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串讲世界史

串讲世界史

串讲世界史
串讲世界史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主要有三条,即: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阶段:手工工场时期(14世纪到18世纪中期)

14~16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经济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中海沿岸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接着,在英国等西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业的发展、利润的驱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不但为西欧国家掠取了大量财富,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而且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廉价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思想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必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想文化环境,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形成,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冲击,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政治方面:在16世纪后半期,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17~19世纪初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制度衰亡和资本主义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政治方面:这一趋势是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体现出来的。一是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国为代表),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二是封建君主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如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方面: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资产阶级继续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势力进行猛烈地冲击,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经济方面: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重商主义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即使是那些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也不得不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使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保护。在这个时期,各国一方面鼓励本国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在海外大肆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赚取丰厚的商业利润。在对外殖民扩张(即国际关系上)的过程中,英国逐渐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同时,民族解放运动也开始兴起,但主要集中在美洲,如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

第二阶段:蒸汽时代(19世纪初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来说,传统的重商主义不再有保护作用,而且,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三股进步潮流的兴起,构成了三条基本线索: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

第一条线索:自由主义。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秩序发动了更加猛烈的冲击,希望取得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并要求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1848年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征服全世界,加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客观上也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传统社会经济体制。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兴起,各地都陆续发生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站稳了脚跟。

第二条线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从三大工人起义到巴黎公社,工人登上了政治的舞台,逐步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政权。这一阶段工人运动具有以几个特点:自发性、暴力性和以政治斗争为主,这是由当时社会条件决定的。

第三条线索:民族主义。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和掠夺,引发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如亚洲革命风暴。

第三阶段: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1918年一战结束)

这一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气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通过联合、兼并走向垄断经营,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从此,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并处于成熟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第一条线索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结束革命和改革时期,进入稳定时期,并在全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其政治道路主要有两条,即英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道路和沙俄的专制道路。同时垄断资产阶级加强了对政治和经济的干预。国际关系上: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促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同时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在争夺世界霸权、抢占世界市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矛盾冲突曰趋尖锐,在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侵略实力,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中的各国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各种矛盾也日益激化,最终于1914年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中,俄国工人阶级武装起来,在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线索是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由于列强忙于一战,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得到壮大,他们开始领导本国的反殖民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特点,如出现了"亚洲的觉醒"。

第三条线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世纪后半期,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团体相继成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二国际的成立,列宁主义的产生,促使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世界现代史内容主要有: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其线索可分两个阶段进行梳理。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一条线索: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酝酿着新的战争危机。在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其中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更加集中,垄断资本日益膨胀,并控制了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垄断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终于引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在政治上:为了解决大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对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如意大利、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在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下,放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采取了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措施,并利用政权的力量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进行协调,从宏观上管理、指导社会生产,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开始和垄断资本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危机蔓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英法等国也采取了与美国类似的政策克服了经济危机,避免走上极端政权的道路。

第二条线索:国际关系的新调整。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以牺牲部分弱小民族、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为代价,重新划分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但隐藏在列强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并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战胜国和战败国、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在大危机的影响下,帝国主义两股潮流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国家的绥靖主义终于在一战以来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的作用下酿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世界各种势力重新组合,形成了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并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取得胜利而告终。同时社会主义也得到了新发展。

第三条线索:民族解放运动。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战中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再加上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力量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民族解放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在大危机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各国为了摆脱危机加紧向外侵略扩张,特别是法西斯国家在亚、非、欧的侵略,激起了该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亚洲的中国、欧洲的西班牙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都进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打击和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四条线索: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战线,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并克服了国内外的种种干涉,艰难地进行让会主义建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最后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运动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使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但都失败了。在列宁的倡议下,按民主集中制建立了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组织——共产国际,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在面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情况下,共产国际要求各国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同时积极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年1月的《共同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走在了一起,并结成了同盟并肩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后,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终于超出一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社会阵营不断壮大。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

二战后开始的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前两次被称为工业革命),它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一条线索:新的国际关系确立——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后,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力量都受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取代,形成了美苏共同支配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为了取得世界霸权,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于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而在亚洲则先后进行了两场局部战争(1950~1953年侵略朝鲜的战争和20世纪50年代初到1973年的侵略越南的战争),但都失败了。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到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动摇。在社会主义内部,由于中国等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而苏联却力图控制,使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国家纷纷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而赢得独立。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根本上动摇了二战后所形成的两极均衡体制,促进了世界朝多极化的客观趋势发展。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有: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为主逐渐转变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经济集团,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增长;第三世界的崛起也影响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第二条线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经济上: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出现了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并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一劳永逸,70年代逐渐为新的矛盾和危机所困扰,如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摆脱了"滞胀"的阴影,但经济发展速度仍然缓慢。直到90年代,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经济才又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在美国经济的影响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在这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电在发生着变化,西欧国家组成的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动摇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90年代以来,虽然资本主义各国的具体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各国政府除了对国家经济进行不同程度的宏观管理以外,还更加积极地为本国垄断资本在世界各地抢占市场。

