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国债业务》

第一章《国债业务》

第一章《国债业务》
第一章《国债业务》

第一章国债业务

06-01-1-3-1-001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填制“国债收款凭证”的方法,向个人、企业发行的记名国债。该国债可挂失、不可更名,可提前支取,可以部分提前支取,并上市流通。(错)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

06-01-1-3-3-002(国债发行)

在国债发行过程中,应优先向个人投资者销售凭证式国债,不得提前预约销售。(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

06-01-1-2-3-003(国债发行)

凭证式国债采取包销方式发行。(对)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0条

06-01-1-3-2-004(国债质押)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允许办理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均可以办理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业务。(错)出处: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第4条

06-01-1-2-2-005

各分行承销国债的数量,采取“自由申报、总量平衡”的方式确定。(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1条

06-01-1-1-1-006(国债发行)

国债对外发行前,柜员需先确认认购金额在本机构的承销数量内才能签发凭证,不得超额度发行。但对外销售形式很好的情况下,可自行决定超额度发行。

(错)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6条

06-01-1-2-2-007(国债发行)

中长期国债发行期结束后,未售出的国债由短期国家债券科目转入长期投资科目,并于转入日起开始计息。(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20条。

06-01-1-2-3-008(国债重控管理)

国债收款凭证的发放部门为总行行政部,各分支行按领取“重要空白凭证”的手续办理领取。(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25条

06-01-1-3-2-009(国债质押)

各商业银行之间可以跨系统办理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业务。不承办凭证式国

债发行业务的商业银行,不得受理此项业务。(错)出处:《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第6条

06-01-1-3-2-010(国债质押)

借款人按质押贷款合同约定还清贷款本息后,凭保管收据取回质押的凭证式国债。若借款人将保管收据丢失,应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错)出处:《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第6条

06-01-1-3-1-011(国债重控管理)

各行会计主管应落实专人定期对签发国债收款凭证留存联进行核打,与922表外科目余额核对一致;会计主管或总会计对空白的国债收款凭证必须进行定期检查(每月至少一次),与901表外科目核对相符。(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二、3 06-01-1-1-2-012(国债重控管理)

营业机构领入国债收款凭证后,应列记“902代保管有价值品——国债收款凭证”户。(错)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三、1 06-01-1-1-3-013(国债认购)

客户认购凭证式国债时,应填具认购凭条。购买国债以百元为起点,按百元的整数倍认购。(对)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三、3 06-01-1-3-2-014(国债提前兑付)

国债发行期结束后,客户可以凭本人身份证件持未到期的国债收款凭证,到发售银行部分提前兑付。(错)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三、5、(1)

06-01-1-3-3-015(国债质押)

借款人持他人名下的凭证式国债申请办理质押贷款业务时,必须携带能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错)出处:《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第7条。

06-01-1-2-1-016

所谓债券,是指债权人在借债时向举债人出具的订明期限、利率和到期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错)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第227页

06-01-1-2-1-017

代理发行债券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网点与专长,接受委托单位的委托,代委托单位发行国家债券、地方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到有价证券,但不代理债券到期还本付息的业务。(错)

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227页

06-01-1-1-2-018(国债提前兑付)

凭证式国债自发行日至兑付日期间,持有人需要提前变现时,可根据其实际持有天数获取利息,超过三个月的按三个月利率档次计息,超过六个月的按半年利率档次计息。(错)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228页

06-01-1-3-1-019

个人凭证式国债不得流通转让。(对)

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227页

06-01-1-2-1-020

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属受托代理性质,经与委托方签订业务协议后,商业银行即已发行人的身份,对公众发行。(错)出处:《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培训资料》第371页

06-01-2-2-3-001(国债发行)

凭证式国债采取 B 方式发行。

A、承销

B、包销

C、分销、

D、定向发售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0条

06-01-2-2-3-002(国债发行)

发行期结束后未售出的凭证式国债 A 。

A、由我行自行购买

B、退还给财政部

C、由本行员工自行购买

D、继续发售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10条

06-01-2-1-1-003(国债提前兑付)

我行购入客户提前兑付的债券需记入 B 。

A、短期投资科目

B、长期投资科目

C、中期投资科目

D、中长期投资科目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21条。

06-01-2-1-1-004(国债重控管理)

