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脑梗护理问题和措施脑梗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缺血,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对于患有脑梗的患者,正确的护理和措施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脑梗护理中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展开讨论。
脑梗护理中的常见问题1. 嚴重腦缺血引起的衰弱脑梗导致的脑缺血会使患者感到乏力、虚弱,甚至无法正常行走。
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和适量的运动。
2. 吞咽困难脑梗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误吸的风险。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饮食易咽,同时监控患者饮食吞咽的情况。
3. 言语障碍部分脑梗患者可能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晰或者无法正常表达意思。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帮助其恢复言语功能。
4. 意识模糊脑梗可能导致患者意识模糊,无法清晰地认识周围环境或者与人交流。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确保其安全。
脑梗护理的措施1.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时,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的发生。
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变姿势或进行吸引。
2. 进行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应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言语、肌肉功能等方面的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3. 定期评估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征、生命体征等方面的观察,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4. 精神护理部分脑梗患者可能出现抑郁情绪或者焦虑状态,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全面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只有在细心护理下,患者才能更好地走出疾病的阴影,重获健康。
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眠相关因素及护理进展摘要: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影响其身心功能。
本文对脑卒中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失眠;护理进展失眠是以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所导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昼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
失眠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1 失眠的相关因素1.1 脑部器质性病变老年脑卒中患者失眠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脑卒中导致机体神经递质的失调,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失眠[2]。
1.2 疼痛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血脉淤阻等,由于偏瘫肢体的过分静止,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且在患病的初期,患者缺乏运动,以致关节囊韧带及肌腱出现筋挛,患者未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运动锻炼,继而扭伤或是关节脱位而造成疼痛[3]。
1.3 负性情绪,多数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都会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和自卑等严重的负性情绪,导致患者失眠现象的发生。
这些负性情绪主要是由于患者突然由健康的身体成为肢体活动不能的患者,在短时间内思想上不能接受,而延伸出来的远离亲人的孤独寂寞感,对所患疾病的不认识及恐惧感,背离工作和家庭的挫折感,对疾病花费的内疚感。
1.4 生活环境因素噪音、陌生环境及医护人员查房或夜间操作是影响患者的睡眠的主要因素。
患者从家里到医院,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有许多的不适应。
病室的温湿度、灯的亮度不适也易造成患者失眠。
另外患者由于白天需要接受治疗和护理而卧床时间过多或是探访人员过多都会引起患者兴奋,而导致失眠。
1.5 生理机体老化由于老年人神经性和体液调节功能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胃部防御能力降低,夜间肾功能低下,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夜间排尿增加,而老年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引起睡眠中断,影响睡眠质量。
2 失眠的护理干预措施2.1 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措施2.1.1放松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轻身心紊乱的状况,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护士长向全体护士介绍了脑梗死的定义和分类,以便更好地指导检查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查房。
下面请责任护士XXX汇报病史。
患者XXX,男性,87岁。
他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和失语30年前入院,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他曾接受活血化瘀和营养脑细胞治疗,但仍然有右侧肢体偏瘫和失语。
他平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和左旋氨氯地平,但最近症状加重,同时出现进食呛咳,饮水时症状更明显,急来我院。
门诊检查显示多灶性脑梗死。
患者近2周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无畏寒、发热,时有气喘。
近1周无呕吐、意识障碍,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能进食糊状食物,睡眠尚可。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高血压病,口服氯地平和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尚可。
慢性支气管炎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显示患者有1cm大小Ⅱ期压疮,其上无渗出。
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生化检查显示CRP2 13.96mg/L,HCY 18.16umol/L。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五项、凝血四项各项指标均正常。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V4-V6导联T波变化。
肿瘤十二项检查显示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气管感染和吞咽困难,住院期间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发生痰窒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等潜在风险。
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也可能营养不良导致全身衰竭,压疮恶化,预后较差。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士长(护师):根据责任护士提供的病情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该患者的情况。
接下来请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出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XXX(护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我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和措施:一、营养失调问题:由于患者不能进食、机体需要和疾病消耗等原因,导致营养失调。
措施:1.静脉补充营养,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
2.提供肠内营养。
3.监测生化指标中白球蛋白比例、水电解质平衡、血脂、血糖等情况。
脑梗塞护理问题和措施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
管急症。
患者患上脑梗塞后,需要进行专门的护理和管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护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脑梗塞护理问题
在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1 神经功能损害
脑梗塞患者常常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包括语言障碍、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这些神经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
1.2 吞咽困难
部分脑梗塞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这可能导致误吸风险,影响患者的营
养摄入和康复治疗。
1.3 感染风险
脑梗塞后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生活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风险增加的情况,如尿路感染、肺炎等。
2. 脑梗塞护理措施