在政治上: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巩固统治,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进行社会改革,开始向福利社会发展,并对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进行民主改革。以代议制为代表的民主政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主流。但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级不满情绪也在增长,如美国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是最典型的事例。同时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种族歧视、邪教横行、毒品泛滥、极右势力和恐怖主义等愈演愈烈。

在国际关系上:由于"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在政治经济上受到严重挑战,霸主地位动摇,这有力地推动着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第三条索: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战后,社会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都不同程度地依照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同时暴露了苏联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从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改革。但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而使改革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而中国从70年代以来,提出了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由于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所颠覆。80年代末以来,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的挫折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削弱。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仍在继续发展,并日益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条线索: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沉重地打击了殖民势力。战后,亚非及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普遍兴起,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摆脱了被奴役地位的各国人民,在取得了政治独立的同时,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并积极发展经济,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新加坡、韩国以及中东石油国家等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同时,为了改善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又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了争取和平,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人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经济或军事霸权,为此,人们正在作出不懈的努力。

2017年历史学考研世界史真题

北大 630 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一,简答题 1,简述吠陀与吠陀时代。 2,简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3,简述福特制与美国工业化特征。 4,简述20 世纪初伊朗革命。 5,简述凯恩斯主义内涵与历史意义。 6,简述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 二,论述题 1,评述中古西欧十字军运动。 2,现代西方福利主义的兴起、演变及历史意义。 3,论述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 6,犹太教7,吠陀时代8,斯巴达, 9,大陆封锁体系 10,西奥多·罗斯福 论述 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4,论述克莱尔主义 中央民族大学 4,亚洲觉醒5,杜鲁门主义6,希腊化时代7,克吕尼改革运动简答 5,梭论改革内容影响 6,君士坦丁统治措施意义 7,洛迦诺公约签订历史背景 8,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内容意义 论述 3,英法百年战争原因过程意义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南京大学 674 世界史基础 一,名词解释(20 分*8) 1,诺曼征服2,拜占庭军区制3,雅典城邦制度4,都铎王朝 5,宪章运动6,彼得一世改革7,进步主义运动8,世界体系理论 二,论述题(70 分*2) 1,论述十一二世纪欧洲全盛,从政经文角度 2,学术界关于冷战爆发有哪些根源性解释 厦大 一,名词解释 1,甘地2,华盛顿会议3,伊苏斯战役6,索贡巡行 7。圣巴托罗缪惨案

三,论述题 3,罗斯福新政 4,18 世纪欧洲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东北师大 名词 1,修昔底德,2,往年纪事,3,密苏里妥协案,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阿里改革,6,年鉴学派,7,哥伦布交换8,托勒密王朝 论述 1,西欧中世纪农垦影响 2,第三次科技革命 首师大 5,波斯帝国6,查士丁尼一世7,凡尔赛体系8,哥伦布大交换 论述 3,简述日耳曼大迁徙及其影响 4,威尔逊,罗斯福的自由国际主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与战前国际格局的有什么不同 四川师大 名词 7,亚述帝国8,英国宗教改革 简答 3,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特点 4,美国内战的原因及性质 论述 2,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017 年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620 世界史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2,至尊法案3,圣像破坏运动4,南特敕令5,种姓制度6,十月革命7,布拉格之春 二,简答题 1,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2,土耳其凯莫儿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 1,分析冷战的形成与其国家影响 2,分析西方当代史学流派 中山大学 名词

《世界现代史》作业习题.

