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_陈共_考试重点全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4
陈共第十版财政学期末题库一、概念题1资本性支出答: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所以,资本性支出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它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在当期受益,但更多的是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受益,与此相对应,资本性支出的一部分应在当期得到补偿,而大部分应分摊到未来的使用期;如果用当年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物品的成本提前到本期,这样也会使公共物品的受益与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上发生差异。
2中性财政政策答: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基本等于货币需要量,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无影响。
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
在一般情况下,中性财政政策要求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3公共选择答:公共选择作为一种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因此,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公共选择的内容体现出层次上的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它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学派要研究的是公共选择问题。
4经常性支出答: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学复习一、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政府如何干预,政府在干预过程中存在哪些失效?(一)市场失灵表现1、垄断条件:唯一的厂商、无替代品、存在行业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二)政府干预手段1、管制一产权界定2、规定价格一征税、补贴3、生产一国有企业(三)干预失效1、短缺和过剩2、信息匮乏3、官僚主义和无效率4、缺乏市场激励5、政策的频繁转变6、选民不了解7、不代表人民的政府8、缺乏个人自由二、简述财政的职能及实现的机制和手段(_)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是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三、画图论述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法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规模一般很大,而且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的需要。
随着产量的增MR:边际收益AC:平均成本MC:边际成本AR:平均收益(1)如令价格P”t=MC,则产出为0A,该部门将蒙受P mt DEF的亏损;(2)如任由市场定价,则在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MR=MC,此时的价格为P”,产量为0C,而利润为GHIP”;(3)如以平均成本(AC)定价,平均收益(AR)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产量为0B, 厂商的损益持平,无额外利润可获。
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2.外部效应:指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即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大于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小于收益3.财政:财政是一种国家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制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
4.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5.按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包括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包括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共货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的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半成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他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的特征。
8.财政性融资: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形成,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P1499.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在我国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种。
10.税收支出:以特定的法律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一.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一)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更你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1.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二)公共物品: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个别人需要……)1.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混合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或只具有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桥梁)(三)公共需要: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所满足的社会需要,公共物品从供给方面表达,公共需要从需求方面表达。
1.特征: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单个公众无差别享用的、也要付出代价、是政府的指责。
(四)公共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该是公共财政,针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提出的。
为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情形1.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六)政府干预:政府与市场互补,并非替代,来弥补市场失灵。
1.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与物品3财政手段2.弊端:1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误4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七)财政职能: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固有的功能,要说明的是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或者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1.资源配置职能:广义指社会总产品,狭义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核心是效率问题,机制与手段有:(1)明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与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经济增长。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学对象1.财政学的本义: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第二节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2.收入分配职能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1、公共财政学导论 (2)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 (2)2、市场、政府与财政的职能 (3)关键字:资源配置效率(含义、实现条件)、市场失灵(含义、原因)、政府经济范围、政府财政职能 (3)3、财政支出 (5)定义、支出分类(理论、统计)、财政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模型)、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5)4、政府采购 (7)政府采购(概念和特征)、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参与主体、采购客体、采购模式、法律法规)、国际规则 (7)5、税收理论 (8)基本特征、税收术语(纳税人、负税人、瞌睡标准、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起征点与免征额、课税基础)、税率(分类)、税收分类 (8)6、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0)税收转嫁(概念、特征、转嫁、条件)、税收归宿(概念、与逃税的区别) (10)7、税收负担 (11)8、税收原则 (12)原则的沿革、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2)9、税收效应 (13)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13)10、税收制度 (14)类型、结构(含义) (14)11税制体系--商品课税 (15)12税制体系-所得课税 (16)个人所得税 (17)13税制体系-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 (20)14税制改革 (20)15公债理论与管理 (21)16政府间财政关系 (23)17财政政策 (26)1、公共财政学导论关键字: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公共财政(定义,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学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和方法(实证、规范)、公共选择(含义、规则、主体行为)、市场失灵●公共财政概述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财政①所谓私人个别需要,就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
②所谓社会公共需要,则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是社会成员的整体需要或者集中需要。
③与私人个别需要的个体性、分散性和自愿性相比之下,社会公共需要突出的特征在于:(1)整体性(2)集中性(3)强制性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特征公共财政的主体是政府,这是财政收支区别于其他收支活动的基本特征,这里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财政活动以政府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财政学试卷及答案【篇一:财政学-习题集及答案(陈共)(2)】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二、填空1、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性。
5、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入与支出的对称。
