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靖市麒麟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曲靖市麒麟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曲靖市麒麟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曲靖市麒麟区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三 旅游发展基础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

1.地理区位

麒麟区是云南省曲靖市政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中部,南盘江上游,东经103°29′—104°14′,北纬25°07′—

26°06′之间,东与富源县接壤,南与罗平县、陆良县毗邻,西与马龙县交界、北与沾益县相连。距省会昆明137公里。地势呈东西高、南北低,山地、河谷、丘陵相互交错。麒麟区是出入云南省东部的重要门户,也是省会昆明的屏障,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之称。

2.交通区位

曲靖市是云南省“东大门”,是“出省入滇”的重要枢纽。麒麟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发达,现有南昆线、贵昆线、内昆线三条国家级铁路干线,四条高速公路、四条国道纵横穿过。麒麟区作为曲靖市的核心区,将形成以曲靖中心城区为枢纽、高速公路为龙头、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立体交通网,为桥头堡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旅游区位

云南省旅游形成“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发展格局,以昆明为中心,滇中、滇东北、滇西、滇西北和滇南旅游区,各个旅游区联系紧密,也各具特色。麒麟区处于滇东旅游区,是云南省发展旅游的重点地区之一。其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于一体。

4.文化区位

麒麟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珠江源文化、爨文化、三国文化、古镇历史文化、陶瓷文化、佛教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于此。爨宝子碑、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八塔台古墓群等国际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潦浒古镇遗留明、清、民国建筑以及越州镇古窑遗址等资源质量品级高,开发价值大。

(二)自然生态条件分析

1.地形条件

麒麟区东西高,中部低,东西两侧多为山地,中部为平坝。最高点在沿江乡境内的曹家大山,主峰海拔2452.2米,最低点在越州镇薛旗田南南盘江河缘处,海拔1845.1米。

2.水文环境

麒麟区境内主要河流有纵贯南北的南盘江,为珠江上游,境内流长56.7公里。东部的龙潭河和转长河,境内流长分别为28.4公里、31公

里;西部的白石江和潇湘江,境内流长分别为31公里、46.7公里。均属于珠江水系。

3.气候特征

麒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4.5℃,平均降雨量1008毫米,平均降雪日6天,平均日照2096小时。时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低温冷害等天气出现。

(三)人文社会条件分析

1.人口与行政区划

至2014年12月,麒麟区辖南宁街道、建宁街道、白石江街道、寥廓街道、益宁街道、太和街道、潇湘街道、文华街道、三宝街道、珠街街道、沿江街道、越州镇、东山镇、茨营镇共11个街道、3个镇。共有常住人口75.8万人,较2012年同比增长0.6%。境内有彝族、白族、回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2.社会经济状况

麒麟区是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实力居全市第一。建区几年来,其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集中精力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实施科教兴区的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4年麒麟区完成区域内生产总值516亿元,同比增4%;固定资产投资328.4亿元,同比

增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7亿元,同比降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同比增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0元,同比增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0元,同比增14%;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来源:曲靖市麒麟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3.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味县,隶属益州郡。三国蜀汉至唐朝天宝年间,味县历为建宁郡、降都督、宁州、南宁州治所。忽必烈灭大理国后,于1256年设石城千户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石城千户所为南宁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南宁州为南宁县。明、清属曲靖府,以南宁为府治。民国二年(1913年)改南宁县为曲靖县。

1950年3月,县级人民政权建立。1958年4月、11月,先后撤销沾益县、马龙县建制,所辖区域并入曲靖县。1961年4月、1965年7月先后恢复马龙县、沾益县建制。1983年9月9日,撤销曲靖县、沾益县建制,设立县级曲靖市。1997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曲靖地区设立地级曲靖市,撤销县级曲靖市分设麒麟区、沾益县。1998年3月26日,麒麟区正式成立。

