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德国)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200字(精选9篇)《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200字(篇1)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
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200字(篇2)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题记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
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
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
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
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
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
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1.新航路开辟。
注意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葡、西在西欧国家中最早从事殖民活动。
注意两国在殖民侵略上的区别,并辩证的看待殖民活动的影响。
3.掠夺来的财富没有在葡、西转化为资本,而是花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和争霸战争上。
大量金银流入荷、英、法等国,葡、西逐渐衰落。
4.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丧失海上霸权。
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统治。
6.18世纪末90世纪早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二、英国的崛起1.新航路开辟使英国逐渐成为大西洋的航运中心。
2.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
3.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
4.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
5.三次英荷战争和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条例》,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6.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7.1763年,通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了它最后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法国。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9.一战使英国沦为债务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衰落。
10.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经济和政治地位。
三、法国的崛起1.17世纪中后期,路易十四强化中央集权,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2.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高涨,为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败,因而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支持美国对抗英国。
3.1789-1894年大革命结束了法国封建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4.拿破仑建立帝国,对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鼓励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的战争政策早期具有正义性,确立法国欧洲霸主地位;后期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最终导致帝国覆灭。
《大国崛起》各个国家的崛起原因.经过(重大事件).结果,影响,衰败一、葡萄牙与西班牙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
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
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二、荷兰地处西北欧、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在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更为低廉的船只,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逐渐从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
日渐富有的荷兰市民从贵族手里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并建立起一个充分保障商人权利的联省共和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17世纪成为荷兰的世纪。
由于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17世纪末,荷兰逐渐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权。
但直到今天,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兰人开创的商业规则依然在影响世界。
三、英国16—17世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在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大获全胜,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强有力的君主制成为关键的一环。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海洋探险和贸易的鼓励、开明的治国态度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妥协手段,使这个地处边缘的岛国,迎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接下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却因为坚信君权神授,违背了英国早在13世纪时由《大宪章》所确定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的原则,和议会之间进行了一场为时四年的内战,战败后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
《大国崛起德国》观后感200字九篇我们既要学习他国崛起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我们特色的崛起之路,走处一条区别他国的和平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在不远的将来,让我们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的观后感,欢迎查阅!《大国崛起》观后感1《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大国崛起》观后感2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
大国崛起之德国德国之盛世,依我看,胜在两处,一为教育的普及,二为统一的国家。
教育之重要,无需赘言,放在当今中国也可见一斑。
教育的根本就是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而小平同志也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
只有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能带动作家腾飞。
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
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
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
”正是基于教育为本的思想,普鲁士普及全民教育,实行强迫性教育制度,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
颁布《学校法草案》,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障,规定教师享有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利与义务,学生免交学费。
即便是在遭到法国入侵,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下决心要办教育的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每年为柏林大学拨款15万塔勒。
在危难之时仍然以教育为本,不得不佩服当时普鲁士的统治者的魄力。
而且更难为可得的是统治者为教育提供资金的时候,并没有限制学术的思想。
洪堡提出:国家必须对教学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为科学而生活”成为柏林大学的校风。
也正是在这样的空前自由的氛围下,在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出现了格林兄弟,出现了爱因斯坦、出现了费希尔、马克思、俾斯麦、费尔巴哈、海涅、拜耳、赫兹、诺伊曼等等。
教育给德国带来的利益在之后的几十年,显而易见。
国前总理科尔这样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德国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很大区别在于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之后,一直是处于分裂状态,又300多个小的邦国构成,彼此相互独立。
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很长时间,工业革命之后,德国与其他周边的国家差距很大。
国家的分裂对于经济腾飞是一个很大的毒瘤,资源不能及时流通,经济交流困难,各个国家进出口产生的税,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摩擦等等,这些都极大的阻碍着德国的发展。
《大国崛起》德国篇
一、德意志的分裂与统一
1、分裂:
德意志土地被称为“欧洲走廊”。
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经常沦为欧洲的战场。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保留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但是德意志被分裂为314个大小不一的邦国,各邦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
最大的两个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
德意志在整个19世纪的主题就是:统一和自由。
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攻入勃兰登堡门,和平女神被当做战利品被拆下运回法国。
德意志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但是,拿破仑带来的不只是屈辱,还有以平等和博爱为中心的法国大革命思想。
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同盟击败,战后谈判时,在英俄主导下由38个联邦组成德意志邦联,邦联结构非常松散,欧洲列强不愿见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
2、统一:
19世纪初,国家的严重分裂制约了德意志的经济发展。
邦国之间设立重重关卡,每过一道关卡都要办手续,兑换货币,缴纳关税。
各邦国的货币种类最多时曾达到过6000种,缴纳的关税往往超过了贩运货物的价值。
基于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只有先实现经济上的统一才能走向政治统一。
于是他到各个帮过去游说,但都是无功而返甚至被驱逐出境。
最后,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
1834年,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过境再也不需要缴纳关税。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各个邦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建立。
19世纪中期,同盟地区的钢铁产量仅次于英
国和法国。
经济统一的目标实现。
政治上,1848年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各邦国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全德意志议会,试图协商建立一个自由又紧密的联邦。
但是,旧势力迅速反扑,大部分邦国又很快恢复了君主专制。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走上政坛之后坚持的理念就是只有通过铁和血才能达到政治目的。
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奥地利脱离德意志邦国。
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国皇帝被俘。
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此诞生。
这一年,距离拿破仑进入勃兰登堡门整整65年。
3、德国崛起的原因:
德国刚刚统一,发展不久就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了法国。
包括德国能在一战二战后迅速崛起,原因在于德国非常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
在德国,上学几乎免费的,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小学即教授多门科目,包括世界地理、算数、德语、宗教、体操等。
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在德意志战败还在向法国赔款时,德国国王拿出最后的家底,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并捐献出了豪华的王子宫作为校舍。
与此同时,还接受了洪堡大学的一个要求:国家支持教育和科研活动的同时,不得干涉学术自由。
凭借对教育的重视,知识成为了德国崛起的跳板,使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各种发明的数量超过英法两国总和。
借助智力资源,在统一后的40多年里,德国迅速赶超欧洲列强。
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
在德国发展过程中,俾斯麦通过灵活的外交,消弭了各国对德国的戒心,使
德国得到了一个较为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德国能够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但是,1913年,在德国的综合国力超过英国之后,首相与皇帝的矛盾渐渐激化和显露出来。
二、世界大战与德意志的忏悔
俾斯麦被迫辞职,德皇威廉二世上台执政,普鲁士人血液里固有的军国主义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被强化,又被威廉二世唤醒。
1914年,一战爆发;1939年,二战爆发。
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二战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
1970年一个冬日,刚刚上任的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勃兰特恭敬地跪在纪念碑前,震惊了当时的舆论界。
联邦德国对在战争中遭受灾难的亡者亲属支付巨额赔款,并把法西斯暴行列入了自己的教科书,把反法西斯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
德国人正视了自己错误,真诚地忏悔,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
1990年10月3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
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