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一、概述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

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一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我国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城市)与394/10万(农村)。

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很高,约3/4的病人有不同程度劳动力丧失,生活需要照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CVA康复理论与实践

㈠康复的两种类型

1.适应性康复又称行为替代,是指未受影响的一侧肢体通过学习代替受影响的一侧肢体并行使其功能。

这种康复是非本质的,主要是在中后期进行,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实质性康复是指受影响的部分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其功能得到真正的恢复。这种康复是急性期、早期康复医疗的重点,目前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的难度。

㈡CVA

康复的神经学基础

1.同侧支配理论

1973年Brinkman及Kuypres提出上肢近端的活动可受同侧大脑半球的支配。

1980年Gless报告,单侧大脑半球损害后,依靠余下的另一侧大脑半球,仍可保存智能及全身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

2.功能替代理论

这是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3.脑的可塑性学说

1930年A.Bethe首先提出了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可塑性理论。

㈢运动再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JanefH.Carr等提出。方法重点:①强调病人主动参与;②进行合理训练;③反馈对运动抑制极重要;④限制异常的肌肉活动;⑤调整身体重心。

㈣神经促进技术

1.Brunnstrom方法

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驰缓期(完全瘫痪期)→联合反应时期→共同运动时期→共同运动中出现分离运动期→更多的分离运动出现期→精细、协调运动时期。

Brunnstrom方法是利用脑卒中后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起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他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治疗过程是驰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脱离共同运动、独立站立期、接近正常期。

2.Bobath法即神经发育法。

其显著特征是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方法来调节肌

力和诱发正确的动作,

而不是利用联合反应诱发肢体活动。

对促进患者产生主动运动,增加动作难度,克服痉挛,降低肌张力和预防畸形以及进行复杂的活动等有明显价值。

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是指通

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

群的收缩。

㈤生物反馈

应用较多并证实有效的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三、临床表现

㈠全身状态

1.水、电解质及营养

对进食障碍或昏睡的病人,每天应补充100-1500Cal的能量,注意补液量及速度,补液过多,会影响脑水肿改善,也可能诱发充血性心功能不全;另一方面出现脱水症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脑卒中障碍,一般补液1500-2500ml/d。

2.心肺功能

脑卒中时血压往往增高,血压下降时应该怀疑有心功能不全等颅外病变。由于脑卒中使脑循环的自动调节结构受到破坏,而且血压的变动直接影响脑血流量,一旦血压上升,脑血流量就增加,进一步促使颅内压增高;血压一旦下降,脑血流量就会减少,加重脑出血。血压维持在160/100mmhg上下为宜。

3.癫痫

脑卒中可伴全身癫痫发作或局部癫痫发作,发病率占10-15%。

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的残疾

1.运动功能障碍

⑴软瘫

发病初脊髓休克所致,表现为瘫痪侧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

⑵痉挛性偏瘫

休克期过后逐渐出现,表现为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上肢以屈肌占优势,下肢以伸肌占优势。行走呈划圈步态。随病程进展,如痉挛逐步减弱或消失,则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为75%,若痉挛严重而持续,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几乎为0%。

⑶运动协同动作和平衡障碍

CVA后神经系受损,有向人类进化早期的方向退步的趋势,屈肌和伸肌出现一种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类似于两栖类动物运动姿势的原始模式,因此上下肢出现一种刻板的协同动作,而不是正常的协同动作。

2.知觉缺陷

最常见有失认症和使用症,另外还常见实体感缺失、偏身感觉障

碍、偏盲和感知觉障碍等。

3.认知缺陷

如感知及空间结构能力、视知觉减退、视觉忽略、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4.语言障碍

主要表现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是由于脑的损伤而引起已经存在的语言能力的丧失或受损。表现为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病人能听见声音但是不能辨别和理解。构音障碍是由于发音器官本身或者支配这些器官的神经病变造成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5.心理异常