国债收款凭证应列入 A 备忘科目。

A、901

B、902

C、905

D、907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三、1 06-01-2-1-3-005(国债认购)

客户认购凭证式国债时,以 C 为起点,按整数倍认购。

A、1元

B、10元

C、100元、

D、1000元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三、3 06-01-2-1-3-006(国债重控管理)

会计主管或总会计对空白的国债收款凭证必须进行定期检查( B ),并与备忘科目核对相符。

A、每旬至少一次

B、每月至少一次

C、每二月至少一次

D、每季度至少一次

出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关于发行凭证式国债会计核算手续的规定》二、3 06-01-2-2-2-007(国债质押)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允许办理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业务的A ,可以办理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业务。

A、国有商业银行

B、城市商业银行

C、农村信用社

D、发行凭证式国债的商业银行

出处:《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第4条

06-01-2-1-2-008(国债提前兑付)

凭证式国债提前兑付时按本金的 D 收取手续费。

A、1‰

B、2‰

C、3‰

D、按财政部对该期国债发行规定

06-01-2-3-3-009(国债交易代码)

综合业务系统中,国债发售的交易代码是 B 。

A、3404

B、3405

C、3406

D、3407

出处:核心业务系统

06-01-2-1-3-010(国债交易代码)

综合业务系统中,国债兑付的交易代码是 C 。

A、3404

B、3405

C、3406

D、3407

出处:核心业务系统

06-01-2-1-3-011(国债交易代码)

2002年第三期5年期国债(上线前发行)提前兑付应通过 D 交易进行处理。

A、3404

B、3406

C、3413

D、3415

出处:核心业务系统

06-01-3-2-2-001

我国发行的债券种类,主要有 A、B、D 三大类。

A、政府债券

B、企业债券

C、国库券

D、金融债券

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第227页

06-01-3-2-1-002

下列凭证式国债描述正确的是 B 、E 。

A、凭证式国债从发行期满日起开始计息

B、凭证式国债从购买之日起开始计息

C、凭证式国债每年计提应付利息,并支付给购买人

D、凭证式国债逾期按活期利率计付利息

E、凭证式国债可以办理质押贷款

出处:《个人金融岗位手册》227页

参考资料: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凭证式国债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浦银发[2003]153号《个人金融业务问答》

《个人金融岗位手册》

《中国人民银行凭证式国债质押贷款办法》

《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培训资料》

《中央银行政策法规汇编》

《金融与保险》(中国人民大学)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讲义

离子反应 知识要点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 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 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 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 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 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 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 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 知识详解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 (、、、、)(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 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部分电离“ COOH 43 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OH===Na++OH- H2SO4===2H++SO42- Al2(SO4)3===2Al3++3SO42-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含答案解析)

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 一、解答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60.0分) 1. 已知向量a ? =(cosα,1+sinα),b ? =(1+cosα,sinα),α∈[0,π]. (1)若|a ? +b ? |=2,求sinα?cosα的值; (2)设c ? =(?cosα,m +sinα),m ∈R ,求(a ? +c ? )?b ? 的最大值. 2. 已知空间三点A(?2,0,2),B(?1,1,2),C(?3,0,4),设a ? =AB ????? ,b ? =AC ????? (1)若|c ? |=3,c ? //BC ????? ,求c ? ; (2)若k a ? +b ? 与k a ? ?2b ? 互相垂直,求k ; (3)若向量k a ? +b ? 与a ? +k b ? 平行,求k . 3. 在锐角Δ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3cos2C =2sin (A +B )?1. (1)求cosC ;

(2)若边AB上的中线CD=1,a+b=√5,求ΔABC的面积. 4.已知|a?|=4,|b? |=3,(2a??3b? )·(2a?+b? )=61. (1)求a?与b? 的夹角θ; (2)求|a?+b? |. 5.已知向量a?=(2cosθ,sinθ),b? =(1,?2). (1)若a?//b? ,求3sinθ?2cosθ 的值; 2sinθ+cosθ (2)若θ=45°,2a??t b? 与√2a?+b? 垂直,求实数t的值.

