的煎法3.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内容】1.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2.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3.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要求】1.熟悉解表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柴葛解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升麻葛根汤和香薷散。
《方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方剂学Course:Formulae of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14132Course Number:14132适用学生:中医七年制Designed for: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even years学分:4.5 总学时:77Credit: 4.5Class hour: 77实验学时:15Experiment hour: 15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Preparatory Courses:Basic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ateria Medica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针灸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医七年制等专业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具有一定中医基础功底后,在第四学期开设本门课程。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0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综合,又是各门后续中医临床各科课程的理论基础,还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中医临床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Cours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oks)1.推荐教材(1)李冀.《方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1)LI Ji.Formulae of Chinese Medicine.China Press of TCM,20032.参考书目(1)清·汪昂撰,苏礼等整理.《医方集解》.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清·吴仪洛撰,史欣德整理.《成方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明·吴昆著,张宽等整理.《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ference Books:(1)Qing Dynasty.WANG Ang.Yifang Jijie.Arranged by SU Li.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6(2)Qing Dynasty.WU Yi-Luo.Chengfang Qieyong. Arranged by SHI Xin-De.People's Med 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3)Ming Dynasty.Yifang Kao.Arranged by ZHANG Kuan.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 -se,2007(4)WUANG Mian-zhi. The lectures on the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a of Pr -of.WANG Mian-zhi.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其最终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教学大纲(供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前言《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36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学时数为28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教学要求及内容第十二章方剂学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本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配伍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5.方剂的配伍目的。
6.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7.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8.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
9.介绍汤剂的煎药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一节解表方【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汤、银翘散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3.了解: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教学内容】1.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
方剂教学大纲方剂教学大纲方剂教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方剂教学大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讲授的内容和要求,它对于规范方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方剂教学大纲的编制、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方剂教学大纲的编制方剂教学大纲的编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根据中医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大纲的总体框架。
其次,要结合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
最后,要根据教学资源和条件,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二、方剂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方剂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应该全面、系统、有针对性。
首先,要对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包括方剂的定义、分类、组成要素等。
其次,要介绍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范,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同时,还要重点介绍常用方剂的组成和应用,包括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实用的方剂配伍技巧和经验。
三、方剂教学的教学方法方剂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其次,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方剂的制备和应用实践。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方剂的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方剂教学的评价方式方剂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首先,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其次,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
同时,还可以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方剂教学大纲的编制、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方剂学课程名称(英文):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方剂学科学分:5 总学时:90理论学时:90实验学时:0先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关系,掌握各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并能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
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和以后进入医疗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本大纲将《方剂学》教学内容拟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中,除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外,其中有掌握的方剂105首;熟悉的方剂 55首;了解的方剂54 首。
要求掌握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和临床常用加减变化等,并要求背诵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并背诵方歌;要求了解的方剂,要理解并基本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内容,不背方歌。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上篇总论(6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其有代表性的著作。
(2)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认识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意义,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3)了解历代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著作。
(4)掌握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熟悉方剂的三种变化形式,以及与方剂功效、主治的关系,了解方剂的配伍目的。
(5)掌握汤、散、丸、膏、酒等常用剂型的概念与特点。
(6)熟悉方剂的煎服法。
2.重点、难点:重点:八法的涵义、运用、使用注意;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难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说明:内容较多,应分清主次。
(二) 解表剂(6学时)1.基本要求(1)掌握:掌握解表剂的分类、功用、适应证,以及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等方剂 (8) 。
《方剂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制剂专业使用)前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加强对中药和方剂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近74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以及配伍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方剂、研究方剂的能力。
按照七版教材的规定,《方剂学》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包括50学时理论课及4学时实验课。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遗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和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教学是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明确方剂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1. 方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3.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方剂学的分类及其特点5. 方剂的命名方法和规范要求二、方剂学的组方原则1.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理论基础2. 方剂的组方规律及其应用3.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比例关系4. 方剂的药物性味组合和作用特点5. 经典方剂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三、方剂学的配伍禁忌1. 方剂中药的类型和配伍规则2. 方剂中药的禁忌与相克问题3. 方剂中药的相宜与相互协同作用4. 方剂中药的适用病证和禁忌症5. 方剂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防范措施四、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1.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方剂学的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3. 方剂学在中医治疗常见病症中的实践4. 方剂学在中药调养与康复中的实践5. 方剂学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实践五、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考核1.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2. 方剂学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3. 方剂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方剂学教学考核的方法与标准5. 方剂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通过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概述和正文内容的详细阐述,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方剂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方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方剂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大致掌握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基本知识,并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①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②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及常用治法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教材中方剂分为三级,既掌握、熟悉、了解。
