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高考语文经典总复习 微写作教师新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4
诗歌赏析之炼句【考点解读】: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诗歌鉴赏炼句题的一般提问方式✧请赏析诗歌中某一句的妙处。
✧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某一句在整首诗(词)中的作用。
炼句答题模式1.解释句意2.分析妙处:描写了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渲染了气氛);手法的作用;突出了主旨;表达的情感;结构上的作用.各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①首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引领诗歌下文内容②尾联:体现主旨,表达情感,收束全诗③颔联,颈联:与首联(尾联)呼应或承上启下杂诗六首(其一)曹植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①。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北林,出自《诗经》,为忧伤之地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这两句诗写诗人站在高台上,秋风阵阵,朝阳照耀着北林。
景象萧索、阔大,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因思念而生的无尽的愁苦。
在内容上,统领下文的所见所闻所怀;在情感上,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基调练习:1. 遇旧友吴伟业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已经错过才想起追问,仔细看才发现是故人。
战乱随处可见,消息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擦一擦眼睛稳定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举杯与朋友笑谈。
请你搬到我家附近来住,两个白了头发的(明朝的)遗民。
[问题]: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战乱之际,人们流离失所,在哪里能见到故人呢?即使得到故人的消息,也由于音信阻隔,情况瞬息万变而难以辨明真假。
这两句交待了相逢的背景,承接上文解说了“已过才追问”的原因,表明相逢不易,衬托相逢的惊喜。
引出下文对故交的盛情招待。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西城一模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只有保持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大面积单一栽种杨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生态学这一规律的普遍性。
由此种种,人们对有些地区杨树一家独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1)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由于自然天敌数量不足,从三北防护林到黄淮海区域,各大杨树栽种带更是屡次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②雌性杨树得到授粉后发育结籽,就会产生白色絮状的杨絮,大量杨絮飘飞堆积,不仅引发人们皮肤过敏、鼻痒流涕等健康问题,还常常引发火灾。
③一些地区由于杨树栽种面积急剧扩大,本土树种急剧减少,以本土树种为生的鸟类、昆虫的多样性也就随之急剧降低。
④雄性杨树只开花,不结果,没有杨絮问题。
A.①③④②B.②④③①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混乱,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2分)答: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家庭生活中一定有引发你关注的细节。
请以一次家庭聊天作为背景,刻画聊天场景以及你的心理状态。
150字左右。
②在疫情中奔赴一线有所作为的人,人们称之为“逆行者”。
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向这些“逆行者”致意。
150字左右。
③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就其中某个片段写一段推荐阅读的文字。
150字左右。
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人们去面对并作出反应。
学会如何应对,应该成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
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路上的情形,可能让人欣喜,也可能让人忐忑。
例文选读【试题回放】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
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1】紧跟时代步伐高三8班李娴姝《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过程中,逐步引入一些西文字母词,增添了一些现代常用词,变得与时代更为“亲近”了。
针对这种情况,人们褒贬不一。
而在我看来,社会是发展的,《现汉》的这番修订,紧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值得肯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于是一批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精神文化产物应运而生,语言文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现汉》的修订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产生了破坏作用,可是,追根溯源,当今时代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正是源于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不断创新吗?如果今天,我们只是为了保留文化的原貌,墨守陈规,不敢创新,那中华文化就会止步不前,失去生机与活力。
不光在语言文字领域出现了创新发展,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传统文化都在悄然做着改变,迎合着时代的需要。
京剧不再局限于“西皮”、“二黄”、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它开始与流行元素相融合:《新贵妃醉酒》演绎了京剧与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花田错》取材于传统京剧剧目,开始向现代语言“取经”。
第三部分写作专题五写作(一)微写作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 1.基础性:考查考生描述事物、发表观点、抒发感情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考题外在的形式怎样,考查的能力点是不变的。
如2018年“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考查的是叙事类写作能力。
2015年的名著推荐甚至要求考生“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提升了“描述事物”的难度,精准的描写能力、细致的观察能力、细腻的感情抒发这些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考查的重点。