《世界现代史》作业习题 1试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2列宁“四月提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简述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采取的主要政治经济措施及其意义。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性质,并予评价。 5试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动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6试析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经验教训。 7简评20年代末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和教训。 8试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初期发生严重偏差的原因和教训。 9试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10综述一次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的历史背景。 11略论两次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2简述印度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13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14简述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进程、性质和意义。 15如何评价凯末尔主义? 16简述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7试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8试析一战后结束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19从德国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分析改良主义工人政党的历史作用。 20试析早期法西斯运动的性质。 21试析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和内在矛盾。 22简述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前提、进程和主要表现。 23简述20年代英、日、法、德、意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24试析各国左翼政府的内外政策。 25试析鲁尔事件、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公约对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26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27试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28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29简析日本法西斯专政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0试论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31简析德国纳粹独裁体制的形成。 32概述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33简述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的过程。 34简述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和成果。 35试述美国的中立政策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36从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与张伯伦的绥靖战略之间的重合与矛盾,分析慕尼黑会议和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前后英德关系的变化。 37试析慕尼黑会议前后欧洲战略格局的变化。 38简述1939年欧洲局势的特点及在外交舞台上的四种谈判 39简述大战前期德意日侵略欧亚非各国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过程。 40分析波兰沦亡、法国败降和苏美参战初期失利的原因。 41分析法国败降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3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世界上古中古史 2、世界地区国别史 3、国际关系史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4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4、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以考试及格为准,虽然不计入学分,但未补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管理 1、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位课程的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辅以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成绩评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世界近代史作业册答案

世界近代史作业 第一次作业(第一~三章) 一、选择(包括单选和多选): 1.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BC )。 A.圈地运动B.海外掠夺C.殖民侵略D.收取地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这种宗教在英国被称为( D )。 A.天主教B.国教C.卡尔文教D.清教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 D )。 A.封建专制B.民主共和制C.护国政治D.君主立宪制 4.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 D )。 A.文艺复兴B.地理大发现C.尼德兰革命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5.美国的国家独立日是( A )。 A.1776年7月4日B.1776年8月5日 C.1778年10月17日D.1781年3月10日 6.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 )。 A.1787年宪法B.人权法案C.1791年宪法D.1793年宪法 7.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在取得独立的国家中只有( A )保存了帝制。 A.巴西B.墨西哥C.阿根廷D.秘鲁 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是( AB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狄德罗D.卢梭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 )。 A.热月政变 B.雾月政变 C.葡月政变 D.果月政变 10.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是( B )。 A.尼德兰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名词解释: 1.清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运动。英国革命前,国教在宗教上占主导地位,国教完全是国王封建统治的工具和精神支柱。16世纪60年代卡尔文教传入英国,被称为“清教”,其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需要,因此受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成为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 2.多洛雷斯的呼声:1810年9月16日,在墨西哥多洛雷斯镇响起了教堂的钟声。该镇主管神甫易达尔格号召群众起义,聚集在教堂门前的群众高喊“处死西班牙人!”、“独立万岁!”的口号。这就是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的呼声”。从此开始了西班牙总督区德独立战争。 3.雾月政变:热月政变后上台的督政府对国内外面临的敌人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迫切

世界史作业2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15世纪末,随着佛罗伦萨艺术的衰落,艺术中心由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罗马派的艺术主要为教皇的宫殿和教堂制作,所以形成追求宏大和纪念碑式的风格。代表人物是()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塑造的众多圣母像最负盛名,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A. 提香 B. 波提切利 C. 拉斐尔 D. 米开朗琪罗 2.1517年10月,路德在维滕堡大教堂门口贴出反对罗马教皇贩卖“赎罪券”的(),点燃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A. 《上帝之城》 B. 《神学大全》 C. 《九十五条论纲》 D. 《基督教要义》 3.地理大发现的序曲,是中世纪后期跨越欧亚大陆的一系列探险和远征。这些探险者基本上都是意大利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曾经出任元朝官职,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侨居中国17年,并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了一部游记,这部书也成为欧洲的畅销书。 A. 卡尔平尼 B. 马可·波罗 C. 哥伦布 D. 达伽马 4.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具有革命的意义,但是,他的学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纠正哥白尼学说的错误,使人们对地球和太阳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A. 伽利略 B. 布鲁诺 C. 开普勒 D. 托勒密 5.但丁除了写作《神曲》及许多抒情诗歌以外,还写作政治著作(),勾勒了建立一个统一世界帝国的理想。但丁认为,要根除教会的种种弊端,就要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之间作一个明确的区分,让恺撒的东西归恺撒,让上帝的东西归上帝。 A. 《论世界帝国》 B. 《君主论》 C. 《理想国》 D. 《上帝之城》 6. 在欧洲,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重商主义政策,但是,有一个国家依靠其最有效率的商人而成为欧洲的财政中心,它最不愿意看到商业和贸易受到限制,很少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这个国家是(): A. 瑞典和丹麦 B. 普鲁士 C. 西班牙 D. 尼德兰 7.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导是文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指的是(): A.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