针对上述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 神经功能训练
针对神经功能损害,可以开展神经功能训练,包括语言康复、肢体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2.2 吞咽训练
对于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吞咽训练,包括调整饮食质地、姿势训练等,降低误吸风险。
2.3 预防感染
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定期更换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排尿、呼
吸道护理等,预防感染的发生。
结语
脑梗塞护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护理,可以帮助脑梗塞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患者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目的对脑梗死患者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进行综合分析。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健康教育诊断。
结果脑梗死患者临床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孤独、适应不良、退化、怀疑、期待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
结论积极纠正脑梗死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促进身体健康、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起重要作用。
标签:脑梗死;心理障碍;护理对策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情大多来势凶猛,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后遗症多,且为老年人多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基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衰退,发病后康复较慢,甚至成为不可逆转的病理状态。
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又能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力下降,因此,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纠正心理障碍,使其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将我院脑梗死患者100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经CT证实、确诊。
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59.2±3.6)岁。
文化程度:小学36例,初中26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以上20例。
已婚88例,丧偶12例。
1.2 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入院后首先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患者的心理需要建立健康教育诊断。
将患者的心理障碍与诊断结论联系起来。
根据诊断建立教育目标及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之适应患者角色并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相互理解,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脑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护理诊断】在临床上,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护理诊断,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减少患者因卒中所产生的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发生;第二方面,应该在饮食结构方面给予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食物摄入,同时可以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量的食物摄取,比如可以给予患者豆制品、新鲜的果蔬摄入等,与此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避免患者出现肠道功能的问题;第三方面,主要是进行康复训练方面,以及预防患者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可以给予患者患侧肢体按摩、功能位的摆放,以及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有效功能训练,与此同时应该预防可能发生的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问题;第四个方面,主要是给予患者二级预防措施的采用,比如给予相应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降血脂药物使用等,与此同时,应该给予患者戒烟、戒酒,同时避免患者出现相应的心理波动。
【护理措施】1、急性期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
3、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
观察有无吞咽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神志淡漠等表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溶栓抗凝治疗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口服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入速度宜慢,注意有无过敏反应;抗凝、扩血管及溶栓治疗过程中,注意有无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警惕梗死范围扩大、出血、栓子脱落等。
5、做好基础护理,防止褥疮、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6、给予心理安抚和支持,鼓励积极治疗。
7、尽早进行肢体功能和语言康复训练。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各种后遗症,如焦虑、抑郁和失眠等。
有效治疗这些症状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百乐眠胶囊和黛力新作为常用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并进行一定的效果分析。
一、背景1.1 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脑梗死是指因脑血管阻塞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和坏死的病变。
患者在脑梗死后,常常面临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后遗症。
焦虑和抑郁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失眠则会进一步加重症状,甚至影响到康复进程。
2.3 临床效果通过对实际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一定的疗程后,部分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且康复进程较快,没有出现明显的复发情况。
三、效果分析3.1 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联合治疗的优势百乐眠胶囊具有天然植物成分,安全性较高,长期使用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
而黛力新作为常用的抗焦虑药,对焦虑和紧张情绪有良好的疗效。
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易产生依赖性等。
3.2 建议针对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可以考虑采用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联合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局限性虽然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联合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效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造成的不同反应、长期用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
在应用时需要谨慎选择和调整治疗方案。
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联合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
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谨慎选择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后遗症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些后遗症,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但效果有限。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对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有良好效果。
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的功效与作用机制百乐眠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枸橼酸钠、贝壳碱等,具有镇静安神、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百乐眠胶囊常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黛力新是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
