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2.26 KB
- 文档页数:14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小儿脑瘫康复诊疗思路一、康复评定(一)反射情况小儿的重要反射包括原始反射、姿势反应或保护性反应、肌腱反射、病理征等(二)发育水平测定主要评定脑瘫患儿的发育水平较正常同龄儿落后的程度。
常用的量表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Gesell发育量表等。
(三)运动能力评定脑瘫的运动能力评定包括了粗大运动与精细动作的评定粗大运动评定常使用运动年龄量表和GMFM量表,精细动作评定常使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
(四)肌张力测定可以通过观察静态体位和运动中各关节角度来评定肌张力情况,如“角弓反张”体位、“剪刀步态”等。
还可以通过被动屈伸肢体或测量关节被动活动角度来了解肌张力。
改良的Ashworth量表是评定肌张力的常用量表。
(五)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或肌肉长度是比较可靠客观的方法。
但是,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需要鉴别是功能性还是结构性异常,以判断痉挛和挛缩的程度。
如果患儿关节活动范围因痉挛而受限,放松时正常,则这种受限为功能性而非结构性。
(六) 肌力评定临床上普遍采用徒手肌力检查分级法进行肌力评定(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常用的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八)感知认知评定可以根据儿童发育不同阶段的关键年龄所应具备的标准参考和应用各类量表或自行编制量表进行评定。
(九)患儿和家长或照顾者的满意度评定照顾的容易程度、体位的控制、个人卫生、喂养、转移、在学校的运动能力和耐力,以及照顾者和患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十)其他方面的评定脑瘫儿童多有姿势异常,表现多样,与原始反射残存和肌张力异常有关,可从不同体位对其异常姿势进行评定,包括步态分析等。
此外,对伴有言语障碍听力和视觉障碍者,应对患儿进行相应评定。
二、康复治疗(一)运动疗法1.头部控制训练俯卧位抬头(1)仰卧位拉起头抗重力训练:患儿坐在治疗师身上,仰卧位,治疗师握其前臂,缓慢将患儿拉起,在这个过程中可停止片刻,诱导患儿主动收缩上肢,使肘关节屈曲,保持头部直立。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脑瘫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
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
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
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
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
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康复诊疗流程 )康复诊疗流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步:1.病人入院后,康复医师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
4.中期评定,治疗师总结病人的治疗情况,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
5.末期评定,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法:脑血管病人康复治疗:1.评定内容包括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感知觉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步行能力、言语和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等。
2.急性期治疗包括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体位转换、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等。
3.恢复期治疗包括床上运动训练、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上下肢各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分离运动训练、搭桥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前的准备训练、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肌力及耐力训练、速度与协调性训练等。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动作模式,提高代偿能力,增强身体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脑外伤病人康复治疗:1.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包括脑外伤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感知功能障碍、行为障碍、言语障碍、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等。
2.急性期治疗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翻身与拍背、指导体位排痰引流、各关节被动活动、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应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练。
XXX InjuriesXXX: acute。
recovery。
and symptom stages。
Each stage requires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1.Assess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iesThe assess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ies includes XXX。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
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