恐惧,焦虑、沮丧、抑郁等灾难性情绪。Trexler等认为,这类患者的心理适应和情感发展过程呈螺旋型恶化,即:创伤-损害-意识到损害-灾难性反应-损害加重或恶化。越早进行心理干预对患者全面康复的效果越好。其中脑卒中后抑郁症最常见。一般临床有①抑郁症②焦虑症

6.ADL受限

ADL能力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主要表现为个

人生活自理的依赖。

7.上运动神经元性颅神经麻痹

⑴面神经麻痹

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且常无唾液减少、听觉过敏和味觉障碍的症状。

⑵假性延髓麻痹是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主要表现为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的障碍。其特征是:三主症加情绪障碍和病理性脑干反射。三主症是言语、发音和进食困难;情绪障碍的表现为淡漠;病理性脑干反射表现为⑴吸吮反射:轻划唇部或轻触唇部,口轮匝肌收缩,上、下唇噘起做吸吮动作;⑵掌颏反射:针刺手掌大鱼际部皮肤,可见下颌部颏肌收缩。

㈢继发性残疾

1.废用症候群(运动不足症)常见有关节挛缩畸形、废用性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体位性低血压、周围神经麻痹等。

2.误用症候群

因不当的“康复”手段所致,如肩关节周围炎、异位性骨化、膝关节过伸等。

3.褥疮

又称压疮,CVA后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发生。

4。肩手综合症

可能因照料不当或体位不适当等因素造成,或患侧肢体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所致,表现为肩、臂痛和上肢营养障碍以及运动功能障碍,还常伴有循环障碍、肌肉营养不良、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改变。

四、辅助检查

㈠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⑴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特征:脑梗塞的典型梗塞灶为呈楔形的低密度区,常涉及灰质和白质。但在最早24h一般不能显示梗塞区的密度变化。后期特征:血管闭塞后第二天,缺血区脑组织密度明显降低,其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边界清楚密度不均。1-2周,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且边界清楚;2-3周,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加而成为等密度,称之为“模糊效应”。以后密度持续降低,1-2月后,达脑脊液水平。

⑵脑出血

急性期:为脑出血1周以内,出血区密度增高,很容易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形态、大小、出血量、扩展方向等。血肿吸收期(2周-2月):血肿溶解吸收,高密度血肿边缘变模糊,周边高密度区向心缩小,密度平均减少1.4H/天,约3-4周后血肿完全溶解,病灶逐渐转为低密度影。囊肿形成期(>2月):经过6-8周后,小的出血CT上可看不出痕迹,较大的血肿则成为边界清晰的充满水样液的囊肿。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

表现蛛网膜下腔密度增高,脑沟、脑池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

2.MRI检查

⑴缺血性脑卒中

常规MRI的T2加权成像最早在缺血5-6h可发现异常改变,但通常要18-24h病灶显示才较好。

⑵脑出血

MRI对急性期以后的出血极敏感,对脑干或小脑出血,CT常因骨性的伪影干扰显示不清,MRI则可清楚显示,因此,MRI适用于急性期以后脑出血全面细致地观察。

⑶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期(病程一周内),MRI图像上常无明显的异常,亚急性期(病程第二周),在T1W1和T2W1上均呈高信号。恢复期,MRI图像无明显异常。

3.核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

MRA是一种无创伤性、不需要造影剂的血管造影技术,主要用来检测颅内动脉瘤,AVM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动脉闭塞和狭窄。

㈡其他

1.经颅多普勒(TCD)对评测脑部的循环有一定意义。

2.血液化验

急性脑出血病人周围血细胞可以轻度升高,并以中性升高为主。部分病人血糖升高。血清钾降低等。

3.心电图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病例可出现心肌缺血、QRS增宽、S-T段降低等改变。

