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8.25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气候”的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温方面,可能对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掌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读图思考:发现气温逐步升高观看熟悉的天气预报材料,激发探究的欲望。
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1.互动交流:(1)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一般用℃ 表示。
(2)确切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气温,是用放置在气象台装置气象观测仪器的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定。
2.读一读:请正确读出四个时间点的气温。
8时:8℃时各进行一次。
2. 引导学生读气温——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温馨提示: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刻度平行奥!3.气温的计算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12 4. 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3)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引入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4)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5. 气温的变化—年变化(1)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2)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3)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多少?(4)一年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6.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南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的最高与最低气温。
7.方法指导—如何正确判读气温变化曲线示:7.分析归纳:学会析图方法。
该地1月气温最低,随后气温逐渐上升,7月气温最高,然后气温逐渐下降。
北半球8.掌握方法,学会绘制完成学案中的资料绘制(1)该地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2)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8. 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出示资料,引导学生练一练,并对比得出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1.按照问题提示分析归纳: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2.探究世界等温线分布规律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掌握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 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季节变化、年变化。
3. 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地形、洋流等。
4. 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分布图的解读,生活中的气温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观察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的特点。
3. 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分布图、气象数据等教学素材。
2.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2. 气温的记录与资料整理七、气温日变化与季节变化1. 气温日变化规律2. 气温季节变化规律八、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4. 洋流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九、我国气温分布特点1. 纬度对气温分布的影响2. 海陆对气温分布的影响3. 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十、气候变化与气温关系1. 气候变化的原因2. 气候变化对气温的影响十一、生活中的气温现象1. 城市热岛效应2. 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关系3.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十二、气温与人类活动1. 气温对农业的影响2.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3. 气温对交通的影响十三、气温变化的应对措施1. 节能减排2. 适应气候变化3. 保护生态环境十四、拓展与实践1. 收集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其分布特点。
2. 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
十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 学生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3. 学生运用气象知识解释生活中气温现象的能力六、气温的测量与记录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气温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学会正确记录和整理气温数据。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中心素养】综合思想、天文实际力【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归结世界气温散布特点。
【教学目的】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依据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总结气温的散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散布规律,剖析影响气温散布的要素。
【教学方法】比拟法、计算法、探求讨论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时变化。
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散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水平。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点先生阅读资料P54〝气温的观测〞停止思索回答。
提问:〔1〕气候观测中的气温是离空中多高处的气温?〔2〕气候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普通在什么时间停止?〔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普通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先生回答后,教员点评。
义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员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屡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点先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区分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先生回答后,教员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义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员提问,依据生活阅历,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如今什么时分?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的概念,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概念。
(2)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人们穿着不同衣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1)讲解气温的概念,即空气的温度。
(2)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
②讲解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即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让学生计算气温日较差,即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④通过生活实例,如一天中中午感觉热、早晨和晚上感觉凉,让学生感受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①展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
②讲解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即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2 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 教材分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地理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广泛,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容易产生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明确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
3.准备好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4.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世界各地的雪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会有这么大的差别?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介绍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基本规律;(3)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2)利用地图和图表,观察世界气温分布;(3)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具体计算;(2)世界气温分布图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气温变化数据表格;(2)世界气温分布图;(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气温?我们如何衡量气温?(2)引导学生回顾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1)分组讨论:同学们观察过气温的变化吗?有什么发现?(2)汇报讨论成果: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3. 观察世界气温分布:(1)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2)提问:世界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3)教师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 实践与应用:(1)小组活动:根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2)课堂讨论: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气温数据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教学内容:(1)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数据,了解其变化规律;(2)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3)了解气候带的划分及其与气温分布的关系。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会绘制气温曲线,掌握气温曲线图的阅读技巧。
2.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气温曲线图的判读技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话题导入:由天气预报中新增加的穿衣指数说起,让学生认识到气候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所以,了解气温变化的有关知识十分必要。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气温的变化【自主探究】1.学生依据切身的感受独立思考:我们应如何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2.针对学生众说纷纭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53页内容,作出小结:人们了解气温一般关注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学生读P53页图3.10及有关文字内容,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2时、8时、14时、20时)测得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就是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
