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企平教授评课
- 格式:docx
- 大小:17.29 KB
- 文档页数:3
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方案的探索孔企平【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5页(P22-26)【作者】孔企平【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建立与国家课程标准目标和方法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对我国在数学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
要构建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方案,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使评价目标与国家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保持一致?第二,如何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和形成性的功能,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第三,如何评价创新思维等高层次的思维?第四,如何关注学习过程?第五,如何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的评价方法体系?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学校内部的多元评价方案的基本特点进行讨论,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方案与《标准》保持一致性,是设计新的评价方案的基础。
《标准》颁布5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发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对滞后。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通过了数学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具有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数学素质。
有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数学高分下隐含着危机[1]。
传统的数学测验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数学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的数学测验往往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套孤立的技能和概念,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
第二,传统的数学测验主要面向事实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技能,而不是重点考察高层次的思考。
第三,传统的数学评估侧重的是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的合理性和独创性等品质,侧重的是解题结果而不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这三个方面与《标准》的要求形成明显的反差,也不符合数学学科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
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作者:孔企平一、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因此,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1.对学习的认识讲到学生的学习,这里有一个对学习的认识问题。
比如说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老师在教学生时,先出示例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老师再进行讲解,最后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
在很多情况下,是经过反复的练习,形成学生的某种技能,这种学习方法是过去所强调和侧重的。
这种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某种联结的形成,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某种技能。
这种练习如果过度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
比如,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堂课上,一个学生在解题时漏写了一个“解”字,于是这个老师就让学生把这个“解”字写1 000 遍,这是报纸上登过的例子。
这也是一种学习。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它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国内外都在讲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比如说,小学生学习小学教材,教材对小学生有作用,而小学生同时对教材也有作用,这是新的观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
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过程。
2.关于有效学习反复练习、操练式的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评课稿本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
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
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观察、操作、思考、再创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
本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孔企平教授提倡的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
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
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者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参与:(视频案例研究法)第一方面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积极地学、主动地学。
怎么样才能做到?两条研究的路径:第一条:注重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四个为本: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能力为本,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经验的积累;德育为本,体现育人的要素;评价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告诉我们课应该怎么备,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上课: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机会:一是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机会,不要用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这跟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关)老师:这个问题你可以这么去想,可以那么想……这还是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老师应该说;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跟大家说一说,这么说就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了。
,二表达的空间(指学生的表达,学生的表达是重要的学习要素。
学生表达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升华。
讲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三交往的空间(课堂中两个方面的交往,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经纬两条线),四实践的空间(学习实践——思考的实践、学习的实践都是,不仅仅是操作实践)。
课堂中学生能想的事情就让她自己想,能说的事情就让他自己说,能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
——这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个方面的参与:教师的参与。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精心组织、有效引导、真诚合作,是教师参与课堂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意味着课堂的转型。
有效学习时间的研究。
——如何把非有效时间转化为有效时间。
轻负担、高质量。
绿色的指标……课堂学习时间分析。
需要两个准备工作:视频录像、记录表(时间分段、学习内容、是否是有效学习时间)研究非有效的时间的原因。
课堂学习时间分析:分为有效学习时间和非有效学习时间。
有效学习时间是指一段时间内,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投入,找两个有经验的老师来判断,如果有认为一致的就是有效的。
孔企平学业质量评价新课标讲座学业质量评价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改革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
学习评价和考试命题改革也是实践中的难点学业质量评价也是新课标一个重要特色。
评价特色:
第一次出现学业质量标准。
第一次明确了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
第一次强调考试命题的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完善课多元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面讲了三件事:
1.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2.建立了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3.推进了考试命题改革。
建立了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体体系:
1.学习质量标准是依据
2.多元评价是实施路径
3.考试命题是关键问题,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立足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作者:闫闯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8年第01期2017年10月13~15日,黑龙江省小学数学第十一届教学设计与反思展示会在哈尔滨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500余人参加了本次展示活动。
本次会议旨在深化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育人目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核心素养为发展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各地市推荐的18位教师带着与团队成员精心设计、打磨的研究成果,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和研究性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做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从“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三个视角,解读核心素养以及实践策略,使与会教师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本次会议还采用了全程网络直播的方式,借助直播平台与会议微信群进行即时点评与交流,使得线下教师能够不受地域限制,及时地共享省级教育教学资源,课后专家与上课教师即时的互动对话与交流研讨也都得以最大化惠及全省小学数学教师。
综观本次展示活动,上课教师普遍能够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出发,从切实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内容入手,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重点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与人格品质的培育,明确“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导向,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同时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并据此设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
杨文娟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环节设计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思维缜密是很多数学课的典型特点,这既是学科特点决定的,更是教师深入研读教材、读懂学生的体现。