4.脑脊液检查

约有半数脑出血病人可见脑脊液中红细胞增多。

㈤功能测评

㈠功能评定量表

1.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应用广泛

2.运动功能测定

⑴痉挛

目前以改良Ashworth量表应用较广泛。

⑵肌力

临床多采用Brunnstrom分级的方法。

⑶综合运动能力

常用简式Fugl-Meyer感觉功能评测表等。

3.感知觉功能

除神经学检查外,Fugl-Meyer感觉功能评测表也是选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4.认知功能

一般根据临床的要求和针对脑卒中认知缺陷的特点来选择,常用的标准化评定方法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中国版韦氏记忆量表(WMS)等。也选择一些专项的测验方法,如积木测验、连线测验和拼图测验等。

5.语言能力

常用的适应症检查法有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BDAE)及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等。国内目前常用的有高素荣等编写的汉语失语检查法(ABC)等。

6.心理测验

意义:一是找出干扰脑卒中后康复进程的心理学问题;二是提高临床康复效果和改善预后。常用的评定方法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

7.ADL能力

对脑卒中患者的残疾或活动受限水平的评定以功能独立检查(FIM)为主,但要指出的是FIM在本质上是医疗康复残疾水平的评定方法。临床对ADL自理能力的测量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的方法来评定更为方便适用。

㈡实验室检测

1.运动(步态)分析系统检测

2.平衡测试分析系统(仪)

3.语言交流测试分析系统

4.其他

㈥康复治疗

⑴早期康复

发病后2-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Ⅰ-Ⅱ期、Bobath分期迟缓阶段、“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方案的早期(从发病到满1个月)。

康复目标:防治并发症(如褥疮、肺炎、泌尿道感染、肩手综合征等)、废用综合征(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和误用综合征(如关节肌肉损伤、骨折、痉挛加重等);从床上被动活动尽快过

渡到主动运动;独立完成仰卧位到床边坐位转换;初步达到Ⅰ-Ⅱ级坐位平衡;调控心理状态,争取患者配合治疗;开始床上生活自理训练,改善床上生活自理能力。

1)正确肢位的保持:

a.患侧卧位:

b.健侧卧位:

c.仰卧位:

2)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可能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强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一般按从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以后每天做3遍。患者意识清醒后尽早开始做自助被动运动。

3)体位变换:主要时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另外,由于仰卧位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强化患侧伸肌优势,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

现。一般1-2h变换体位一次。体位变换包括被动、主动向健侧和患侧反射,主动、被动向健侧和患侧横向移动。

4)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采用仰卧位经侧卧位起坐训练法。

5)坐位平衡训练: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还可使用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

6)神经促进技术:可酌情选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的技术、Rood技术和PNF技术中的一些方法以诱发粗大运动、抑制异常运动。

7)功能性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对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都有一定的康复治疗效果,可酌情应用。

8)床到轮椅(或椅)转移和站立训练均可酌情进行。

9)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10)ADL的训练:主要对床上的进食、穿衣和个人卫生进行评估和训练。

11)心理治疗:由于发病后时间较短,一般一时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常有否认、拒绝、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障碍。首先评定患者现在的心理障碍,再根据病员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可加用适当药物配合治疗。

⑵中期康复

发病后第2个月至第3个月左右。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Ⅱ-Ⅳ期、Bobath分期痉挛阶段、“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方案的中期(从发病后第2个月到第3个月)。

康复目标:抑制痉挛与共同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形成;促进和改善偏瘫肢体运动的独立性、协调性;达到Ⅲ级坐位平衡;初步达到Ⅲ级站位平衡;达到治疗性步行能力;改善床椅、入厕转移、室内步行、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能力。

1)上肢功能训练:重点是抑制由于共同运

动、联合反应、异常姿势等构成的异常运动模式,诱发下肢,特别是手的分离运动。

2)下肢功能训练:重点是抑制由于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异常姿

势等构成的异常运动模式,诱发下肢,特别是脚的分离运动,必要时安装下肢足内翻矫正支具。

3)平衡训练:重点进行Ⅲ级坐位平衡训练和Ⅰ、Ⅱ、Ⅲ级立位平衡训练。对躯干肌和臀肌恢复比较差的增加跪位和爬行位的训练。

4)ADL训练: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主要进行个人卫生、穿脱衣服、两便处理、坐位与站位转换、步行等训练及支具、矫形器的使用。