6、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7、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合理区间。
8、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包括进出口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9、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四、不定项选择1、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2、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3、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b、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收入分配不公d、经济波动4、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立法和行政手段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财政手段d、强制手段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政府决策失误b、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寻租行为6、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历史性b、非排他性c、非竞争性d、单一性7、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职能c、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财政的特征包括:a、阶段性与公共性b、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c、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d、历史性9、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家庭b、企业c、政府d、中介10、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通过转移支出第2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二、填空1、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
财政学陈共期末总复习资料A 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B 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财政和财政改革的核心也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 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
D帕累托最优: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
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我们就把这个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E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或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
市场缺陷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某些产品配置不合理等。
F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国际收支不平衡。
寻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以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租金)的活动。
G 寻租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其实质是权钱交易。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H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第一章财政概述1.财政概念1.1财政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经济部门,经济范畴:公共和阶级,强制和非直接偿还,平衡性1.2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财政学基础概念:提供者,非排他,非竞争,混合物品:公共与私人需要;共同需要,无差别享用,付出代价但非等价,政府的职责,涵盖广;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1.3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2.政府和市场关系——财政学基本关系2.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研究政府和市场关系:两个资源配置的系统关系是理论前提2.2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信息,价格,资源配置,优胜劣汰:垄断-高价,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收入不公,经济波动2.3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厘清政府职责;提供公共物品,宏观调控2.3.2政府干预程度和干预手段:法政,公共生产和提供,财政手段2.3.3政府干预失效:政治全力不创造财富却能支配经济;决策失误,寻租,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3.财政职能3.1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3.2资源配置职能:有限的资源,资产、产业、技术、地区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供物品和经费,引导资源,弥补市场缺陷;手段-明确划分、优化支出结构、优化狗子规模和结构、投资税收等手段、本身3.3收入分配职能:公平分配;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手段-划清市场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工资制度,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3.4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增长,经济结构,:总共需平衡,财政的自动稳定作用,通过投资补贴等消除经济发展瓶颈,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包括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指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者损失的现象。
分为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两种。
前者生产者成本大于收益,否则成本小于受益。
•政府干预:政府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介入市场经济对部分资源进行配置,通过宏观调控来保持经济健康运行。
《财政学》(陈共第十版)期末重点概念及论述一、名称解释公共物(产)品:私人物(产)品的对称,是指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商品消费收益不能私人化的商品和服务,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
如国防、公安司法、公共福利事业等。
市场失灵:也叫市场失败,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也通常被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即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要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既包括政府购买日常行政管理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又包括政府投资兴办各种事业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在我国,购买性支出大体包括各项经济建设支出(即财政投资性支出)、文教科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合称为财政经常性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取得商品和劳务。
转移性支出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救济方面的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16.1复习笔记一、财政政策概述1.财政政策的含义概括来说,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3.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财政政策的一般政策目标主要有:(1)经济的适度增长适度增长的含义,在我国当前就是落实“五个统筹”,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①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
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往往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
潜在GDP:在保持价格稳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产出量,意思是说,在这个产出水平上实现了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在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存在的失业。
(4)收入的合理分配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
通过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是实现收入合理分配目标的有效措施。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这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综合表现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4.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共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等。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理论依据(一)社会产品的分类•私人产品---能够通过市场供应的产品•公共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供应的产品•半公共产品---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征的产品(二)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的区别1.产品效用的可分割性不同(1)私人产品---效用具有可分割性(2)公共产品---效用有不可分割性2.产品使用的排他性不同(1)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2)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3.产品使用的可阻止性不同(1)私人产品---具有可阻止性(2)公共产品---不具有可阻止性(三)两种产品的供应途径1.私人产品----市场供应2.公共产品----政府供应(四)半公共产品的特点1.产品效用----既具有可分割性又具有不可分割性2.产品使用----具有排他性3.产品使用----具有可阻止性(五)半公共产品供应途径---- 政府与市场合作二.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一)发达国家政府职能履行情况(二)发展中国家政府职能履行情况.存在越位和缺位情况三.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2.财政的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可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1.市场配置机制2.计划配置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途径1.市场为主、2.财政为辅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1.市场在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上存在失灵现象2.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盲目性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1.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资源2.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3.对市场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调节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进行调节,使之达到公平分配的目的。
