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618.00 KB
- 文档页数:20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一、概述
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造工程,位于滁州市城北,道路西起滁定路(现状省道311,桩号约K23+200),东至菱溪路(现状国道104,桩号约K1057+400),全长约6.1公里,红线宽50米,城市主干道。本项目为滁州市道路规划中的骨架道路,道路两侧主要为工业用地、厂房以及部分居住商业用地等。世纪大道为老路改造,现状道路路况差,通过现场踏勘、调查,结合路面弯沉检测报告及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将老路全部进行破除新建。
1.1任务依据
(1)安徽省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在工程设计项目招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
(2)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造工程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3)道路平纵横测绘资料;
(4)滁州市世纪大道路面弯沉检测报告(安徽省路通公路工程检测有限公司)2013.04;
(5)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至菱溪路段)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2013.04;
(6)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造工程路面状况调查评定报告;
(7)琅琊新区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图;
1.2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及标准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2008);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
1.3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2)计算行车速度:50Km/h ;
(3)标准横断面组成:2.5m沥青慢道++1.5m景观绿化带+5.0m非机动车道+2.5m机非分隔带+0.25m路缘带+11.0m机动车道+0.25m路缘带+4m中央分隔带+0.25m路缘带+11.0m机动车道+0.25m 路缘带+2.5m机非分隔带+5.0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景观带+2.5m沥青慢道=50m;
(4)道路横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采用1.5%,沥青慢道采用2.0%;
(5)荷载标准:BZZ-100。
二、建设环境概况
滁州市世纪大道(滁定路-菱溪路)道路改造工程位于滁州市琅琊区,道路沿线地形主要为农田与村庄,道路工程范围内有若干水塘沟渠等现状水系。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滁州市北部郊区,场地地形高差大,孔口标高在14.43~32.70米之间(黄海高程系,由设计院提供)。所处地貌类型以波状平原、丘陵坡地为主。
2.2气象、水文
1、气候
滁州市的沿淮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场地经过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雨量适中、梅雨明显、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同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常有低温、大风、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交替出现。全市平均气温15℃上下,全年中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7.4-27.9℃之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平
均日照时数约为2079-2269小时,平均霜期在144-157天之间。
场地自然区划为,Ⅳ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
2、水文
场地地表水为附近沟、河、塘所蓄积的水,其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上游河流径流补给。
2.3地质构造
根据安徽省区域地质,滁州市位于郯庐断裂(郯城—庐江断裂)带上张八岭隆起东侧边界上的滁州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系,具体年龄为132~116Ma,岩浆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该岩浆活动中132Ma的喷发年龄是郯庐断裂带上同期钙碱性岩浆最早出现的时间,代表了该断裂带上岩石圈伸展运动的开始时间。尽管滁州火山岩在构造位置上属于扬子克拉通,但岩浆岩中的古老锆石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勘察区基岩构造单元属扬子克拉通。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陆相冲洪积粉质粘土等松散沉积层,下部基岩为白垩系砂岩。
场地经过区域无活动断裂,区域稳定。
2.4沿线工程地质条件
2.4.1地层岩性及分布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及室内试验,将经过场地建设影响范围内的地层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①层填土(Q
4
ml)——杂色,松散,稍湿~湿;世纪大道老路基表层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厚度为0.3~0.8m,下部为砂石垫层;老路两侧以杂填土为主,局部路段为耕植土。该层分布广泛,层厚一般在0.20~7.60m之间,层底标高11.53~32.30m。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1.53Mpa。
②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
4
al+pl)——灰黑、灰褐色,湿,流~软塑,含有少量腐殖质,有臭味,局部夹有薄层可塑粉质粘土。该层局部分布,层厚一般在0.60~12.60m之间,层顶埋深0.20~7.60m,层顶标高11.53~20.40m。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1.14Mpa。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4.7击。
③层粉质粘土(Q
4
al+pl)——青灰、灰黄、灰褐色,稍湿,可~硬塑,含少量铁锰结核。该层局部分布,层厚一般在0.50~9.30m之间,层顶埋深0.20~19.60m,层顶标高-0.40~32.30m。静力触探Ps平均值为3.53Mpa。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15.4击。
④层泥质砂岩(K)——棕红、紫红色,强风化,组成矿物基本已风化难辨,可见绢云母,结构中密~密实、呈泥质砂土状,局部含有较多碎石及中风化碎块。层顶埋深0.50~15.00m,层顶高程
4.60~24.54m,层厚2.10~2.80m。该层在场地内分布普遍。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平均值为42.0击。
⑤层泥质砂岩(K)——棕红、紫红色,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等砂粒清晰,泥钙质胶结,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fr)经验值为2.0MPa,岩石坚硬程度。层顶埋深2.10~18.00m,层顶高程2.20~11.64m。该层在场地内分布普遍。
通过对勘察场区各工程地质层岩土参数的统计,并结合野外鉴定和该地区已取得的成熟经验求得各工程地质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a0
)及压缩模量建议值(Es)见下表:
根据区域资料和本次勘察结果料,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分布于填土及粉质粘土中的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主要向河流、沟谷等低洼处排泄,其次是人工开采。拟建场地地下水的年水位变幅在0.5m
左右。勘探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见表:
稳定水位情况
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土对砼结构和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2.4.3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拟建工程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