5)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有认知功能训练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⑶后期康复

发病后第4个月至第6个月左右。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Ⅴ-Ⅵ期、Bobath分期相对恢复阶段、“十五”攻关项目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方案的后期(从发病后第4个月至满6个月)。

康复目标:

抑制痉挛与共同运动模式、修正错误运动模式;改善和促进精细与技巧运动;改善和提高速度运动;提高实用性步行能力;熟练掌握ADL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1)上肢功能训练:重点是改善和促进手的精细和技巧运动;改善和提高速度运动;对于仍然有痉挛与共同运动模式的患者,继续采用抑制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方法。对于手功能恢复较差者,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

2)下肢功能训练:重点进行改善步态、步态协调性和复杂步行训练,提高实用性步行能力。对于仍然有痉挛与共同运动模式的患者,应采用抑制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方法。

3)ADL训练:目的是争取生活自理,重点进行必要的家务、修饰动作(洗脸、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剪指甲等)、户外活动、入浴和上下楼梯训练等。

4)言语治疗:有言语障碍者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5)认知功能训练:有认知功能训练应进行评估和治疗。

6)心理治疗:由于病程延长,病员对康复训练及治疗效果会出现

疑问,故应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⑷后遗症期

一般认为6个月至1年患者即进入后遗症期,但言语和认知功能在发病后1-2年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对后遗症期患者如再进行肢体功能提高的康复治疗则意义不大,应将重点放在整体ADL水平的改善上。

1)手杖和步行器的使用:不要过早地使用,恰当地使用手杖和步行器,把它们作为步行训练的一种过渡也是可行的。

2)轮椅的使用:可使患者尽早脱离病床,获得坐位的安全感和手的合适支撑;可使患者的移动简单化;患者可获更大的独立性。

3)支具、自助具的使用:支具能支持体

重、预防挛缩畸形、控制不随意运动;使站立相稳定、摆动相容易控制,得到接近正常的步行模式。自助具能帮助患者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4)环境改造:使后遗症期的患者容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对家庭中的某些部分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是很重要的。

5)职业训练或指导:对功能恢复较好、又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6)对长期卧床者的照顾:10%-20%。在家属的帮助下,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床上或椅上(包括轮椅)活动,精心护理。

⑸并发症的治疗:

1)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根据情况进行膀胱与直肠功能训练。

2)肩部功能障碍:对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疼痛和肩手综合征引起的肩部功能障碍应首先对其进行评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物理治疗、手法治疗或使用支具。

3)关节活动障碍:根据评定结果和不同原因采用关节松动术、牵伸、理疗、矫形器、肉毒素或手术治疗。

4)面神经功能障碍: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手法按摩、理疗、针灸、肉毒素或手术治疗。

5)骨质疏松:可采用运动、药物等方法治疗。

6)吞咽功能障碍:可采用间接治疗、直接训练法。

7)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酌情采用不同方法处理。

5.康复教育

①保持血压稳定,积极治疗心脏病,控制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

②生活规律化;

③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生活;

④合理膳食营养,戒烟、戒酒;

⑤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疲劳;

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变化及时诊治,避免复发或加重。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细胞 死亡和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恢复患者的日常生 活能力和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下面是一个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 案的建议。 1.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非常重要。患者应在病情稳 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技能,如吞咽、坐立、行走等。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 2.物理活动训练:物理活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理活动训练,患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平衡能力和行 走能力。常见的物理活动训练包括步行训练、平衡训练、肌肉强化训练等。 3.言语和语言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失语或语言障碍。言语和 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功能。治疗方法包括口语训练、发音练习、听力训练等。治疗师会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活动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4.认知和注意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认知和注意力障碍。认 知和注意力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思维能力和注意力集中能力。训练方法 包括解决问题的练习、注意力训练游戏等。 5.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可能会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康复 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如自理能力、独立进食、洗漱等。 治疗师会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这些能力。