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
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儿童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组织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害,形成了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脑瘫儿童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外,还可伴随其他障碍:如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口面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癫痫、感觉障碍(如视、听、触觉障碍)、失认症、失用症、情绪和行为异常。
小儿脑瘫的治疗目的是减轻致残因素的影响,尽量提高患儿的运动、ADL、语言和认知能力,争取达到生活自理,以及能接受正常教育或特殊教育,为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脑瘫运动治疗多以Bobath法为主,其基本操作为:(一)仰卧位的训练1.坐起训练:患者双上肢在胸前交叉,双下肢屈曲;治疗者双腿夹住患儿的下肢,双手握住患儿的肩部,保持患儿肩部的稳定性,诱导患儿抬头、坐起,提高患儿头部控制能力、肩向内侧收缩的能力及腹肌屈曲的能力,加强整个身体抗重力屈曲的能力。
如患儿肩部与上肢的控制良好、头部控制较差时,诱导头部上抬时,训练者只需抓住患儿的手,其他部位的姿势不变。
对于痉挛型患儿,屈肌的肌张力较伸肌肌张力高时,不进行该训练。
2.翻身训练:患儿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立位,训练者双腿夹住患儿的双下肢并固定,双上肢交叉抓握住患儿的双手,即训练者的左手握住患儿的左手,右手握住患儿的右手。
患儿向右侧旋转时,患儿的右侧上肢轻轻地内旋并保持住,治疗者左手抓握住患儿的左手或左臂向右侧诱导,头部也向右侧旋转。
患儿的头部轻度前屈,防止患儿的骨盆随训练动作而一同旋转。
3.骨盆控制训练:患者仰卧位时,双下肢屈曲立位,臀部上抬并稳定地保持。
如果患儿不能上抬臀部,或者上抬的动作不充分,训练者可以用双手扶住患儿的骨盆适当地给予辅助。
如果患儿能将骨盆上抬,但不能长时间地保持这一姿势,其臀部肌肉肌力较弱,应适当给予向下的阻力。
训练者用手和双下肢固定患儿的双下肢使之处于稳定的姿势状态。
骨盆上抬时,躯干、骨盆、大腿在一条直线上为宜,否则出现腰背肌的代偿。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第一步沟通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
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1)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
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
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
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
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
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
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
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
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
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
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
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
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第二步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功能评定1.身体结构与功能评定(1)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1)仰卧位:①观察自发运动的质与量。
②注意对称性及优势姿势模式,是否出现一侧下肢伸展和对侧屈曲姿势(非对称性)。
如果伸肌紧张占优势,患儿是否有颈椎与腰椎的过度前弯,或表现为肩胛带的内收和上肢后伸的姿势,常伴有肩的上举,不能充分地控制头部③头部的位置,观察患儿头部是否正中位,是否常偏向一侧,头部与肩胛带、骨盆运动的分离情况。
④向坐位拉起,有无头的后垂,两肩有无向伸展方向的抵抗,量下肢是否出现屈曲,有无代偿性脊柱后弯。
⑤骨盆和四肢,骨盆是否有前倾、后倾,能否完成骨盆随意抬起,四肢是否有分离动作。
脑瘫患儿常因骨盆和肩胛带肌群无力导致上下肢不能抬起和活动受限。
2)俯卧位:①抬头的角度:正常儿 2 个月是科抬头 45o角, 4 个月科胸部离床,抬头纸90o角;②肘支撑和收支撑动作:是否能完成正常支撑,是否存在肩胛带内收、手握拳等异常姿势;③脊柱四肢的伸展情况:当存在紧张性迷路反射时,患儿俯卧四肢屈曲与躯干之下,呈现臀高头地位;④向坐位转换情况:观察患儿是否能将重心抬高,从侧坐位变为坐位。
脑瘫患儿常不具备这种体味转换的能力,或由于原始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存在而导致异常姿势及代偿运动。
3)坐位:①脊柱伸展状况;②患儿坐位时,双手是否可自由活动;③坐位支撑点是否在坐骨结节;④下肢是否有自主的分离运动;⑤保护性反应是否完成,能否用两上肢来支撑;⑥髋关节两侧是否对称。
4)四爬位:明显的过紧张是呈兔跳样四爬,肩胛带和骨盆肩缺少充分的回旋运动等。
5)膝立位:评价躯干的平衡,骨盆的,髋关节伸展位的保持,左右交替运动等。
6)单膝立位:是小儿独站是的最初模式,观察骨盆回旋是否充分,两下肢紧张程度。
7)立位与步行:评价重点在于观察立位姿势保持能力,起立运动及步行发育过程。
重点看躯干、下肢的支持与平衡能力,独站和从仰卧位到立位的体位转换模式是否正常。
(2)反射发育评定原始反射:脑瘫患儿往往表现为原始发射不出现、亢进或延迟消失。
1)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新生儿期反射减弱或消失应怀疑脑损伤, 6 个月后仍未消失为异常。
脑瘫患儿若两种反射存在一年以上,则提示摄食障碍。
2)握持反射:不对称见于偏瘫、臂丛神经损伤。
脑瘫患儿该反射残存,影响抓握动作的发育。