2.综合性: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如2018年“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2017年“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考查名著阅读的同时,还考查修辞方法。
3.精准性:每一个试题都有精准的审题要求,如2018年“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考生必须注意“教益”“既可悲又可叹”“评语”等词语,要紧扣这些要求进行写作。
4.名著阅读:微写作的三道题,以考查名著阅读为主,2018年考查了《红岩》《边城》《老人与海》《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论语》七部名著,2017年考查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边城》《红岩》《呐喊》《老人与海》六部名著。
【真题典例】(2018北京,23,10分)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教师版东城区期末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应用(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激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 )。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 )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②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因出山泉水的缘故,略显浑浊。
随舢舨逆流而上,即便是三五丈的谭水,也都清激见底。
阳光铺满平静的水面,那些原本微不可见的白色石子和满是花纹的玛瑙石,都在眼前一览无余。
四周游弋的鱼儿,仿佛触手可及。
两岸高山重重叠叠,山中可用作造纸的细竹,苍翠欲滴,迎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
(1)依次填人文段①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A.明明白白浮B.清清楚楚漂 C明明白白漂 D.清清楚楚浮(2)以上两段文字是对湘西同一风光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一段? 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明理由。
(3分)22.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题,按要求写作。
①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
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读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②近期校学生会要组织一次活动,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教育引导”展开辩论。
请确定你的立场,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150 字左右。
③请以"我愿把青春献给你"为开头向祖国告白.写一首诗或段抒情文字。
23.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
专题08 微写作精选20题(一)(解析版)北京专用,2024届高考语文精编预测系列一、微写作1.(2023秋·北京海淀·高三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考开学考试)有人说高三是一座桥。
请你以“桥”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答案】示例:桥日子在风车上飞速地旋转,时光似流水在指尖流淌。
不知从何时起,我慢慢踏上了高三这座人生的桥。
跨过这座桥,高三后的自己,将不再年轻,不再孩子气,不再固执得像个傻瓜。
时间啊,就这么淡淡地过去,没有痕迹。
我相信,曾经幼稚的我、固执的我、孩子气的我,与将来成熟而坚定的自己,会一同跨上这座桥,慢慢地,交错,分别,汇合……那时,我也许会哭泣,也许会浅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写作要求:试题以高三像一座桥为情境背景,要求以“桥”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对此,考生首先需要把握“桥”的概念、类型以及作用。
桥既是架在水面或空中以便行人或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也是比喻能起到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桥”的作用是沟通和连接,可以沟通心灵,可以连接现在和将来、现实和理想;“桥”的类型很多,有有形之桥,也有无形之桥。
然后,重点要思考高三与“桥”之间的相似点。
高三之前,我们还是学生,处于家长、学校的保护之下,而高三之后,我们将逐渐步入大学、开始选择自己的职业,步入社会,所以,可以说,高三是连接我们人生不同阶段的“桥”,或者是连接我们自己与社会的“桥”。
写作思路:可以由有形的桥写起,如展现自己高三时期每天都会经过的桥,引出话题。
然后重点写无形的桥,指出如今身处高三地我们,拥有的是眼前的现实,而跨过高三这个阶段,理想就在河的彼岸,因此我们只有在高三以奋斗为桥,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可以写高三的自己对未来即将步入社会的向往、疑惑、彷徨,然后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在高三这座“桥”上做好准备。
2.(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微写作进一步繁荣北京文化,应着意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2020年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微写作专题汇编2020年2月1.[2020·昌平高三期末]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请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两个人物,描述他们朋友关系的情节。
要求:描写为主,符合原著,150字左右。
【例文参考】若说老渔人桑迪亚哥还算有朋友的话,唯一跟他学捕鱼的小男孩马诺林大概是唯一一个。
老人的性格太孤僻了,他不擅长与人交流,但实际上真正和他相处过,就知道他是一个内心多么丰富的人。
如果不是父母的强行阻止,马诺林一定会和老人一起踏上征服鲨鱼的旅程。
而当老人独自完成征战,失败而归,马诺林愿意继续与他学习捕鱼,成为他最好的精神安慰。
他们尽管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一个的精神已经烙印在另一个人之上,成为真正的忘年之交。
【题目解析】本题考査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能力,名著人物照朋友圈,这就要求考生要选择一个中心人物,要围绕着对中心人物及次要人物关系上进行作答和分析,要注意在分析人物关系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內容。
如《边城》中外祖父与帮他看船的老头子、《平凡的世界》中少安与少平的兄弟情、《红岩》中彼此信任的革命同志、《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与马诺林等,不同的友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抓住特点来描述。
2.[2020·昌平高三期末]作为北京新高考改革“3+3”模式的第一届学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为高一同学提出学习建议。
要求:合理、具体、切实,150字左右。
