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3章 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47.49 KB
- 文档页数:11
第13章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答案】A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理成分。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并不等同于个性。品德对社会有利有弊,良好的品德对社会有益。因此,答案选A。
2.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A.道德两难故事
B.守恒实验
C.沙盘游戏
D.对偶故事法
【答案】D
【解析】皮亚杰以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
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因此,答案选D。
3.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A
【解析】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它是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
4.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
A.同感
B.以病人为中心
C.移情
D.自我
【答案】C
【解析】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
因此,答案选C。
二、简答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品德心理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2.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在此之前,儿童还经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前道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2)他律阶段
5~8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这一阶段的儿童所提议的惩罚比较严厉。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然这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他强调儿童在发展中的自主性。因此,他特别强调儿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以促进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集体和同伴对儿童道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3.谈谈道德两难故事法的重要作用。
答: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一种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个体道德发展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法利用道德情境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能够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2)促进个体道德判断的发展
道德两难法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
4.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什么?
答:科尔伯格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提出了全面的阶段模型。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还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他们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认为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
(2)习俗的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逐渐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对是非的判断已有了法制观念。
(3)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