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说专业-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192.64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应用技术说专业
长兴职教中心杨宇虹
一、专业的历史及概况
1、专业行业背景分析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面向21世纪生存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保持着超过25%的增长率,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点。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行业的需求,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大约每年在100万人左右。
2、专业历史概况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始建于1994年,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在校班级10级有两个班,11级2个班,一个“3+2”大专班,共有学生256名,共有正式在编专任教师16名,专业骨干教师平均年龄在32岁,是个年轻的教研组。其中高级称程教师1位,中级职称教师教师7名,均拥有双师资格。共有专业课实训室机房11个,面积620平方米。近年来投资本专业专用实验、实训设备200多万元。学生可以在以上实验、实训室完成教学规定的所有实验、实训内容,确保专业操作课和理论课比例在1:1以上。
二、专业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面向长兴县及周边的城市的IT行业、电子商务及其他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计算机硬件及外围设备的组装与维护、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企业网站建设的能力;能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并可从事生产与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每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要深入进行专业调研,调研的对象涉及IT
企业、IT技术应用较广泛的相关行业如电信、交通等。并对部分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回访。对于本地企业,主要是组织老师到企业走访、参观,向企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及人力资源主管等进行咨询。对于外地企业,主要是通过邮件和电话咨询,填写调查表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学生的首岗是文员,计算机操作员,迁移岗是硬件设备维修员,发展岗是有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术工程师。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
1、本专业的课程建设
序号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设置
1介绍、演示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并进行推广和销售工
作;1、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
件的操作
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功能
3、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及外
围设备的组装及维护技术
1、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系统组装
维护
2网络环境下的自动化办公;
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的
组装及维护;1、熟练建立办公自动化硬
件环境并能熟练操作办公
自动化软件
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功能
3、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及外
围设备的组装及维护技术
1、高级办公自动化
2、计算机常用软件
的使用
3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1、静态网页制作能力
2、图像处理能力
3、网页动画设计能力1、Dreamweaver网页制作
2、Photoshop图像处理能力
3、Flash动画制作
2、本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计算机专业将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教学研讨、参与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培养杨宇虹、艾云、肖玉辉、李鹏飞、许维、朱泽斌、朱为权等7名专业骨干教师,使其成为“双师型、行业专家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建设、技能实训改革、项目研发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并且拥有教育硕士2名,硕士在读2名。均拥有双师资格,其中高级技师1名,技师4名,其余均为高级工。
3、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计算机动画设计实验室和图形图像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校内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200多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设备,高性能的计算机等设备500多台。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7个。
4、专业建设成效
近年来专业建设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6项;编写专业校本教材6本,本专业学生在省(市)开展的各类多媒体作品设计、文档排版、网页设计等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共20项。
学生毕业的就业率达到98%,对口率达到65%,中级工的通过率达到99.8%,毕业后的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企业欢迎,毕业生工资1500元以上。其中2001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宋国权,自己创办进出口贸易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年收入达百万元。
四、存在问题和整改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软硬件平台更新较快,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新技术的速度有一定的滞后。
2、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强度不够,精品课程的数量及档次不高。
3、目前所使用的专业教材中,部分教材体现技能的实用性稍弱。
(二)整改措施
1、加强专业建设,以评估促建设。
2、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积极申报县级、市级及省级精品课程。
3、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一批适应职高教育特色、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适应职业发展的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