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 自1928年国立暨南大学创设历史社会学系开始,本学科已经注意引纳海内外教研人才,在中国通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先后有黄凌霜、张君劢、陆侃如、周予同、周谷城、何炳松、许德珩、金应熙、陈序经、陈乐素、朱杰勤等史学大家在此任教。暨南大学于1978年在广州复办以后,中国史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数十年来,暨南大学中国史和世界史学科建设不断获得新的拓展,在中外关系史、华侨华人、港澳台史、历史地理、考古与博物馆学、欧洲史、冷战史和宗教史研究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全系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拥有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历史学、历史学教育(师范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生每年就业率居于校内各专业前列。 我校的世界史专业在欧洲史、冷战史、中外关系史、宗教史等方向上拥有较强的科研团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我们以长久的历史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开放、灵活的教学安排,欢迎香港地区有意深造的各方人士前来申请,攻读我们世界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世界史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在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其他文化、管理工作的能力。 2、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学术交流,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3、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与现实的社会问题、个人工作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世界史作业

北美独立战争时的易洛魁部落 北美独立战争,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原文概括性解释如下: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or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began as a war between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irteen former 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concluded in a global war between several European great powers. The war wa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American Revolution, whereby many of the colonists rejected the legitimacy of the Parliament of Great Britain to govern them without representation, claiming that this violated the Rights of Englishmen.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 met in 1774 to coordinate relations with Great Britain and the by-then thirteen self-governing and individual provinces, petitioning George III for intervention with Parliament, organizing a boycott of British goods, while affirming loyalty to the British Crown. Their pleas ignored, and with British combat troops billeted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by 1775 the Provincial Congresses formed 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and authorized a Continental Army. Additional petitions to the king to intervene with Parliament result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with Congress being declared traitors and the states to be in rebellion. The Americans responded in 1776 by formally declaring their independence as one new nat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laiming their own sovereignty and rejecting any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monarchy. France secretly provided supplies, ammunition and weapons to the rebels from 1776, and the Continentals' capture of a British army in 1777 led France to openly enter the war in early 1778, which evened the military strength with Britain. Spain and the Dutch Republic– French allies –also went to war with Britain over the next two years, threatening an invasion of England and severely testing British military strength with campaigns in Europe —including attacks on Minorca and Gibraltar — and an escalating global naval war. Spain's involvement culminated in the expulsion of British armies from West Florida, securing the American colonies' southern flank. Throughout the war, the British were able to use their naval superiority to capture and occupy American coastal cities, but control of the countryside (where 90% of the population lived) largely eluded them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small size of their land army. French involvement proved decisive, with a French naval victory in the Chesapeake leading at Yorktown in 1781 to the surrender of a second British army. In 1783, the Treaty of Paris ended the war and recognize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territory bounded by what is now Canada to the north, Florida to the south,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 to the west. 为了不破坏原文的权威性,笔者就不翻译了,但透过那些加粗的单词,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这场战争只是白人与白人之间的战争,没有其他势力的介入。这是现在学界的一致看法,而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当我们还在津津有味的研究那些newcomers时,却已然忘记这块大陆的native了…… 自从15世纪末卡波特父子发现北美大陆后不久,首先是西班牙人到了北美,并在这里营建了临时居民点。1513年,西班牙人发现了当今的佛罗里达以后,于1565年在该地,即后来的美国建立了名为圣·奥古斯汀的第一个常设殖民地。在此以后的50年,其他欧洲航海和贸易强国也不断的来到此地:1605年,法国人在新斯科舍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罗亚尔港,直到两年后英国殖民者才在弗吉尼亚建立了詹姆斯敦城。荷兰移民于1613年在曼哈顿建立贸易据点。这一时期与北美土著居民互相影响相对来说还很小,两方面和睦相处。虽然偶尔也有奴役印第安人的现象或小冲突出现,但相互间主要还是进行贸易。

