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30.79 KB
- 文档页数:12
篇一:千米的认识评课稿
《千米的认识》评课
付老师执教的
《千米的认识》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1、引入课题新:
用手指代表五
指山,将原本枯燥的旧知复习变得生动、有趣,既能有效唤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的回忆,同时
又形象地体现了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千米的认识。
2、课前准备足:
课前让学生做
好调查,留心生活中有关千米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在操场上走1000米的距离,为新课中很好地感知千
米的长度做下了良好的铺垫。
3、联系生活紧:
新课程标准强
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
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
这一理念:在感受一千米的长度时,问学生,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你觉得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学
生知道了从学校到板摄路口大约是1千米,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
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教学方法佳:
运用先进的教
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精练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巧妙(例如:巧妙运用
停顿,读出1千米和1000米的不同之处),无一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
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5、教学习惯好:
从老师的每个
教学环节的安排,到对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包括学生回答问题,作题,
审题的习惯等等)都体现了米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做的相当扎实的,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6、教学效果棒:
这节课通过学
习后完成了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米、200米和25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
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研究、探索,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所有长度单位返回到生活中,从实践中自然而然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
数学知识的信心。
建议:1、《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复习中,可以
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数学,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
的连接点。
2、教学千米的
例题时,可以先说明用我们过去学过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路程比较麻烦,需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这样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是为了需要而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
3、在新课程理
念的烛照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
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教师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
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深切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和实际长度。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寻觅到了数学知识的源泉,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篇二:《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积跬步以至“千米”
——《千米的
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
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
需要。
众所周知,计
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
“风景”。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
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千米的认识”
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
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
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
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
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第
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
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
(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
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
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但是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
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
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学生从回忆旧知“毫米、厘米、分米、米”引出“千米”,初步形成“千
米是长度单位”的概念。接着“比划这些单位长度”让学生立即反应出对这些单位长度的量感,“笔尖
的长度、指甲盖的长度、1拃的长度和双臂展开的长度”使之更具体形象,当学生回答“1千米比不出来,要找同学帮忙”的时候,教师请10位同学上前,出示了一个“10米”的模型,学生以这一模型为
标准,得出“100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和“1千米有1000个米”的结论。对于1毫米、1厘米、1
分米和1米乃至10米,学生都是通过身上的“尺”直接感知的,通过对这些具体形象的长度延展想像,建立起1千米与10米、1米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接驳至1千米,间接形成千米的表象,向千米迈近了
一步。
“大家评”的
声音——
比较欣赏的环
节是王老师的引入部分,老师请同学上来演示10米的长度。学生通过对1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认识,
接着就能对1000米的长度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和感知。——
任雅凤
一开始复习以
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
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
千米的概念的。
——陆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