旅游行业分析报告完美详细版

本文为word模式,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目录 一、全球及国内旅游行业现状

1、全球旅游行业现状 (1)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 (2)全球游客旅游花费 2、我国旅游行业现状 (1)人均GDP增长标志着我国旅游业走向休闲度假游阶段 (2)我国城乡居民告别生存型消费 二、三游市场,此消彼长 1、入境游 2、出境游 3、国内游 三、传统旅游华丽变身,智慧旅游层层深入 1、传统旅游华丽变身 (1)出行方式转身:自驾游引领旅游交通新业态(2)住宿习惯转身:酒店复苏,个性化民宿争奇斗艳 (3)景区营收结构逐渐转身:综合服务提升碎片化管理 (4)消费地自我觉醒:力引购物狂潮回国 2、智慧旅游层层深入 (1)旅游信息获取 (2)旅行费用支付日趋成熟

(3)旅游导航 (4)旅游营销 四、“旅游+”催生新旅游综合体 1、旅游+金融 2、旅游+医疗 3、旅游+房产 2014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为11.33亿人次,同比增加4.3%,2014年中国国际游客到访量为5560万人次,同比下滑10%。

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旅游投资5502.9亿元,同比增长29%,国内旅游稳步迈入休闲度假游阶段。 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 传统旅游转向自驾游、休闲游、酒店游,各地积极打造智慧旅游大平台。旅游行业与金融、医疗、房地产等行业融合,创造多元化新旅游综合体。 一、全球及国内旅游行业现状 1、全球旅游行业现状 (1)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为11.33亿人次,同比增加4.3%,其中新兴目的地游客到访量占据45%。美洲游客以8%的增速居首;亚太地区2014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63亿人次,同比增加1400万人次,增速为5%,与中东市场增速相同,其中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7%的增长。东北亚主要目的地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增长分别为29%、24%和17%。中国香港,实现8%的国际游客到访增量。前往欧洲的国际

关于旅游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 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旅游业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经济力量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旅游发展需求分析报告

旅游市场发展与需求分析报告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旅游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促进了海外旅游业的发展;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迎来了后奥运时代,在拉动国内旅游需求的同时,带来了国际旅游的无限商机。虽然2008年上半年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给旅游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局部的,且现在已得到恢复,不会影响全局。可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每一位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当不失时机,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正确分析旅游市场的发展与需求,找准立足点,寻找突破口,使旅游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加快实现旅游强省、强市的战略目标。 一、旅游市场的构成 正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与需求,首先要了解旅游市场的构成。所谓市场,体现的是供需关系,由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二部分组成。卖方市场指供应商,买方市场指消费者。 作为旅游市场,卖方市场的供应商有很多,但最根本的、起主导地位的供应商是景区、景点。旅游者为了实现在景区、景点的消费目的,需要“吃、住、行”的配套支持,这就派生出相关的旅游产业。

如提供吃、住服务的宾馆、旅店、饭店、酒店;提供交通服务的飞机、火车、汽车、轮船;提供旅游商品的厂商。 旅游市场中买方市场的消费群体,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国际旅游群体,另一类是国内旅游群体。国际旅游群体目前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组团,二是民间组团,三是个体旅游者。国内旅游群体目前同样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二是团体,三是个体。 作为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处于特殊地位,因为对景区、景点及提供“吃、住、行、购”配套服务的供应商而言,旅行社是“消费者”,但对组织、接待的旅游者而言,旅行社又是供应商。根据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定义,以及旅行社在旅游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认为旅行社应界定为旅游服务中介企业。按照省、市、区三级政府的旅游发展纲要及行业管理功能表明,旅行社是旅游三大市场(景区、饭店、旅行社)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现状 ㈠、景区、景点 1、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很好的保护、修缮、开发、利用,成为各大旅行社的常规产品、经典产品。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第三部分旅游发展条件

第三部分旅游发展条件 一、优势条件 (一)资源优势 1、莱芜市资源丰富,有自然山水、军事文化、历史遗址、工矿生产、山村民居、文化艺术、土特产品等种类,尤其是自然山水包括峡谷、山峰、溪流、瀑布、水库、山林,景观类型多,气候凉爽,为开展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2、特色突出。九龙大峡谷、九天大峡谷、九门大峡谷位置集中,景观奇特,在省内具有区域垄断性。 (二)客源优势 1、莱芜市地处山东省地理中心,距济南、泰安、淄博等客源市场近,交通便捷,可形成1日游、2日游,回头客多; 2、境内有莱钢等大型企业,10多万产业工人周末休闲度假需求为本区提供了重要客源市场,事实上棋山的开发是典型的市场先行而带动景区建设的; 3、该区未来是山东省山水圣人旅游线到海滨旅游区的过渡地带,也将为本区留下部分过路游客。 (三)交通优势 莱芜市区位优越,其北距济南70公里,西距泰安50公里,距淄博50公里,距新泰40公里。区内外交通四通八达,已形成“三纵四横”的交通框架。“三纵”为博莱高速公路、莱明路、09公路,“四横”为泰莱高速、韩莱路、水东路、仲临路,为游客进出莱芜提供了便利。 (四)经济优势 2000年,莱芜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0.4亿元,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实行多元化投资,但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