2019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目世界历史考试大纲

2019年度硕士研究生科目“世界历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目的 本考试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全日制硕士学位学术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标准汉语答题。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两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学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世界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使用规范汉语写作表达水平的尺度参考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世界史知识和汉语写作综合能力。 三、考试的基本要求 1.具备系统扎实的世界史知识,基本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动态。 2.具有初步的基本史料解读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表达能力。 3.具备较强的现代汉语写作能力和使用规范汉语的表达能力。 4.具有对世界史基本理论的把握能力。 四、考试的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史料分析和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测试考生的世界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试题分类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的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详细论述题。总分为300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世界史基本知识有全面的把握和比较系统的了解。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涉及全部世界史基本知识的名词8-10个。 第二部分:简答题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史实和理论,具有概括和总结能力,回答问题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要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2.题型 试卷提供涉及世界上古中古史与世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的2-4个简答题。 第三部分:详细论述题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史论结合的回答,回答问题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要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2.题型 试卷提供涉及世界上古中古史与世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的问题6道。 六、答题要求 要求考生使用碳素墨水笔、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答题纸上,清楚工整地使用规范的汉语回答问题。 附:《世界史》考试内容一览表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2018年-2019年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专业解析]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世界史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1:1.4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50字左右)每年将近有200—300人参加考试,历年分数线分别为14年:345;15年:345;16年:380,考研竞争比较激烈,保研率达到50%到70%。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50字左右)注重最新历史研究成果,重基础,题目比较灵活,近几年比较重在理论,亚非拉史比重上升 [复习计划] 考研一定要讲究方法,必须有策略,尤其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本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对指定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将依据考试大纲,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分别予以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本人备考经验,为考生进一步提炼每章节考研的重点、难点、必考点,让考生全面熟悉知识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让考生能抓住出题风格,同时了解常考内容、重点内容,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点巩固。 第三阶段,对新闻评论进行讲解,对传播学小论文进行分析,以及新闻热点问题等进行总结,从最后五十分中和其他考生拉开差距。 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 [参考书目] 世界史六卷本,新全球史,世界文明史,20世纪世界史,史学概论 2018年考研全程规划 一、全程规划 (一)基础阶段(2017.3-6) 1.这个时期大家平时的课程挺多的。帮帮在这里要叮嘱大家:当下课程学习是更重要的啊,对于复习考研,我们则在不上课的时候打个坚实的基础吧!(跨专业考研的童鞋,请忽略这一点,但千万不要挂科呀!) 2.此阶段要做到对各科基础知识有整体印象,全面细致的了解知识点。 3.这个时期做模拟题都是无意义的,不如打好基础,再好好研究真题。还没决定学校和专业的童鞋,一定要在此阶段尽快定下来。 (二)强化阶段(2017.7-8) 1.此阶段要清晰地了解各科的一级重要知识点,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并根据重点、难点进行攻克。 2.难得有大段的时间可以专心复习,一定要制定全面复习计划,把握好每一天。 (三)提升阶段(2017.9-10) 1.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调整专业课复习计划。 2.认真回顾暑期强化笔记,启动习题练习。

历史学考研世界史真题

630 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一,简答题 1,简述吠陀与吠陀时代。 2,简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3,简述福特制与美国工业化特征。 4,简述20 世纪初伊朗革命。 5,简述凯恩斯主义内涵与历史意义。 6,简述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 二,论述题 1,评述中古西欧十字军运动。 2,现代西方福利主义的兴起、演变及历史意义。 3,论述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 6,犹太教7,吠陀时代8,斯巴达, 9,大陆封锁体系 10,西奥多·罗斯福 论述 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4,论述克莱尔主义 中央民族大学 4,亚洲觉醒5,杜鲁门主义6,希腊化时代7,克吕尼改革运动简答 5,梭论改革内容影响 6,君士坦丁统治措施意义 7,洛迦诺公约签订历史背景 8,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内容意义 论述 3,英法百年战争原因过程意义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南京大学 674 世界史基础 一,名词解释(20 分*8) 1,诺曼征服2,拜占庭军区制3,雅典城邦制度4,都铎王朝 5,宪章运动6,彼得一世改革7,进步主义运动8,世界体系理论 二,论述题(70 分*2) 1,论述十一二世纪欧洲全盛,从政经文角度 2,学术界关于冷战爆发有哪些根源性解释 厦大 一,名词解释 1,甘地2,华盛顿会议3,伊苏斯战役6,索贡巡行 7。圣巴托罗缪惨案三,论述题 3,罗斯福新政 4,18 世纪欧洲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东北师大