对公平分配的不同理解1.市场的理解----生产要素贡献论----经济公平2.社会的理解----分配结果的差距合理化----社会公平财政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目标--- 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终极目标)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内容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对市场分配进行调节(1)税收调节手段(2)转移性支出调节手段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基尼系数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财政学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人大《财政学》经典试题详细解析第一章财政职能一、名词解释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投票规则:投票规则是通过投票进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程序规则。
投票规则有两类: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这是最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施;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有氛围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往往导致循环投票并且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容易造成政府失灵。
寻租行为: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或租金的行为。
政府的某些干预形式,如颁发许可证、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等,为寻租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就越大。
二、简述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
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非加总性。
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无差异性。
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的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代价的非对称性。
财政学陈共考试重点全归纳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基本理论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其理由是:(1)由于纯公共品的非竞争性,使得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私人提供就得不到所期望的最大利润。
(2)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因具有非排他性,消费者会期望“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购买这种产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获利)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公共定价就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将项目的受益收入和支出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2.最低成本法,又称最低费用选择法:不用以单位货币计量备选项目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1)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兼顾的原则(2)针对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和相衔接的原则(4)工作需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公共选择理论: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贡献: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吧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性质上讲,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
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1)经济建设支出(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4)国防支出(5)各项补贴支出(6)其他支出;2.预算外支出:即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1.绝对指标。
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绝对额。
2.相对指标。
它是将特定时期的财政支出绝对额与其他相关经济变量进行对比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早注意到财政支出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这一现象。
他认为,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
后人把他的这一论断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状况;(3)中长期发展战略;(4)当前经济政策。
2.政治性因素(1)政局是否稳定;(2)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1)人口;(2)就业;(3)医疗卫生;(4)社会救济;(5)社会保障(6)城镇化建设。
微观因素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
这取决于两大因素:(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 供给因素1. 服务环境。
2. 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购买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政府在付出资金时,并没有相应地获得任何回报。
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就越强。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购买支出的比重会有所降低,而转移支出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4、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他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
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存在的主要依据项目包括:1.行政管理费2.国防费3.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4.公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所谓行政管理支出,就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
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不可能没有,甚至绝对规模还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支出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人员配备(6)行政效率(7)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8)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1.以法律形式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4.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国防支出特点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
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
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就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
国防支出的管理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一)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
(二)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
教育支出(一)发展教育意义1.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2.知识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3.教育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教育市场失灵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而是教育市场的失灵。
表现:1.外部性。
2.教育不公平。
3.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卫生支出(一)卫生医疗的市场失灵表现在:1.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3.外部性4.垄断5.公平(二)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卫生医疗支出可以分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和外部受益支出。
前者是指受益完全或绝大部分可以内在化的医疗支出;后者则指具有外部性的卫生支出。
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和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
我国深化医疗文生改革的基本思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1)投资主体不同公共投资主体是政府;私人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和家庭;政府投资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强。
(2)投资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公共投资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3)投资客体(项目)不同私人投资生产私人物品,投资项目规模小、周期短和外溢收益少;公共投资提供公共物品,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和外溢收益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