6.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脑卒中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往往会产生一定的 影响。康复治疗应该包括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 的心理压力。治疗师可以与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提供情绪管理策略和应对 技巧。 7.家庭支持和康复环境改造:家庭支持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家人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家庭 成员可以参与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 8.长期康复管理:脑卒中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不断进 行康复管理。定期的康复评估可以帮助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并根 据需要调整康复计划。康复师还可以提供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和家人在日 常生活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应该是综合的、个性化的,并包括早 期康复治疗、物理活动训练、言语和语言治疗、认知和注意力训练、日常 生活技能训练、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康复环境改造以及长期 康复管理。通过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脑卒中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脑 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一、脑卒中的定义及症状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则是指语言理解或表达能力的丧失。认知功能障碍则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等下降。 二、康复治疗的分类 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多种方法,主要有运动疗法、言语训练、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等。运动疗法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和步行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言语训练则帮助患者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则针对患者的认知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训

练。 三、康复治疗师的资质要求 康复治疗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培训经历,以保证治疗的质量和安全。一般来说,康复治疗师需要具备医学相关专业学历,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康复治疗师还需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四、康复治疗的实施 脑卒中康复治疗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评估包括对患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评估。诊断则是指明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计划的制定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康复目标,包括具体的训练项目、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通过调动患者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还要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 一、概述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而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残疾病征。 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一周的病人73%-86%有偏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坐。我国脑血管意外发病率为217/10万;患病率为719/10万(城市)与394/10万(农村)。 脑血管意外的致残率很高,约3/4的病人有不同程度劳动力丧失,生活需要照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CVA康复理论与实践 ㈠康复的两种类型 1.适应性康复又称行为替代,是指未受影响的一侧肢体通过学习代替受影响的一侧肢体并行使其功能。 这种康复是非本质的,主要是在中后期进行,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实质性康复是指受影响的部分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其功能得到真正的恢复。这种康复是急性期、早期康复医疗的重点,目前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的难度。 ㈡CVA 康复的神经学基础 1.同侧支配理论 1973年Brinkman及Kuypres提出上肢近端的活动可受同侧大脑半球的支配。 1980年Gless报告,单侧大脑半球损害后,依靠余下的另一侧大脑半球,仍可保存智能及全身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

2.功能替代理论 这是功能重组理论的前驱。 3.脑的可塑性学说 1930年A.Bethe首先提出了中枢神经损伤后恢复的可塑性理论。 ㈢运动再学习方法 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JanefH.Carr等提出。方法重点:①强调病人主动参与;②进行合理训练;③反馈对运动抑制极重要;④限制异常的肌肉活动;⑤调整身体重心。 ㈣神经促进技术 1.Brunnstrom方法 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即驰缓期(完全瘫痪期)→联合反应时期→共同运动时期→共同运动中出现分离运动期→更多的分离运动出现期→精细、协调运动时期。 Brunnstrom方法是利用脑卒中后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起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其他粗大运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出现的方法。治疗过程是驰缓期、痉挛期、共同运动期、脱离共同运动、独立站立期、接近正常期。 2.Bobath法即神经发育法。 其显著特征是利用正常的自动性姿势反射和平衡方法来调节肌 力和诱发正确的动作, 而不是利用联合反应诱发肢体活动。 对促进患者产生主动运动,增加动作难度,克服痉挛,降低肌张力和预防畸形以及进行复杂的活动等有明显价值。 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是指通 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 群的收缩。 ㈤生物反馈 应用较多并证实有效的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 三、临床表现