【例文参考】“3+3”模式是高考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我们学习者的自主状态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选择合理的学习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辨析,现在我们就需要很好的去调试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将最为有效的学习效能投入到学习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深层次的领悟知识学习的具体方法。
【题目解析】本题属于提建议,要符合实际,要顺应生活实际的内容,更要具备可操作性,作为高三学生给高一学弟的建议,可以从如何改善学习方法,如何将精力投入到主要学科之中,以及怎么样高效率的进行学习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但所提的建议一定要具备可操作性,不能胡编乱造。
专题17微写作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3北京卷发表观点议论类微写作短评议论类微写作小诗、抒情文字抒情类微写作天津卷旅游宣传叙事类、抒情类微写作2022北京卷招新启事应用类微写作设计理由说明类微写作小诗、抒情文字抒情类微写作2021北京卷表明观点议论类微写作设计活动说明类微写作小诗、抒情文字抒情类微写作天津卷阐述理由议论类微写作2020北京卷表明观点议论类微写作介绍生活技能说明类微写作小诗、抒情文字抒情类微写作命题趋势微写作主要为天津卷、北京卷等自主命题地区考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议论类、抒情类、说明类、叙事类等微写作能力,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指向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一、(2023·北京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
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建,同学们意见不一。
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答案】示例:我认为班级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
首先,公众号可以作为班级内部交流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方便大家获取班级通知、活动安排等信息。
其次,公众号能促进同学间的互动与联系,增进班级凝聚力。
再次,公众号可以展示班级特色和成果,成为青春最特别的记忆。
总之,公众号能提升班级组织效率,对促进班级交流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题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微信公众号”成为一种重要媒介,强调其媒介的作用。
班级是否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意见不一。
考生需选择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理由充分最好写两点到三点。
既然是意见,那就有三种情况,可以选择同意,班级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可以选择反对,班级不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也可以选择辩证思考,班级需要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是要注意一些问题。
写作思路: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对应的两到三点理由,最后进行总结。
微写作训练一、考点要求: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
二、范文选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小区里不少人遛狗时不牵,以至有人被咬伤。
请你写一段文字,从狗咬人说起,倡议大家文明豢养各种宠物。
要求:1.语言精练得体。
2.理由充分,有号召力。
3. 150字左右。
倡议类文本写作方法•倡议对象:养宠业主•倡议原因:遛狗不牵,有人被咬伤•倡议目的:营造安全、文明居住环境•倡议内容:分条阐述,具体措施(重点)(文明豢养各种宠物)倡议目标:号召鼓励参考:尊敬的业主,您好。
(对象)近日,不少人在小区里遛狗时不牵,以致有人被咬伤。
(缘起)这不仅给受伤的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也给宠物的主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
(原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使小区成为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目的)我倡议全体居民做到文明豢养自家的宠物。
(观点)首先,我希望大家在遛狗时能够牵住自己的爱宠,防止它乱跑给其他居民造成伤害。
其次,如果您的宠物弄脏了小区的环境,希望您能及时清理干净,留下清洁的环境。
(内容分条)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和谐整洁的社区。
谢谢您的配合!(目标)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10分)北京地铁调价问题,涨多少,怎么涨,再度引起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涨价引导市民合理规划出行方式,缓解地铁拥挤;也有人认为,涨价增加了出行的成本,加重消费负担,但是不管怎样,北京地铁将要结束“2元通票时代”。
请你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地铁涨价的看法。
字数在150字左右。
参考范文:我认为北京地铁调价是合理的。
北京作为经济富足的城市,中国的首都,地铁票价确实全国各大城市中最低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再者2元票价使得北京地铁公司多年亏损,对于发展北京地铁交通有负面影响;合理调价可以刺激资金流通,使得北京地铁的设施更加完备;合理调价还可以缓解地铁交通压力。
我认为“2元通票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北京地铁高速发展的开始。
二、实战练习(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0分)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当你碰到有人吸烟时,你会如何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
2、语言精练得体。
3、150字左右。
评分标准:理由充分4分;层次清楚,结构完整2分;语言精炼得体4分。
您好!很抱歉打扰您。
您可能没有注意到这里是禁止吸烟的场所。
(得体,直接)首先,吸烟不仅对您的身体有所损害,在这种人流密集的场所,对他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您的行为确实也为监管工作带来了困扰。
再次,烟雾中的物质对空气的影响甚大,这里空气不易流通,希望您能将心比心,在为他人带来便利与优良环境时,相信您也能收获一份快乐。
前方不远处有吸烟室,还是劳烦您移驾!(分条建议,重点突出)我的请求若有唐突,还请见谅。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0分)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校服。
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
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
校方对此很为难。
请你给校长写一封短信,陈说自己的看法,帮助校方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
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200字左右。
参考:您好,关于新校服的设计问题,我认为还是坚持原计划较妥。