研究表明,百乐眠胶囊能够增加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黛力新则通过抑制5-HT、NE再摄取使其在神经突触中停留时间延长,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百乐眠胶囊与黛力新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验证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
共招募了100名脑梗死后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观察组给予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心理状态稳定;而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较慢,且无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综合调节:百乐眠胶囊和黛力新分别通过调节5-HT、NE的水平,从神经传导和心理调节两个方面综合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作用机制互补,效果更加显著。
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的效果分析一、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失眠症状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管栓塞,从而引发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梗死后,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精神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给康复带来不利影响。
治疗脑梗死后的心理和睡眠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百乐眠胶囊百乐眠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有酸枣仁、绞股蓝、当归、黄芪等。
据中医理论,这些药物有着补血安神、调节情绪、促进睡眠的作用。
百乐眠胶囊常被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
三、黛力新黛力新是一种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成分是多塞平。
它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焦虑情绪,缓解紧张感,改善睡眠质量。
四、联合治疗效果分析百乐眠胶囊和黛力新分别作为中药和西药在心理治疗上都有较好的效果。
而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失眠症状,会有更好的疗效。
1. 对于焦虑情绪的缓解百乐眠胶囊中的酸枣仁、绞股蓝等药物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而黛力新则是专门的抗焦虑药物,它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焦虑症状。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其情绪得到稳定。
2. 对于抑郁情绪的改善百乐眠胶囊中的当归、黄芪等药物有补血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提升其心情。
而黛力新也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其心情愉悦。
3. 对于失眠问题的调节百乐眠胶囊可以通过补血安神、调和阴阳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而黛力新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改善患者的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失眠问题,使其睡眠更加深沉。
五、临床验证和病例分析在临床上,多个病例表明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的焦虑抑郁失眠症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比如一名50岁男性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口服百乐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2周后,焦虑情绪明显减轻,抑郁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明显提升。
脑卒中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作者:李会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
方法收集脑卒中失眠患者142例,调查其失眠原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
结果观察组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
结论脑卒中患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失眠,在常规对症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脑卒中;中医;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6-02脑卒中是以突然昏倒、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为主证的常见急性病症。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约有95%的脑卒中患者有失眠以及睡眠结构紊乱等症状,因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还将加重脑卒中的发生危险因素[1-2]。
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与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急性发病,意识清楚并且生命体征平稳,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没有后遗症者;能独立完成各种问卷和量表;脑卒中前无明显的失眠症状。
其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在44-83岁之间,平均为(62.3±6.8)岁;其中,99例脑梗死,43例脑出血。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采用自制睡眠状况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调查患者的睡眠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开始失眠的时间、失眠环境、失眠形式以及影响睡眠的因素等,即患者的情绪及精神状况、环境状况、是否有疼痛、用药因素以及各类躯体疾病等。
高中化学——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及方法(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及方法(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及方法(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及方法同分异构体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整个有机化学的每一个章节,同时又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广大学生朋友学习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将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及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以期对同学们学习同分异构体有一些帮助.一. 一般思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在中学阶段结构不同有以下三种情况:类别不同,碳链不同,位置不同(环上支链及官能团).因此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思路为:类别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位。
例1。
写出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分析:(1)类别异构:根据通式可知在中学知识范围内为羧酸和酯两类。
(2)碳链异构:四个碳原子的碳链有二种连接方式(3)位置异构:对于羧酸类,只能连接在碳链两边的碳原子上,直接用去取代上述分子中标有1、2、5、6(未标号的两个碳原子与5号碳原子位置相同)号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即可。
则羧酸的异构体为对于酯类:则是由酯基的位置引起的,可将酯基插入上述分子中C&#0;C键及C&#0;H 键之间即可。
插入之间为:插入间为,插入之间为,,插入的键之间为、插入的键为,插入的键之间为,插入的键之间为。
二。
常见方法1。
等效氢法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互为等效;与同一碳原子上相连的甲基上的氢原子互为等效;处于镜面对称位置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互为等效;特别适合于环状化合物异构体书写。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 lopmentalNeurorehabilitation,2010,13(5):360 368.[30]刘群英.积极减压训练对严重烧伤病人社交回避苦恼与接受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22):2741 2745.[31]孙丽媛.乳腺癌术后患者伤残接受度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6.[32]王小平,彭欢,雷小燕,等.全喉切除术患者创伤后成长与 伤残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2):14 16.[33]UedaY,TsudaA.Differentialoutcomesofskilltraining,groupcounseling,andindividualcognitivetherapyforpersonswithacquiredvisualimpairment[J].JapanesePsychologicalRe search,2013,55(3):229 240.(本文编辑:李小玲)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0.28.007工作单位:201800 上海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内科裴燕:女,本科,主管护师张瑞:通信作者基金项目: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重点学科项目(2017 ZYZDZK 02);上海市嘉定区卫计委课题(2019 KY ZYY 11)收稿日期:2019-03-15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中医护理现状与进展裴 燕 张 瑞摘要 总结中医护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现状和进展,主要包括分析引阳入阴穴位推拿、中药足浴、耳穴压丸、穴位敷贴、五行音乐、放松训练等诸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优势。