1,修昔底德,2,往年纪事,3,密苏里妥协案,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阿里改革,6,年鉴学派,7,哥伦布交换8,托勒密王朝 论述 1,西欧中世纪农垦影响 2,第三次科技革命 首师大 5,波斯帝国6,查士丁尼一世7,凡尔赛体系8,哥伦布大交换 论述 3,简述日耳曼大迁徙及其影响 4,威尔逊,罗斯福的自由国际主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与战前国际格局的有什么不同 四川师大 名词 7,亚述帝国8,英国宗教改革 简答 3,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特点 4,美国内战的原因及性质 论述 2,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017 年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620 世界史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2,至尊法案3,圣像破坏运动4,南特敕令5,种姓制度6,十月革命7,布拉格之春 二,简答题 1,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2,土耳其凯莫儿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 1,分析冷战的形成与其国家影响 2,分析西方当代史学流派 中山大学 名词 5,田柴科6,伏尔泰7,黄金草原8,亚美条约9,古巴导弹危机 论述 2,列举十部世界上古史的历史着作及其作者,并评论其中五部 3,论述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 2017 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681 历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巴布尔2,不干涉政策3,黄金草原4,黄金诏书5,七十七国集团6,共产党宣言7,日俄战争8,大觉醒运动9,罗马民法大全10,耶稣会三,论述题 1,罗马3 世纪危机的表现,原因,影响

世界史课后作业

(一)新航路开辟 1、试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谈一谈你对哥伦布的评价。 4、名词解释: 新航路开辟教皇子午线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二)文艺复兴 1、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谈一谈你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评价。 2、结合你所熟悉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或艺术方面的一个作品,谈一谈你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3、谈一谈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的进步性。 4、列表总结欧洲主要国家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5、名词解释: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哲学天文学革命 (三)宗教改革 1、分析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谈一谈你对宗教改革运动性质的认识。 2、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分析其改革的性质与意义。 3、简述新教各派共同的主要特征。 4、改革后的新教与旧天主教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5、谈一谈你对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关系的认识。 (四)专制君主制——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谈一谈你对尼德兰革命的评价 1.分析英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结合史实谈一谈平等派在革命中的作用。 3.谈一谈你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4.谈一谈你对英国革命的评价。 5.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航海条例》《大抗议书》掘地派运动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1.简述日本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2.分析莫卧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强盛与衰落的共同原因。 3.名词解释 幕藩体制锁国政策曼萨布达尔制米勒特制

1.英国为什么在争霸战争中会获胜?分析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的后果。 2.西方优势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分析其优势形成原因。 3.名词解释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 1.分析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原因。 2.试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什么异同。 3.简述法国路易十四时代专制统治的主要体现。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5.分析普鲁士崛起的主要条件。 6.谈一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性质与作用的认识。 7.谈一谈你对欧洲大陆国家“开明专制”的认识。

世界史作业

比较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 1、政治制度: 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先后经历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梭伦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了民主制.雅典民主制的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特点是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雅典民主制创造出在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所谓“公民”是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本邦的男性公民.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制下的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 在罗马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 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2、文化 希腊文化是西洋文化的创建者,而罗马的拉丁文化是希腊文化的扩展者.希腊 文化因有质渊源性,养成希腊人重思考、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罗马人因以军事起家,好武好斗,所以民族性较趋向重实际,讲求实用性. 哲学上雅典各方面皆能均衡发展,以重公共精神为其特色,罗马倾重斯多噶学派,禁欲主义与传统精神相符合,重视政治伦理。艺术上希腊人古艺术方面表现重均衡、和谐、理想,罗马古艺术方面的表现,与民族性相同,只偏重于雄伟、实用性. 3、科学上的区别: 希腊以理论科学、天文、物理上有卓越表现,罗马偏重於实用科学为主.

谈谈古代雅典、罗马对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 雅典民主政治所遵循的各种原则 ,所创立的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 ,对西方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 (二 )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 (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四 )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 罗马共和体制所遵循的各种原则 ,所创立的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 ,对西方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分权和制约平衡原则。 2.国家是人民的联合体。 3.法治原则