(观点)首先,校服可以说是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样式新颖美观无疑在无形之中浸透出学校开放自由、博采众长的教育理念,同时衬托出学生的青春朝气。
校服不仅给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
关于家长的担忧,我认为可以由校方做工作。
一件校服不足以成为“分心”和“早恋”的诱导,学校和家长要一起努力,通过教育、关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分心,反而会因身心愉悦而学有所得。
(理由)对联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
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
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从语法上来要求的,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等。
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3、节奏相应,平仄和谐一副对联中,上联一共有几个音节的停顿读法,下联也必须对应。
上下联还要平仄相反,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径”读仄声,“舟”读平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
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二、类型(一)按内容分类1、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如上文中的对联。
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
”上联写勤奋,下联写志气。
二者相互补充,给人以启迪。
2、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对相反,它们相互映衬,相反相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上联的“横眉冷对”,下联的“俯首甘为”,一反一正,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3、流水对:也叫串对,即上下联的内容连贯相承,也就是说,上下两联虽为两句,但却是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意思是说在山中下了一夜雨之后,树梢上像流着几百道泉水。
声律和谐、对仗工整、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是对联的高标准。
但作为初学者,只要能做到上、下联的字数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词性基本相对,末字平仄相合,内容彼此相关,也就可以了(二)其它分类①春联(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②楹联(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刻琢的联语),③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对联),④挽联(评价先人生平业绩,抒发后人怀念之情的对联),⑤寿联(祝福长辈寿辰的对联),此外还有赠联、勉联等。
三、练习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3分)答:(A)(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2、把下列各句中的四句组成两副对联,注意上下联顺序。
(10分)①茶鼎夜烹千古雪②云抹三峨日夜浮③四时烟雨半山云④花影晨动九天风⑤两树梅花一勺水①④/⑤③3、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闻萧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改后的下联:扁舟过桥下,闻萧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4、下面一幅对联,其下联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进行适当的调整。
() 上联: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打乱的下联内容:浩渺予怀送春水一篙江南绿到停琴伫凉月下联: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附:各种题型答题思路1、词语句子的含义(1)表面意思(2)语境意(解释形象化的词语、代词、双关、比喻、关键词的意思。
)(3)用了什么手法?〈多种技巧(含结构)的作用?〉(4)主旨观点与感情(主旨含几个方面内容、多种感情)2、赏析题(技巧、手法、语言)好处、作用、妙处(1)内容:写了什么,(2)描写了人或景物的什么特点(3)用了什么手法,详解释手法,手法有什么作用?(4)(表现、突出、深化)了什么主旨,一定要答主旨是什么?(5)结构上的作用〈①开头:先声夺人,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奠定基调,引人入胜,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为第二段作铺垫;②过渡句: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由记叙描写转入议论(说理)抒情,从一个方面转入另一个方面)〉③结尾句:卒章显志,首尾呼应,照应题目,表现(突出、深化)主旨)(6)阐明了什么观点(几个)(7)感情:表达了什么感情(喜怒哀乐)3、筛选概括理解题(1)梳理文章或段落的层次(全文?某段)(2)画出关键词句(提示语、中心句、关联词语句、首尾句、观点句)(3)转换信息(反面、否定、形象化的句子)(4)分条(分点答)规范作答(有主谓语,有修饰限制的词语或句子。
)4、引用诗句(名言)的作用(好处)。
①突出(印证)前后文什么内容、主旨。
②结构上可能的作用:过渡、照应题目、线索、收束全文等。
③手法上可能:与前文对比、衬托等,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典雅的书卷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5、题目有什么作用1.点明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多个特点,多层含义)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多方面)3.揭示文章的什么主旨或哲理(多方面)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5.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6.开头的作用(1)概括开头的内容(或特点)(2)用了什么手法(详细解释和术语作用)(3)可能是全文的线索(4)表现(突出、深化)主旨(5)阐明了作者观点(多个)(6)表达了什么(几种)感情(7)结构作用:先声夺人,开门见山,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奠定基调,引人入胜,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为第二段的什么内容作铺垫。
7、结尾的作用(1)概括结尾写了什么内容(或特点)(2)用了什么手法(详细解释和术语作用)(3)表现(突出、深化)主旨(4)阐明了作者观点(多个)(5)表达了什么(几种)感情(6)结构作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首尾呼应)照应题目,表现(突出、深化)主旨)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好处)。
①描写了环境(景物)描写的什么特点。
内容上②可能暗示了背景或人物的性格,③渲染怎样的气氛,④烘托了怎样的心情,⑤如果在结尾,还可能暗示中心,深化主旨。
⑥表现了什么感情结构上: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引出了下文的思考。
⑧为后文作铺垫、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