脑卒中康复目标

脑卒中康复目标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恢复期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最佳的康复目标。康复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 康复目标1:恢复语言能力 脑卒中患者常常受到言语障碍的影响,这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康复治疗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语言的能力。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良好的语言疗法来改善说和听的能力。这包括口语训练,阅读和书写训练,音乐疗法等。 康复目标2:恢复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会面临无法行走或需要支持的步态问题。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以便让其能够自给自足。该治疗包括常规的平衡和协调训练、跑步机训练、保持肌肉活性、牵引治疗以及康复性床位训练等。 康复目标3:改善认知和记忆能力

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认知和记忆能力下降的问题。恢复期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记忆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这些治疗包括参与认知行为治疗,记忆和注意力训练,进行康复性游戏等。 康复目标4:上肢功能康复 脑卒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上肢功能康复以改善生活品质和日常活动。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这会使患者的经济和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并且提高患者的自主性和生活质量。该治疗包括协调和平衡训练、力量和耐力训练,以及针对特定技能的功能训练。 康复目标5:改善心理健康 脑卒中患者常常面临情感问题,可能会导致情绪悲观和身体疲劳等。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这些治疗包括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提高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康复目标6:改善血管健康

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糖等,如果不 及时处理会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危害。康复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患者 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来提高血管健康。这些治疗包括控制糖分、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等食物的摄入,增加锻炼量和加强心血管监测 等方法。 总之,脑卒中的康复过程需要长期和全面的治疗来使患者恢复最 佳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正确的治疗可以让患者克服疾病的影响, 以最小的代价和时间达到康复目标。

脑卒中运动康复治疗路径

脑卒中运动康复治疗路 径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肌群、肱三头肌的R OOD刺激疗法; 4、上肢的的良肢位摆放; 5神经肌肉电刺激;刺激腕和手背 部肌肉; 肩手综 合征; 临床同 步治 疗; Brunnstrom Ⅱ期1、肩关节 周围肌 群、伸肘 肌群诱发 训练; 2、坐位下 患者自己 利用重力 挤压上肢 各关节; 3、利用联 合反应引 出患侧更 多随意运 动;4、半 随意的促 进肘关节 的伸展 1、手指的被 动活动;2、 整个上肢的向 心性按摩; 3、腕关节和 指间关节的挤 压训练; 4、良肢位摆 放;5、ROOD 技术刺激腕和 手背部肌肉; 1、下肢肌肉力 量诱发训练; 2、利用联合反 应引出更多随意 运动; 3、下肢接触地 面的坐位平衡训 练; 4、双桥运动; 5、转移训练; 促进上 下肢的 本体感 觉恢 复,提 高患者 的自我 转移能 力; 训练时 注意保 护好患 者、整 个过程 尽量在 坐位下 进行; 出现癫 痫应与 临床同 步治 疗; Brunnstrom Ⅲ期1、肩关节 周围肌肉 诱发分离 运动; 2、上肢的 负重训 练; 3、抑制上 肢的肌张 力;促进 手臂的功 能恢复并 减少联合 反应; 4、使肌张 力正常化 1、拍打腕部 和手背部肌肉 促进手指的伸 展运动; 2、适当的牵 伸腕部肌肉降 低手指的肌张 力; 3、握住患者 手指做五指诱 发伸展运动; 4、做双侧划 船样抗阻运动 促进前臂的分 离运动; 1、下肢屈髋屈 膝协同训练,促 进患者的屈髋屈 膝能力; 2、用力按压胫 骨前肌和刺激足 背外侧诱发患侧 的踝背屈; 3、手法牵伸小 腿三头肌降低张 力; 4、单桥运动; 5;俯卧位下的 屈膝辅助肌力训 练促进患者伸髋 屈膝的分离运 降低联 合反 应,抑 制共同 运动, 促进分 离运 动; 抑制共 同运 动;出 现癫痫 应与临 床同步 治疗;