3)拥抱反射:新生儿期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全面低下,或因产伤、窒息等原因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不对称说明有偏瘫、肌肉损伤等。
该反射残存说明有脑损伤或感觉运动障碍。
4)放置反射:具有腕伸直手预备支撑体重和足预备支撑体重的功能,反射减弱、延迟消失或左右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5)踏步反射:肌张力低下、屈肌占优势时难以引出。
6)侧弯反射:持续存在说明有脑外伤,偏瘫时左右不对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此反射亢进。
7)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出生后 4 个月后仍未消失为异常。
脑瘫患儿此反射亢进和残存影响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尤为明显。
此反射持续性存在,会阻碍视觉,不能随意抓物,手- 眼协调障碍等,也会引起髋、膝、踝和足关节畸形。
8)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此反射 3 个月后仍未消失会影响爬的交互动作。
典型的异常模式为兔跳样四爬,长期此姿势会引起髋、膝、踝和足关节畸形。
9)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脊髓反射,此反射 4 个月以后不消失会影响头的控制,阻碍俯卧位的运动发育和仰卧位肢体到正中线的位置,抑制翻身、从仰卧位到坐位的发育。
生理反射1)矫正反射:包括视矫正反射、迷路性矫正反射、颈矫正反射和躯干矫正反射。
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残存科严重影响矫正反射的建立,脑瘫患儿矫正反射阙如或延迟建立。
2)平衡反应:从 6 个月到 1 岁逐渐完善。
脑瘫患儿平衡反应出现延迟或异常,严重痉挛型脑瘫几乎不能建立平衡反应;中、轻度痉挛型脑瘫建立不完全,或出现较晚;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由于不自主动作和肌张力的变化,虽然大部分反应都可建立,但反应不协调。
3)保护性伸展反射:此反射延迟出现或阙如,提示脑瘫或其他脑损伤疾病。
脑瘫患儿此反射的反应模式表现异常。
4)背屈反应:正常小儿出生后15-18 个月出现,不出现或延迟出现为异常。
5)牵张反射:即腱反射,因脑瘫症状不同,此类反射可表现为亢进、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锥体系受到损伤时可以存在巴宾斯基征集踝阵挛等体征。
此类反射在量岁以后依然存在有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3)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量表评定 , 如表 1(4)肌力评定采用手法肌力检查( MMT),如表 2(5)关节活动度评定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正常下颌可达肩峰,左右对称,肌张力增高时阻力增大,下颌难以达肩峰。
2)臂弹回试验:使小儿上肢伸展后,突然松手,正常时在伸展上肢时有抵抗,松手后马上恢复原来的屈曲位置。
3)围巾征: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使上臂围绕颈部,尽可能向后拉,观察肘关节是否过中线,新生儿不过中线,4-6 个月小儿过中线。
肌张力低下时,手臂会像围巾一样紧紧围在脖子上,无间隙;肌张力增高时肘不过中线。
4)腘窝角:小儿仰卧位,屈曲大腿使其紧贴胸腹部,然后伸直小腿,观察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
肌张力增高时角度减小,降低时角度增大。
正常4个月龄后应大于 90o( 1-3 个月 80o-100o/4-6 个月 90o-120o,7-9 个月 110o -160o、 10-12 个月 150o-170 o)5)足背屈角:小儿仰卧位,检查者一手固定小腿远端,另一手托住足底向背推,观察足从中立位开始背屈的角度。
肌张力增高时足背屈角减小,降低时足背屈角增大。
正常 4-12 个月龄为 0o-20 o( 1-3 个月 60o、 3-6 个月 30o -45 o、 7-12 个月 0o-20 o)。
6)跟耳试验: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牵拉足部尽量靠向同侧耳部,骨盆不离开床面,观察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 4 个月龄后应大于90o,或足跟可触及耳垂。
7)股角: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缓缓拉向两侧,尽可能达到最大角度,观察两大腿之间的角度,左右两侧不对称时应分别记录。
奖励增高时角度减小,降低时角度增大。
正常 4 个月龄后应大于90o( 1-3个月 40o-80 o、4-6 个月 70o-110 o、7-9 个月 100o-140 o、10-12 个月 130o-150 o)。
8)牵拉试验: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向小儿前上方牵拉,正常小儿 5 个月时头不再后垂,上肢主动屈肘用力。
肌张力低时头后垂,不能主动屈肘。
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完成评价(GMFM88/FMFM)(6)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采用改良 Barthel ADL指数量表,如表3(7)平衡功能评定采用 Berg 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如表4(8)步态分析评定采用徒手步态分析量表进行评定,如表 5(9)全面综合评价在基于量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补充主观评估内容。
2.自我活动评定(1)作业活动评定①运动方面:上肢运动年龄评定,手粗大抓握功能评定,手精细动作评定,轻移物品功能评定,双手协调性的评定②感知方面:视觉评定,听觉评定③认知方面:认知发育,智能评定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2)功能独立性评定采用 FIM 量表,如表 6( 3)感知认知评定3.社会活动评定S-S 语音发育迟缓评价法第三步制度康复计划一、根据医嘱和评估内容制定康复目标二、根据康复目标制定康复计划,一般 3 个月为一个阶段。
如患者是痉挛型脑瘫,康复计划制定如下运动治疗: 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
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剪刀步态和训练 1 .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