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8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吕晓敏
摘要简要介绍了色谱技术的历史发展,对几种常见的色谱技术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阐述了不同特性色谱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色谱技术,进展,应用
引言
色谱技术是几十年来分析化学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作为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分析的方法,色谱技术是从混合物中分离组分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分离物化性能差别很小的化合物。当混合物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十分接近,而其他分离技术很难或根本无法应用时,色谱技术愈加显示出其实际有效的优越性。色谱技术最初仅仅是作为一种分离手段,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才开始把这种分离手段与检测系统连接起来,成为在环境、生化药物、精细化工产品分析等生命科学和制备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物质分离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涉及到色谱法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色谱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色谱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色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并对常见的色谱技术和近期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的色谱分离技术及不同特性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色谱技术的历史发展[1]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M. S. Tswett 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论文,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1906年,他命名这种方法为色谱法。这种简易的分离技术,奠定了传统色谱法基础。但由于当时Tswett色谱技术分离速度慢、效率低,长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当时科学界的重视。
1931年,德国的Kuhn 采用类似Tswett 色谱技术方法分离了胡萝卜素等60多种
色素,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也正因为他的出色工作使色谱法迅速为各国科学家们所关注,色谱方法才被广泛应用。
1940年,Martin 和Synge 提出了液液分配色谱法。1952年,James和Martin 发明了气相色谱法,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4年Consden发明的纸色谱和1949 Macllean发明的薄层色谱也一直是用于物质初步分离的简便、快捷的工具。1957年,Golay开创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20世纪60年代末,高压泵和键合固定相应用于液相色谱,导致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毛细管超临界色谱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发展的毛细管电泳,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毛细管等电聚焦、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离子电泳及毛细管手性分离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电色谱,由于其拥有HPLC和CE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仍然是从事研究工作和工业生产实际应用较普遍的色谱法。与此同时,毛细管电泳和电色谱及其他新的色谱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2 气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2.1 气相色谱[2]
气相色谱法又称气相层析法,是一种采用冲洗法的色谱分离技术,特别适用于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
气相色谱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用固体吸附剂或液体作固定相,它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液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气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吸附—解吸附或溶解—放出),由于固定相对各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试样中被分离的各组分即能达到完全分离。气相色谱是一种非常好的分离和分析复杂混合物的方法,主要分析在操作温度下能气化而不分解的物质。气相色谱的流动相和样品都必须处理成气体,为此对高沸点化合物、非挥发性物质、热不稳定物、离子型化合物及高聚物的分离,气相色谱不能分析,定性困难,其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和分离更快、更灵敏和更方便。对于气相色谱来说,单纯的气相色谱应用相对要少些,一般是与其他技术联用。
2.2 气相色谱的应用
2.2.1 气相色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色谱法的发展史几乎是同步的[3,4]。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James和生物学家Martin最早发明气液色谱,就是用来分析脂肪酸等混合物。色谱法的优点是:分离效率高。可分离性质十分相近的物质,可将含有上百种组分的复杂混合物进行分离。近20年来,色谱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食品分析研究领域,许多新的色谱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如毛细管电脉仪技术(CE)、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HPLC-MS、CE-MS 等)、固相萃取技术(SPE)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 (SFC)以及最新出现的全二维气相色等。这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大提高了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分析的灵敏度,简化了
分析步骤,提高了分析效率,并使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确证。例如Shne,在海产品、肉类和蜂蜜中氯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中,在使用简便的酶联免疫法粗筛后,用GC-ECD 和HPLC-UVD 进行了检测,最后用GC-MS-EI-SIM 和GC-MS-NCI-SMI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证实验。
2.2.2气相色谱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5]
当今世界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的情况下,对食品和药物中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受到重视。在农作物(包括药用植物)中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除真菌剂、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在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致使在农产品、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研究开发快速、可靠、灵敏和实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是控制农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避免国际间贸易争端的当务之急。农药残留分析是复杂混合物中痕量组分分析技术,农残分析既需要精细的微量操作手段,又需要高灵敏度的痕量检测技术,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气相色谱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许多灵敏的检测器开始应用,解决了过去许多难以检测的农药残留问题。
2.2.3 气相色谱在药物和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尽管在药物及临床分析中HPLC 有很多的应用,但从近几年的文献也可以看出[6],气相色谱在药物和临床分析中的应用也有很多,实际上气相色谱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如果用气相色谱可以满足分析要求,它应该是首选的方法。特别是把GC 和MS 结合起来是一种珠联璧合集分离和鉴定、定性与定量于一体的方法,如果把固相微萃取(SPME)和GC 或GC-MS 结合在一起,又把样品处理及定性与定量于一体,在临床分析中很有意义。
3 液相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3.1 液相色谱
液相色谱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分离技术。它利用流动相液体将被分离混合物带入色谱柱中,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及流动相中吸附能力、分配系数、离子交换作用或分子大小的差异进行分离。液相色谱并不受样品的挥发度和稳定性的限制,且非常适合于分离生物药品的大分子、离子型化合物、不稳定的天然产物以及其他各种高分子量的或不稳定的化合物。对于很难分离的样品,用液相色谱常常比用气相色谱容易完成,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化工等领域。目前研究和使用较多的液相色谱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7]。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气相色谱技术的不足之处,使得色谱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分离科学的现有水平来看,HPLC 已经成为目前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分析和分离方法,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特别适合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的分离分析[8,9]。按操作方式和目的来分,HPLC 可分为分析型和制备型两类。分析型HPLC 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反映样品组成的信息,而制备型HPLC 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产品。所以,前者是一种分析工具,后者是一种分离技术。分析型HPLC 和制备型HPLC 所用的操作条件有显著的不同,前者的进样量愈小愈好,且要避免柱超载,后者为了提高产量,柱必须超载。制备型HPLC 是最近几年来引人注目的新型高效分离技术,无论在原理上还是在设备上,都与分析型HPLC 显著不同。目前制备型HPLC 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