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 格式:docx
  • 大小:24.17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备教材:

本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学生:

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会说“变大”“放大”“缩小”等词,但他们不知道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意义。本节课,我们要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意义上的“放大”的具体含义,理解到“放大”与“变大”的不同,理解到放大放什么,放面积还是边长,放一条边还是几条边,放大几倍,放大与缩小的比怎么规定的,放大后面积变化和边长变化的倍数一样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技能。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长方形的照片,照片中是谁?

现在老师把它变大一些。(分三次出示变化后的照片)

三种变化中,只有一种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是图几呢?

你为什么认为是图4呢?

这幅图和原图相比变大了,但是形状不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

图形的放大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出示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长方形的照片,根据数据思考。

两张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xx后,同桌交流,反馈。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把你觉得重要的地方圈出来,等会我们再交流。

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怎么理解?

这里的“对应边长”是指什么呢?

也就是说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相对应,放大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相对应。(调换“原来”和“放大后”的位置)

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你能分两句说一说吗?现在我们可以说图1是怎样放大到图4的?

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

这是图形的放大吗?(出示图5变化成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幅图长和宽不也扩大了吗?为什么大家认为它不是放大后的图形呢?

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多少?宽呢?

是同一个比吗?

图4和图1对应长的比是?宽的比也是?

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比较一下,大小在改变,但什么没有变?

所以我们说图4是图1按2:1的比放大的。

而图1到图5,大小变了,形状也在变。

这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吗?

你觉得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如果把图1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倍?

计算一下宽是15厘米,长应该是多少厘米?告诉我你的算式。

谁来说图1是怎样放大到图6的?(按3:1的比放大)

2:1是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3:1是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你怎么一下子能看出放大几倍呢?(比值分别是2和3。)

如果按对应边长的比为1:2变化,你认为图形会怎么样?(按1:2的比)你怎么知道是缩小呢?(比值是)

出示:把图1按1:2的比缩小,(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动脑思考。就数学学习而言,这也就是指“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所以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因为这不仅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可通过积极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识,而且由于这事实上就是把学生摆到了与数学家同样的位置上了,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老师课始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建构属于

自己的“什么是放大”。】

3、出示缩小后的图形图7

这里的1:2是指哪两个数量的比?

4、刚才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图形按照2:1是?3:1是?1:2是?只看比你能一下子看出是放大还是缩小吗?(怎样的比是放大?怎样的比是缩小呢?)

为什么前项大于后项是放大?(为什么比值大于1就是放大?)想想前项比后项表示什么?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判断一下这些是放大还是缩小。

演示:放大镜、显微镜、投影仪、复印机、地图。

显微镜:4×是指什么?是按几比几来放大的?

复印机:看控制面板,200%是什么意思呢?按几比几放大?

那50%呢?

6、.出示练习九第1题。

图形有放大,也有缩小,这里几号图形是1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几号是缩小后的图形呢?各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和缩小的呢?先自己思考,再把你的思考过程告诉你的同桌。

第1题谁来说?你是怎样得到3:2的?谁再来说?

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有比较才有鉴别。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上面的填空中,有错例,有放大,有缩小,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比较、观察中比较、倾听中比较,进而进行不断的自我修复,达到对放大和缩小的深度理解。】

三、动手操作,应用概念

1、出示例2中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长几格?宽几格?

要求: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并标出缩放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格。

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