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文言实词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0、11、26上午第四节

授课地点:高三文(2)教室

授课人:杨祥海

【知识网络】

文言实词: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偏义复词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

积累和推断

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

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

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导入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方法

1、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2、字型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3、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5、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6、语境分析法

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 , 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教学课时: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 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 2013 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 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 竖) 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 2013 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3 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 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 2012 年的 6 个增加到 9 个。 (2) 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 2013 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 2013 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 )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 读文段,通文意 (1)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吃水不忘挖井人公开课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学目的: 1、认识“吃、忘”等13个生字和心字底、广字头2个偏旁;会写“吃、叫、主、江、住、没、以”7个字和“横折弯”1个笔顺。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在读中感悟毛主席是怎样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解决困难,造福人类的。 4、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体会乡亲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什么时候喝水,喝的什么水、这些水是从哪来的? 2、现在我们喝水很容易,过去的人们喝水很不方便,有的地方更是困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吃水不忘挖井人》。 3、字理分析法认识井字,出示水井的图片和象形字井,引导学生找出象形字和实物的相似之处。 4、指导书写生字吃。 二、解题、学生就课题提问 1、为什么叫吃水? 2、挖井人是谁?为什么挖井? 3、谁吃水不忘挖井人?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

a、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b、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读一读 c、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挖井人是谁?(毛主席)师简介毛主席的生平及事迹 2、是谁吃水不忘挖井人 老师讲背景,学生细听。 毛主席在江西瑞金,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根据地,领导人民闹翻身,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这期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下面讲的故事就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候发生的事。 3、指名读,学习这一自然段的生字词。 ①生字有:村、叫、毛主席 ②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加一加:木+寸=村 根据偏旁识字:叫 熟字组词 ③指导写字:主叫 4、再读课文,指导断句,读通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是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在这里挖了一口井。 1、会认的生字:战士、乡亲 2、用什么方法记住它:比较识字法:士---土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 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 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 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 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

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公开课)教学文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 ------------------------- 文言文断句 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断句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1 课时 三、知识链接什么叫“断句” ? 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文章中并无停顿的标志,读时需要在理解的基 础上自己处理 停顿,也就是所说的“句读(j u d cu)”,这分析停顿的过程叫断句。 四、复习过程 1、教师激趣导入(所以,正确断句很重要,断错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那么,断句有没有规律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吧!) 2、明确学习目标 3、断句方法复习指导明确:文言文断句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揣摩句意,在基本理解句意 后 划分停顿。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小方法来断句。这些小方法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意。 师:请同学们读下列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3、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4、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5、公输盘曰/ 夫子何焉为 师:断句小提示1:借助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以“曰”、“云”、“言”、“问”为标志。 (应考虑在这些字的后面点断,“问”字后面有宾语的应在宾语后点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如《孙权劝学》《公输》《曹刿论战》等都是以描写对话为主的文言文,同学们只要多读几遍即可把握这类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断句的第二种小方法:借助文言虚词断句,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虚词和例句。 断句小提示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常见的5 种情况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目前,在省考中考中,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任选两三个引入)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懒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懒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懒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懒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懒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懒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文言文实词120例 道

文言文实词120例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文言文实词》示范课教案

《文言文实词》示范课教案 浏阳九中李淑辉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 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

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 (一)、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简析(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答案(1)“丧失”(2)“灭亡”(3)“一直到死”(4)“终于死亡” 小结: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有时甚至可以结合整个语段乃至全文来确定实词的含义。这就是推断实词语义的基本方法,联系语境法。 试试看: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 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在句中做定语,第二个“绝”是“渡过”,动词在句中做谓语。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

断句的基本方法公开课讲稿

断句的基本方法 四川省宣汉中学汤雪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培养良好的断句能力,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儿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断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从这个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三、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13年的四川语文《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说明断句已经纳入了高考考场范围。我们有必要对他进行学习。 四、方法指津 不少学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这里有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