认为采用中医技术护理脑卒中后失眠患者能明显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方法安全,具有可操作性,相对药物治疗,没有依赖性、戒断反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摘要:睡眠障碍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脑卒中发生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严重的睡眠障碍与脑卒中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影响患者认知、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康复,而且还会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增加脑卒中死亡率。
因此需重视此类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改善病情。
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及护理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护理进展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脑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梗死,伴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它是现代社会导致死亡和残疾的最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1]。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近年来,中风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死因,也是中国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2]。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这类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在此期间可能有异常行为[3]。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这可能导致疾病复发[4]。
相关数据显示,9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睡眠结构问题,这与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密切相关[5]。
本文就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1.卒中后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或时间的紊乱,包括失眠、睡眠过度和睡眠异常。
良好的睡眠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维持生活能力的必要来源[6]。
然而,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约为80%~95%[7]。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
诊断标准是至少存在以下四种症状之一:睡眠困难、持续性睡眠困难、早醒和非恢复性睡眠。
其发病率为20%~56%,发病率随卒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急性期发病率较高,与卒中类型相关性不大[8]。
老年人和妇女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失眠可降低脑血管反应性,增加首次中风患者的死亡率。
中风后失眠的机制尚未明确,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脑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失眠是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急性脑梗死患者因残存各种功能障碍(偏瘫、失语及情感障碍等),易产生躯体和心理的不适而致失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整日卧床的脑梗死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若睡眠质量差,即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和运动功能康复。
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对本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索减少失眠产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3~86岁。
均为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病情稳定,无昏迷。
失眠的原因:焦虑18例,睡眠环境9例,肢体痛8例,病理生理因素3例。
2 原因分析
2.1 焦虑焦虑为脑梗死患者失眠最常见原因。
本组38例失眠者有焦虑的18例,占47.4%,且主要以入睡困难和早醒最多见。
说明脑梗死后失眠与脑梗死后焦虑相关,失眠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之一。
患者因担心医疗经费无保障、肢体及语言致残及家属关心不够等,出现焦虑、恐惧、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导致失眠。
语言障碍的患者夜间因语言表达障碍而担心尿床而致入睡困难和醒后难睡。
2.2 睡眠环境因住院环境陌生;邻床患者夜间排尿或鼾声太响;治疗护理操作(服药、输液、测血压、翻身)的干扰:因持续输液或身上带有各种导管而限制体位等妨碍睡眠,任患者睡后易醒及醒后难以入睡。
本组9例,占2
3.7%。
2.3 肢体痛患者因瘫痪肢体持续性、发作性疼痛影响睡眠。
产生肢体痛的原因为偏瘫肢体过分静止引起血运淤滞早期缺乏运动引起关节囊、韧带、肌肉及肌腱的萎缩;不正确的被动运动,如偏瘫侧肩关节过度牵拉而造成扭伤等。
本组8例患者均因夜间肢体痛而影响睡眠。
2.4 病理生理因素患者因脑梗死后大小便失禁或合并帮尿病、前列腺肥大夜尿增多造成睡眠中断;留置导尿的刺激便秘、腹泻引起的肿胀、腹胀等使患者入睡困难或易醒。
本组3例因此原因导致失眠。
3 护理对策
对于脑梗死失眠患者护理应以物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综合方法,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1 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从本组18例因焦虑导致失眠患者的原因
分析中可见,社会、心理因素在脑梗死后焦虑的发生中起很大的作用。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安慰和关注,帮助患者认识不良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
采用图片、示范等形式向家属宣教照看脑梗死患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增加家属与患者相处的时间,在护士的指导下让家属直接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增加正性情感,消除不良情绪。
3.2 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保证病房空气新鲜,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大声喧哗,避免光线不良刺激。
在不影响疾病护理治疗的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体位。
翻身时避免瘫痪肢体及引流管受压。
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如听轻音乐、全身肌肉放松等。
提供促进睡眠的其他措施,如睡前喝热牛奶、温水泡脚、背部按摩、减少睡前活动等。
有计划地安排护理活动,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护理操作,必须进行的护理操作和治疗合理穿插于患者的自然觉醒时进行,以减少被动觉醒次数。
3.3 正确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本组8例因肢体痛引起失眠的患者,其肢体痛主要原因为偏瘫早期运动不足及不正确的运动。
针对这一点,笔者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偏瘫肢体被动运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的意义,让他们主动参与及配合早期锻炼。
另外,笔者请教康复专家,参考有关文献,编制了一套肩关节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操,严格遵循肩关节运动控制在90°~120°,缓慢轻柔的无痛性运动的原则,对本组8例因肢体痛引起失眠患者进行适时的锻炼,7例患者认为对他们睡眠的好转起到了促进作用。
3.4 正确应用安眠药护士对患者睡眠的援助,除进行环境、身体及心理因素的护理外,还需很好理解睡眠药物的效果,正确使用,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护士应将临床所观察到的患者失眠情况主动与主管医生联系,以便医生依据失眠的不同症状和药物的半衰期有的放矢选择药物。
服用催眠药物的患者,15~60 min发生药效,护士应细心观察患者是否有睡意,中途有无觉醒,次晨觉醒有无困倦等情况。
通过对38例脑梗死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的调查,对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医护人员应根据脑梗死中患者失眠的不同原因及症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措施,可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出版社,2002,1:8.
[2] 王晓莉,柯元南.咪达唑仑和艾司唑仑治疗高血压患者长期失眠的临床疗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33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