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详细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国及部分国家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状况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 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 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 (如战后日本德国)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思考:开基创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业 的议(经 发19历展49了过年)怎程样?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为国家建设服务。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 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 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 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 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 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 联系在一起。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2.5 2
1.5 文盲人数
1 0.5
0 1962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 于停滞状态。
三、教育的复兴
1、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重归正轨
①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文写革新”教材结束④后倡,导邓尊小师重平教对 2我. 教国育教事育业教发育的展应蓬的优勃先主发发要展展贡,献“科?教兴国”战略
①指导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②具体措施 实施“211工程”计划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
③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从1978年到2008年,有1.28亿人参加 高考,5386万人录取,1999年扩招, 男女比例2007年女生总数47.3%,录 取率占49.9%,城乡生源,2003年农 村城镇持平,2006年新生中农村生源超 过城镇,占52.5%,2008年复读生占 报名人数的15%。
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 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1、原因: “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 (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 (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可以用9个字来概括:大 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下一 步的改革与发展,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从“211 工程”,到“985工程”,到进一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 坚持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发展沉淀给我们的真理---概括 为4句话: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 导。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 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 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 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1965年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学校数 多时增长
高等 学校 67.4万人
1947年的 3.3倍
434所
1947年的 1.1倍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 6.9倍
80993所
1949年的 14.1倍
小学 11626.9 万人
战略地位。”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 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 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Hale Waihona Puke Baidu邓小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 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 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 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 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
2.制定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成就
(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意义: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 备的建设人才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 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 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 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 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 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 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1946年的 3.9倍
168100所
1949年的 4.9倍
学思之窗: 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
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学思之窗〕
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 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 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 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