脑卒中康复指南

脑卒中康复指南 脑卒中(Stroke)是指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受损或死亡的 临床病症。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它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恢复功能和重新适应生活的重 要过程。本文将为您介绍脑卒中康复的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 对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早期康复 脑卒中发生后的早期康复对于恢复功能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在 就医的第一时间,患者应得到专业的急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等。随后,患者应进入康复治疗的阶段。 1. 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康复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 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基本生理功能稳定。 2. 运动治疗:早期康复的重点是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恢复。康复治 疗师会根据患者情况设计恰当的运动方案,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锻炼,以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和协调性。 3. 情绪支持: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阶段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可 能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必要的 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 二、康复阶段

脑卒中康复的时间跨度长,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康复阶段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运动康复: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康复性运动等。通过系统 训练,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肌力增强。 2. 语言康复: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着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理解障 碍等。语言治疗师会通过言语训练、口腔肌肉锻炼等方法,帮助患者 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3. 吞咽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出现吞咽困难,这可能会导致进 食和喝水困难,甚至引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康复治疗师会通过吞 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重建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5. 家庭支持和教育: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在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 持作用。康复治疗师会向家属提供必要的康复教育和指导,教会他们 如何正确照顾患者,并且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 并恢复独立生活。 三、康复的重要性 脑卒中康复对患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正确的康复方法可以帮助患 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1. 促进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言语功能、吞咽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包含脑部的毛细 血管出现破损、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并且也包含脑部血管产生堵塞,造成脑梗死 或是形成脑血栓,之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脑卒中。脑卒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头部血液 循环系统性工学障碍的疾病,它患病一般具备突发性别,大多归属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临床诊疗工作的临床表现是昏迷不醒、突发性昏迷、中风偏瘫等。 我国具有发达中西医结合医治的特点与优越性,现代西方健康治疗传入中国 从一开始就必然的要和中医药治疗相互作用。中医药康复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 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了针灸、推拿、导引、各种外治手段(药熨、膏摩,药浴)和食疗技术,已经运用在治疗实践中,并逐步丰富、发展,在与现代康复医学技 术的结合中,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中医药康复特点和优点也日益引起国内外 的关注。日前,我国加强中医学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预防慢性病研究的科学 投入,也给开展中医药治疗带来了契机。 虽然中、西医脑卒中偏瘫康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所面对的康复对象 是共同的,目的是使障碍者恢复其功能,回归社会。因此,在吸收西方现代康复 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挖掘和提高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 西医结合康复中,我们也愈来愈发现,现代康复理论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愈 加规范,而中药、针灸、按摩等作为现代康复中的中医康复常用手段方法,却显 得不规范、不统一,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诊疗规范及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势。田此,需要对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医诊疗技 术进行科研,总结经验,采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 瘫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一、脑卒中的危害 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一种危害就是会使病人缺失自主控制能力,严重的脑卒 中病人无法独自吃饭、无法走路,或者丧失口头上表达能力,身体会发生零点五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 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技术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技术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中风,它以突发性脑 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脑卒中患者需要接受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以恢 复其受损的神经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康复治疗的 关键技术,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动训练和物理疗法 来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常见的物理治疗技 术包括康复体操、功能训练、电刺激和热疗等。康复体操可以通过多 种动作来训练患者的肌肉和关节灵活性,功能训练则是通过日常生活 动作的模拟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来 促进肌肉收缩,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而热疗则能够通过热能的传递 来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感,提高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 二、语言治疗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有语言障碍,包括失语、构音障碍以及语言理 解困难等。语言治疗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和练习来提高患者的言语能力。常见的语言治疗技术包括发音训练、语言模仿和语音理解训练等。发音训练可以通过练习口腔肌肉的运动来改善患者的发音准确性,语 言模仿则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语音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音 理解训练则是通过听力训练和语言理解练习来增强患者的语言理解能力。