把课堂还给学生益农二小沈小红“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你一个奇迹”,三天的“课堂教学及论文写作研讨活动”中,孔企平教授在评课中多次指出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包括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交往的空间、实践的空间)。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变成了我们演绎自己精彩的设计、试图把我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只是配合着我们一起演戏。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是承载生命绽放的生动舞台,师生间的互动影响是最能体现生命活力的形式。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第一标志就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述要变少,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要变多,老师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同时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放飞。
把发现的权利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的结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看书就会了,数学应该是让人变聪明的学科。
发现的过程就是使人聪明的过程。
我们在课堂中都要非常注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程度的发现。
把资源还给学生。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获得各种资源,我们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暂缓批评,善待差异,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
其实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真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教孩子一些东西,才有可能把课堂还给孩子;得教会孩子一些学习策略,他才能自主学习;得帮孩子建立一些数学思想,他才能知道方向;得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保证学习的有序、有效……。
国际数学学习测评:聚焦数学素养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摘要: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领域。
目前,在中小学阶段,国际上不仅有PISA和TIMSS二大全球性的测评体系,还出现了美国的NAEP测验,英国的Kassel测验,日本的学力测验和法国的诊断性测验等区域性的重要测评体系。
其中的数学学习测评设计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特点:聚焦于学生基本素养发展。
本文在研究上述六个数学测试项目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外中小学的数学测评的基本趋势,从中探索当前国际数学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特点。
了解国际数学学习测评的基本趋势,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数学测评,学习质量,数学素养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有效测评,这是我国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和实践发展的热点领域。
国外同行对数学学习质量测评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定启示。
本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对当前国际中小学数学学习质量测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国际教育质量监控的基本动向。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多种学习质量评价系统,不仅包括影响较大的二大全球性的国际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体系:《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又出现许多具要有特色的区域性的评价体系。
比较有代表性有:美国的《国家教育进步评估(NAEP)》、英国《国际中学数学教育评价(Kassel测试),日本近年出现的《日本中小学生数学学力测验》和法国教育部评估司主办的《法国全国中小学生诊断测验性数学评价》1。
这些探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业状况的数学测评体系背景和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特点——聚焦于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这些测验都突出了数学课程的核心内核,突出了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引导作用和对教学的反馈作用,淡化了不同的课程和教材的差异,淡化了升学的需要对考试的影响,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孔企平教授评课
一、基本情况
在佛山体育馆会场,老师们观摩了16节课,听取了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评委老师与上课老师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老师们也进行了短信互动。
内蒙的孙乐之老师《平行与垂直》—―评价与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比相交和平行,在比较中抓住数学的本质;设计了四项评价任务,把评价和教学有机结合,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中既风趣活泼,又严谨扎实。
天津的梁文婧老师《平行与垂直》―把看书、思考与讨论融为一体
把学生的理解作为教学的基础;整节课采用了看书、思考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带着思考看书”的能力,可圈可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待两个概念的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吉林刘东鑫老师《长方体的访人识》—把实践活动带入课堂
在长方体的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变成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综合实践的活动,切实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北京的王阳老师《身上的尺子》一使数学变得可亲又可爱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身边的数学,改变了数学知识的面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而且激发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课题出发提出问题,实践操作、表达交流和深化思考。
云南的肖唐娜老师《解决问题》一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记录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利用儿童的特点,引导学生画草图,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抓关键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广东的曹为刚老师《解决问题》—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模型化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数学的模型思想;把方法进行迁移到新的情景区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陕西的庄孝成老师《比的认识》—带来了黄土高坡的清新自然风
展示了很多乡土素材,教态亲切,高亢的歌声使人不能忘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在比较中进行猜想;在合作探索中鼓励学生表达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河北的刘冬梅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很好地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山东的纪子成老师《百分数的认识》一突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在激发疑问中引出百分数,在较多的数据中引出百分数,突出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数学思考和表达的过程,突出百分数表示关系;
浙江的何月丰老师《比的认识》一一足球场上的数学问题
直面难点,创新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比的数学本质; 展示知识的生成的过程,应用比较、应用、讨论等多种方法中不断加深认识
江西的刘克群老师《圆的认识》—现实中圆的世界,充满童心童趣
圆在生活中,欧老师带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圆的世界,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充满童心童趣;
在观察、操作、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海南的李晓丽老师《圆的面积》一数学乃转化之学
化圆为方、化曲为直、化有限为无限;在数学操作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推理能力。
甘肃的刘彬老师《圆的认识》—在操作实验中发现圆的秘密
通过观察活动、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体会圆的“一中同长’的本质特点;在操作观察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数学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四川的欧建老师《商不变的规律》一感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是一节高观点下的数学课。
基于生活经验;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探索与表达相结合;把智能课堂引入数学教学具有特色。
广西的吕粤老师《乘法分配律》-—小学儿童也能数学建模
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合作交流,归纳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初步体会数学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新疆兵团杨迪老师《倍的认识》一一美丽的小花帽带领学生走进倍的世界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利用具体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应用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基本特色
从16节课和课后点评中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色,这些特色也反映了这几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就。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已经初步形成
关注学生成为十六位老师的共同追求
* 学生参与度高
学生参与面广
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以问题为驱动的数学教学已经形成基本特色
以知识为基础,问题为驱动;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基本导向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4、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教师在课堂上自如应用操作、实验、探索、
猜测、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
老师们关注联系儿童经验学习数学。
多媒体等课堂技术、智能课堂等技术很好地与教学有机结合。
5.学生“讲数学”已经蔚然成风
数学交流
思维发展
6.抓住数学的本质成为教师的自觉要求
读懂教材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关注重点和难点
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丶需要改进或加强地方在哪里?
第一,读懂学生,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教师的教学如何符合学生的学习为需求。
鲍建生老师在评课中特别指出,要理解在教学前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堂上如何读懂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与学生有效互动。
李光树老师指出,目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作业太少。
教师的教学如何更有有针对性,让儿童的
数学学习真实地发生。
第二,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进一步体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教学
设计和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学问题;体现具有思考空间的现实数学问题。
孙晓天老师特别强调这一点。
以真实的数学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过程第三,要解决知识的碎片化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
要削枝强干
要突出核心问题
加强数学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避免数学知识碎片化
第四,要激发学生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
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的空间
四丶结语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