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30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优秀5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课程中的核心章节,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髓。
教材通过多个实验案例,如红磷燃烧、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等,直观展示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不变性,帮助学生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框架。
同时,教材注重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的守恒,这一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等。
然而,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守恒的概念。
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培养。
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实验驱动: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质量守恒定律的魅力。
微观解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实质。
问题导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合作: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共享智慧,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改进方法。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其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通过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4.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科学思维;5. 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守恒观的建立;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课前任务】1.以电解水为例,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2.查阅资料或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说明理由或举出相应事例。
【课堂探究】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预测:你的预测:实验:方案一铜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一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3)想一想:气球的作用是什么?橡胶塞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实验:方案二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二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关键词①质量只强调“ ”,不包括“体积”①化学反应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定律,只适用于变化①参加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反应物如果有剩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①总和不能漏掉气体物质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反应前烧杯中的总质量反应后烧杯中的总质量实验装置为,反应后产生了,没有称到的质量,所以天平不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初中化学教案(20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