6. 已知点P (1,3 2),a ? =(x ?1,y ),b ? =(x +1,y )且|a ? |+|b ? |=4,满足条件的Q (x,y )点的轨迹为 曲线C . (1)求曲线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0,?1)的直线l ,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直线PA ,PB 与y 轴分别交于M ,N 两点,使得|PM|=|PN|?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 已知:AB ????? =(6,1),BC ????? =(4,k),CD ????? =(2,1). (1)若A 、C 、D 三点共线,求k 的值; (2)在(1)的条件下,求向量BC ????? 与CD ????? 的夹角的余弦值. 8. 设直线l:(3+2λ)x +(4+λ)y ?6λ?19=0(λ∈R) (1)求证:直线l 恒过定点M ,并求出定点M 坐标; (2)设直线l 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B ,求当|MA |?|MB |(点M 为(1)中的定点)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

固体物理第一章习题解答

固体物理学第一章习题解答 1、简述晶态、非晶态、准晶态、单晶、多晶的特征和性质。 答:晶态: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为晶体。其特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表现为既有长程取向有序又有平移对称性。晶态的共性质:(1)长程有序;(2)自限性和晶面角守恒;(3)各向异性;(4)固定熔点。 非晶态特点:不具有长程序。具有短程序。短程序包括:(1)近邻原子的数目和种类;(2)近邻原子之间的距离(键长);(3)近邻原子配臵的几何方位(键角)。 准晶态是一种介于晶态与非晶态之间的新的状态。准晶态结构的特点:(1)具有长程的取向序而没有长程的平移对称序(周期性);(2)取向序具有周期性所不能容许的点群对称;(3)沿取向序对称轴的方向具有准周期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可公度的特征长度按着特定的序列方式排列。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整块晶体内原子排列的规律完全一致的晶体称为单晶体;而多晶体则是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单晶体颗粒无规则堆积而成的。 2、什么是布喇菲格子?画出氯化钠晶体的结点所构成的布格子。说明基元代表点构 成的格子是面心立方晶体,每个原胞包含几个格点。 答:布喇菲格子(或布喇菲点阵)是格点在空间中周期性重复排列所构成的阵列。布喇菲格子是一种数学抽象,即点阵的总体,其特点是每个格点周围的情况完全相同。实际工作中,常是以具体的粒子(原子、离子等)做格点,如果晶体由完全相同的一种原子组成,则由这些原子所组成的格子,称为布喇菲格子。 NaCl晶体的结点构成的布格子实际上就是面心立方格子。每个原胞中包含一个格点。

3、指出下列各种格子是简单格子还是复式格子。 (1)底心六角(在六角格子原胞底面中心存在一个原子) (2)底心立方(3)底心四方 (4)面心四方(5)侧心立方 (6)边心立方 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十四种布拉菲格子中的哪一种? 答:要决定一个晶体是简单格子还是复式格子,首先要找到该晶体的基元,如果基元只包含一个原子则为简单格子。反之,则为复式格子。 (1)底心六角的原胞为AIBKEJFL所表示,它具有一个垂直于底面的四度旋转轴,它的原胞形状如图所示,是简单格子,属于单斜晶系。 (2)底心立方如下图所示,它的底面原子的排列情况可看出每个原子的周围情况都是相同的,因而都是等价的,所以它的基元也由一个原子组成,是简单格子,属于四角晶系。 (3)底心四方如下图所示,每个原子的周围情况完全相同,基元中只有一个原子,属于简单格子,属于四角晶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烷烃 一、烷烃 1.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__________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跟__________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__________,也叫______。 2.通式:__________________。 3.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间都以______相连接,每个碳原子最多能以____个共价单键与其 他碳(或氢)原子相连接。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烷烃都是______结构,非平面或直线结构,碳原子______一条直线上,而是呈______ 型或______状。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烷烃(主链的碳原子数≥4)的碳链形状可以改变。 4.物理性质 递变性 熔、沸 点 烷烃的熔、沸点较低,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支 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状态 碳原子数____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____,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 __________ 相对密 度 烷烃的相对密度都较小,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 相似性烷烃难溶于____而易溶于________;液态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5.化学性质 稳定性 烷烃通常较稳定,不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也不能与 ______ 、______发生反应 氧化 反应 ①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______ ②在相同情况下,随着烷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往往燃烧越来越不充分, 燃烧火焰明亮,甚至伴有黑烟 ③烷烃的燃烧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反应 在________条件下,烷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种类更多的有机物和相应的卤化氢气体。可简单表示如下: C n H2n+2+X2――→ 光 C n H2n+1X+HX 6.简单烷烃的命名——习惯命名法 (1)n≤10时,从一到十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为“某烷”,如C8H18命名为______。 (2)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如C18H38命名为________。 (3)对于碳原子数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般在烷烃名称之前再加“____”、“____”、 “____”等字加以区别。如命名为____________。 二、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结构______,在分子组成上相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1)同系物概念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分子结构______,二是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 个 ____________。两者要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同系物的外延是有机物,也就是说,不仅在烷烃类物质内存在同系物关系,在其他类有机物中也存在同系物关系; (2)同系物具有相同的______,但是通式相同的有机物________互为同系物,同系物的前 提是________物质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 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4题。

