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公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答案:A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
A. 郡县制B. 封建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A3. 唐朝时期,负责管理财政和税收的中央机构是()。
A. 太常寺B. 太仆寺C. 户部D. 礼部答案:C4. 明朝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
A. 蒙古B. 日本C. 西方列强D. 东南亚各国答案:B5. 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是()。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答案:A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 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决议B. 辛亥革命的失败C. 清朝的腐败统治D. 列强的侵略答案:A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是()。
A. 八路军B. 新四军C. 东北抗日联军D. 国民革命军答案:A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C. 人民万岁D.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答案:A9.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是()。
A. 土地改革B. 农业合作化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 建立经济特区B. 实行市场经济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实施西部大开发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
答案:和亲2.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开元盛世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宣扬国威4.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对外政策是“________”。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C.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D. 清朝时期实行封建制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A. 仁者爱人B. 礼治天下C. 法家思想D. 君子慎独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军事征服B. 贸易往来C. 宣扬国威D. 寻找宝物答案:C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A5. 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是:A. 推翻了清朝统治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 完成了土地改革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B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和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提倡文言文D. 反对帝国主义答案:C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是:A. 台儿庄战役B. 平型关大捷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答案:B8.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 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B. 1953年三大改造完成C.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答案:C9.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混合经济D. 国有经济答案:B10.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邓小平提出的B. 适用于香港、澳门和台湾C. 保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D. 允许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制度。
答案:郡县制2.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______和______。
答案:进士科、明经科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安徽省2024届高三开年第一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荆轲奉命去秦国,以献地图为名伺机刺杀秦王。
制作该“地图”的材料最有可能是A.龟壳B.竹简C.帛D.纸2.西汉贾谊在《治字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行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留意防治结合,歼灭传染病源C.减弱王国力力,加强中心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3.玉米原产美洲,被视为中国传统“五谷”之外的“六谷”,很多学者认为是在明朝万历前期由海上(菲律宾)传入我国。
据此推断,万历前期是在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8世纪4.明入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慧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探讨西学之风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5.1839年林则徐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信中写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许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由此可见,清政府A.国力强大以世界霸主身份自居B.放弃了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C.区分对待鸦片走私与正值贸易D.依法剥夺了洋商在华的贸易权6.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2024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历史2024.1本试卷共9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
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
这一规定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2.《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
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
”汉代乐府的创立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
《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
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
《通典》记载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
由此判断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4.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
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5.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
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
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
由此可见乡饮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1840年英国照会清廷: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业圣人?a) 孔子b) 伏羲c) 志人d) 齐物答案:b) 伏羲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中宗答案:b) 唐玄宗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文化大革命答案:a) 辛亥革命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其中以下哪个事件导致了正式的全面抗战爆发?a) 卢沟桥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南京大屠杀d) 东北地区投降答案:b) 九一八事变二、填空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1949年2.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
答案:1919年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4. 首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被租借给______的山东省。
答案:德国三、解答题1. 请简要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结束。
它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提供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启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请解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政治运动。
它导致了极端的政治混乱、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破坏。
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迫害,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稳定中。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长期的伤痕。
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2.楚国虞丘子曾向楚庄王荐举孙叔敖任令尹;郑国子期曾向郑昭公荐子产为相;管仲在齐国创立“三选”荐举之法,即通过乡选、官选、君选三个环节选拔官吏。
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雏形出现B.人才选拔机制成熟C.君主专制得到发展D.阶级关系发生剧变3.下图为山东滕州黄家岭出土的汉画像石拓片。
在拓片中,上格为“迎谒”和“锻冶”图,下格为一个包括耕、糖、种的综合农耕场面。
该拓片可以用来说明汉代A.土地兼并问题的长期存在B.豪强地主势力的强盛C.不同阶层间矛盾的尖锐化D.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4.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5.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学说就是破“心中贼”的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然而,它并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 以下哪一项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统一度量衡B. 焚书坑儒C. 推行郡县制D. 建立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包括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推行郡县制等。
而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期才建立的,与秦始皇无关。
3. 唐朝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对外交往的表现?A. 遣唐使B. 玄奘西行C. 鉴真东渡D. 丝绸之路的繁荣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非常活跃,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丝绸之路的繁荣等。
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佛教文化交流的表现,但不是对外交往的直接体现。
4. 明朝时期,以下哪一项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 宣扬国威B. 促进贸易C. 寻找建文帝D. 传播文化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促进贸易、传播文化等。
而寻找建文帝并非其主要目的。
5. 下列关于鸦片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B. 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C.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D.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了这场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相反,被迫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________制度。