销等引导性投资还是要政府大力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旅游也已成为一种投资趋势,只要政府引导得当,会有不少企业投资旅游业。 (五)观念优势 对于莱芜市的旅游开发,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对旅游业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观念已得到全市上下的普遍认识。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1999年莱芜市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00年市委、市政府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市人大、政协和宣传部门对旅游业给予极大关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旅游引爆经济发展的共识。 (六)环境优势 莱芜市是国家级卫生城,同时又是山东省园林城市。绿化率高,卫生条件好,峡谷、山林自然,空气清新,人民淳朴好客,为莱芜市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劣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雷同 莱芜市南北均为花岗岩地貌,因此在构景要素如地貌造型、植被条件、水条件等方面缺乏变化,如九龙大峡谷、九天大峡谷、九门大峡谷及莲花峡谷景观类型基本相同或大同小异。资源雷同,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及游客心理疲倦。 (二)季节性强 本区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旅游区,山水景观、生物景观及气象资源占相当大比重,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容易形成明显的淡旺季。 (三)区内交通条件较差 莱芜市对外交通方便,内部交通也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构架,但游览区之间、景区之间的交通条件较差,路面质量等级低,无旅游专用线,

昆明旅游发展分析

昆明旅游发展分析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昆明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昆明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鲜花常开。昆明市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国家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旅游业继续呈增长态势。 昆明旅游发展至今,拥有着许多自己的优势: 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 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了全面理解如何转变、在哪些方面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必须弄明白什么是“旅游产业现代化”,从哪些方面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 现代旅游业是对传统旅游业的继承、创新和提升,但又具有与传统旅游业所没有的新特征、新业态、新功能。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是:一、旅游资源。二、旅游产品。三、客源市场。四、科技支撑。五、旅游企业。六、产业队伍。七、产业形态。八、与自然环境关系。九、产业功能。十、国际合作。虽然现代旅游业比之传统旅游业有着如此多的优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平环境也日益稳定,生态旅游提上日程,可持续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理念也从“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生态中心论”。并且现在人们旅游的自主性占据着人们旅游心态的大半,各类自驾游等陈处不穷。种种这些,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变得多种多样。 总得来说有以下几种趋势:1、旅游多样化、大众化趋势。2、文化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3、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4、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5、旅游业科技化趋势日益突出。这几种趋势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优点,但必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这里所分析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它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就是从形式,第二就是内容。因为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形式上:(1)自助游等旅游形式将越来越普遍。自助游有这么几个形式: 1.完全自助游:不需要旅行社参与,但所有行程、票务、食宿都需要自行安排; 2.不完全的自助游,最为常见:只是借助旅行社或一些专业的旅游预定组织(如携程、希尔顿预定中心等)进行订住宿、交通票和门票,其他的则可以自行安排也可以有选择地找旅行社帮忙。 3.参加一些自助游团体,如车友会之类的。这类形式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多年一贯制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旅游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2)体验式旅游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是一种以追求心

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一、2017年度旅游业发展概况 2017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达到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0%。就旅游行业来说,2017年我国旅游业实现新跨越,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而从三大旅游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国内游依然保持超高热度,出境游也在平稳增长,入境游在上半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下半年开始出现回暖。旅游业发展总体向好,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旅游业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区的旅游发展前景尤为广阔。良好的国际大背景环境下,加上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免签地区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等,构成了我国旅游业2017年总体发展不错的推动因素。 不容忽视的是,2017年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也隐藏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即旅游资源还不够坚实。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未完全开发,且东西部之间资源开发程度差距大。中西部的旅游资源开发力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相较于东部而言仍需进一步改进。另外一些类似于旅游环境、传统旅游业滞后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增长力。 总体来看,2017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总体形势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国内游市场概况与分析 1、国内游市场概况: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2、国内游市场分析:国内游满意度下降,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旅游市场成竞争核心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7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7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7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7年—2025年) 成都市旅游局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 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 2009年3月