三、认知训练 脑卒中不仅影响身体功能,还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障碍。认知训练旨在通过认知任务和练习来 增强患者的认知功能。常见的认知训练技术包括注意力训练、记忆训 练和问题解决训练等。注意力训练通过练习来提高患者的专注力和集 中力,记忆训练则是通过刺激记忆系统来增强患者的记忆力,问题解 决训练则是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来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间往往伴随有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心理支持 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心理支持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教育和情感 支持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此外,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也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关键技术涵盖了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以及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康复训 练和治疗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在实施康复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康 复效果。最后,加强康复治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脑卒中康复 的认知度,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方法及体会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能给患者带来重大的残疾障碍,给家庭成员也带来极大的沉重负担。脑卒中患者的恢复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急救期、缓解期和康复期。恢复期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使患者能够尽可能恢复生活质量。 临床治疗中,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也尤为重要,目前康复训练已经在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康复训练以积极有效的形式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练习,有助于恢复残疾的发生,恢复和维持残疾者的功能。 1.肌肉骨骼功能训练 肌肉功能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全身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不对称性体张力,多肢协调力、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改善病变肢体的肌肉收缩功能,增强神经肌肉功能。全身功能训练主要是改善患者的双肢协调性,以便增加正常步态的范围、有助于全身重心的调整。 2.脑神经及感觉功能训练 脑神经功能恢复训练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以完善脑功能为目的,通过训练改变患者的思维,增强其控制自身肌体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表现,提高患者的肢体协调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定期的感觉功能训练,也能够提高患者脑部神经机能,以及增强肢体功能恢复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体态不良及躯体功能紊乱所带来的活动不稳定性。

3.活动功能训练 活动功能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恢复功能以及改善自身调节能力,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建立功能性的认知行为和实际运用功能,减少行动不方便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从康复训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即使在脑卒中后期,仍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某些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患者以及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绪压力,通过心理干预护理和社会支持,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总之,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改善残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以及社会支持,更有效地实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目标。

脑卒中康复知识

康复知识 一、康复介入对偏瘫恢复的影响 偏瘫恢复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现代康复医学把偏瘫恢复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恢复,一种是康复介入的恢复.现代医学非常强调偏瘫后的康复介入.康复介入,使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康复医师的正确指导,采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改善机体的功能,从而使其达到尽可能好的恢复.资料表明,通过自然恢复而不落残疾或仅有轻微残疾的病人大约是17%,而80%以上者自然恢复是带有明显残疾的恢复.如果在发病早期能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可以使本来可能丧失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病人80%以上恢复生活自理能力,90%以上重新获得比较好的行走能力. 二、中风病人有哪些康复方法 1、运动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病人,恢复或者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2、作业疗法:为恢复病人功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认知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病人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3、言语治疗: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的针对性治疗. 4、物理因子治疗:应用力、电、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病人疾病的方法.包括高频治疗、中频治疗、低频治疗、光疗、冷疗、超声波治疗、高电位治疗、激光治疗、温热治疗、磁疗、蜡疗、水疗、氧疗高压氧、常压氧等. 5、传统康复治疗:针灸、推拿、拔火罐等. 6、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脑功能的药物为主. 7、矫形器的装配和训练:矫形器是装置余人体四肢、躯干等部位的体外器具,用以预防、矫正畸形,增强、补偿功能,在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为什么康复治疗对偏瘫恢复有效

最新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精品收藏)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试行草 案)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

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国际脑卒中康复指南的制订情况和局限性 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卒中康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脑卒中康复领域专家对脑卒中的康复机制、医学管理和康复理念、康复治疗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同时,关于脑卒中的康复,国内外学者愈来愈多地从循证学角度来选择评价方法和康复手段。苏格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版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用于指导本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但是,由于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有关脑卒中康复有价值的研究证据不是太多,这些指南多数覆盖面窄,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较多,对脑卒中康复的具体方面指导意义较少,可执行性较差,相应地临床指导意义就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研究的异质性导致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这些都是目前脑卒中康复指南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康复实践来不断修订和完善,同时也为将来的脑卒中康复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