①掌握方剂 25首,要求学生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等。
②熟悉方剂23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方剂42首,要求了解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2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方剂学》学时数为36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方剂学基础理论(3学时)1.基本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础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学组成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和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2.重点、难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明确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3)八法的含义、适用范围。
(4)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其运用特点。
(5)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72学时(理论教学64,实践为8)。
此大纲适用于中药(三年制)、中药制药(三年制、一年制)等相关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功能方剂是中药和中药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业人才所必需的方剂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范围的边界与接口1.先修课:中医学基础、中药学。
2.后续课:中药药剂学。
三、课程目标(质量标准)(一)理论教学目标1.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和方剂的组成原则。
2.了解70首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功效、主治证特点,掌握常用40首汤剂的组成、主治、方义以及常用20种中成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3. 能进行简单的问病荐药(中成药)。
(二)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2.具备热爱专业,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及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课程内容纲目及其基本要求五、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六、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及作业安排1.理论教学作业安排:每章理论知识结束后均安排方歌背诵以巩固所学知识,必要时安排习题课。
2.实践环节及作业安排:每章理论部分采用课堂讲述和演示操作方式,借助投影,录象,幻灯多媒体教学手段。
实践技能操作在课堂外进行。
七、学生课内及课外学习时数要求学生除按本大纲中的理论及实践学时进行课内学习外,还应进行必要的课外学习时数,要求为课内学习的三分之一。
八、主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2.《方剂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九、学生成绩考核方式1.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可以采用闭卷方式,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并可适当予以加分。
2.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Formula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5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学分:5总学时:80其中理论学时:80 ,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后续课程:中医临床各科选用教材:李冀,连建伟.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必读书目:[1] 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 邓中甲,方剂学习题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 胡方林,李成文.历代名医医案选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选读书目:[1] 张民庆.现代临床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3] 李飞. 方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 尤虎,苏克雷,熊兴江.历代名医时方一剂起疴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 高秀兰.名老中医方剂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二、课程教学目标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本课程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篇总论中要求重点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或结构)和组成变化与功用的关系,以及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剂型与服法,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剂的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下篇各论中每类方剂的要求,一般分为三级,即掌握、熟悉、了解。
附件1《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50020课程英文名:Formula of TCM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类别:基础理论课先修课程:中药学学分:5总学时数:90周学时数:5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学系一、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方剂的配伍规律。
难点:方剂的配伍规律。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观看老中医经验教学VCD。
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和组方能力。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方剂学》(邓中甲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参考书:《中医治法与方剂》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必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六、基本教学内容(医学院统一格式如下)(一)理论学时分配(总学时:90)教学内容前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一、具体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的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的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1。
循序渐进,由浅人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能力。
2.结合实际,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人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
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用、主治要讲深讲透。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目的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方剂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 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教学内容]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
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目的要求]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1.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第四章剂型[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传统剂型一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第五章煎药法与服药法[目的要求]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第六章解表剂[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参苏饮、香薷散4.了解(三级方剂,下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特如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
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香薷散以辛温解暑之香薷配伍行气化湿之厚朴,功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月感寒之暑证。
(5)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剂。
方中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8)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第七章泻下剂 #[目的要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大枣汤、大黄牡丹汤、麻子仁丸。
3.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4.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禹功散。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人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
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弊关系。
对使用大枣的意义及重视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第八章和解剂.[目的要求l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3.熟悉: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
4.了解:疏凿饮子。
[教学内容]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
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5)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邪未解,热邪人里之热利(协热利),方取葛根配以芩、连,外解内清,组成表里同治之剂。
(6)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症候。
(7)防风通圣散主治外有表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之证,故集解表、攻下、清热之品于一炉,配伍养血益气之属,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第九章清热剂[目的要求]1.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3.熟悉:竹叶石膏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
4.了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教学内容]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
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
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下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
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
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
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
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
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
(8)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