2020新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第6章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6章生物的进化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B.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 C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答案 B 解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不断进化,B化石在A化石之前,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 3.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 A.甲、丙、乙B.乙、甲、丙 C.丙、甲、乙D.乙、丙、甲

答案 C 解析甲地层如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的马、象等属于哺乳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中的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综上所述,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为丙、甲、乙,C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题型一比较解剖学证据] 4.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 B 解析比较解剖学证据是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B 符合题意。 5.同源器官是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方面提供的有力证据之一。下列各器官属于同源器官的是() A.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B.人的手和蝙蝠的翼手 C.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D.鲨鱼的鳍和鲸的鳍 答案 C 解析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起源不同,结构不同,A错误;人的上肢与蝙蝠的翼手应为同源器官,人的手只是上肢的一部分,B错误;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C正确;鲨鱼属于鱼类,而鲸属于哺乳动物,它的鳍与人的上肢属于同源器官,与鱼类不同,D错误。 [题型二胚胎学证据] 6.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是() A.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B.具有同源器官 C.胚胎发育都离不开水 D.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答案 D 解析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只有D项是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7.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 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2)

钠及其化合物(2) 核心知识点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3 +2H+===CO2↑+ H2O HCO- 3 +H+===H2O+CO2↑ 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 式) 不反应HCO - 3 +OH-===CO-2 3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离 子方程式) Ca2++CO-2 3 ===CaCO3↓ Ca2++OH-+HCO- 3 ===CaCO3↓ +H2O 与BaCl2反应(离子方程式) CO-2 3 +Ba2+=== BaCO3↓ 不反应与CO2反应 (离子方程式) CO-2 3 +CO2+ H2O===2HCO- 3 不反应 热稳定性(化学方程式)较稳定 2NaHCO3===== △ Na2CO3+CO2↑+ H2O 相互转化Na2CO3NaHCO3 2. Na2CO3、NaHCO3的鉴别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不同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3. Na2CO3的工业制备——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理 把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

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4. Na 2CO 3、NaHCO 3的用途 (1)Na 2CO 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NaHCO 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核心知识点二: 1. 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 铂丝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 色。 洗:用稀盐酸洗铂丝 烧:将用盐酸洗过的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目的是除去铂丝上的杂质。 蘸:用灼烧合格的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 灼:将沾在铂丝上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4)注意事项 ①焰色反应实验要求灯焰的颜色浅,如用酒精灯,则要使用外焰,因为焰心的颜色偏黄 ②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最好用铂丝,也可以用钨丝、镍铬丝(电炉丝)等来代替,每次使用金属丝时,必须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免干扰对颜色的观察。 ③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洗净,不能用稀硫酸洗涤,因为金属氯化物灼烧时易气化而挥发,而硫酸盐的熔沸点较高,难以挥发,会对后一个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④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因为钾中常混有Na 的杂质,蓝色钴玻璃可滤去钠的黄光所造成的干扰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作者:————————————————————————————————日期: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测试题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主备教师备课组长年级组长 化学周测试题1.下列物质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物质() A. Na 2CO 3 B. Cu(OH) 2 C .CH 3 CH 2 OH D. Cu(OH) 2 CO 3 2.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粒子(粒子直径 1 nm ~100nm)所组成的材料,它具有奇特的光、热、声、电、磁、力学和化学活泼性等理化性质.下列分散系中不含纳米粒子的是() A、血液B、豆浆 C、无尘无雾含水蒸气的空气D、一定量饱和NaCl(aq)滴入酒精中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淀粉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溶液除去 B. 制备Fe(OH) 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 3 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 色 C. 一束平行光线射人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胶体> FeCl 3 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级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没有 5.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体做布朗运动 C.胶体带正电荷 D。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6.有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其中的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溶液,能永久的在空气中稳定的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固体物理第一章

