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名人的真实励志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42.35 KB
- 文档页数:4
成功名人的真实励志小故事
在我们学习工作之余,找一些来看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么成功名人的真实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从孩提时代起,本格·兰德就喜爱拳击运动,23岁时,他参加全国拳击大赛,并且赢得亚军。第二年再试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兰德沮丧不已,几乎想要放弃,他去咨询一位资深教练。
那位教练问他:“你在拳王领奖台站过多少次?”本格·兰德说:“我一次也没站过。”
“我指的不是现实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几次吧。”
“太少了,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应该至少在拳王领奖台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复制出来的。它能够引爆神秘的灵魂的力量,既能启动灾难,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领奖台上站了1000次之后,定有一人在现实中应邀站在你身边。有了他,你绝不会输。”
“这人是谁?”
“命运。”
本格·兰德于是观上百卷拳击比赛录影带和颁奖录影带,包括国内的、国际的等等。在脑海里,他无数次被裁判在决赛后举起手臂,无数次抚摸拳王金腰带,无数次站上领奖台接受如潮的掌声与喝彩。在频频展现的辉煌画面中,他修改了失败记忆,将自己描绘成豪情万丈的英雄。起初,是这一画面进入他的脑中,后来,是他进入这一画面。
当他觉得自己已是当之无愧的拳王时,果然就在全国拳击大赛中成了拳王。
对手们说:“本格·兰德的眼神里有种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对垒中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绝望。
裁判说:“他的每个出击都果断有力,每个抵抗都胸有成竹,像电脑程序准确流畅。他看金腰带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带一样。”
一位记者问本格·兰德,当他走上颁奖台,向台下和电视机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挥手致意时,会不会紧张?本格·兰德回答:“不会,我一点都不紧张。因为,这是我第1001次站在这个冠军领奖台了。”
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拉了不少饥荒,父亲让他跟着村里的瓦匠学点手艺,不然将来找媳妇都是大难题。
瓦匠算个技术活,想学艺,必须先从小工干起。那时候农村修房盖屋,都是乡亲们互
相帮忙,没工钱,只管饭。为了能早点摸到瓦刀,三里五乡无论谁家盖房子都能看到他卖
力的身影。搬砖、和泥、运沙石,什么活累他就挑什么活干。
过了两年,带队的叔叔感觉他是个踏实勤快的孩子,就开始让他学瓦工。瓦工左手拿砖,右手挥刀,砍砖、抹灰、砌墙,左右开弓看起来很潇洒,但他一动手才知道,这个活
儿比搬砖和泥都累,不但耗体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几千块砖、上千斤水泥均匀地抹好,
还要沿着铅坠垒起来不能有丝毫偏差。
在师傅熟练的手下,那些砖头仿佛听话的士兵,队列笔直,而他垒的砖却参差不齐。
为什么自己没别人垒得好呢?功夫还不到家。
傍晚收工后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钱买来1000块砖,在家门口继续练习砌墙。墙体砌好了,进行测量,记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两三次。邻居们吃过晚饭没事都凑
过来看热闹,刚开始还夸他有恒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们的笑柄。瓦工就那么点技
术含量,这么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语他全当耳旁风,每天收工后依然专心致志地练习,砌墙、推倒、再砌,周而
复始。春去秋来,那面墙被推倒了5000多次,坚硬的红砖最后都磨成了圆角的,他的双
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最终,他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人依墙斜站,左脚在前,离墙约15厘米,右脚在后,距墙约30到40厘米,这个姿势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和村里的乡亲到济南打工,在无数个建筑工地上,他像一
粒灰尘,微不足道,每天重复机械的砌墙工作。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没有监理巡视
也做得一丝不苟,他砌墙的水平日臻完美。渐渐地,他出众的技术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
工头把他砌的墙当做样板墙,自然,他的工资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并不满足这点
成绩,他不想只做一个干活麻利的工人,没读过大学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图纸”的技
术员。
每天收工后,工友们都在帐篷里打扑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
别人叫他一起玩,他也无动于衷。他阅读的是《砌筑工艺》《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等枯燥的专业书籍,工友们都不理解,咱们这些泥腿子把墙砌好多赚钱就行了,看书有啥用?干瓦工还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窝在自己的铺位上看书做笔记。在工地上一年
到头,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干到天黑,想学习太难了,但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
看书。通过学习,他看懂了设计图,有时技术员还要向他请教。
平时,爱动脑筋的他看到墙角下散落着很多掉下来的水泥浆,很是浪费,就琢磨在每
块砖上如何抹水泥才能减少浪费。于是,他发明了“提刀灰与自然挤浆结合工艺法”,既
节省材料,又提高了砖块之间的灰浆饱满度,在工地上被广泛应用。尽管如此,他还是茫
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农民工能有什么机会呢?
2021年,他正在济南的一处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工地负责人告诉他队里推荐他去参加市里举办的技能大赛。由于经验不足,这次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在随后的全省职业技
能大赛中,他砌筑的2米高的墙体,垂直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获全省第一名。
尽管在业内有了小小的名气,但他自知理论知识匮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后乱哄
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贯注,把啃天书般的专业理论作为乐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筑技术
手册背得滚瓜烂熟。
2021年,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理论和技能测试同时举行。他作为代表山东参赛的选手
之一,与从全国100多万名建筑工人中选拔出来的几十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工友们都不
担心他的动手能力,大家最担心的是他的理论测试,毕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受过系统
的专业培训,而对手中不乏技术院校的讲师,结果,他的理论成绩排名第一。
2021年,他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200多万一线建筑工人中唯一享有这项殊荣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县的农民工吴林。
如今的吴林,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第一刀”等诸多
荣誉。他也从农民工转变成了技术、管理人员,带出了83个达到技师水平的徒弟。同时,凭借自己在业内竖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红火事业。
24年里,吴林不断给自己竖起一面面墙,又不断推倒,向自我挑战,他用勤奋与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围墙,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把一
面墙推倒5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终有一天也会筑起自己事业的殿堂。
黄永玉的父亲是教美术的。我在他老家的墙上看到过他父亲画的花鸟,装框挂在那里,一尺左右大小,色彩颇好。我想作为小学教师的他,肯定对孩子从小就有写好字的要求。
可能是方法不当或者是操之过急,这种努力,引起了孩子的反感。黄永玉60多岁时,在
他的一篇文章中还有抱怨,“我从小讨厌写字,讨厌因为写字而受到的不必要的压迫和折磨。我父亲的字写得并不好,但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套虐待儿童习字的方法。这明显是行不
通的,否则他自己的字早就写好了”。
自小倔强的黄永玉,不是不想写字,只是对老爸那一套做法不认同罢了。
他说——我偷偷地去找同学。他的环境较好,没有严厉的爸爸,只有一个不识字的母亲。为了把字写得逼真,在他家里我们先勾出字的轮廓,再用浓墨仔细地填上。
黄先生强调自学成才。而实际上,他父亲的逼也好,自己偷偷地努力也好,他很小的
时候还是无师自通地认真练过字了。上世纪60年代,县城要建中学,他的老家从原来的
地方,搬到了一座山脚下。所幸他四五岁时写在木板壁上的一行毛笔大字“世界是大家的,