上海大学世界史专业考研经验

上海大学世界史专业考研经验 国际史是归于前史专业,上一年我报考国际史专业时,也犹疑过,由于2010年上大国际史方向比国家线高出25分,归于抢手专业了。可是2011年也即是本年国际史专业是压着国家线来的,反倒是我国近现代史专业对比高。所以每年分数线不一定,它受许多方面的影响,国家线是一个总的杠杆,然后是这个专业本年报考的人数,接收的人数,假如报考的人数多了,分数线肯定会高。所以请学弟学妹们不要忧虑分数太高,我考不上怎么办,你既然决议了要考,那么就尽力一搏,至于成果就留给下一年谜底揭晓的那天,我一向觉得只需尽力,总会有成果的,所以,加油! 关于初试: 英语 我是前史科班出身,可是我前史专业不好,在班里也是中等水平。可是从上大学开端我就没有抛弃对英语的学习,不管是白话仍是听力,仍是阅览。温习英语是个慢功夫,当然你假如是如今预备也不迟。咱们只对于考研英语,我上一年是从8月1日开端做英语真题的,我手上的材料很有限,仅仅一本真题,真题+答案,没有讲解啥的。做第一遍真题很重要,不是光做完就没事了,你要把阅览的文章自个翻译出来,由于有些单词它和咱们素日学的不一样,这有可能是完型的命题点,比方doctor是医师,可是在真题里它出现过“篡改”的意思,假如你不知道它有这个意思,那么肯定是不知道这个语句在说啥。这些都是要自个做真题自个总结的。真题的要害就在阅览,价值很大。我把真题一共做了3次,最终有些阅览文章是能够背下来的,由于有些语句很美,能够用在咱们写作中。 然后说说翻译,一样的,每一个语句先自个翻译,然后对着答案看看正确的,看看它的语序,比方说英语喜欢用长难句,可是中文咱们习气简略扼要,即是简略的主谓宾等。真题做10年的就够了,渐渐自个就会探索出道理。单词,是每天要背诵的,由于这几年都有背单词的习气,所以上一年考研单词我即是拿考研词汇书背的。写作,我是背范文的,然后自个总结了两套模版,一个是消沉方面的,一个是活跃方面的,至于词汇自个总结,找一些长单词,牢记不要拼错了哦!完型咱们能够经过阅览来训练语感。或许你会说英语怎么能这么学呢?我仅仅共享我自个的一个应试经历,期望给咱们一些主张。 政治 我政治是11月份报了个冲刺班,听课,然后即是依照冲刺班的教材背那一本书,由于是前史专业,所以政治中的史纲一部分对比轻松。咱们要认真对待选择题,占50分,大题也是50分,可是一般人距离不会太大,可是字迹要规整!很占优势的。 专业课 前史是统考的,满分300分,就一张卷子,不存在业务课一,二之分。我国古代史大致占30?国际古代史20?我国近现代史30?国际近现代史20?但这也不是肯定的。我用的教材即

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作业

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史作业 ——论机械工业发展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院系:文学院新闻系学号:吉林大学姓名:网络屏蔽 摘要: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现代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五次大革命。智能机械开始应用,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从最初的报纸期刊,到现在在西方已经成为夕阳产业的电视媒体,再到现在最为广泛应用的网络媒体,世界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词:发展历史机械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未来的发展导向 一、世界机械工业发展历史简结 机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展与完善的。从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使用的诸如石斧、石刀等最简单的工具,到杠杆、辘轳、人力脚踏车、兽力汲水车等简单工具,发展到较复杂的水力驱动、风力驱动的水碾和风车等较为复杂的机械。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机械促进了制造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机械进入完全现代化的阶段。机器人、数控机床、高速运载工具、重型机械及其大量先进机械设备加速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人类可以遨游太空、登陆月球,可以探索辽阔的大海深处,可以在地面以下居住和通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机械,机械的发展已进入智能化阶段。机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五大要素(人、资金、能量、材料、机械)之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几次决定人类命运的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了最简单的机械----石斧、石刀之类的天然工具,劳动造就了人;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大约50万年前,人类发现并使用了火,食用熟食使人类更加聪明,而且延长人类的寿命;第三次革命发生在大约15000年前,人类开始了农耕和畜牧,并大量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第四次革命发生在1750年到1850年之间,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在此期间,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计算机的发明导致了一场现代工业革命,也就是第五次大革命。智能机械开始应用,计算机正在改变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西方各国的古代机械工程发展一直缓慢,但是在公元14世纪以后,机械工程领域的发明创造逐步超过中国。从中世纪沉睡中醒来的欧洲,16世纪进入了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