目录 前言 (1) 总纲 (3) (一)规划年限 (3) (二)规划范围 (3) (三)规划性质 (3) (四)规划目标 (3)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4) (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4)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4)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4)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定位与战略 (6) (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8) (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8) 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 (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 (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0) (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11) 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 (12) (一)产品体系 (12) (二)项目策划 (13) (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 (18) 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 (19) (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 (19) (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 (19) (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 (19) (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 (20) (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 (20) (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 (20) (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 (20) (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 (20) (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 (21) 六、目的地营销计划 (21) (一)营销策略及方式 (21) (二)加强专项营销 (22)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产业创意分析报告 2

旅游产业创意分析报告 旅游产业概况 旅 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 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产业创意示例: 案例1、“主题公园”旅游——以“五千年文博园”。 五千年文博园是我国首座中华文化主题公园,文博园是集中华五千年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文博园分为三大景区,人文历史景区、主题公园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人文历史景区占地600亩,由中华百工坊,根雕文化园赵泰来博物馆群等60个小景点组成。主题公园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正在建设中,二期工程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二期工程打造成“三园一塔”:其中中国水乡文化园将建设成为集各种水乡特色于一身的最大人造水乡;中国三百六十行文化园则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市井360个行当以雕塑和园林的方式展出;中国百年风云博物馆则是通过声光电的系统,把游客带到中国近代各个历史事件的现场;而规

划中高达117米的中华民族塔,则将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各民族风情的标志性建筑。 案例分析: 优点:1、集中华文化于一区,并将其恰当地浓缩,使游客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阅览中华文明,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2、利用现代高科技等技术使 案例2、工程开发旅游——以“千岛湖”为例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部分位于安徽歙县),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湖。是1959年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是国家一级水体。由于上游注重环境保护,千岛湖水在中国大江大湖中位居优质水之首。千岛湖景区总面积982平方公里,其中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因湖内拥有星罗棋布的1078个岛屿而得名。杭州千岛湖与加拿大渥太华西南200多公里的金斯顿千岛湖、湖北黄石阳新仙岛湖并称为"世界三大千岛湖"。 而更加吸引人的是在千岛湖下,沉睡着两座千年古城:贺城和狮城。据《淳安县志》等历史资料的记载,1955年10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选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铜官。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从此,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浙西县城悄然“沉入”了千岛湖底。2011年1月7日,该古城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区。2011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一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对水底千年古城的关注热情。

一 旅游环境分析

一旅游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量的增大,旅游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旅业的发展,不仅受行业自身内部能力和发展潜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外部经营环境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等五方面。宏观环境从不同角度对任何行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既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又对行业的发展构成挑战。 1、政治法律法规环境影响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所在地区政权性质和政权的稳定性,立法依据和立法体系的完备程度,所在地区是否加入政治联盟及政治联盟的有关条款,以及政府的宏观产业等因素。 一些国家政策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发展是关键的,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发展旅游主要是先发展国外的旅游业,那时候主要是外国者来华旅游,而国内旅游还没盛行。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国内,所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法律法规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实现旅游业的国家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制定了《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法规等度促进了这几年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相比,旅游立法明显滞后,呈现诸多不足。从目前我国旅游立法的现状来看,我国旅游立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有的行业没有专门立法,如我国酒店业已进入了一个国际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但是,随着酒店业的发展,涉及酒店的纠纷也在增多,却没有一部专门规范酒店管理的酒店法与之相适应,与之共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直接涉及酒店管理的国家法律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其内容也多是偏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有的法规、条例内容已过时,不适应某些行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如《旅游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旅游投诉管理暂行规定》等具有暂时性,对相应部门、行业的规范和约束逐渐失去法律效力。有关旅游行政部门对某些法规条例的修订、完善的节奏太慢,致使这部分立法相对滞后,不利于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不利于有效地加强行业管理。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2012 届经济学二学位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江西省萍乡市房地产业金融政策探析 学生姓名:卢小亮 所在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号: 20081119094 指导教师:达古拉

