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

引言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公报(国家体育总局)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体质状况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达合格级以上的为73.8%,其中优良率为41.5%。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达合格级以上为69%,其中优良率为34.3%,相差4.8和7.2个百分点。”今天,科学的体育锻炼与合理的营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列为保持健康的三个基本要素。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 analysis),结果表明:①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②渐进性放松练习同身体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③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能更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④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⑤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⑥身体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

1.健康的定义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的组成(the composition of the wellness)1). 生理健康:一个人除了没有高度治疗的身体疾病外,还应有余力应付意外的挑战,并有足够的能力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2).心理健康:不仅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他还要求一个人必须具有情感认识、接受、表达、独立行为以及应付日常各种挑战的能力等.3).道德健康:指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作贡献,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善、美、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健康”寓于健康概念之中。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的十大标准”,分别是: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 眼睛明亮,反应敏感,眼睑不易发炎。8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The factor affecting the wellness):

1.生物学因素1)致病微生物2)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

3.卫生服务因素:1)卫生资源2)医疗保健手段;

4.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1)行为习惯2)生活时间3)生活节奏4)生活空间5)生活消费;

5.运动锻炼。

2.1.体育与健康促进(Physical Education And Wellness Promotion)1.“体育”的基本概念;1)体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和过程;2).体育所借助的手段一般称为身体活动或过程;3).体育不仅是通过身体,而且还必须是针对身体所进行的教育。

2.健康促进的概念;以健康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对有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2.2体育与健康的关系1.人最可贵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2.运动是增进健康的重要措施----生命在于运动;

3.体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

4.通过体育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

3.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众所周知积极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运动广泛地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健身活动对于身体健康是显而易见的。

3.1学会测量与评价个体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通过男、女五项(台阶试验、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或坐位体前屈)来反映身体健康素质,身体运动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

3.2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与原理。认识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新陈代谢也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总合。一.物质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水分及无机盐代谢;二. 能量代谢(这里涉及到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3.2.1.明白能量代谢涉及到血液和血液循环系统。心脏有节律的舒张与收缩活动,是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停地流动,实现其运输功能的动力。心脏的功能就是由心率于每搏输出量决定的。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为心率。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正常人的安静心率约75次/分,其变动范围在60~100次/分之间。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个别可低达36次/分,剧烈运动时则可高达190~200次/分。

3.2.2.了解心力贮备。我们称心输出量随有机体代谢增强而增加的能力为心力贮备。心力贮备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可能发生的最大变化程度。研究表明,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心肌纤维增粗,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因而收缩期贮备增加;同时,静息时心率降低,使心力贮备增加在安静状态下锻炼者与不锻炼者心输出量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经常锻炼者,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不锻炼者,心率低于不锻炼者,不锻炼者主要以加快心率来满足机体心输出量的需求。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达到最大心率,但两者的心输出量差异较大,说明锻炼者由于心肌力量的加强,致使每搏输出量明显多于不锻炼者,故心输出量多于不锻炼者,而且其心力贮备明显高于不锻炼者。

3.2.3.氧气的供应。首先,这里涉及到呼吸系统,它是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时机体代谢旺盛,所需氧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大大增加,呼吸过程加强,所以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练习必将使呼吸系统的形态机能发生变化。其次,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舒缩活动而产生的。每次呼吸时,犹如潮汐有升有降,因此我们称吸入或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用潮气量来描述呼吸的深度。正常成人在平静时,潮气量约为400~500毫升。在平静吸气后再作最大吸气,所能增补吸入的气量为吸气贮备量,正常成人约为1 500~2 000毫升。

3.3.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1)掌握有效减少呼吸道阻力。在正常情况下应用鼻呼吸。但运动时需氧量剧增,肺通气量有时可提高到100~200毫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口代鼻或者口鼻兼用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气体流量,还能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负担,推迟疲劳的出现;另外,暴露布满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例如,长跑时可采取2~4个单步一吸,2~4个单步一呼的方法。使呼吸在适宜的深度和频率内,以利于肺泡通气。(2)了解呼吸方式应适应动作的结构特点。非周期性运动的呼吸,应注意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在完成两臂前屈、外展、扩胸、提肩或展体时采取吸气比较有利,完成与上述运动相反的练习时,采用呼气比较适宜。但在一些成套动作练习中,不可能与呼吸相匹配时,应以完成动作为主。(3)合理运用憋气。憋气可反射性地加强骨骼肌力量,如人的握力在憋气时最大,呼气时次之,吸气时较小。根据这一特点,合理采用憋气,以利于完成动作。

3.4.明白肌肉的工作过程。(1)这里涉及到身体的骨骼、肌肉的工作原理,即运动系统。(2)肌肉的活动,人体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大类。其中骨骼肌的数量最多,约占体重的40%,躯体运动,包括体育活动中各式各样的运动动作,都是由骨骼肌的活动来实现,而内脏器官的活动,如胃肠道的运动和心脏的跳动,则分别由平滑肌和心肌的活动来实现。(3)肌肉的兴奋与收缩,在完整的机体内,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即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冲动传至脊髓运动神经元后,经运动神经纤维传递给所支配的肌纤维,从而引起肌肉收缩。神经系统与运动中枢,使运动中肌群募集的数量和次序,以及肌群间相互协作的关系适合于运动形式和强度的需要,从而保证整个运动按一定路线、方向、顺序准确的进行,使各肢体运动的幅度力度和速度适合于运动各阶段的需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