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港喜剧电影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如果说香港有两种电影类型一直占据主流并声名远扬,一个是功夫片,另一个无疑是喜剧片。
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1909)是喜剧,香港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3)也是喜剧。
除了日军入侵的三年沦陷期之外,香港对喜剧片的拍摄与制作一直情有独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喜剧片已经成为电影主打类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到了七八十年代,喜剧片则成为香港电影的一种主流样式;九十年代之后,香港电影不再追求一种纯粹、单一的喜剧样式,而开始走向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融汇了喜剧精神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语喜剧与粤语喜剧双峰并峙
香港电影的文化性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较真”,这一点在它的喜剧片创作上尤有明显的体现。
这一时期主要喜剧片类型是反映世俗日常生活的轻喜剧:重在描摹人生万象,针砭的是人性的某些缺陷和弱点,喜剧旨趣不是疾言厉色的批判和揭露,而是与人为善的温和劝喻,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幽默,较少有辛辣的讽刺。
根据表现题材与风格的不同,这种轻喜剧主要是以朱石麟代表的社会轻喜剧与以邵氏兄弟公司为代表的风情轻喜剧。
1、朱氏喜剧:社会轻喜剧
朱石麟是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首批拓荒者之一,“喜剧之家”的缔造者,也是香港电影繁荣期电影导演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1950年,朱石麟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1952年底着手筹备凤凰公司,并于1954年改组龙马影业公司为凤凰影业公司,“凤凰”以拍摄喜剧片著称,被誉为“喜剧之家”。
朱石麟在香港以“龙马”、“凤凰”为基地,建立了一种表现人情世故和社会百态的轻喜剧风格,往往以温馨劝善为目的,笑中含泪、轻松幽默,这种喜剧风格因为贴近市民生活,极大地赢得了香港市民阶层的喜爱,形成了最具香港特色的类型片之一。
朱氏喜剧是一种温情喜剧,针对人生百态中可笑的人性弱点细致描摹并温婉地加以讽劝,温和而不刻薄,讽刺却不辛辣,风格细腻流畅,含蓄幽默。
朱石麟这种温和的轻喜剧风格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都影响深远。
桑弘、许冠文在创作上直接承袭了朱氏喜剧的精神;而且,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喜剧的粗制滥造风气更是在朱氏细腻、讲究的轻喜剧影响下逐渐调头,并逐渐形成了国语喜剧和粤语喜剧的融合。
代表作品:《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水火之间》(1955)、《一年之计》(1955)、《夫妻经》(1958)。
2、邵氏喜剧:风情轻喜剧
邵氏兄弟公司电影路数极广,喜剧影片也是该公司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
在邵氏兄弟公司旗下,不但有专门拍喜剧的小生陈厚,还有大批极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如李翰祥、陶秦、何梦华、罗臻、秦剑、王月汀等。
这些导演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所以影片的喜剧风格也各有特色,但在题材选择上,他们在五六十年代都偏重于风情喜剧,而到七十年代的《七十二家房客》之后,又开始注重社会讽刺喜剧的制作。
陈厚滑稽风流,不但能演能跳,还能唱能舞,素有“喜剧圣手”之称,陶秦导演的歌舞三部曲《千娇百媚》(1961)、《花团锦簇》(1963)、《万花迎春》(1964)即是由他主演。
他饰演的往往是那种“小丈夫大情人”的角色,即胆小怕事又想入非非,即怕妻子,又妄想偷情,因此笑料丛生。
代表作有丈夫三部曲(《丈夫的情人》、《丈夫的秘密》、《风流丈夫》)。
李翰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1972年拍摄的“风月笑片”《大军阀》。
其实早在1956年转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之后,李翰祥便编导了等一系列喜剧片,李翰祥的喜剧风格接近漫画形式,尤其擅长夸张讽刺,有着独特的喜剧才华。
代表作品:《雪里红》、《马路小天使》、《水仙》、《窈窕淑女》、《黄花闺女》等。
这一时期邵氏喜剧追求与朱氏喜剧相似,以轻喜剧为主,但与朱石麟关注社会,注重表现人情世故和社会批判不同,邵氏喜剧镜头常常聚集在人的爱情伦常上,推销的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
为了场面好看,邵氏电影镜头还常常对准夜总会、洋行、高楼大厦等这些能够表现大都会文明的场景,布景亦讲究豪华、美观,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邵氏电影的美学风格。
3、粤语喜剧:轻喜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是香港粤语电影的黄金时代。
粤语喜剧在这一时期与国语喜剧分庭抗礼、鼎足而立,但不同于国语喜剧片每部影片都能打上鲜明的导演印迹(如朱氏喜剧、邵氏喜剧)的是,它们往往胜在一群出色谐星的个人表演:邓寄尘、伊秋水、梁醒波、新马师曾可以说都是当年粤语喜剧的灵魂人物。