4.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分析气温变化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独立完成课本P54页活动1。
【合作探究】学会利用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
1.学生分组读图3.11,完成以下任务:看一看:(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2)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观察到的规律是: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学生读课本P53页图3.12中的文字说明,完成以下任务:(1)看一看:一年中,北半球气温什么是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2)想一想:①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海洋与陆地情况是否一样?②同一时间,南北半球是否一样?学生归纳: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正好相反,一年中,陆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以及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气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和变化规律。
2.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使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强课堂互动。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分析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4.巩固(5分钟)针对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5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分布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的变化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散布》课程教课方案《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散布》教课方案课题:第三章天气与天气教材根源:七年级《地理》教科书 / 人民教育第一版社 2013 版内容根源:七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主题:气温的变化和散布课时: 1 课时课型:新授讲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目标设定的依照:1.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1)阅读世界年均匀和 1月、 7月均匀气温散布图,概括世界气温散布特色。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散布图,概括世界降水散布特色。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色。
2.教材剖析本节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是天气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含气温的变化随和温的散布两大多数。
前者波及气温的丈量、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温度变化曲线图;后者包含等温线图、气温空间散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单容量大,并且难点多,但内在脉络清楚了然:观察气温,能够获得到必定量的气温数据,可以对气温数据进行必定的计算和整理。
比方能够绘制出不一样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不同空间尺度的等温线散布图。
经过对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经过平等温线的判读,能够总结出气温的空间散布规律。
2.学情剖析学习目标:(1)阅读等温线图,能够判读等温线图。
(2)阅读课本 56 页图 3.17 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描绘世界气温散布特色。
(3)阅读世界 1 月、 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及气温的垂直变化图,说出生界 1 月、 7 月气温分布特色。
评论任务:学习重难点 :1.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 低 ) 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2.阅读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概括世界气温的散布特色;阅读北半球 1 月、 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说出不一样地域气温的季节差异。
教课方法:问题导向法、读图剖析法、总结概括法、启迪指引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了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旨在让学生理解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并能够分析气温的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可能知道气温有高有低,但未必能够说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并理解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如气温变化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等。
2.准备一些生活实例,如气温变化对农业、旅游业等的影响。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冬季的雪景、夏季的炎炎烈日等,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为什么会变化吗?它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图和世界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阐述气温变化的原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生活实例,如农业、旅游业等,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对气温这一重要地理概念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影响气温的因素等,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过渡到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和常用表示方法;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3.图表教学法:利用气温分布图,直观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规律;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导入和分析;2.制作气温分布图和气温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3.准备与气温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经纬网、半球和纬度的划分等。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课标要求】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分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
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P54“气温的观测”进行思考回答。
提问:(1)气象观测中的气温是离地面多高处的气温?
(2)气象观测用到哪些工具?
(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
(4)人工观测一般在什么时间进行?(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
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任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导学生读图 3.10日平均气温
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
(8+16+12+4)÷4=10℃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任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师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
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的计算: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任务3 知道气温年变化规律,计算气温年较差。
教师提问:根椐生活经验,说说一年当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
各出现在什么月份?
气温年变化: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七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南半球相反。
提问: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有什么
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的计算:
任务4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
指导学生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
教师适时点拨: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指导学生读图 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完成所给问题。
任务5 回顾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讲述: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旧知回顾:等高线是如何定义的?(由等高线的定义引申到等温线)
等温线呢?(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
思考:如何阅读等温线图?(由等高线的判读引申到等温线的判读,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进行理解)
总结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
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承转:世界气温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任务6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的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 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提问:①从赤道向两极,年平均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地区的主要纬度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降低。
指导学生读图 3.19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和图 3.20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②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③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哪里气温高?7月哪里气温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
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提问: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高处不胜寒”,这说明气温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大致是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计算练习。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任务7 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师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数值的变化,影响因素是什么?(纬度因素)同纬度大陆和海洋气温的差异,影响因素是什么?(海陆因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个低温中心,影响因素是什么?(地形因素)
总结: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纬度因素: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气温高于高纬度地区。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同一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