外国法制史作业题(一)(第一章--第五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目前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保存比较完整的成文法是(C) A、《摩奴法典》 B、《乌尔那姆法典》 C、《汉谟拉比法典》 D、《那罗陀法典》 2、古代印度佛教法的渊源是(BCD) A、《法经》 B、《摩奴法典》 C、《三藏》 D、《国王赦令》 3、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划分为公法与私法是由(C)首先提出的。 A、盖尤斯 B、帕比尼安 C、乌尔比安 D、保罗 4、罗马法物法的基本内容有(ABC) A、物权 B、继承权 C、债权 D、所有权 5、被恩格斯称为“传播于世界各大洲的“唯一的日尔曼”的是(A) A、英国法 B、德国法 C、法国法 D、意大利法 6、下列关于日尔曼法基本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CD) A、团体本位的法律 B、属地主义的法律 C、具体的法律 D、世俗的法律 7、构成西欧中世纪法律支柱是(ABD) A、罗马法 B、教会法 C、海商法 D、日尔曼法 8、伊斯兰法形成于(A) A、公元七世纪 B、公元八世纪 C、公元九世纪 D、公元十世纪 二、简答题 1、《汉莫拉比法典》的立法目的? 答:答:(1)以立法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家政治和法律的统一。 (2)适应私有关系的发展,维护新的经济秩序 (3)限制高利贷,缓和自由民的内部分化。 2、罗马法的渊源? 答:(1)习惯法(2)民众大会与平民会议制定的法律(3)元老院的决议(4)长官的告示(5)皇帝的赦令(6)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3、伊斯兰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结婚制度(2)离婚制度(3)家庭制度 三、论述题 1、评析《十二表法》? 答:答: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450年由罗马十人委员会制定的《十二表法》,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二表法》分十二表,共102条,第一表至第十二表分别为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房屋与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第十一表补充前五表的内容,增加了贵族与平民不得通婚的规定,第十二表补充后五表的内容,增加了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十二表法》的特点:1、私法为主,诸法合一,程序法与实体法相混。 2、在诉讼程序上对贵族的专横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以严酷的刑罚手段保护奴隶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利贷。 5、保留了若干原始社会的残余。 《十二表法》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首先,《十二表法》的许多内容体现了它是平民斗争的胜利成果。同时,《十二表法》冲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和司法权的垄断;设表分条地吧不同的法律规范按类分别汇集,条理比较清楚;确定了适合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一定的诉讼形式;比较注意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因此,《十二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古代奴隶制法中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法律文献之一。 6、试析罗马法物法的基本内容?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世界史研究生开题报告 从研究生培养管理的角度讲,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 的重要环节,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 一、选题背景 公元前415年,时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间歇期,雅典公民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主力舰队远征西西里,希望获得西西里的财富,从而打败斯巴达。但就在舰队起航的前夜,雅典城内随处可见的、用作界标的赫尔墨斯石像大部分被人毁坏了。这一事件使雅典人大为震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西西里远征的失败以及最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全面失败。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细致地描述了这一赫尔墨斯神像破坏案: 与此同时,在雅典人的城市中有如此多的石雕赫耳墨斯头像。它们是以当地风格雕成的四方形石雕,许多树立在私宅和圣地的大门前。一晚其中的大部分表面被全然凿毁。并无人知晓这是何人所为,但(城邦)通告以大额赏金捉拿他们,并且投票决定,如有人知晓其它不敬神的行为,若愿意,应毫无畏惧地举报,无论是公民,还是外邦人或奴隶。而且他们(雅典人)把此事看得更为严重,因为它被看成是远征的不祥之兆,而且同时也是阴谋政变和推翻民主政治(demos)的一部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在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笔下,希腊人认为对赫尔墨斯神像的破坏不仅是远征不祥的征兆,更是一场政治阴谋的酝酿?对这一

问题的追问也引发了另外一系列问题:赫尔墨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为什么他的神像被毁能在全城民众中引起激烈的反响,进而引来一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古希腊的宗教与城邦政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了赫尔墨斯崇拜这一问题上,也就是说,理解了赫尔墨斯崇拜及其在希腊文化中的地位,就能理解上述这些问题。古希腊人对赫尔墨斯的崇拜,出现时间比较早,并存在一个由地方性崇拜到泛希腊宗教崇拜的过程。赫尔墨斯还是奥林波斯神圣家族中少有的几个能够在希腊城邦经历了古典时期 的宗教危机后,仍未丧失其宗教特点的希腊神之一,也没有因为基督教的胜利而消失。因此,对赫尔墨斯神崇拜的研究,还能够扩展我们对希腊宗教的认识,加深我们对古希腊宗教特征的理解。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0世纪50年代初线形文字B①成功释读后,泥板文书中所出现的神的名字也相继被学者们释读出来,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赫尔墨斯神的名字。德克萨斯大学的琼·古丽兹(JoannGulizion)于2000年发表论文《赫尔墨斯同e-ma-a2:论其崇拜从青铜时代到历史时期的连续性》 (Hermesande-ma-a2:thecontinuityofhiscultfromtheBronzeageto theHistoricalPeriod)[2],文中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所对应出现的赫尔墨斯一词的分析,肯定了古希腊人在青铜文明时期就有对赫尔墨斯这一男神的崇拜,后进一步通过对泥板文书中文字格式和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希腊城邦时期及古典时期对赫尔墨斯神的崇拜,肯定了古希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