与“凤凰”、“长城”、“亚洲”、“国际”、“电懋”、“邵氏”等大的国语影片公司走大公司大规模制作路线不同,粤语喜剧走的是小规模独立制片路线和流水作业式的拍摄方式,这就使得粤语喜剧无论在影片内容还是制作技法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国语喜剧相提并论,但这一时期的香港粤语喜剧片非常贴近香港中下层的生活,诸如外来移民、就业困难、住房拥挤、经济拮据等问题都在影片中有真实的反映,因此粤语喜剧也颇有自己的受众群,也一度广受欢迎。
代表作品:《经纪拉》(1950)、《两仔爷》(1951)、《双料夫妻》、《笑星降地球》(1952)、《璇官艳史》(1957)、《两傻游天堂》(1958)、《多情竹织鸭》(1959)、《王先生》(1959)、
《豪门夜宴》(1959)、《金山大少》(195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喜剧电影成为主流
在这一时期,香港喜剧电影有了更新更多的发展。
许氏兄弟、成龙、新艺城影业公司三足鼎立,喜剧电影类型也更加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喜剧、功夫喜剧和鬼怪喜剧,而这一时期主要的喜剧明星当推许氏兄弟、成龙、洪金宝、麦嘉等人。
1、许氏喜剧:社会生活喜剧
许冠文在香港影坛素有“冷面笑匠”之称,1972年,因主演李翰祥执导的“风月笑片”《大军阀》一举成名。
1974年,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自组“许氏兄弟公司”,公司的处女作喜剧片《鬼马双星》创造了600多万港币的票房,刷新了当时港产片的票房记录。
1976年,许冠文编导喜剧片《半斤八两》,该片成为该年度港片票房冠军。
《鬼马双星》和《半斤八两》的推出掀起了“小市民喜剧”的高潮,打破了武打片独霸香港影坛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七十年代香港喜剧的丰富和发展。
从此,喜剧片开始与武打片平分市场。
许氏喜剧承五六十年代朱氏喜剧之风,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香港社会的现实问题,对香港市民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描摹和揭示,有一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救世情怀。
而其影片诙谐幽默的动作和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许氏喜剧的风格烙印。
代表作品:《鬼马双星》(1974)、《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铁板烧》(1984)、《神探朱古力》(1986)。
2、成氏喜剧:功夫喜剧
1978年,成龙因主演《蛇形刁手》和《醉拳》而一举成名,并因此成就了一个新型片种:功夫喜剧。
它是传统喜剧片与功夫片的相互结合,这种喜剧风格不但注重现实生活和语言趣味,而且还有着极强的动作性。
成龙一跃成为新派功夫喜剧的超级巨星,从此进入了香港功夫喜剧的新时代,也可以说,香港喜剧进入了成龙时代。
成龙功夫喜剧的一大特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有动作而不残暴,有喜剧而不下流”。
成龙所塑造的都是现实生活
中的平凡人物,但又注意在平凡中刻画与塑造一种可贵而可爱的英雄品质。
成龙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从来都是实拍,用的是真功夫,真动作。
代表作品:《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计划》(1983)、《警察故事》(1985)、《A计划Ⅱ》(1987)、《警察故事Ⅱ》(1988)等。
3、新艺城喜剧:多种类型喜剧
新艺城影业公司由麦嘉、黄百鸣、石天于1980年创立,主要创作人员有施南生、徐克、黄永明、黄百鸣、石天、麦嘉、张国荣、杜琪峰、曾志伟、许冠杰等。
新艺城由《滑稽时代》(1980)、《欢乐神仙窝》(1981)两部代表作一举登上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创作的霸主地位。
它所拍摄的喜剧类型多样,既有都市动作喜剧,也有社会生活喜剧和鬼怪喜剧,可以说,新艺城影业公司所拍摄的影片是八十年代整个香港电影的代表。
当许氏、成氏各自为政时,新艺城广开戏路,招集香港电影大师,共铸了香港八十年代喜剧电影的辉煌。
1981年徐克导演的社会生活喜剧《鬼马智多星》卖座超过千万港元,开创了豪华型喜剧样式;1982年,新艺城公司模仿“007电影”,推出了都市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挡》系列,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其中滑稽可笑满口土话的光头佬麦嘉形象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另外新艺城的鬼怪喜剧“开心鬼”系列片也成为香港八十年代喜剧片的一种重要类型(《开心鬼》(1984)、《开心鬼放暑假》(1985)、《开心鬼撞鬼》(1986))。
4、鬼怪喜剧:一种新流行
鬼怪喜剧片是八十年代香港最流行的片种之一。
1980年,新浪潮导演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可谓鬼怪喜剧的先锋之作。
《撞到正》上映后一片叫好之声,使洪金宝深受启发,拍摄出一系列灵异鬼怪题材的影片:《鬼打鬼》(1980)、《人吓人》(1982)、《人吓鬼》(1984),从而引带出鬼怪喜剧的潮流。
洪金宝的鬼怪片多以功夫和搞笑为主,成为一种新型的功夫喜剧鬼片。
洪金宝的鬼片很少有惊悚情节,这一点与新艺城鬼怪相似,新艺城鬼怪喜剧中的鬼怪往往性格善良、乐于助人。
或许正是这种淡化惊悚成分的做法,才使得这些鬼怪片成为喜剧,而没有沦为纯粹的鬼怪恐怖片。
代表作品:《僵尸先生》(1985)、《天官赐福》(1987)、《黑心鬼》(1988)、《富贵开心鬼》(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