7、体心立方元素晶体,[111]方向上的结晶学周期为多大?实际 周期为多大? [答]对于晶胞,基矢为a,b,c,格矢为c + h+ =,因此, a b R l k 体心立方元素晶体[111]方向上的结晶学周期是立方体的体对角线,其长度为a3(a为立方体的边长);实际周期为a3/2。 8、非晶态材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非晶态材料的基本特点是:失去了晶体材料的长程有序性,而具有短程有序性。其短程有序性包括:近邻原子的种类、数目;近邻原子的间距以及近邻原子配置的几何方位。 9、什么是表面的弛豫与重构? [答]晶体表面附近垂直于表面的面间距与晶体内部的差别称为弛豫。多数弛豫只表现在表层原子与次表层原子之间距离的下降。 晶体中表层原子排列的周期与晶体内部不同的情形称为重构。多是在半导体材料中有这种现象。 11、简述晶面角守恒定律,并说明晶体的晶面角守恒的原因。

[答]同一品种的晶体,两个对应晶面(或晶棱)之间的夹角恒定不变,这就是晶面角守恒定律。 对于同一品种的晶体,尽管外界条件的变化使晶体的外形不同,但其内部结构相同,其共同性就表现为晶面夹角的守恒。 二、填空题(fill in the blanks)(并用英语表达) 1、构成阵点的具体原子、离子、分子或其集团,都是构成晶体的 基本结构单元,当晶体中含有数种原子时,这数种原子构成的基 本结构单元,称为 基元(basis ) 。 2、布喇菲格子的格点可以看成分列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上而 无遗漏,这样的直线叫 晶列(crystal array ) , 晶列的取向称 为 晶向(crystal direction ), 一组能表示晶列方向的数称 为 晶向指数(indices of crystal direction ) 。 3、布喇菲格子的格点,也可以看成分列在相互平行、间距相等的 平面上而无遗漏,这些包含格点的平面称为 晶面(crystal face ) ;而那些相互平行、间距相等、格点分布情况相同的总 体,称为 晶面族(crystal face cluster) ;同一格子可能有 无 穷多(endless )个取向的晶面族。能够标志晶面取向的一组数, 称为 晶面指数(indices of crystal face )。 4、正格子基矢与倒格子基矢之间满足 。正格 矢与倒格矢的关系为 ( μ为整数) 。 ij j i δ=?b a πμ2=?h l K R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 (1)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 (3)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

局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 (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生物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值 5.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A1/(A1+A2+……+An) ) 五个前提条件:①种群大;②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迁入迁出);⑤没有自然选择。 已知A%=p,a%=q则①AA%=p2 ②Aa%=2pq ③aa%=q2 6.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提醒:①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②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③变异是不定向的,因不定向性决定了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进化方向。④不可遗传变异不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7.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自然选择的对象 a.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b.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c.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复习课程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有机化学学习的开始,建议慢一点进行,要求不要太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学习有机物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2)了解取代反应的特征,了解有机和无机反应类型的关系。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用途,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甲烷跟氯气的取代反应。 【课前预习区】 阅读教材58页至60页: 1. 什么是有机物?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他们有哪些共同的 特点? 这些数据,通过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组成。CH4 4. 甲烷有哪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与以往你学习的无机化合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 5. 置换反应有何特征?取代反应就是置换反应吗?取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而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课堂互动区】 【问题组1】 1. 有人认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有机物,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2. 有机物及有机反应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1)都含有C,多数都有H、O元素; (2)多数有机物可以燃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 念影响 高出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 高出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 生育观念转变 低出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出生 率 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 疾病的能力很差 — 高高低原始型 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 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 [ 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低低低现代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