四川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其中不包括()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货币C. 修建长城D. 推广儒家学说答案:D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A. 推行均田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盐铁官营答案:B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下列哪项不是科举考试的科目?()A. 明经B. 进士C. 明法D. 骑射答案:D4. 明朝时期,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海禁”政策?()A. 朱元璋B. 朱棣C. 朱厚照D. 朱由校答案:B5.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下列哪项措施不是他采取的?()A. 收复台湾B. 平定三藩之乱C. 推行“摊丁入亩”D. 废除科举制度答案:D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下列哪项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主主义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结果?()A.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签字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 五四运动爆发答案:D8. 下列哪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A.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B.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C. 东北抗日联军D. 华中抗日根据地答案:C9. 下列哪项不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A. 土地改革B. 公私合营C. 农业集体化D. 国有企业改革答案:D10. 下列哪项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成就?()A. 恢复高考制度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D.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答案:C11. 下列哪项不是古代希腊城邦的特点?()A. 以城市为中心B. 以农业为基础C. 政治制度多样D. 经济相对独立答案:B12. 下列哪项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A. 但丁B. 达芬奇C. 莎士比亚D. 贝多芬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全部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实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科举制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宣扬国威B. 寻求贸易机会C. 寻找长生不老药D. 进行文化交流答案:A3.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治理做出了哪些贡献?A. 统一台湾B. 开疆拓土C. 编纂《康熙字典》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C.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D.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案:D5.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B.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C.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D.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答案:C6.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B. 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C.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D.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答案:D7.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表述正确的是:A.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B.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市场经济C.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混合经济D.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自由经济答案:A8. 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B.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C.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D. 改革开放使中国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答案:D9.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 “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而提出的政策B. “一国两制”的实践在香港、澳门取得了成功C.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 “一国两制”允许香港、澳门完全自治答案:D10. 下列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B. 加入WTO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C. 加入WTO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D. 加入WTO使中国完全放弃了关税保护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3届高三年级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
表中现象反映了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D.等级观念产生和阶级分化【参答】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观天象授时、战争、工程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故选A项。
材料所给不同时期墓葬的差别反映不了贫富差距,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异于秦始皇无几矣”,但“能尊先王之道……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作者对汉武帝的评价A.肯定其雄主形象以挽时局B.忽略客观效果具有片面性C.说明其治国方略变化的必要性D.体现汉承秦制带来的弊端【参答】B【解析】《资治通鉴》崇古重道,重仁政,批判汉武帝的暴政,但忽略了汉武帝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秦亡汉兴的客观效果,有片面性,故选B项。
C、D两项材料未体现;材料主旨是对汉武帝暴政的批判,A项错误。
3.下图为著名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对比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A.儒法思想的不同影响造成南北文化差异B.南北思想文化交流受到阻碍C.南北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D.走向统一之路北方将更具优势【参答】D【解析】材料主题是北朝政治复兴,重军功和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北朝创立一系列政治制度,而南方门阀制度腐朽,北方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选D项;A项与所学不符;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
4.隋唐都城均在长安,但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关中饥荒,隋文帝率百姓“就食”洛阳。
唐末,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其后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并为北宋所沿袭。
这主要是因为A.长期战乱的破坏B.统治者相信风水之说C.经济中心的变化D.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参答】C【解析】“‘就食’洛阳”说明洛阳粮食供应优于长安,再到开封,无疑都是考虑粮食的供应,粮食物资供应反映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故选C项。
高三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 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玉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今陕西、山东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玉礼器。
图1为二里头文化前后东亚地区玉璋的分布示意图。
据此可知当时华南和中原地区A. 生产力发展水平接近B. 形成相同的文化认同C. 已存在经济文化联系D. 确立了政治隶属关系2.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故“亲亲而仁民”;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故“治民无常,惟治为法”。
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A. 知识分子的价值标准B. 重构秩序的人性判断C. 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D. 治理国家的策略要求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 (共8页)3. 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
《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
《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B. 海外贸易占据主导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4.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
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
这说明A. 抑商政策基本瓦解B. 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C.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5. 图2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 城市布局示意图。
该图可说明此时期A. 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B. 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C. 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D. 外交机构已趋向专业化6. 《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
高 三 历 史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该故事A .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 .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C .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 .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2.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A .自耕农经济衰退 B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C .统治区域的缩小 D .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3.《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
这些原则A .彰显了皇权B .体现了唐律的严密C .践行了礼制D .维护了家族的利益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
上述现象反映了A .多元一体的格局 B .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 .文化认同的理念 D .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5.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
这表明王韬A .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 .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C .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6.图1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凡中国民人与各国人民遇有交涉事件,均归此界内设之公堂听断。
”这反映了()A.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沦为列强的“国中之国”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不断扩大C.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在华取得领事裁判权D. 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在华特权进一步扩大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关于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在使馆界内居住以及中国民人与各国人民发生交涉事件需归使馆界内公堂审理的规定。
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描述的条约。
选项A,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但通商口岸并非列强的“国中之国”,没有驻兵权,更没有领事裁判权,因此选项A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陆地区,但材料中描述的内容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无关,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但没有规定领事裁判权,且领事裁判权并非日本独有,因此选项C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各国可以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使馆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与各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事件,中国官员不得过问,因此选项D与材料内容相符。
因此,材料描述的条约是:D. 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在华特权进一步扩大。
2、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这一论断是针对()A.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C.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失败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考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 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
这一趋势表明了()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2.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3.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4.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至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儒学体系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5.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
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础B. 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答案: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焚书坑儒D. 修建万里长城答案:ABCD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打破了世袭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强化了中央集权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答案:ABC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开展对外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探索新航路答案:B5.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国家统一?A. 平定三藩之乱B. 收复台湾C. 抗击沙俄D. 以上都是答案:D6.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C. 五四运动的爆发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答案:A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A. 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C. 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D. 以上都是答案:D8.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 巩固了新生政权C.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A.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B.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D. 以上都是答案:D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1. 请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024北京房山高三 (上) 期末历史2024. 1本试卷共 8页,100分。