2012 年 3月 目录 摘要 (2) -、古城镇旅游 (2) 二、历史街区旅游 (4) 三、旅游发展的主导思路 (5) 1、保护性的发展 (7) 2、商业与文化协调互动 (8) 3、区域品牌的塑造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摘要:历史悠久的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都旅游因资源得天独厚,大熊猫、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及良好的人居休闲环境,使成都旅游独具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游客的目光。近年来,成都市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历史街区旅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成都;古镇旅游;历史街区旅游;问题;对策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成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古城镇旅游 四川素有中国“风景省”,无论是在自然、人文景观还是民俗风情,种类多、品种全、分布广泛,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风景名胜最多的省区。特别是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等,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这些品种繁多的景点里,成都地区拥有里面众多的旅游资源,是当之无愧的旅游城市。成都的旅游资源丰富,处处是景点,引得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下面以成都古城镇旅游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来浅讨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贵州旅游,极有可能成为旅游者新的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 4.十六届三中全会带来的融资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决议,使民营资本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无疑会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对于进入成本较低、地方经济实力较弱的贵州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机遇。 (三)贵州旅游市场的劣势 1.交通很不方便。贵州地处高原,境内山地众多,铁路、公路建设成本高,因而许多景区交通很不方便,易到达性较差。游人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逗留时间短。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12城规 姓名:王雨桐 学号:2012081005

[摘要]:旅游业作为一种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也及时的跟上这一产业的发展热潮,大力、快速发展旅游业。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景点的数量快速增多,规模扩大,而且,景区内的服务设施也逐渐的完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虽说旅游业的发展低碳环保,属于绿色产业,但是它仍然属于现代经济的一种,同样的它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必要条件,比如经济、交通、人口以及其它的一些条件。本文就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这一方面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字]:旅游业,区位,区位优势 一、区位概述 (一)、有关定义 1、区位的定义 区位的选择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很重要。所谓的“区位”,就是指某一事物的位置或者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比如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而且,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所以,一切经济活动的形成、发展和进行实际上都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经济活动的规律,就要从这两大影响要素着手。总体来说,这种分析方法是运用哲学里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某事物的发展。 2、区位理论定义 区位理论是基于区位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的区位理论,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基于区位的理论 区位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所以,以区位为研究根本的一系列的区位研究理论,比较重要的有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应用于农业,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要想使企业的成本和运费最低,就应该使企业位于生产和流通上的最节约的位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相较于农业和工业区位论,有了一定的发展。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其他的一切的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 (三)、旅游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 旅游区位理论是区位选择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具体的应用。旅游区位理论以区位选择理论为基础,对旅游业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来源主要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这一理论以中心地理论为核心,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述。具体的观点有:旅游作用体系乃是服务范围呈面状扩散分布的集聚中心(即旅游吸引中心地)的空间组织,是供给与需求两种作用过程的总格局;旅游吸引中心地是旅游活动得以完成的基本集聚单元,是旅游供给主体;影响以旅游地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组织的要素;旅游地吸引范围内的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中心地的供给量实现平衡,是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精髓。

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出现了较大的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也逐渐增多,由此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在我国目前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几大类旅游方式,一类是主打自然风光的,例如桂林、黄山等,一类是主打民俗特色的,例如内蒙古、西藏等,一类是主打城市文化特色的,例如成都等。从最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数据来看,成都的特色旅游依靠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取得了成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真分析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成都;特色旅游;成功;旅游产业;启示 从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来看,要想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风景取胜或者是以特色取胜。在这一点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成都的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点和巴蜀文化,虽然没有奇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但是独特的城市景点却给游客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证旅游产业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成都的特色旅游进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成都特色旅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都的锦里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现在,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通过对这一古迹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宽窄巷子代表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这一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当地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闲的生活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时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结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过成都旅游的游客,都会对成都悠闲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印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也将悠闲的生活当作了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对旅游产业的启示 从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来看,旅游产业要想取得持续健康的增长,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一步发掘重建,增加旅游卖点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文明古迹。要想开发城市的旅游产业,就要对城市的文明古迹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并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点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迹和古代文化来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产业的整体品质,完善旅游硬件设施,增加旅游的卖点,达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点,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