考试时长 9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5分)本部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位于河南中部的舞阳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中出土了多件石器、陶器、骨器,其中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的笛子。
结合图文材料可以得出,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①说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②证明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③印证当时出现了成熟的文字④反映先民已有精神生活追求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③④2.《汉书·艺文志》记载“……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言论属于上述学派的是A.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B.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D. “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3. 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是实现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
官府调处运用道德教化解决法律纠纷,民间调处通过宗族、邻里、朋友等力量化解民事纠纷。
调处反映A. 国家采用法刑相结合的治国理念B. 法律体系中律例合编的体例特征C. 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D. 儒家伦理深刻影响古代中国司法4. 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隋朝统一的格局和规制为唐朝所继承,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以下属于隋朝制度创新内容的有①推行“大索貌阅”,核定户籍②“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③设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 ④“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1382年,云南丽江木氏归附明王朝,被任命为丽江府土官知府,世代承袭。
考点3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轻重,故A项错误;户籍的编制方便了政府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土地的性质,故D项错误。
2.590年,隋朝将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一律改为编户,有战事时应征出战,战事停罢后散归本籍,和一般民户同样垦田、纳租课。
这一举措()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D.促进大土地所有制形成,可知隋朝府兵制下的职业军人战时出战,战后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隋初经济恢复和发展,故选B项;府兵制下的军队平时农耕,该措施不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排除A 项;府兵制改革与隋朝灭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府兵制下职业军人平时垦田,这一措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形成无关,排除D项。
3.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
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
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
这些变化()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即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体现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A项符合题意;均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做法无法抑制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发展,排除D 项。
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表明明清时期()A.江南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B.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改变C.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结合D.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应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C.任人为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发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研究中国古代丝织页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茧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4.中国古代用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管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5.削弱相劝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与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6.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立有围墙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晚上“市”门紧闭7.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阁8.“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立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9.《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
”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牺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0.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B.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C.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11.孔子说:“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问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们便可以像神一样地生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树立皇帝的权威B.加强君主专制集权C.制定完普的法律D.传播基督教教义12.英国《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和创新。
其“创新”主要体现在A.限制国王的权力B.确立君主立宪制C.形成了两党制度D.确立责任内阁制1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创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14.英国和美国都是近代较早确立代议制的国家,两国国家最高行政首脑的相同点是A.都由选举产生B.都有召开议会的权力C.都对议会负责D.都是议会的最高领袖15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是A.生物进化论B.经典力学理论C.电磁学理论D.量子力学理论16.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顶峰。
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不适应航海”。
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综台国力大幅度下降B.中国奉行”闭关镄国”政燕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17.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
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18.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
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
这反映了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B.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D.中英科技问有很太的差距19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7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吉.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
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20.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于近代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实质是外国资本家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21.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十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
”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建立民主共和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实行君主立宪D.向德俄学习22.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探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23.人们通常用“封建余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
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A.戊戌变法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后D.新中国成立后2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建立国民自卫军B.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25.右图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幅标语,从中你能得到的蛙准确信息足A.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北上抗日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北上抗击日寇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红军北上抗日D.红军进行改编,开始北上抗日26.右图反映了A.国民政府苛捐杂税的增多B.日本“委托经营”的加强C.官僚资率加强了经济垄断D.美国扩大了对华经济特权27.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
”这里的“几雕”指的是①稳定了西欧经济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③有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轨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8 .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话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代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7年43.3% 31.2% 25.5% 1960年21.8% 22.1% 52.1%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综合实力太幅提升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长30.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
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II卷(非选择题共 55分)二、非选择题(55分)3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亩不足一石”。
战国时。
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
岁牧亩一石丰,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这倒不是缺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缺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拉·稻工》记载“是郡力田者,以锄代耜。
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盎无痛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近)(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2)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依据材料分析是那些因素促成的?(5分)(3)指出材料三中反应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分)(4)综上所述,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尽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出口人和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
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约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摘自《中美关系史1949—1972》材料二;(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